《中国书法史》:西晋的草书_草书_章草_西晋

《中国书法史》:西晋的草书

本文,我们来读一下西晋的草书这一节。

现在所谓的“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曹魏、西晋时期还没有今草,流行的草书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

章草的特点是:

草法的规则比较严格,字中有连笔,字与字之间不牵连,保留隶书的波磔。

实际上, 章草是非常严谨的书体,并非写快了的隶书,或者说是写快了的行书,亦或是任一种字体潦草的书写。章草的特点重在一个“章”字,它是有规矩,有章程的,并非“潦草”的乱写。

以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的西晋书迹为例,十五件作品有十二件作草书,其中九件是草书尺牍。现在传世的西晋名家书迹,大多是草书。

一件件来说。

一、卫瓘的“草稿”

卫瓘的简介,可以见前面那篇关于“卫氏书学”的相关介绍。卫瓘的“草书”,是草书中的特例,被特别称为“草稿”,以“草稿”命名卫瓘的草书,一方面表示对卫瓘草书的承认,另一方面,“草稿”也含有不正规的意思。

这件不正规的“草稿”,就是卫瓘的《州民帖》,它首刻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阁帖》卷二,文字如下:

顿首。州民卫瓘惶恐死罪。中阙音敬,望想想怀。在外累年、始尔得还,情甚踴躍。旦至卅里,上须节度。明日乃入奉说、欣承福祚。自白不具。瓘 惶恐,死罪死罪。

顿首。州民卫瓘惶恐死罪。中阙音敬,望想想怀。在外累年、始尔得还,情甚踴躍。旦至卅里,上须节度。明日乃入奉说、欣承福祚。自白不具。瓘 惶恐,死罪死罪。

如图:

展开全文

(卫瓘《顿首州民帖》)

卫瓘的这件草书, 横笔是左低右高的欹斜,捺笔都不作平出的隶波,而是向下作内敛的纵引,许多字的末笔向下牵引映带,这件作品里的“年、始、尔、得、还、情、旦、卅、里、须、节、度、乃、入、欣、不、具、恐”等字,体态流美,与流行的章草体势颇有不同,而其中的“始、尔、得、还、旦、卅、节、度”等字,虽然字字独立,但体势几乎与后来王羲之的今草别无二致了。

卫瓘的“草稿”在结构、风格上的确与章草有所不同,表现出了“流便”和“妍媚”的倾向,它的显著特点在于扩张了章草的笔势,把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因此改变了章草笔法,同时也导致了草书形态的变化。

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出发,“纵引”的笔势符合右手握笔写字的生理习惯,适合流便简率的书写,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是草书发展的方向。

二、索靖的章草书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郡龙勒县(今甘肃敦煌)人。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是所谓“敦煌五龙(索靖 ﹑泛衷﹑张甝﹑索紾﹑索永)”之一,最重要的是,他是大书法家张芝的甥孙。

(索靖画像)

历代书家书论家都推崇索靖的章草,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他“善章草书”,并列为“神品”,北宋黄伯思称“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索靖书迹是《月仪帖》《出师颂》和《七月帖》:

1、《月仪帖》。《月仪帖》不是尺牍,而是抄写一篇供人写信时参考的“文范”。所谓“文范”,是魏晋时期,士大夫书信往来中尺牍用语的修辞标准范式,也是尺牍中应当遵守的文辞礼仪标准。《月仪》是“书仪‘中最早的一种,按月编排,往复各一通,是节侯用语、离别思念之情一类的套话。比如索靖这个《月仪帖》”正月“的内容:

正月具书君白:大蔟布气,景风微发,顺变绥宁,无恙幸甚!隔限遐涂,莫因良话,情过采葛,企伫难将,故及表问,信李藨藨,俱蒙告音,君白。

君白:四表清通,俊乂濯景,山无由皓之隐,朝有二八之盛,斯诚明珠耀光之高会,鸾皇翻翥之良秋也。吾子怀英伟之才,而遇清升之祚,想已天飞,奋翼紫闼,使亲者有迩赖也。君白。

正月具书君白:大蔟布气,景风微发,顺变绥宁,无恙幸甚!隔限遐涂,莫因良话,情过采葛,企伫难将,故及表问,信李藨藨,俱蒙告音,君白。

君白:四表清通,俊乂濯景,山无由皓之隐,朝有二八之盛,斯诚明珠耀光之高会,鸾皇翻翥之良秋也。吾子怀英伟之才,而遇清升之祚,想已天飞,奋翼紫闼,使亲者有迩赖也。君白。

(《月仪帖》局部)

因为《月仪帖》的真伪,并无定论,我们知道《月仪帖》北宋以来流传的本子,渊源于“齐、梁间人手”,或者出于“唐人效靖书临写”,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月仪帖》是刻本,其底本绝非索靖的真笔正身。至于《月仪帖》的书法,我们只能凭借李嗣真的评语“遒竦”展开遐想了。

2、《出师颂》。《出师颂》有两个本子,一是北宋徽宗宣和内府本,称“索靖本”,又称“宣和本”;一是南宋高宗结兴内府本,有米友仁(米芾长子)题跋,称“隋贤书”,又称“绍兴本”。这两个本子,“宣和本”在明朝有刻本,“绍兴本”曾归文彭(即我们所说的篆刻鼻祖)所有,文彭曾说此帖“不可摹,不可刻,不可学,不知其从何而起,从何而止,真可谓太古法书第一也。”评价可谓至高。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或为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所书,并无定论,在2003年中国嘉德春拍,“绍兴本”以2200万元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

(《出师颂》绍兴本局部)

清代鉴定家吴其贞认为“绍兴本”是“唐人书”,但他同样感叹《出师颂》“书法秀健,丰神飘逸,为绝妙书法。”

3、《七月帖》。《七月帖》在北宋时墨本尚在人间,以后不见踪迹,仅有刻本传世。最早的刻本是《淳化阁帖》本,杨守敬说,阁帖所载的索靖书迹,皆徒有形模,不如《出师颂》古雅,从章草书法的体格来看,《七月帖》的确少了几分古厚的气息,大概因为辗转摹刻而渐失真面的原因。如图:

(索靖《七月帖》)

七月廿六日,具书。靖白。虽数相闻,不解劳倦。信至得书,悉知,弃云宅及计来东。言展有期。索靖白。

七月廿六日,具书。靖白。虽数相闻,不解劳倦。信至得书,悉知,弃云宅及计来东。言展有期。索靖白。

但北宋时米芾、黄伯思考证阁帖,《七月帖》是作为真迹看待的。

《七月帖》略带纵引的笔致,但上挑或平出的笔势仍然明确,一些驻笔的“点”是顿而不引,字势横张而不内敛。与卫瓘《州民帖》合观,《七月帖》的体势明显横斜,笔调要古质一些。

三、陆机《平复帖》

陆机 (261-303),字士衡,吴郡 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 ,为孙吴丞相陆逊 之孙、大司马陆抗 第四子,与其弟陆云 合称“二陆 ”,又与顾荣 、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曾任平原内史、著作郎、中书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清人绘制的陆机像)

西晋名家的草书尺牍墨迹,只有陆机的《平复帖》保存下来, 《平复帖》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而且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迹,被人称为“中华第一帖”。此帖九行,写在麻纸上,墨色微绿,估计是用松烟墨书写而成,如图:

(陆机《平复帖》)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囗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囗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囗称之。夏囗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释文依启功先生释本为准)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囗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囗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囗称之。夏囗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释文依启功先生释本为准)

陆机所写的草书,点画简率,好像是用秃笔写成;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纵向的笔画长,是左背右的弧形;偏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呈左高右低的欹斜状,但斜而能稳,颇有奇趣。杨守敬称“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总体来说,陆机的草书古朴而非古雅,草法伪略而不正规,但是,它的真实性要远远胜过刻帖中西晋名家的草书。刘涛先生认为,陆机的书法由《平复帖》书迹而言,确有可观之处,但从当时的书坛的实情而论,他并非草书名家。

四、楼兰出土的草书书迹

魏晋之际是简牍文书向纸文书过渡的时代。20世纪初,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文书,有简牍,有残纸,多数是残纸文书。书写的内容有四大类:

(楼兰遗址书法内容分类)

这些出自戍守边陲的下层官吏或书手笔下的草书书迹,有法度,见笔趣。从大量习字的文书来推断,他们勤奋练字,而学习草书的范本,仍然是主流体式的章草。

(楼兰遗址中的草书举例)

西晋时期的草书,用于写公文、书尺牍、作簿记、刻砖文,这四种类型,汉代已有先例(可回看汉代部分),西晋的草书,仍以章草为正宗,是习草的规范,但是章草的俗写体更为常见。

两者的之间的关系,仿佛练习与表演, 练习是为了学习规范,获得表达的基础和能力,后来的表演才是自己的发挥,而不是重复过去的练习。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临摹和创作。

下一篇,我们读西晋的行书。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54,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