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人口涌入都城,有官员主张按律搜捕,掌权者却说了这样的话_东晋_都城_西晋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当时由于西晋的晋武帝错误的政策和身后安排,导致他死后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全方位削弱了西晋国力。彼时内迁中原的杂胡趁着中央的控制力减弱,纷纷发起叛乱。其中匈奴族刘渊建立起的前赵政权曾先后三次攻打西晋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之乱。自中原陷入战乱起,北方很多士族百姓便开始往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迁移,至永嘉之乱时达到高潮,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大将石勒、王弥、刘曜等第三次攻打都城洛阳,并破城。公元316年,前赵大军又攻破长安,西晋彻底灭亡。北人南迁避难之势更加有增无减。

对于江南来说,大量失地农民和北方豪族的涌入导致了江南地区户口管理的困难和混乱。东晋朝廷成立后,有官员曾提议,严肃调查搜捕涌入都城建康,并被私藏在大户中的北方流民。照理说,这个提议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无可厚非。但当时的主政大臣却说:“古语中,‘京’的意思是大,‘师’的意思是众,京师如果容纳不了这些流民,那还叫京师吗?”此后,彻查人口的事也就不了了之。而这个帮流民说话的官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谢安。

提起谢安,多数人想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大捷。而淝水大捷的主要指挥者谢安的一生则更为传奇。谢安,字安石,他出生时东晋王朝已经建立。其家族是豪门望族,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谢”,就是说的谢安家族。东晋时,谢家在朝为官的人不在少数,其父亲、哥哥、弟弟、以及族兄们都先后担任军政要职。唯独谢安有些与众不同。

展开全文

谢安早年无意仕宦,朝廷公府虽屡次召

辟他出来做官,

都被他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辞退。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咸康中,在扬州刺史庾冰的强迫下,他不得已出任为庾冰的僚属,但只一个月左右,便又辞职回家。后吏部尚书范汪提名谢安任吏部郎,谢安即写信拒绝。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被召,历年不到任,应禁锢终身。经皇帝下诏才赦免。

升平元年(357)谢尚死,谢安的哥哥谢奕接任谢尚官职。次年,谢奕也死去,其职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氏一家,屡出大官,家门富贵。谢安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也是名门闺秀,问谢安为什么不出来做官,谢安轻蔑地说:“恐怕免不了要出来的。”谢安隐居时,每外出游玩,常带妓女相随,司马昱(后即位为简文帝)当时任宰相,听后说:“谢安既然肯与人同乐,也不会不与人同忧,召他会出来的。”果然,谢安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政局有明智的见解。隐居时,亦常常协助兄弟从政。谢万任吴兴郡太守时,谢安随万赴任。谢万有时贪睡,谢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风呼他起来理事。

升平三年,谢万奉命讨伐前燕,谢安也随军北上。谢万为人傲慢,谢安便劝他说:“你身为元帅,应常常关心手下将领,使大家齐心协力,哪里有像你这样傲慢而能成事的呢?”

谢万不听,反而

每称诸将为“劲卒”,手下的人都对他很不满。谢安十分着急,亲自登门拜访谢万的部将,对他们厚相逊谢亲托,自队帅以下无一例外,深得人心。后谢万战败,手下本欲乘机起事,因念及谢安的缘故才作罢。谢万被革职后,谢安为避免门户中衰,毅然出仕。孝武帝继位后,大臣桓温大权在握,意图僭越篡位,强迫朝廷给他加九锡,多亏谢安等人与之周旋。直到桓温病逝,他也没能得逞。

谢安主政时期,东晋外部有前秦、前燕等少数民族扣边,内部有王、桓等家族争权夺势。有鉴于此,谢安对外采取和靖政策,尽量减少武力冲突,对内施行德政,文武用命,富国强兵,同时维持各大族之间及大族与皇室之间的势力平衡。他认为应当以德政抚民,不行烦细苛政,如此一来,政府既不扰乱民心,又能减少执政成本。东晋政权在乱世中得以稳固,与谢安的这些执政宗旨是分不开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