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张良如果自己起兵能不能超越刘邦,成为另一个李世民
- 张良当初为何想带兵投靠景驹
- 刘邦本来只是个小亭长,无权无势,凭什么领导张良、萧何、韩信
-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 项羽第一谋士范增和刘邦第一谋士张良谁更厉害
- 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会杀他,那他为何还要尽全力帮助刘邦
张良如果自己起兵能不能超越刘邦,成为另一个李世民
【张良其人其事】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原创,严禁抄袭剽窃。
张良是韩国公子,自恃有经天纬地之才,其实不然,当领导当不好,带兵打仗也不行,体弱多病而只能当谋士。张良是和刘邦同时代的人,具体出生年月不详,大约比刘邦小几岁。张良是韩国公子,祖父张开地辅佐三代韩国君主,父亲张平辅佐韩国两代国君。公元前250年,韩悼惠王23年,韩相张平去世了。张良家有奴仆300人,张良继承家产后,变卖全部家产,连弟弟死了都不安葬。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50年之前,张良的弟弟就出生了,张平去世20年后,既前230年,秦灭韩国。张良没有在韩国做过官,韩国灭亡时,张良还在淮阳跟着儒家学习礼仪。
张良在淮阳(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跟随儒家学习礼仪的时候,刘邦在魏国外黄(今河南民权)张耳处为游侠剑客,他们两人有没有见过面,不得而知。秦灭韩国,张良变卖家产,立志要为韩国复仇,千金酬买刺客刺杀秦始皇。张良东见沧海君,得到一个大力士,可以投掷120斤的大铁椎。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张良买大力士刺杀秦始皇,砸中秦始皇副车,遂逃亡到下邳躲藏,在下邳为游侠,项伯杀人潜逃,和张良一起躲藏。
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刘邦祖父刘荣是魏国贵族丰公,父亲刘太公不是白叫的。刘邦、张良都是贵族出身,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刘邦崇尚信陵君,跟随张耳成为游侠剑客,矢志抗秦保卫六国,张良之志反秦恢复韩国。刘邦是与时俱进的人,张良却不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常去咸阳押送苦役,一次在大街上见到秦始皇的车驾威仪,刘邦感慨的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的政治理想已经大飞跃,从反秦斗士六国保卫者,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而张良反秦恢复六国的志向从没有改变,张良从政治上来讲已经比刘邦低了一个档次。
张良躲藏在下邳之时,刘邦已经在沛县当了三年的亭长了,张良躲藏了十几年,刘邦在基层领导位置干了13年。刘邦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管理经验,张良却没有积累多少政治领导经验。大约,前217年,张良在下邳碰见了传说中世外高人黄石公,黄石公授予张良《太公兵法》,对张良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什么意思呢?好好读这本书,这是辅佐帝王之道。过10年王者起兵,过13年后你小子来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
前209年8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而刘邦沛县起兵为沛公。前208年2月,陈胜被叛徒庄贾所杀,楚国贵族景驹自立为“假楚王”,张良在下邳集合了100多青少年,准备前往投靠假楚王景驹。非常巧合的是,刘邦刚好带领五六千人前往下邳略地,半道上刘邦和张良就碰见了。不知道刘邦和张良以前是否就认识,还是张良临时改变了主意,也就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张良给刘邦等人讲解《太公兵法》,其他人都听不懂一脸懵逼的样子,刘邦可能是以前就学习过兵法一听就懂,张良说:“沛公殆天授”。
天下反秦,张良纠合青少年,也想创业打天下,无奈名望和影响力太小,自己又不是当领导的料,只好投靠到刘邦的门下。但是,张良并没有放弃独自打天下恢复韩国的理想。前208年夏天,项梁在薛城召开各路起义军大会,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张良对项梁说:“项君已经立了楚王之后为楚怀王,而韩国的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很贤明,可以立为韩王,成为楚国的帮手。”项梁派遣张良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张良为司徒,项梁给了一千多人的队伍,韩王成、张良率领者去经略韩地,刚开始还恢复了韩国几座城池,秦军反击之后,韩王成、张良就又把城池给丢了,只好退避到山里面去打游击。
张良也想带兵打天下,但是张良带兵打仗的能力很差,一千人的队伍张良还能玩转,超过一千人张良就玩不转。从实践中看,张良根本就不是带兵打仗的人,张良只能给别人当谋士。大约过了大半年,前207年四月,刘邦奉了楚怀王之命,以3万偏师西攻秦。刘邦率军从洛阳南出轘辕山,张良带领韩国的游击队跟随了刘邦,刘邦接连攻下韩国十几座城池。刘邦和秦将杨雄大战于白马,又在曲遇(河南中牟县)大战,刘邦大败了杨雄秦军,杨雄退守到荥阳,秦二世命人斩杀了杨雄。
刘邦不但是政治家、战略家,还是军事指挥家,刘邦以3万偏师,突破30万秦军的防线,先于项羽两个月打入关中灭秦。秦末战争以及楚汉战争时期,个人军事指挥能力,能和刘邦相比较的只有韩信、项羽,韩信的军事指挥能力略强,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刘邦差一个台阶。刘邦一生中仅仅给项羽败过两次:彭城之战和荥阳会战,而刘邦打败项羽六次:成皋战役、广武战役、固陵之战、阳夏之战、陈留彭城战役、垓下之战。垓下战役刘邦亲自指挥60多万汉军,围歼了项羽10万楚军,后世把垓下之战的战功记在了韩信头上,其实韩信只是30万正面攻击集团,而刘邦是垓下战役的总指挥。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灌婴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论政治管理、军事战略、战术指挥综合能力,项羽、韩信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张良这样的带兵打仗的菜鸟,和刘邦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韩信为楚王时窝藏项羽将领钟离昧,试图起兵造反,刘邦发兵征讨设计将韩信活捉,后来降封韩信为淮阴侯。刘邦真的是非常好的领导,项羽、韩信就是非常差的领导,刘邦打了胜仗,把功劳记在部下的头上,项羽、韩信打了胜仗,都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刘邦打了败仗,都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项羽、韩信打了败仗,都把责任推给部下。
刘邦为了突出萧何、张良、韩信的功劳,不惜抹黑自己说自己不如这三个人:“夫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连百万之兵,我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我不如萧何。”韩信和刘邦论带兵之道,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贬低刘邦说:“陛下只能带兵10万。”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自吹自擂说:“多多益善!”刘邦反问韩信:“你既然这么牛逼,怎么被我给活捉了呢?”韩信傻眼了,陛下不善带兵、但是善于带将,不得不承认刘邦帅才,自己不过是个将才。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张良和刘邦,政治理想、军事战略、战术指挥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前206年4月,刘邦封汉王后,张良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去成就大业,刘邦入汉中前,张良离开刘邦去扶保韩王成。韩王成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张良的计谋再高也没有用,不出半年,韩王成被项羽杀掉了,张良不得不潜逃,偷偷地又跑回来找刘邦。这时候刘邦已经还定三秦,出函谷关东击楚,张良遂死心塌地跟随刘邦打天下。“人才”跟对了领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韩信跟着项羽、张良保着韩王成,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自从跟了刘邦这样的好领导,真的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有一句俗语:“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人才跟对了领导,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张良当初为何想带兵投靠景驹
《史记》原文为: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对于张良来说,投奔谁都一样,只要能帮他兴复韩国都行,不是非要投奔景驹不可。
投奔景驹只是因为他自立为楚假王,张良想辅佐他,从而达到兴复韩国的目的。
到后来,他遇到刘邦,觉得刘邦比景驹更有可能夺取天下,所以他就留在了刘邦身边辅佐刘邦。
我们都知道张良是韩人,他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他20岁的时候,秦始皇灭了韩国,从此他就以兴复韩国为目的,并一手策划了博浪沙刺秦事件。但是由于情报工作失误,造成了刺杀失败,因此也给关东人打来了灾难。
《史记》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在所在的地方征集了几百个人的队伍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但是他意识到仅仅凭借自己是不可能推翻秦朝的。
因此就打算择明主而居,他先是选择了景驹,但是没想到路上与刘邦不期而遇,并被刘邦折服,留了下来。
但是这时候张良还不算是刘邦的下属,因为张良正在积极策划复韩大业。
后来,张良成功地游说项梁,策立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张良也被任命为韩国的申徒。
张良与韩王成一起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去攻打韩国的故地,但是由于实力太过弱小,往往保不住已经打下的城池,不得已只好在颍川附近打打游击。
再后来,张良得知刘邦将西入关中时,毫不犹豫地将队伍拉到刘邦账下。
在两家的合作之下攻下韩国十多座城池。这样一来,复韩大业也算了有了点成果。
但是因为张良的投汉,让项羽对韩王成产生了极大的仇恨,因此便杀了韩王成。
刘邦本来只是个小亭长,无权无势,凭什么领导张良、萧何、韩信
说刘邦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待人宽容、处事有量,以及能够坚忍克己等等,这其实都是后话。刘邦起事之初,不仅有樊哙、周勃等武将跟随,还有曹参、萧何这些个高参辅佐。为什么刘邦会有如此的声望呢?
窃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邦身上的气场,二就是不可否认的人格魅力!说白了,就是刘邦身上自有的英雄气概和领袖的风范。
今天的人们,一说起谁谁谁时常爱用气场和范儿这两个词儿。有气场和范儿的人,往人前一站,甭用说话,往往就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和可信感。这,就是气质。
刘邦起事时,不过就是个亭长,充其量也就如同今天的一个村长。可萧何呢?那可是仅次于县太爷的县丞。一个县丞不仅愿意给一个村官当下属,且还把自己一生的聪明才智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了。凭什么?凭的就是他从心里敬佩刘邦!
当然,刘邦后来的一系列表现也没有令他当年的追随者们失望,最终实现了自己当初见到秦始皇时所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愿望!
就连以将兵多多益善自居的韩信,不是也在刘邦面前心服口服了吗!
汉高祖,即使是流氓,也是个有领导风范的流氓头子!这种气质非常人所有,故常人也很难替代,也就只有心甘情愿的跟随着了……
刘邦有什么能耐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着他
题主好!
“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荷天衢,登建皇极,上古以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
——《汉纪》
刘邦怎么从一介布衣华丽转身而成为帝王的呢?他到底有什么能耐能让那么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跟着他呢?
第一:解读刘邦传奇的一生
1.出生传奇
《史记》里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刘邦的母亲刘媪,有一次在大泽堤岸上休息,不注意睡着了,梦见自己和神在一起。当时天色昏暗,电闪雷鸣,刘邦父亲不放心前去巡视时,发现一条蛟龙卧在刘媪身上,结果刘媪就有身孕了,之后就生下刘邦。
2.长相传奇
《史记》里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这个人长相奇特,鼻梁很高,面相像龙,胡须也很独特,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但刘邦这个人性情仁厚而爱人,而且心胸豁达,有气度。
3.经历传奇
《史记》里记载:“为泗水亭长,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民间流传刘邦传奇的故事确实不少,“赤帝之子”“斩蛇起义”,都把刘邦人物传奇化了。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刘邦与项羽相比,最为不利因素就是出身。刘邦出身贫民,很难取信于人,我们不能否认他身上的这些传奇故事确实为刘邦添彩不少!
第二:解读刘邦的胸怀与抱负
1.知人善任
知人才能善任。刘邦在这方面可以说做的了极致。他不仅看人准,而且能把方方面面的人才整合起来,为自己所用。
刘邦身边最有名的要算“汉初三杰”。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援有萧何。
.张良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有名的“智囊”,他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在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为刘邦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
鸿门宴上,张良力劝刘邦卑辞隐忍,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里应外合,使得刘邦脱离虎口,保全性命,变被动为主动。
.韩信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有“兵仙”、“战神”、“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之称。
韩信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了,他能把弱小的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比如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逼上绝路,自刎于乌江,为刘邦建立汉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何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这位旷世帅才,被刘邦大材小用,分派为仓库管理员,韩信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又被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
2.广纳群策
刘邦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纳群策。
韩信被萧何月夜追回之后,刘邦就迫不及待问韩信:“丞相多次向我举荐将军,你有什么计策来指教我?”
韩信客观分析了刘邦与对手项羽的优劣之势,并向刘邦开出一剂良药——反其道而行之。
项羽“匹夫之勇”,不善用人。
他厉声怒喝时,很多人吓得胆战心惊,但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如果您能够采用和他相反的做法,注重“众勇”,任用天下贤能勇士,发挥团队作用,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呢?
项羽“妇人之仁”,没有格局。
他待部下仁慈善良,部下有生病的,他会亲自探望,悉心照料,但部下有功劳应当封赏时,他却吝啬之极。如果您能把天下的城池封赏给有功之臣,还有谁会不服您呢?
项羽“任人唯亲”,已失民心。
他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用自己亲信喜欢的人称王,诸侯不服,已失天下人之心。如果您能够任人唯贤,率正义之师,凝聚人心,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打败呢?
刘邦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悔恨自己任用韩信太迟!
第三:解读刘邦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史记》有载,高祖问众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忠臣皆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得力于三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可见刘邦不仅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而且做到了“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所以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大获全胜,取得天下!
我是@让语文学习更有趣 ,谢谢您关注与分享!
项羽第一谋士范增和刘邦第一谋士张良谁更厉害
范增的水平其实是不差的,名气也是很大的。别的不说,只说一点,在整个楚政权里,几乎没有什么谋士。范增不但能够成为楚政权的谋士,而且是极受尊重的谋士。从项羽称他为“亚父”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他在楚政权中受到了多大的尊重。但是他最后竟然失败了。本来是很成功的一个人,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他和张良对比看一看。
(范增剧照)
一、范增看得准人,但跟错了人。
范增一直对刘邦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将来一定能够做成大事。他也分析得很准确,他说刘邦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但是到了咸阳以后,财物一样都不取,美女一个都不要,这就是要干大事的人的表现。他不但讲道理,而且还根据古人迷信这一点来讲刘邦。他说他特别找人望过气,发现刘邦的头上有帝王之气,这样的人必须要除掉。
当他给项羽说过多次,甚至都采用迷信的说法给项羽说,而项羽依然不听的时候,范增就只好亲自动手,准备派项庄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但依然因为项羽的不支持,他的刺杀行动失败。
范增既然能够看清楚,刘邦是那个将来能够获得天下的人,而项羽成不了大事。那么他就应该当机立断离开项羽,可是他一直都没有离开。
而张良不一样。张良一直是跟着韩王的,而且他还是韩王的宰相。虽然他一心复国,但是看到韩王不是那个能够成大事的人,他最后就干脆地跟随了刘邦。
(项羽剧照)
二、范增摆不正位置,造成被主帅猜疑。
范增因为年纪比较大,追随顶梁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再加上他在楚政权初兴的时候,给项梁提了非常准确的建议(立楚王的后代为王,以此号令天下),并且项梁在这个建议帮助下,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第一大政权。所以项梁对他非常尊重,让项羽认他为“亚父”。
可以说,项羽对范增的称呼,是项梁要求的结果,并不是发自项羽本心的。后来项梁战死后,范增就应该认清形势,知道那会儿的领导是项羽。项羽是君,他是臣,他应该把君臣关系摆正。但是他一直没有摆正君臣关系。在鸿门宴上。他没经过项羽的允许,就派人刺杀刘邦,这件事说明他的权力是比较大的,项羽怎么能不忌惮他呢?而且最终刘邦逃走后,他甚至拿出宝剑劈坏刘邦送给他的玉斗,且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以说,这深深地伤害项羽了。
张良一直把自己的角色摆得比较正。他从来没有越位之事。他知道他和刘邦之间是君臣关系,任何时候他都把自己摆在臣子的地位。最后,刘邦取得天下,并且把他评价为功臣中第一名的时候。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并没有摆老资格,反而极力推脱。刘邦要封他为万户侯,他并不接受这个封赏,而且他只要留地很少的一部分。就算这一部分,表明了他对刘邦的忠心,因为刘邦和他最早就是在这个地方认识的。
(刘邦剧照)
三、范增不知进退,贪恋权贵。
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计谋不被项羽采纳,而且此后,凡是给项羽说的话,项羽都爱理不理的时候,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干脆离开。但是他并没有离开,直到后来,陈平使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关系的时候,他才恼羞成怒,灰溜溜离开了。
张良却很明白进退。他知道刘邦是一个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人。他知道刘邦很忌惮功臣们,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以后,他就迅速向刘邦提出,他要离开,过隐居的生活。这样也让他被保存了下来。他的这种做法,也获得了后世的尊重。
四、范增缺乏军事谋略能力,不会打仗。
范增给楚政权提出的建议,就是拥戴楚怀王的后代为王,号令天下。还有一点,就是他劝项羽杀刘邦。但这一点并没有被项羽采纳。这些谋略都只是政治谋略,并不是军事谋略。后来,项羽打仗全凭自己军队的骁勇善战,基本上没有用过什么计谋。由此可知,范增作为一个谋士,这一点是不称职的。
张良不一样,张良既有政治谋略,又有军事谋略。张良有好几次给刘邦规划军事谋略,让刘邦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比如“夺取咸阳”,比如“明修栈道”,比如“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发动对项羽的大反攻”。这些都是他军事谋略的杰作。
除了军事谋略以外,张良政治谋略也不差。包括最后,他帮助吕后确定了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是他政治谋略的杰出表现。
如此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范增虽然名气很大,号称项羽的第一谋士,他无论是智谋,志向和气量都是比不上张良的。
(参考资料:《史记》)
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会杀他,那他为何还要尽全力帮助刘邦
敌国破,谋臣亡。
聪明如张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帮助刘邦呢?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没落的贵族后裔,心底深藏着亡国亡家之恨。
张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张开地,是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是韩国两朝的宰相。
到了张良这一代,战国七雄弱肉强食,秦国嬴政亲政后,一举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里,就有张良的韩国。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也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家世。据说,在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仅家童就有约300人!
然而,这一切随着韩国的灭亡,都成了肥皂泡。张良自己也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了一个落难的公子。
因此,在张良的心里,一直装着亡国亡家之恨!
复辟韩国,一直是张良的梦想。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于是,张良心怀国耻家仇之恨,到东方结交了一个叫沧海君的君长,二人共同商定谋杀秦始皇的计划。而且,沧海君还介绍了一个大力士给了张良。
回家之后,张良散尽了家资,为大力士打制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
之后,张良又派人打探秦始皇的行踪。
公元前218年,张良和大力士带着大铁锤,埋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准备刺杀秦始皇。
由于秦始皇狡猾,没有坐在他常坐的六驾马车内,导致始皇侥幸逃脱,行刺失败。
遇刺后,秦始皇气急败坏,下令兵丁追捕刺客。张良则四处逃窜,最后隐姓埋名,逃到了濒临东海的下邳。
在下邳,张良遇到了名师黄石公。
张良本来是贵族世家的少爷,从小就博览群书,加上他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在黄石公的教诲之下,张良得到了他亲传的太公兵法等。
张良自从学习了黄石公的兵法后,对自己的反秦方向又了重新的认识。他决心,寻找能够取代大秦王朝的英明君主。
恰好这个时候,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点燃了中原大地。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从前的赵、齐、燕、魏等地方就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了。
其实,以前刺杀秦始皇,只是张良理想中的一部分,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推翻秦朝,复辟韩国。因此,他到处寻找机会!
后来,张良拉了100多人的队伍,准备投奔楚王景驹。
景驹,是楚国王室的后裔。当时,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已经被杀,景驹被拥立为了楚王。
张良为什么要投奔景驹呢?
因为,在张良的心底,一直做着要复辟韩国的梦。可是,张良是个书生,一无兵,二无将,只是空有个理想而已。
所以,张良需要得到原韩国贵族势力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复辟,就等于纸上谈兵!
在投奔楚王的路上,张良遇见了刘邦的军队。作为反秦复韩的有心人,张良主动要求见这支队伍的首领刘邦。
二人相见,侃侃而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因为张良自从学会了《太公兵法》后,给别人讲他们都说听不懂,刘邦却一听就懂。张良很高兴,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
尤其是,刘邦很有发展潜力,张良知道他能成大气候!
于是,张良就投到了刘邦门下。
三少要补充一点:
张良当时虽然跟随了刘邦,却并不是刘邦的手下。
张良之所以帮助刘邦,是希望跟随刘邦建功立业,蓄积自己的势力,最终借刘邦的力量去帮助自己实现复辟韩国的梦想!
这,就是他选择帮助刘邦的初衷!
项羽彭城杀死了韩王成,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张良是有情怀的人,16岁的时候,韩国就灭国了。可是,他到了32岁的时候,还在执着地搞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对于张良来说,钱财、权利都不是追求的第一目标。张良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韩国,然后辅佐韩王。
所以,当秦朝覆灭后,刘邦明明是实力第二强的诸侯,张良还是选择了离开。
因为在当时,天下分封已定。张良在韩国的很多公子中,向项羽推荐了有贤能的韩成。
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封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其目的是增加反秦同盟的力量。这时候,张良回到了韩王身边。
后来,刘邦也帮助张良和韩王,夺得很多韩国的旧地。
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张良后来又随刘邦西进入关,并在鸿门宴上机智地救了刘邦一命。
然而,项羽以“成无军功“、“良从汉王“为由,将韩王成带往彭城,又废为侯,并在公元前206年七月,在彭城杀了韩成。
从此,张良相韩的理想之梦彻底破灭了!
那年冬天,张良逃出了彭城,回到了刘邦的身边。
此后,张良便朝夕相随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指点江山。义无反顾,死心塌地。
直到此时,张良算是真正成了刘邦的人。
低调做人,急流勇退。
经过长期的观察,张良发现刘邦果然不同凡响。于是,刘邦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下,终于建立了大汉帝国。
张良,从小出生富贵之家,又学习熟读过很多书,对名利等很是淡泊。
不争名,不争利。
张良的为人也一直很低调谨慎。而且,张良几乎从不评价别人的是非。
张良,做为一代谋圣,对人心的揣摩自然很是透彻。
所以,在汉初消灭异姓王的血腥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谨慎地参与。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遭牢狱之灾,只有张良,只有张良一直备受刘邦的信任!
所以,当刘邦地位稳固以后,张良就开始淡出朝堂,他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敌国破,谋臣亡,这好像是千古不变的哲理,刘邦,当然不能免俗!
晚年的张良,寻找到了师傅黄石公居住的张师山,真正的退出了江湖。
三少说:
大明的谋臣刘伯温,一如张良辅佐刘邦一样辅佐了朱元璋。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