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漂杵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血流成河的战争_司马_西晋_匈奴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血流漂杵 司马 西晋 匈奴

本文目录

  • 血流漂杵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血流成河的战争
  • 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封建制度的奠基人,你怎么理解
  • 面对无赖的刁难,杨志怒杀牛二和韩信受胯下之辱哪种方式最可取
  • 五胡乱华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 匈奴是一个民族吗

血流漂杵是什么意思

血流漂杵的释义:

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历史上有哪些血流成河的战争

血流成河的战争?

不就是两个要求嘛,一规模大,二死人多。

规模大是必须的,两三个人打架,哪怕再激烈,场面也有限。死人多也是当然,人死得不多,哪来足够血液可以流成河?

这两大要件一筛选,合格的就不多了。掰几个先秦大家不熟悉的(以时间顺序,有记载的就算,靠谱不靠谱另当别论,有不足欢迎补充):

1.牧野之战,大约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为前1046年)。《尚书·武成》说得很清楚:

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这可以算有史以来第一个“血流成河”的记录了。

2.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按《左传·宣公十二年》:

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匊也。

死人多少未知,但可以从被砍断的手指数量推断——多少断指才能用手捧?

3.楚庄王围宋之役,公元前595-594年(鲁宣公十四年-十五年)。这一战从上一年九月一直到次年五月,围城八个月以上。按《左传·宣公十五年》: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伤亡之惨可知,“血流成河”不在话下。

之后的战役是不是“血流成河”未知,但“水为之不流”却是常见。

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封建制度的奠基人,你怎么理解

沙沙小观园,我来试试答,周公不算是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奠基人。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可成定论。他政治有为,军事更见才华,也有自己立国为民的见解,对后世有影响。周公最早提出了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概念,这在今天都有参考价值,周公还提出德政,以德治国的“明德”思想,明德讲自身修养和教化百姓。周公还利用权力和影响制定了适合诸候分封制度的礼乐,这主要为了维护原始分封制度的周朝统治,适应当时的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思想体系。

强调君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不可否认对后真正形成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但真正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人是孔子和孟子,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奠基人。孔孟之道核心是个仁字,与周公的民为本有所不同,人首先要有仁爱心,才能君有德,民有德,孟子更是提出,仁道和王道并存的更完整的儒家文化思想,提倡统治者先要爱民,得民心去维护统治地位。

很显然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一直到清朝,都以孔孟之道为国家制度建设的思想体系,皇权至上,没有分封之事,没有世袭贵族,朝官由皇帝任命,也没考试制度,皇帝说话金口玉言,就是理,就是仁爱,杀头灭九族也得谢主隆恩,这于周公的民为本,礼德治国完全不样。

别看孔夫子也有复周公之礼的说法,曹操也有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但孔孟之说才真正适合皇帝在上的封建制度,孔孟之道更为完整,也有周公的思想渗入,但也有道家的一些影响,成为儒家真正的奠基人,也是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所能认可的思想文化体系。

面对无赖的刁难,杨志怒杀牛二和韩信受胯下之辱哪种方式最可取

年少轻狂时认为杨志是条好汉,快意恩仇,于闹市中一刀宰了泼皮牛二,血溅十步。

人是英雄,刀是好刀。

现在看杨志,不过是匹夫之勇,莽撞之徒。

泼皮无赖哪个时代都有,杀人却是哪个时代都不允许的。无赖所为不犯法,杀人是必须课以重罪的。无赖让你恨的牙根痒,但你只能厌而远之。

驴踢了你一脚,你也踢驴一脚?狗冲你叫,你也喊两声?

谁都有脾气,能于盛怒中控制住脾气的人,才算厉害。

比如韩信。

但得有点脾气的人谁能忍的了胯下之辱?换了杨志,也许又是一刀下去了事。

痛快是痛快了,但你的命运却不得不同这种不值钱的无赖绑在一起。

韩信后来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忍一时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杨志杀了无赖,不过是108将里的一个,韩信则是那个时代和历史无人能出其左右的人物。

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是老天安排,但选择权在自己。

五胡乱华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五胡乱华”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塞外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

“五胡乱华”实际是由西晋中央内乱导致司马皇室宗王争相援引内附游牧民族为奥援所导致的内乱。

用大白话说:“五胡乱华”本质上和东汉末年何进诛杀宦官引发董卓之乱,董卓之乱引发关东诸侯讨董最终葬送东汉性质是一样的,是内乱而非外敌入侵。

一、“五胡乱华”是内乱而非入侵

首先,直接导致西晋被灭的匈奴,他们是早在东汉年间就已经内附的南匈奴,东汉专门还为此成立了一个官职:护匈奴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这个“护”既有监视也有保护的意义。

前赵建立者南匈奴左部酋长刘渊并非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这样的纯粹少数民族领袖,他是正经“山西人”,从小生活在晋阳(太原)一带,很小的时候就聘请上党大儒崔游做自己老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这些儒家典籍,完全是中原王朝贵族子弟的模样。

他年轻的时候在洛阳长大,当时还是曹魏,他深得司马昭欣赏,和后来晋武帝司马炎关系不错。

他做南匈奴左部首领可是晋武帝司马炎任命的,他的官方职务是晋朝北部都尉,他在晋朝体制内一直做到冠军将军。

另外氐族李寿、符坚从西汉就开始逐渐内附,中原王朝也不断征服氐族不同部落,然后把他们编户齐民。

羌族也是如此,虽然东汉羌族叛乱不断,但是另一方面,在羌族叛乱同时,也有羌族部落不断的内附中原王朝,东汉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护羌校尉职务,同样也具有监视和保护的职能。

“五胡乱华”时,真正说得上是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是拓跋鲜卑(北魏),可当时站在抵御拓跋鲜卑入侵第一线的是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王朝。

二、“五胡乱华”是由西晋中央混乱引发

“五胡乱华”还有一个特点是这场大内乱是由西晋司马宗王内斗引发的,但是这不是分封制度的问题,相反,是中央权力过大引发的。

很多人谈论“五胡乱华”都要说西晋“八王之乱”是西晋搞分封制引发的,这个看法是严重错误的。

西晋虽然对宗王采取了分封,但是诸侯王的权利非常小,首先,司马皇族宗王只能领取封地1/3的赋税,剩下2/3归朝廷,其次,宗王军队大国只允许3000人,小国只有1500人,而且诸侯国领军将领必须朝廷任命,但是养兵的钱必须诸侯王出。

正因为西晋宗王在封地权利太小,所以西晋这些司马家的王爷们都不愿意“就藩”,都想留在洛阳辅政,做摄政王,就算被迫就藩,也想尽办法想回洛阳。

“八王之乱”本质不是诸侯王叛乱,而是司马家诸侯王为了争夺中央主导权展开的混战,而在这场争夺战里势力的宗王就找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做帮手。

比如前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刘渊,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成都王司马颍手下做将军,司马颍一开始也没想“放虎归山”,但是随着司马颍在斗争中失败,司马颍为了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让刘渊回山西。

要知道刘渊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这一切职务可都是当时身为皇太弟的司马颍封给他的。

综上所述,“五胡乱华”本质上就是中原王朝由中央朝廷争权夺利引发的一场波及整个帝国的大内乱

匈奴是一个民族吗

匈奴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游牧民族组成的政治军事共同体,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其组织形式有点类似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他们不事生产,文化落后,生性剽悍,

靠放牧和劫掠农耕民族和弱小民族而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