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很难吗?道教外丹流派具体分为几派_太极拳_太极_鹰爪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外丹 太极拳 太极 鹰爪

本文目录

  • 中医传承很难吗
  • 道教外丹流派具体分为几派
  • 鹰爪功实战威力如何(不懂勿答!)
  • 真的有内功吗
  • 太极拳的源流(除了河南温县)还有其他的源流传承吗
  • 当代书法家应该如何修炼“字外功夫”

中医传承很难吗

难!确实很难,自从无证非法行医出台,民间中医传承出的气多入的气微,离死不远了,六七八十岁的老中医行医资历三五十年都以关门养老,后辈子孙及少学习传承下去,医生高危行业,人命关天,总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病患者拴在一起吧,不值得,所以说民间中医传承一年不如一年,难!难!谁于爬雪山过草地,

道教外丹流派具体分为几派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鹰爪功实战威力如何(不懂勿答!)

练习武技,间须用指,故指力之练习,乃习武不可少 之事。若专习点穴擒拿、分筋错骨者,则更必须练习指功 矣。然用指却有二种,一种为以指插入,一种为以指抓 人,顾指功之练法,亦至不一。即同一功法,亦因习者本 身之门派经验不同,而至有异矣。以指插人之法较以指 抓人之法为艰,其主利用指顶点戮之力以制人也。

其功 入手之初,当以鹰爪点石功及鹰爪混元指练至有一定成 绩之后方可习之,而不可并练。若初练即习,则只指尖有 力,而指之体部不坚,难臻妙境,且流于外壮事倍而功半 矣。故世之练此功而达成功之境者,实百不得一,即因此 也。本门中以北平国术馆二区国术社社长、陈子正嫡传 高徒、鹰爪门名师郭述唐先生专擅此功。

与人交手曾在 一招之内即将人穿成血洞数处而闻名矣。一九二八年在 南京国术馆大会中,乃与神腿杜心武之徒万籁声并列第 一。至其练法,与插豆类也,更以内功,药物辅之,二者 须相辅相承,却不可脱离,否则流于外壮,难臻神明之境 矣。 至以指抓人之法,其主利用指之抓劲制人,功虽略 异,收效团也相同,且因其行功易,故习者众。

然今虽世 传练指之法众多,但多形似而抑格,失其真义。习者可略 得其皮毛而未知其精髓,流于外壮,事倍而功半也。至指 功之练法,常见者有,以指提坛者,其亦名鹰爪功,与本 门鹰爪神功外功练法形似,而专于外壮。至力不神,效不 速,更逞论精、气、神三者合一。

其法可见坊间各书,在 此不赘述,其功约三年功成。次为石养功,此功之练法, 与提坛类,而性则略异,且所练部位与鹰爪功稍异,鹰爪 功力在指头,此在指面耳,与龙爪功、拈花功类也。凡练 指面之功,均入手较难,因坛尚有边缘可以借力,而练指 面,所用之物边沿均需滑下溜手或需拈旋着力,故成也 较迟缓,今之练者罕也。

另有拔桩、锁指、悬身等,皆为 练指之法,然成期亦较迟缓。此外复有卧虎功,亦为练指 之法,既可用于点按,亦可用于抓逃,乃为练手指之劲与 足趾之力者。然初习即以指触地行之,因指力不强,无意 之间,极易受伤。均不可贸然行之!如先以掌行之,再易 掌为拳,易拳为指,则又成期较长,亦不甚适宜。

故最好 先将鹰爪点石功练至有相当成就之后,再进而练此,则 较易成,其功亦列为本门高级法门之一也。至其练法,将 在高级班中专题详述,初习切勿急躁求功,否则非但不 能猛进,反足以减小其进步,欲速而不达。习者只需按教 材依法行功,历行不息,进步自能神速,指功练成,再习 其它各部功夫,即可迎刃而解矣。

七、鹰爪神功行功步骤及劲法秘诀

凡行功练武,皆有一定之次序步骤,且亦有一定之 劲法秘诀。若不明此,犹如寻桃源而迷方向,渡汪洋而失 航路也。古往今来,练鹰爪者多,而成大器者少,其原 因,除缺乏恒心毅力外,即因不知其次序步骤,未得其真 够诀窍之故也。

不知其次序,则易生畏难而徘徊不进;未 得其真髓诀窍,纵外面之形式无误,内实少有是处,永属 下乘矣。 鹰爪门鹰爪神功行功步骤,入手之初当首以鹰爪点 石功(外功)及鹰爪提坛功(外功)行之,以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者也。盖外功属阳,专重于手指实力阳劲之 练习,即手指提、缩、拧三劲之练习,手指阳劲日增,同 时习以以气运力内功之法,盖内功重于以气运力,而偏 于手指内劲之贯注及指尖撑劲之练习,即练习气运丹 田,劲贯指尖之法也。

内外兼修,其效乃速。 上述二功,习者当持恒渐进,至一月之后,其气渐 凝,内劲及指力大增,然后更进而加练鼓气运力之功,即 劲发阴、柔、寸、脆混元锁扣指力之鹰爪混元指内功,盖 力充则气沛也。以收速成实用之效。 以上三法相间兼行,习者若能持恒渐进,复至百日 即能依法如意往来,则大功成矣。

其鹰爪神功较诸其它 世传之一切死手练法,则相去已远,不可同日而语。功 成,不用之时,与常人无异,外不露形。用时,聚力于指, 五指如铁爪钢钩,指劲惊人,可伤敌于不备,败敌于无 形。倘以之自卫或制人,则一举手一投足间,轻则可令敌 关节剧痛而不战而胜,重则可使敌关节折断而伤残,甚 或于生命危难中致敌于死地!虽顽强之敌亦可折服。

陈 子正嫡传百日速成大力鹰爪功行功之步骤,即如此也。 (具体修练安排请见《修练指导书人“修练进度表”一 节)。习者若能勤行不怠,百日内依法按日行之,持恒渐 进,则可成矣。 然行功之时,尚须明了劲法秘诀,依法诀行功,方可 劲意相随,进展神速。否则,劲无所依,气无所注,神气 不相和,心手不相印,虽形似而神移,以致力不神,效不 速,永难克臻上乘和成功矣。

故旧时武林有“传功不传 诀”之说,盖因千金易得,一诀难求也。 所谓鹰爪劲法秘诀即指在修练鹰爪神功之时所须 讲求的劲意贯指的方法和诀窍。简而言之,即在意念的 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松紧舒缩变化而修练出上 乘鹰爪劲力的方法和诀窍,下面即将鹰爪神功修练秘诀 分述如下:

l、撑字诀--撑者,指尖之力向外撑抗之意也。

其 诀主练鹰爪指尖撑按之力,以用于点穴擒拿。运用之 法,则以鹰爪点石功行之是也。运用之时,要求手似鹰 爪,三指指尖垂直触壁,虎口圆撑,劲意贯指,如指破坚 壁,心手相应,神气合一。运全身之力,由丹田而催气至 指端也。倘行功百日,气即由丹田,而渐达指端,血行舒 畅,内劲及指力亦即大增矣。

2、提字诀一提者,手臂之力提起之意也。其快主 练手臂上提之力,以用于实战之时,抓提对方手臂或身 体各处,引动对方重心失衡倾斜,配合鹰爪实行擒拿锁 扣。其诀至简,惟行功之时有向上提拉之意即可。但行功 之时肩部不可上耸,否则难以贯劲于指。

至其运用之法, 则与下述之“缩”字诀及“拧”字诀并行于鹰爪提坛功是 也。

3、缩字诀--缩者,手指如鹰爪向内用力扣紧,如 囹撰物之意也。其诀主练鹰爪手指抓扣之力,以用于擒 拿锁扣,分筋错骨。其法运用之时,以大中食三指依三角 形而扣于坛口边缘之处,向上提起。

然而在提之际,尤须 虎口国撑,劲意贯指,以阴劲内缩、扣牢,视坛口为敌 骨,劲到骨碎,意、气、力三者合一。如此心手相印,形神 兼备,方可收事半而功倍之效矣。但练习之初,指力不 坚,提坛尚甚吃力,故不宜立即按诀行之。一月之后,其 气渐凝,指劲日增,方可渐次加力紧缩内扣,以练鹰爪锁 扣之力。

入手之初,切勿即骤然加力内扣,否则欲速不达 也。

4、拧字诀--拧者,手腕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旋拧 之意也。其诀主练手腕旋拧之力,以配合鹰爪施以分们 错骨。其诀乃为在鹰爪提坛功行功之时,配合提、缩二 劲,手腕左右或上下拧转。

惟入手之初,需以阴柔之劲。陕。 拧缓运求功,意如拧敌千斤之臂,劲意贯于腕讨(切忌 初练即骤然重打快运L 日久,再运臂劲,劲从脊发,专 事旋拧之力,重拧快旋,劲意贯于腕指,纯发阴、寸、明 三力,力沉而猛,并同时加大旋拧幅度,大小臂一起拧 转,臂如拧绳是也。

至此旋拧之力已足惊人,施之于人。 鲜有不筋断骨折者也。 以上四诀,乃为鹰爪门鹰爪神功不传秘诀。望习者 行功之时尤加重视,依诀勤行不怠,斯则可成矣。

八、陈子正嫡传百日速成大力鹰爪功

大力鹰爪功练法 练指之法,以内外兼修,收效方可神速。

亦无弊端。 盖指头实为人身最小之一部分,其运力全在指节,尤不 若拳掌之劈击,犹可借腕臂之力而贯之。百日速成大力 鹰爪功乃源于少林嫡派真传,而较之更为完整,内外兼 修,乃为鹰爪门鹰爪神功速成修练之上乘之法。所练鹰 爪部位,除却指腹,兼及指锋(尖),其鹰爪指力练及撑、 缩、提、拧四劲及内家鹰爪阴、柔、寸、脆混元指力,非仅 抓、提二劲。

与世俗之低级练法截然不同,以鹰爪点石、 提坛、混元指三法行功,秘法修练,每日仅30分钟,虽只 习百日,功等二载。功成,手指灵活,指劲凌厉,大异常 人,聚力于指,五指如铁爪钢钩,力从髓出,与世俗外壮 之法迥然不同耳。拳手投足间,即可令敌关节折断而伤 残,甚或置敌于死地,诚为最佳之近身自卫武术,最系统 之练指之法也。

兹将其内外功行功方法及用具详介于下:

1、鹰爪点石内功(无须用具) 行功目的:此功主练鹰爪内劲及指尖节端撑按项戳 之力。 行功时间:每日几分钟即可。主在自然,不可有限 制。 行功诀要: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间,不可相离,以 气随神至,而运于丹田。

力由气生而行于指掌,内外相 合,动静相因,心手相印也。 呼吸方法:均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唯要沉静均细而 深长,不可过急、过缓或勉强。 行功法:身体正立,两足分开,相距约半尺宽,两足 平行,两手放松垂于身体二侧,掌心向内,指尖向下。头 部虚灵顶劲,双目前视(不可闭眼),口紧闭,牙轻咬,鼻 吸鼻呼,舌份上跨,凝神静气,气沉丹田。

然后两手屈腕翅起,掌心向下,五指并拢,指尖向 前,与二足同一方向。再吸气缓缓屈肘,两手垂直上提约 三寸(约10cm),两臂稍弯曲。惟二手上提之时,臂掌只 可微微放松,须有蓄力下贯之意,即有如按桌将跃起状。 然后闭气略停一秒钟,再缓缓呼气,同时两手五指尽力 伸直,上翅,以掌根运力徐缓下按,至极度后,再略停二 秒钟,吐尽余气,贯气于指。

然后,两掌微微放松吸气上 提,复同前述。如此一吸一呼,是为一度。初行每次18 度,一周后,每周加3度,至每次36度则可也。不可再 加,加则有伤矣。详图及要点请见挂图1。 此式行完,放松两手,舒展片刻。初行此功,仅习此 式即可。待行功二周之后,指部日坚,再接行下式(务须。

剪齐指甲人 身体正立面壁,距壁约二~三尺(初习可稍近八两’ 足分开,约隔半尺,然后上身前倾,两臂向前平伸,手成” 鹰爪,大中食三指指尖垂直触壁,虎口务须园撑。初行之 时,因习者指端之力甚弱,脚部可全掌着地,距墙稍近。 三周以后,随着指力的日增,可再渐次加力,距墙三尺 (不必再加),再脚跟离地,使大部体重前移指掌。

但切 不可勉强,致指尖不能竖立于墙,指部弯折,反欲速不 达,亦极易伤指矣。 行功之时,头、颈、精神均应放松,凝神静气,身体不 动,双耳不闻呼吸之声(呼吸自然,不可勉强)。吸气时,’ 意想气人丹田,掌、指微微用意放松;呼气时,乃用撑字 诀,运丹田之气,以气催力至指端徐缓用力向前撑按,如。

指破壁A此一吸一呼,是为一度。初行每次12度,二周。 之后,每周加 4度,至每次 36度即可矣。如有余力可胜 任,亦可每周加 6~7度,至每次 49度,则不可再加矣。 详图及要点请见挂图1。 至此,鹰爪点石功已行功完毕,即可行余功。

余功:上述二式行功完后,先放松双手五指各关节, 舒展手部筋络三分钟以上,然后随便散步数趟,同时摇 摆双手,轻蹬两腿,以松全身筋骨,以顺气血,以散内 火,方无后患。

本功功理:前式一翅一按,得乎动机;后式静以贯 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阴阳相济,则万物生矣。而后 始能刚柔互济,力从髓出,气随神至而运于内(丹田),力由气生而行于指掌,内外相合其力神矣。

2、鹰爪提坛功(外功) 用具:在日杂店购一坛口直径为9~12crn(视手掌 大小而定,以鹰爪抓坛口后感觉自然为度)磁坛一个, 高度约20~30cm均可。

然后再装人河砂或小石或铁 砂,连坛共重6~10斤左右计需视各人指力而定,以 不过于勉强为度人或用黄泥或水泥自制重约 8斤及 10 斤球各一个(不能和得太稀,要硬些;形状亦可不必限于 球形,馒头形等也可,但上下二面均需平整人指力强者 可稍重,同样以不过于勉强力度,在其未干之时,以大 中食三指成鹰爪插入球面(或其它形状物的顶端,深约 2点3到2点8厘米。

(以指端第一节长为度,切不可过深过浅), 置于阴凉处,于透即可。 也可使用本中心所特供:便携式精制大力鹰爪功训 练器,则更为简便。 行动目的:主练鹰爪提、缩(抓、扣二力)、拧三劲,即 鹰爪抓拿锁扣旋拧之力。 行功时间:每日15~20分钟,不必过多。

行功诀要:运用提、缩、拧三字诀,意、气、力三者合 一,形神兼备,渐进求功。 呼吸方法:采用自然腹式呼吸,提起时吸气,气沉丹 田,放下时呼气,稍停缓运时,呼吸自然,以不勉强力 度。 行功法:将坛或球置于身体正前方约半尺处,两足 分开平行,比肩稍宽,双手虚握拳置于腰部,拳心向上, 双腿约下蹲,成一高马步,全身放松(精神不可紧张), 凝神静气,口闭,牙轻咬,舌添上跨,鼻吸鼻呼,气沉丹 田,目注前方。

然后俯身,目视坛口,右手成鹰爪伸出(左手虚握拳 置于腹部),依三角形紧扣坛口,虎口国撑,劲意贯指 (思想集中于指即可)。吸气气沉丹田,同时配合呼气将 坛垂直稍慢提至腹前(坛口与肚脐略齐),手肘微曲 (大、小手臂均约成120度左右即可)。稍停,自然呼吸1 ~2次,然后配合呼气将坛缓缓垂直放回原位,再换左 手依上法进行,详图及要点请见挂图 2。

如此循环,至指腕臂酸麻痛乏即停,稍息2、3分钟 再练。

每次约练15分钟(不含休息、时间八二周之后,双 手已渐适应,指力日增,即可渐增提起后的稍停时间,由 自然呼吸1~2次增至3~4次,并隔日逐增2~3次呼 吸(力弱者可只增一次X即默计呼吸次数,逐渐增加稍 停时呼吸次数,双手轮换进行,每次行功时间增至20 分钟,如此行功一月,此为初行之法。

真的有内功吗

内功是真实存在的,但远没有武侠小说影视剧里那么神奇。

目前来讲,武术内功分两大类,一类是养生的,一类是技击的。

不是说养生内功完全不能用于技击,只不过,技击内功多与外功、硬功相附,养生内功几乎没有硬功,也有依古代叫法,称养生内功为“导引术”的。

各流派的内功都不同。传统六大家,全真、少林、武当、青城、峨眉,各有特点。甚至于,同一派系中的内功也多有不同。

但基本不出三种,即从练气到运使,内功从哪里有感觉。这一点上,无论养生还是技击都一样。

手、腋下、丹田。

手部最先开始有气感,运使也最先从手部运出,这是最多见的。各流派的内功,有一多半上是以手部来行气和运使的。

腋下出功,主要集中于少林武术。九成以上的少林武术,其基础内功,也就是四平大马,这种桩功,行气和运使都自腋下开始。

气运丹田,虽然许多武侠小说、影视剧都这么说,但实际上,只有一小半的武术,内功自丹田始。

——所以现在分辨一个人是否真懂内功其实很简单。只要对方一提到“气运丹田”,把这些人排成一队,挨个给脑门上贴纸条“骗子”,一个挨一个,肯定有冤枉的,但隔一个贴一个,就准有漏网的。

其实现在很多所谓内功,尤其是静功,根本算不上内功,顶多算内功雏形。

其实气感一点也不神秘。当然这也要看天赋,一个人如果天赋很好,练得又勤奋,据说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有气感了。普通人有三个月左右也差不多了。超过三个月还练不出气感,去做体操吧。

气感什么感觉?外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自己感觉的话,就像,比如从手运使,就好像手上戴了一双胶皮手套然后按到水里,就是那种感觉。外围感觉有向内的压力,然后你的气运到哪个方向,就感觉那个方向有吸力。

培养气感非常容易,但是从有气感到能够成功运使就比较困难了。天赋差的人,就算气感很强,几年都无法运使的笨蛋大有人在。

因此,各家流派有各家的法门,以保证自己的门徒尽快成功。

但这个法门,在同一流派内也未必一样。比如大圣、罗汉等少林四大门那样的,尤其是练太祖的,练的是曲肘晃肩,但劈挂就是硬甩,往死里甩手。大连图、自然门则是内圈手,武当比如太乙五行门,是垂手下运到大腿外侧。

会运使以后就算小成了,之后再想长进就得慢慢磨。而“运使”本身是不需要练习的,这玩意就像游泳、骑自行车,会了之后想忘都忘不了。

而且,也不必像影视剧里边,运个气跟便秘似的,不用那么费劲,而是气随意行,抬手就有,不用特意去运。

但是,特意去集中精神做某些动作,可以让气凝聚得更好。普通什么也不做,抬手而至的气比较散,气感也不那么强烈,而特意运气,气就更加集中,气感也更强。

至于时间,其实也没有限度。不像武侠小说里,运几次气累得要死。正常聚气,一直保持气感,时间几乎可以是无限的,你什么时候肌肉累了,动作放松了,气才散掉。还没听说过有人气不够的。

最后,内功不单指的是气功。而且,练内功并不拘泥于动作。此外,内功也是一种精神哲学,不管刻意不刻意,它是强调内在修养的。如果一个人毫无修养,那么他的内功也一定好不到哪去。

最后的最后,纯内功也不能太懒,可以不动肌肉,但好歹练练筋。一个不抻筋的人,他的内功最多值二分钱。

太极拳的源流(除了河南温县)还有其他的源流传承吗

关于太极拳的传承,除了传闻中蒋发所传的“杨陈武吴孙”与“赵堡”拳系,还有河北郝家派太极拳、姚式太极拳、承德开合太极拳、卢氏太极拳(顾氏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拳、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象形太极拳/戳脚太极、金陵太极功、白云观太极拳、武当太极十三式、犹龙派太极拳、李瑞东“金蟾派”太极拳、少林综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等。

(1)河北郝家派太极拳

1934年,黄元秀在所著《太极拳要义》一书中记述了他看到的三种太极拳:“太极拳,近年来风行南北,可谓国术界中最普遍之拳术,遍观各处,个人所练,各不相同......

一为河北郝家派。此派不知始于何祖,闻系河北郝三爷所传,述者忘其名,世以“郝三爷”称

。 三爷于清末走镖秦晋间,身兼绝技,善画戟,名震绿林,镖局争聘之,实为山陕道上之雄

。余见天津蒋馨山、刘子善等,皆练此拳,南方习者不多,吾师李芳宸先生南来时,其家人及

同来各员,皆善此。手法极复杂,其动作较杨陈二派增添一倍,约有二百余式,表演一周,时

间冗长。据吾师云:此于拳式之外,加入推手各法,故较其他派手法齐备,因太繁细,颇不易

记,诸君既习杨家派,其理一贯,勿须更习。余怂恿朋侪学习之,计费六十余日,不能卒业,

可见其繁细矣。孙禄堂先生云:“此拳之长,极近柔顺之至。”尔时余忘索其拳谱,不知与陈

杨两派之理论,有无异同也”。

郝三爷......清中晚期,镖师郝山野(1800—1864年)得武当高人传授开合太极拳。

(2)姚式太极拳

河北遵化县的姚馥春(1879——1941年)太极拳,内含十形(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每一形都有它的各自神韵和攻、防内涵,肢体动作简朴精深内涵丰富,如有:披、拔、挟、缩、挣、蹬、拧、裹等身法,展现了此拳的攻、防破敌之特点。

姜容樵(1891—1974)、姚馥春持“山西王宗岳创拳说”,二人在1930年合著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书中这样记述:“清初太极拳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考长拳虽亦取法十三式,而其中实包藏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形在内也。余与姚君馥春同学太极于友人汤君士林,汤为许占鳌先生之弟子”。书中又言:“盖余民元之前经倪成玉君之介绍得识许占鳌先生,许谓斯术确为王宗岳嫡派,因传流甚少,故世人多知有长拳,特不知长拳之何若,至近今所谓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斯与此长拳有别矣。”

汤士林是保定清苑人,《国术名人录》中记载:汤士林在11岁时被太白山道人领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他在山上学艺八年,技艺大成。回乡后,汤士林拜形意拳师许占鳌为师学形意拳。汤士林在遵化任知县叶嗣高的侍卫。因为年龄接近,汤士林并未以师徒相待,而是和姚馥春、姜容樵二人拜把,结为金兰弟兄,并将太极拳(含一套太极长拳)及一部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太极拳拳谱,悉传姚、姜二人。

汤得自许占鳌,姚氏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许先生得自广平陈姓”。

太极拳河北派

太极长拳在遵化一带过去也叫“北太极”,并另有“南太极”之说(指太极长拳另一支南派“杨氏传太极长拳”练法)。

《太极拳讲义》一书的许多谱诀,和后来吴孟侠出版的班侯传谱有诸多相似,传承上应该有关联。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第十章。此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独有偶,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也有流传。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补录进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二十字诀:披闪担搓歉,粘随拘拿扳,软棚搂摧掩,撮坠续挤摊。(原谱释文)骨节自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意,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人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3)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1932年,万籁声先生在湘办国术训练所的时候,出版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书,据说是刘德宽(1826-1911年)到赵鑫洲再到万籁声,练的是六合拳法体系架构。其“劈太极”,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

称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为“老架”,杨氏太极拳为“新架”,说“今人将老式多加修改,故有老架、新架之别”,“然新架亦固自老架化出者”。

2013年,学人李仁平先生在《武魂》发表《武当武技与开合太极拳》一文介绍:“19世纪晚期,清代武术家刘德宽得世隐高人的开合太极拳,传弟子吴俊山。1910年刘德宽病故,弟子吴俊山投至李景林麾下,并与蒋馨山关系密切。为报答李景林、蒋馨山的知遇之恩,吴俊山奉献开合太极拳,言此拳系王宗岳所传”。

1894年刘德宽与程廷华、李存义等结盟,共同倡议八卦、形意、太极,摒弃武林陋规,结为友门,交流拳技,互授弟子。此时杨禄禅、杨班侯虽已过世,但杨健侯还健在,然而这一次的结盟却是以刘德宽为太极拳的主要代表,可见当年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原貌远不止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这就是万籁声于太极拳“余唯谙老架”所上溯两代的历史背景——那时期的太极拳,以刘德宽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为古本,与其致力改造和推广的杨式太极拳一道,得到武术界的广泛认同。

(4)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

据传,河北广平的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传自清初的云游道士顾殿一,传至陈华(陈老利),陈华传给了任来庆、卢鸣金和自己的儿子(邯郸市的肖金保是陈华儿子一系的传人,根据前辈的传授说该派拳称“龙虎太极”)。

传承记述:王承恩、顾殿一 ---刘老丙--- 翟贯一 ---杨老仁(杨凤)---陈华(陈老利)---卢鸣金(1830~1901年)、任来庆

***明末太监王承恩?明朝将领王承恩(1587-1649年)?

陈利的传人中,此拳系有通背滑拳、六合通背拳、龙虎太极拳、太极长拳、长拳、义和拳、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等名称,其拳法形成了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滑步等有别于其他太极拳的外貌特征。

该门太极拳存有残谱,其手抄本的前部分,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有“此系武当山张三峰先生遗论,愿天下豪杰延年养身,不徒于技艺之末也”。内容有《打手歌诀》、《十三势行功歌诀》等内容。陈利的弟子还拥有心意六合拳祖师姬龙凤的《原序》谱。

陈利弟子任氏,传至河南内黄县代老师的通背滑拳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两捶争,胃阴开筋把裆撑,十指抓地两分膝”之句,也是太极拳歌诀。

内黄通背滑拳,创立于明末清初

1.预备式;2.上势懒扎衣;3.提手上势; 4.更鸡独立;5.指膛捶; 6.玉女穿梭 ;7.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8.白鹤亮翅; 9.单鞭;10.搬拦捶;11.撇身捶;12.手挥琵琶 下势;13.摆莲腿;14.三通背;15.震脚;16 .高探马 二起脚;17.胯虎;18.弯弓射虎;19.三脚步;20.四脚步; 21 .走内圈; 22.七星八卦九宫步 收势

河南内黄县代老师通背滑拳歌诀

在陈利传下拳谱中,还含有太极拳的“二十字诀”及注释:“披(劈)闪担搓歉(兼)沾粘,随钩搂拘挂牵拿,拨撮坠缕(捋)挤摊。骨节相对为阴开劲,扳稍(梢)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义,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入笋不笋(榫),有擎灵之意。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叩(扣),九节要活,十节要长,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灵其熟,牢牢心记,能以望手望健,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论拳,皆言天下无敌手,果然信手,高来高打,低打底应,跟进跟打,开进未定,沾粘不脱,拳打立根。”

(5)张祖意合太极拳

此太极拳又称“太合太极拳”,也称“义合太极拳”。“太合”“义合”乃为两处地名,当年张三丰祖师在这两地修行过,故而以地名取拳名。后人根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称为“意合太极拳”;又因此拳始传自张三丰祖师,也称“张祖太极拳”。此拳在传承过程中,在“太极拳”三字前面冠名较多,无统一说法。直到决定面世,几位传人方才共同斟酌定名为“张祖意合太极拳。”

张祖意合太极拳有三步功法(易筋、易骨、易髓),五种练法(坐、站、行、动、用)和内外五行十大功,以及十三势行功法和推手 等内容,都与现今流传和各太极拳门派不尽相同。

据其《太极拳道论》的传承记述,此拳传自武当张三丰祖师,后传至顾殿一、陈荫昌道人,传张鹤亭自然道人、虚无子道人,传张起发(1893—1976)),又传于张兴洲。

义合太极拳,是否与义和团有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舒赫德等奏折中指出“惟东省学习拳棒风气已久,故有义合拳、红拳等名”。

晚清民团之风大兴,1899年,毓贤升任山东巡抚,他迅速赋予义合拳民团的合法地位,官称“义和团”,祭出“兴清灭洋”的旗号。

“易筋、易骨、易髓”三步功法,也是形意拳的内容。

(6)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

宋书铭,在民国初年昙花乍现,随后消失在历史视野中。在当时,宋书铭轻松击败太极拳名家,传下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家祖传“三世七”拳术祖师许宣平,也出现在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中,同源不同流。

宋书铭拳术水平很高,包括实作能力和拳理。宋氏拳有显著不同于杨传拳之处,但被杨传系认可是和杨传系相同的太极拳。吴鉴泉(1870-1942),在1915年前后又拜师太极高手宋书铭,据说,所学的是别家没有的“太极功”即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及宋书铭的推手手法。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即阴段十二段,阳段十二段。之后,融合创编出了独具风格的吴氏太极拳。

王新午比较小九天法和杨传太极拳架目,云有几式拳架虽然名目不同而身法类似,“叶里花,盖即肘底锤;猴顶云、类似倒捻肱;其余亦大同小异耳”。

宋仲殊传殷利亨的拳,是肘法,名曰“后天法”,亦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也。

太极拳秘诀《授密歌》,是 宋书铭所传:“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宋书铭所传太极功,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

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搂膝拗步、肘下捶、转身蹬脚、上步栽捶、斜飞式、双鞭、翻身搬拦、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马、单摆连、上跨虎、九宫步、揽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弹指、摆莲转身、指点捶 双摆莲、金鸡独立、泰山生气、野马分鬃、如封似闭、左右分脚、挂树踢脚、推碾、二起脚、抱虎推山、十字摆莲。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所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

-------------------

附注:

据相应信息,李景亭的“三世七”太极拳,有三个套路。非是拳法有37个式子,而是手法练习有37个单手,据说是唐代许宣平留下的拳,传播不广,也没见专门的文字记载。
特点:“练云练雾不练武,练得云雾才有武”、“水上漂,随风走”、“雪山流水随便走”,要松,像云雾一样,看得到却捉不到,缠其身上,不讲究练硬的功夫。
基本功有1、簸萁掌:两掌同时划平圆并翻掌;2、磨盘式:两掌同时划平圆不翻掌;3、碾子式:两掌同时划立圆;4、猴抱球:两掌阴阳相对,对体转左右上下互换......等。

三世七太极拳第一路动作名称:
起式 1、揽雀尾 2、单鞭 3、白鹤亮翅 4、搂膝打掌
5、搬拦锤 6、转身穿掌 7、倒撵猴 8、怀中抱月 9、金鸡抖铃
10、下式 11、海底针 12、三托掌 13、转身打掌 14、云手
15、分腿 16、下马式 17、穿掌 18、栽锤 19、分腿
20、双锤 21、转身穿掌 22、分腿 23、上马式 24、穿梭
25、倒撵猴 26、闪通背 27、白蛇吐信 28、双峰贯耳 29、单鞭
30、云手 31、丁字腿 32、栽锤 33、云手 34、弯弓射虎
35、打虎式 36、云手 37、挑压掌 收式
三世七太极拳第二路动作名称:
起式 1、揽雀尾 2、野马分鬃 3、独立式 4、单峰贯耳
5、手挥琵琶 6、转身打掌 7、怀中抱月 8、探海 9、转身打掌
10、怀中抱月 11、穿梭 12、单峰贯耳 13、手挥琵琶 14、脑后摘盔
15、分腿 16、射虎式 17、鸳鸯脚 18、分腿 19、鸳鸯脚
20、拦手打掌 21、撩阴掌 22、分腿 23、撩阴掌 24、分腿
25、大鹏展翅 26、霸王送鞭 27、拦手打掌 28、云手 29、转身扑虎
30、转身蹬腿 31、打**腿 32、怀中抱月 33、转身扑虎 34、怀中抱月
35、通天炮 36、退步打掌 37、拦手 收式

(7)象形太极拳/戳脚太极(太极十三形)

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满州饧杨氏家谱》记载:“杨景继承祖训,隐传天理教为将,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习其所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景始传十三形,子(儿子)进功(杨进功)称“杨氏十三形”。

《蠡县县志》记载:“蠡县戳脚名家刘观澜,出身武术世家,清道光八年(1828年)兄弟三人跟随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太极十三形、地躺拳……”(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刘景山编著《戳脚》记载:“1820年后赵老灿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石家庄市武术简史》记载:“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是清末农民起义天理教将领杨景所传,创以何年不太详。”

杨景曾祖父杨延业从山西蒲州逃荒到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杨家庄;杨景又名杨信,河中饧杨氏十八世嫡孙,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生于北疆霍家窝棚(兰西王宝屯),嘉庆十一年(1806年)娶妻张氏。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德州邂逅天理教离卦首领冯克善,因武结缘相谈甚欢成为冯克善部将。天理教离卦支系素以“武功卓著而闻名”,教内各派武林高手云集,相互交流拳法取长补短,目的是增强反清复明的战斗力,期间杨景学得太极十三形,后人只知道创于古武当山张三丰,具体学与何人不详。

戳脚太极古传太极,又名太极十三形,分为十三种形法,有龙,虎,猴,马,鹤,鸡,熊,燕,驼,豹,鹰,鹞,蛇。每形分几个动作,龙形有青龙出水,青龙入水,龙分水,龙探爪,龙反爪,龙闹海,龙摆尾,龙点头,龙摇头,龙缠身等。虎形有猛虎奔山,猛虎托山,虎撞山,虎扑食,虎回头,虎抱头等,猴形有白猿行走,白猿偷桃,猿显像,猿献果等,马形有野马起身,野马回头,马抬腿,马翻脚,马奔槽等等。讲究以身带步,身步齐到,以卸为柔,柔中带刚,多散手,发力整。

据说,戳脚的核心“九翻子”的九字是指道家的“九转功”。太极就是翻子拳九部大功里的。

(8)金陵太极功

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

(9)白云观太极拳

据白云观的安声远道长介绍,该拳的全名就叫原始太极拳。相传是轩辕黄帝观蛇鹊相斗所悟创的,拳谱中说:“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这拳不仅与张三丰有关系,而且与吕祖、丘祖等也有关系,不是一个人所创的,是各代道长逐渐添加发展而成的。按飞禽走兽的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动部太极十三式: 第一式:九转还阳功; 第二式:倒拽九牛; 第三式:三盘落地 第四式:旱地拔葱; 第五式:双手推山; 第六式:左右换掌; 第七式:铁扇关门; 第八式:青龙探爪; 第九式:凤凰展翅; 第十式:左右削掌; 第十一式:仙人作揖; 第十二式:抱头观天; 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

(10)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融合道家养生丹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十三组动作组成,据说是第一代内家拳,由三丰祖师所传留。

(11)犹龙派太极拳

清末,有武当云游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新三,司传其外甥张振之,张传张鸿奎,王逸樵等人。至今在天津有流传,风格独特。

武当犹龙派太极拳,与流传的各派太极拳术大不相同。因其左右拧转,上下前后一应,松软缠绵,连绵不断,动若游龙,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故又名为“龙形太极”。该拳功架中有懒搭衣式、双按式、蛇盘式、犀牛望月式、红娘照镜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枪式、老熊捕蝉式、壳地龙式等,各有妙处,与他派有别。一套太极拳功架即有九种练法和变化。以开合升降提举吞吐为八诀,以离连粘随牵拨合进为八式八法,更有离连随等秘传身形八法。该派不提倡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但动手试技仍能发人丈外。

(12)少林综合太极拳

《少林延寿法》所载之“少林综合太极拳”,其介绍说,是宋代福仁高僧结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莲花拳而创编的,与太极拳形态、动作相似的一个拳种。手诀日:“少林太极形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后随,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变势双手膝上停。用意不用力,拳到似柔风,行动如抽丝,拳落像风影”。

(13)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

山西介休县绵山玄天观,属于道教龙门派,那里流传着一种“子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传自明清龙门道教六代传人傅山(字青主,1607—1684)。
《傅拳图》古拳谱,参加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在承德、北京举行的 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当时,李思元和程怀玉两位同志,在展览期间看到了《傅拳 图》手抄本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高兴地说:“找到了傅山所传的子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的老拳谱了。”

其拳法歌诀中就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方”等内容的体现;同时在套路中,上下、 左右、前后、进退、刚柔、攻防等方面的内容,还一个特点是拳式动作结合了道家气功,如“大小 周天气运转”、“圣人拱手上下引”、“入气穴两息存神”等。

这种道家丹功内容,在赵堡太极拳中也有体现。

太极拳与道家丹功

(14)龙虎太极拳(峨眉派彭元植秘传)

龙虎太极拳,由峨眉派僧门代表人物“蜀中第一快手”彭元植老先生传出。据说,彭元植学自峨眉山李氏三兄弟,大哥李朝东授龙虎太极拳,二哥李朝旭授无极八卦掌,三弟李朝阳授剑术及炼神导气之功。彭师得传之后,朝夕演练,尽得旨趣。后将拳法独授嫡传弟子江少明。

龙虎太极拳八八六十四式,任何一式均可分可合。又分三种架法练习,一为绵柔架,如微风拂柳。二为发劲架,如晴天霹雳。三为快架,如狂风扫叶,猛虎剪尾。演练时拳架可大可小。大则方圆几米,小则在方桌上、卧牛之地皆可行拳。

(15)王宗南传太极拳(倪清和)

原籍浙南永嘉的倪清和先生,1949年前移居台湾,著有《内家拳技击篇》等书籍,其书中提到陈州同师门。据陈州同撰写的《王宗先生传》,明朝陈州同“一路但尾随起居”到了陕西学艺,后来,返回浙南传艺。洲同先生之孙陈用敬,承家传,于内家拳多所发明,著有《内家拳十要六法诀》等传世。1968年,倪清和出版了《王宗先生南传太极拳》(台湾华联出版社)。

(16)李瑞东“金蟾派”太极拳

李瑞东除了学过杨露禅传的太极拳,又得江南派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传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真谛。甘传李多种拳法套路和功法,有太极离粘随密传八法、八掌、太极八掌、钓蟾歌、太极十二柔八刚密诀等内容,有“沾、粘、连、随”’和“离、粘、随”两种不同的打法(“离、粘、随”的打法与各派太极拳迥异,“离”与“沾”对立、统一,“离”是“沾”的破解之法,能沾能离、沾离自如者方称太极高手)。

李氏太极中盘拳是金蟾派太极真传正宗挂手十三式,是李氏太极之根基也。其内含二十四个式子,蕴藏五行生克之理,乃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文武太极,具沾、粘、连、离、随,各种打法,李氏太极之人盘、地盘、天盘各拳皆由此而生。

还传有道家外丹丹功“太极十三丹”,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形态的丹法动功。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内藏五行生克之理,五步妙法在其中矣。(这个练法在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里面也有传承。)

当代书法家应该如何修炼“字外功夫”

一个书法家,必须具备两个方向的功夫,一个是字内功夫,一个是字外功夫。

何为字内功夫?这个不用多说,简单的说即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本领,也就是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规矩合法度。

何为字外功夫?就要复杂得多了。书法之字外功夫,也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识,二是品行。

只有字内功夫,把字写得出棒,也不能称作书法家,只能算个书匠,写字工匠,其字只可称为工艺字,无艺术价值可谈。

既有字内功夫,更兼具字外功夫,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纵观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们,无一例外的全部兼具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至于如何获得字外功夫,成就一位名附其实的书法家,别无他途,唯有博览群书,研究学问。

学习研究书法史,文字学,诗词古文,美学等等,既是字外功夫,也是字外功夫。学学习研究自然学,天文学,古今中外文学,以及音乐舞蹈建筑,等等诸种学问均为字外功夫。

学识学问之外,始终注重自身的品行道德修养,没有高尚的人品,也难成一名书法家,字写得再好,也会得到众人的唾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