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人的寿命比较短,为什么西周穆王却活到了105岁?谁知道西安城东田王、席王、香王、穆王这几个地名有什么来历吗_西周_王室_西王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穆王 西周 王室 西王母

本文目录

  • 古代一些人的寿命比较短,为什么西周穆王却活到了105岁
  • 谁知道西安城东田王、席王、香王、穆王这几个地名有什么来历吗
  • 周穆王西巡的故事是不是确有其事
  • 为什么说周穆王很传奇
  • 周穆王死后,强盛的西周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衰落
  • 火影忍者中穆王尾兽有多少条尾巴
  • 西周穆王时期的西王母国是否就是东周秦汉时期的大月氏

古代一些人的寿命比较短,为什么西周穆王却活到了105岁

周穆王,叫姬满,是西周初期的几位有为国君之一。

从武王伐纣开始,西周又经过成王、康王、昭王。

周昭王不满足周朝现状,加强开疆拓土的步伐,三次南征荆蛮,在最后一次因天气恶劣,全军覆没于汉水,周昭王本人也死在战场上。

穆王即位,开始了长达55年的国君生涯。

《史记》里记载他在位55年,活了105岁,原文如下:

周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比较长的一位君主,《史记》说他在位55年,活了105岁,原文如下:

“(周)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周)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意思是周穆王55岁即位,在位50年死的,一共活了105岁。

但是,《史记》的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

原因很简单:周穆王的父亲周昭王死的时候也才40多岁,所以哪里有儿子比父亲还大的道理?

所以,周穆王即位的时候最多二三十岁,在位55年算,那么他最多活到80多岁。

所以,周穆王活了105岁属于误传,实际上的年龄应该是80多岁。

周穆王在位期间,多次西征戎狄,为周朝的疆域拓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谁知道西安城东田王、席王、香王、穆王这几个地名有什么来历吗

西安市灞桥区

田王:是因为古时候“田姓”和“王姓”在此居住,故名:田王

席王:是因为古时候有王姓人家居住此地,以编苇席为生,故名:席王

香王:是因为古时候有王姓人家居住此地,以制作香蜡为生,故名:香王

穆王:是因为古时候有王姓人家居住此地,以木匠为生,,人称:木匠王。转音:穆王

周穆王西巡的故事是不是确有其事

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位天子,传说他在位五十五年!他在位期间,西周国力强大,四夷都不敢入侵,但现在发现的青铜器中铭文记载他的在位年限还没有超过三十五年的证据!关与他西巡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应该是他向西征伐的军事远征,据说他曾率大军最远西征至大旷原(今哈萨克大草原)!至于西王母应该是甘肃以西的母系氏族部落王国里的女王!周天子西巡其实就是周天子西征昆仑山诸王部落和异族方国改变的故事!

为什么说周穆王很传奇

西晋太康二年,汲郡县有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干了件“不准”的事。他盗了一座战国时期的魏国墓葬,期望中的财宝没发现,却意外发现了一批震惊了世人的竹简,足足装了十车!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在《春秋左氏传》、《列子》和《史记》中,都有传奇天子周穆王西游的记载,具体情节却不得而知。《穆天子传》则详细描述了周穆王西游的经历,令人咋舌的是,他竟然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这段神奇的描写,让周穆王的身上,被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这段描写到底有几分可信度,它讲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正史记载的周穆王传记

周穆王叫姬满,是西周第五代王。他所在时期正是西周由鼎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期。周穆王身上还有个传奇,他五十岁才继位,却又神奇地执政五十五年,一直活到一百零五岁!不过他的年龄说法存在争议,并不确切,假如是真的,最长寿帝王乾隆就得靠边站。

周穆王有点像汉武帝,喜欢征伐。他在位期间,西征犬戎,南征淮夷、荆楚,与诸侯会盟涂山。他的征伐为西周开疆扩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力下降。

周穆王崇尚苛严残酷的刑治,墨、劓、膑、宫、大辟五大酷刑,就是由他发明创造的。据说为了保证这些刑罚的执行,还制定了有三千多条细节!

周穆王还是一个旅行家,他不好姬妾,就喜欢旅游。史书说,周穆王常常驾着八骏拉的豪车,云游四方,传说中著名的驭手造父就是他的专职司机。其中游昆仑,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

《穆天子传》的内容考辨

很显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西王母,即使有,也不会在凡间出现。那么这段记载可靠不可靠呢?长期以来,对于《穆天子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种观点认为,《穆天子传》就是后人的伪书,可能是西汉五帝时期,也有可能战国赵武灵王时期,为了鼓吹汉武帝和赵武灵王所作。

一种观点认为,《穆天子传》是真实的记载,是由当时的史官记录的真实经历,不是虚构。有个学者,曾经对《穆天子传》中的地名,一一作了考证,发现这些地名都不是虚构,都是真实存在的地方。

那么,真的是王母娘娘下凡了?还是周穆王升仙了?学者考证认为,这段历史记载的,很可能是周穆王在西游过程中,遇到了西域某个国家。

按照历程推算,这个国家大致在新疆、甘肃一带,最远可能达到阿拉伯地区。这是很有可能的,从记载看,西王母招待周穆王的水果琼浆,跟古西域特点非常相像。

《穆天子传》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由于史料的缺失,一时还无法下定论。周穆王的这个传奇故事,却实实在在地,给中华文明增加了神秘而又绚烂的色彩!

周穆王死后,强盛的西周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衰落

传统历史中,一般将周穆王定为西周兴衰的转折点,认为自周穆王以后西周就逐步走向了衰落。可实际上,西周衰落的病根,从周人建国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

《史记·周本纪》有云:“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是对西周初天下太平整体局面的总结,也让后人对彼时教化大行的盛世充满了向往。然而,在近现代发掘出来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却记载下了周初历史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西周青铜器:《师旂(qí)鼎》。在大陆考古学界,《师旂鼎》通常定义为西周中期时器。但根据铭文内容,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定应该是西周初周成王时器。

《师旂鼎》铭文大致是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周成王时期,方雷突然反叛,周王室立刻在成周洛邑附近召集军队,准备平叛。

方雷位于今天河南禹州西的方山一带,是皇帝后妃嫘祖父系一族的后代,也算是名门之后了。周初众多方国对周人不服,方雷反叛丝毫都不意外。

可就在周王室招募军队的过程中,师旂手下却集体拒绝出征!师旂亲自前往动员了多次,可属下却坚决不肯听命。无奈之下,师旂只得向周王室执政卿伯懋父报告此事。伯懋父听说后,极为吃惊,立刻决定对师旂手下罚以重金,以观后效。可是,师旂手下的“众仆”,居然连罚金都不愿意缴纳,坚定地以下犯上!师旂没有办法,只得再次报告伯懋父。伯懋父听了,再次作出判罚:“依法就应该驱逐这些不法之徒,现在不要驱逐了,缴足罚款后,就免罪!”

周成王时期,正是《史记》所说的“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西周全盛时期。可就在这一时期,周王畿内居然就发生了集体拒服兵役的重大事件,而且周王室最终给出的处罚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其中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师旂鼎铭文中的“众仆”,有学者认为应该通于“众附”,即指众附庸国。西周建国初期,虽然已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可整个天下并未顺势认可周人的统治。因此,才有了周公旦的二次东征。即便是二次东征之后,还有众多的异族如淮夷、东夷等等,时不时地对周人政权发起进攻。因此,西周初的头几十年,大小战事频繁;各诸侯国以及附庸国也频繁被征调,参与各项战事。

成周洛邑附近,大多是殷商遗族聚居地,也是周人实现“以商治商”的重要兵源地。在西周初,周王国战略扩张方向就是东南一带,主要是征服淮夷人。因而,成周洛邑附近商人遗族的徭役负担也就显得特别沉重。这次征讨方雷,让“众仆”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再也无法忍受,才会愤起反抗,拒绝再次去当“炮灰”!

照理来说,这种群体性突发事件性质异常恶劣,周王室就应该严惩不怠。可是,师旂所率部队,是整个周王室军队的右军——一军之人拒绝服役,如果强行采取高压政策,说不定就会彻底激化矛盾,将这一万多户人家逼到造反的绝路上,周王室反倒会得不偿失。所以,最后周王室不得不息事宁人,以求尽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西周初,连小小的附庸国之民都敢集体拒绝王室征召,长此以往,周王国内那些更加强大的、独霸一方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了。

《师旂鼎》铭文证实了在分封制下,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的必然:各诸侯国长期自主自立,对中央集权逐渐形成了巨大挑战,使得周王室对于诸侯国的号召力越来越弱。体现在西周史上,就是周王国一有战事,历代周王往往都必须御驾亲征。西周初时,周王御驾亲征是马上夺天下的必然;西周中晚期时,周王还频繁御驾亲征,却是一种无奈——如果能有效调动诸侯,还用得着御驾亲征,亲自到不测之地去冒险吗?

周昭王南征不复,《史记》称他是“王道微衰”,可如果周昭王不亲征汉水,天下诸侯有谁愿意主动代替他?


除了分封制外,西周初建立的宗法制使得周王畿内阶层固化,社会活力越来越弱;籍田制使得周王畿内农业生产效率日趋低下,经济活力不足,人力成本负担越来越高。分封制与宗法制、籍田制一起,构成了西周必然走向衰落的三大根因。

然而,虽然西周必然走向衰落的责任人不在周穆王,可是自从周穆王后,周王室却明显出现了实力上的大滑坡。到了他孙子周懿王时,居然被犬戎逼着迁都,“王室遂衰”!作为文、武两大贤王的后裔,居然被区区犬戎吓成了这副德性,足见周王国已不再是当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盛世。为什么在周穆王之后,周王室会出现这种突发性的大衰退?

关键在于周穆王执政时期所作出一项重大战略转变。

西周初以来,周王室重点拓展方向是在东南,专心对付淮夷人与东夷人。在西北,虽然犬戎桀骜不驯,但周人始终对犬戎采取绥靖政策。东南方蛮夷都是“要服”,需要提供岁贡,可近在咫尺的犬戎却只是“荒服”,只需每年朝觐天子就行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不光是因为犬戎实力强大,更为重要的是犬戎生活方式与周人存在根本性差异:犬戎大部分属于游牧文明,而周王国则属于农耕社会。因此,周人有能力征服同属农耕文明的东南蛮夷,却没有能力征服属于游牧文明的犬戎。体现在历史上,周王畿的西北边境线也就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点。

可在周穆王执政以后,却对犬戎的桀骜不驯极为不满,坚决要求犬戎每季度提供一次“时享”——也就是说,将犬戎由“荒服”改成“宾服”,以彻底征服犬戎。为此,周穆王不惜御驾亲征,走出泾河流域北上、远征犬戎。然而,犬戎栖息地大多环境恶劣,周人军队根本无法在此长久驻守,也就无法长期扫荡戎人。最终,周穆王仅仅获得“四白狼、四白鹿”而归,根本没有彻底征服犬戎人。但远征犬戎的恶果,却是犬戎与周王室关系恶化,他们彻底成了周王国的敌人。

与犬戎关系恶化后,周王室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面临着异族的威胁:西北方向的犬戎,以及东南方向上的蛮夷。两个战略方向上的敌人轮番上阵侵袭周王国,使得周穆王以后的周王室腹背受敌,周王畿外部战略态势突然恶化,极大地消耗了周王室的实力。周穆王时期,淮夷人在徐偃王率领下,攻击宗周镐京,一度进攻到了黄河边;周懿王时,犬戎攻击到渭河平原,逼迫周懿王迁都;周厉王时,淮夷进攻到洛邑,犬戎不但灭了大骆一族所在的犬丘,还再次入侵泾河流域;周宣王时,犬戎入侵渭河平原,差点到了镐京;……。

最终长期的两线作战,加速了西周的衰落。虽然周厉王、周宣王时期,周王室进行了两次重大变革试图挽回颓势,可依然无力回天。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攻入渭河平原,给了周王室一致命一击,从此西周灭亡!


因此,为何周穆王后,西周为何表现出迅速衰落的趋势?

西周的衰落,是周初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籍田制的弊端导致,不改革则无法逆转。但周穆王决心征伐犬戎,却是战略抉择上的重大失误:从此周王室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种两线作战的巨大消耗,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

火影忍者中穆王尾兽有多少条尾巴

1尾守鹤? 2尾又旅? 3尾矶抚? 4尾孙悟空? 5尾穆王? 6尾犀犬? 7尾重明? 8尾牛鬼? 9尾9喇嘛? 10尾瞳兽

西周穆王时期的西王母国是否就是东周秦汉时期的大月氏

从历史记载来看,西王母国的位置是在青藏高原,藏语 སུམ་པ(Sumpa),音译为孙波、森波、松巴、苏毗。意译是“女王国”,也叫“西女国”,是女权社会,历届最高统治者都是女性。据《新唐书》记载,在西女国中,有权有势的女性可以拥有好几个丈夫(侍男),可见在西女国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

《新唐书》说西女国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西羌人就是藏族人的前身。

根据藏族的历史记载,青藏高原曾经有三大政权:象雄、吐蕃、西女(孙波)。象雄(阿里地区)就是当年轩辕黄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叫“轩辕之丘”,而历史记载西王母国就在轩辕之丘附近。

当年的周穆王为什么会大老远的跑到青藏高原和西女国的国王约会呢?

也许只是一个传说,很可能是当时周穆王攻打犬戎,走到了青藏高原附近,听说那里有一个叫西女国的女权国家,就想去看看,但见没见到西女国的国王(西王母)就不一定了。后来,这件事被人们说成了一段爱情故事。

有人认为西女国(西王母国)的羌人属于先零羌。确实有这种可能,先零羌就是西陵氏,先零(西陵)就是古藏语Serid的音译,意思是“女国”。轩辕黄帝的元妃(正妃)就是西陵氏的嫘祖,在古蜀国,地理位置对应四川阿坝嘉绒藏区,这个地方是古代“东女国”的所在地。可见,女性掌权的先零羌(西陵氏)遍布四川、西藏、青海等地,这些地方就是古人所说的西羌。

至于月氏,虽然也有女性掌权的迹象,但都是先由男性掌权,男性一旦去世了,他的妻子才能接过丈夫手中的权力。和月氏同族的马萨格泰人的女王托米丽司(Tomyris)就是在国王丈夫去世后才成为女王的。

还有一个问题,月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鬼方”,周和鬼方经常打仗,周穆王怎么可能和鬼方的女王约会呢。

附加说明:“月氏”古音Guti,和四千多年前入侵巴比伦的古提人同族。中亚地区的马萨格泰人可能就是被苏美尔人赶出巴比伦的古提人。古提人后来发展成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五胡乱华时期的羯族(Get)就是哥特人的一个分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