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分别是哪里人地位呢_左宗棠_新疆_谥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左宗棠 左宗棠 新疆 谥号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
  •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分别是哪里人地位呢
  • 左宗棠的历史性贡献有哪些
  • 左宗棠与李鸿章相比,谁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
  • 李鸿章和左宗棠各有什么功绩
  • 左宗棠的功与过都有哪些
  • 应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 左宗棠能否被称为民族英雄他做了什么
  • 为什么左宗棠被封左文襄公,一个武将不应该是忠勇什么的吗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左宗棠

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

古人云:“大善近伪,大智近妖。”这里的妖指的是“妖孽,远超常人”的意思。左宗棠以2万兵力收复英国占领的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吓得沙俄退避三舍。以73岁高龄打得法国主动求和

我们先来看看,跟左宗棠斗了一辈子的对手对他的评价。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李鸿章: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从上面大致可以看出,左宗棠是能文能武的。

那么我们详细分析下左宗棠所做的那些事。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在英国的支持下,率兵侵入新疆,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实行殖民统治。

此时的清廷还在对抗太平天国,无暇顾及新疆,短短几个月,英军就占领了整个新疆。之后沙俄见到清廷无动于衷,于是也派兵占领了伊犁。

当新疆被英军占领的消息传回北平时,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然而,清廷此刻是真的无暇顾及,自太平天国之后,清廷大伤元气,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到了真正的内忧外患。

此时不仅是新疆的问题,清廷还要面对法国入侵清属国越南,日本入侵清属国朝鲜和台湾。

因此,朝堂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1. 一种是以慈禧、李鸿章为主的“求和派”。

他们主张放弃塞防,全力海防,并将日本作为主要的设想敌人。并且提出:“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意思就是放弃边疆防务,抽调银两、兵力用作海防建设。

2.另一种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

他们认为海防塞防同样重要,不放弃任何一寸土地,维护领土完整,强力打击敌人

左宗棠提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牵制,白白损耗兵饷,如果放任不管,则我退寸进尺”。

只是从表面上看,两方的观点好像都挺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因为经历过鸦片战争,清廷已经清楚地知道西方已经有“蒸汽轮船”的存在,清廷的水师在西方铁甲舰的攻击下,好似螳臂当车。

然而想建立一支铁甲水师岂是那般容易的!所以海防反而成了重点。

但是呢,左宗棠提出的观点好像也很重要,他认为此时的清廷还没有到无力反击的时候,要是一味地软弱、退缩,那么在西方国家眼里,清廷就是一块蛋糕,谁都可以上来吃。

要是以强硬的手段打败敌人,就可以震慑那些想来分蛋糕的人。

此事就这样僵持不下,直到1875年,光绪帝继位。

英军意图侵占西藏,左宗棠出兵新疆

1875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得到了英军想要入侵西藏的消息,马不停蹄地赶到北平。

在朝堂之上,左宗棠与李鸿章再次为“海防、塞防”的问题吵了起来。

李鸿章还是一如既往地主张海防,他对慈禧说:“新疆土地贫瘠,每年不仅得不到税收,还要为之拨款,还不如放弃新疆,防守陕甘要塞即可。一来可以节省花销,二来可以支援海防建设。

左宗棠听闻,再也控制不住怒气,破口大骂:“你对得起祖宗吗?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你说不要就不要了?我看你早有二心!”

李鸿章看着左宗棠指着鼻子骂他,当着慈禧的面直接怼了回去:“你拿什么收复?凭你的一腔热血吗?朝廷有那么多钱让你挥霍吗?还不如放弃新疆,守住陕甘咽喉即可,剩下的银两用来建设海防。”

慈禧看着两人相互争吵,并没有打算劝架,在慈禧的心里,还是更加倾向于会拍马屁的李鸿章。

左宗棠见与慈禧、李鸿章沟通无果,便对光绪帝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意思就是说,只有重视新疆了,你才能保证蒙古不被侵犯,保住了蒙古你才能保住首都。

左宗棠的话被光绪帝听了进去,光绪同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并且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慈禧为了给新皇帝面子,也就同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

然而,狡猾的慈禧,并不想让左宗棠痛痛快快地出兵。

于是,问左宗棠:“收复新疆,需要多少银两,多少兵马?

左宗棠答道:“需要白银3000万两,10万人马。

慈禧思索了一会:“朝廷也没钱了,最多给你500万两。要不,新疆还是不要了吧!”

在慈禧看来,新疆确实可有可无,故意不给左宗棠任何帮助,想让左宗棠知难而退。

左宗棠看到慈禧也是不情愿收复新疆,大声说道:“既然您同意了,老夫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收复新疆。”

虽然朝廷同意了左宗棠收复新疆,但是目前的左宗棠一没人,二没钱。

千难万难,也要收复新疆

左宗棠开始思考着该怎么办,他的老婆得知后也劝左宗棠放弃:“你是臣,人家是君,他们都不想要了,你干嘛费这个力气?”

左宗棠并没有回答媳妇的话,只是第二天出门时给了媳妇一个纸条,上面这样写:

“西事艰阻万分,人人都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担,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给世人耳!”

自此之后,左宗棠10年没有回过家。

就在左宗棠为钱财发愁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此人就是左宗棠认识不久的好友胡雪岩,此时的胡雪岩可是号称“晚清首富”。

胡雪岩听说左宗棠要打新疆,二话不说就表示,钱他来想办法。

可是最少2500万两白银,在当时可不是那个钱庄可以轻松拿出来的,就算是首富胡雪岩也拿不出来。

于是,胡雪岩便想了一个办法,用自己的商业做抵押,向上海外滩的外国银行借钱。

自古以来借钱都是个敏感问题,左宗棠也担心会借不来。胡雪岩对左宗棠说:“谈得成功,我是代表清廷;谈不成功,我只代表我自己。”

据统计,在1876年到1881年,胡雪岩以个人名义向洋人银行借款1595万两白银,左宗棠以个人名义借款1000万两白银。

钱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装备问题。

左宗棠明白依靠现有的装备根本不足以打败英军。

于是,左宗棠在甘肃成立“兰州制造局”主要仿造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还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装备可以制造,而人员却是大问题。

这个时期的清军刚经历完太平天国运动,战力十不存一,各方总督都不愿意率兵前往。无奈之下,左宗棠只能整合自己陕甘地区的清军。

结果,所有人马加在一起,也只有7万多人,年轻的士兵加上还能作战的老兵更是只有区区2万人。

就是这样,左宗棠也要坚持收复新疆。

1876年,已经65岁高龄的左宗棠,命人带上自己的棺材随行,他以自己的决心为世人做榜样,要么功成名就归来,要么化作一堆黄土。

在左宗棠抱着必死的决心发兵收复新疆,将士们都被左宗棠的这种精神所感染,纷纷悍不畏死。结果短短一年多便收复了新疆除伊犁外的所有地区。

左宗棠:英国我能打败,沙俄我也不惧

接下来便是伊犁问题,当时的沙俄仗着比清廷强大,居然派遣军舰到天津港口给清廷施压。

李鸿章为保住自己在北京、天津的产业,上奏慈禧,表示愿意和谈。与沙俄签订了辱国的《里瓦基亚条约》,条约中说明除了伊利城外,将周边所有地区划归沙俄,并且赔偿沙俄280万两军费。

当和谈的消息传到左宗棠的耳中,左宗棠立马想到的便是李鸿章。

于是,左宗棠立刻前往北平质问慈禧:“伊犁本就是我国固有领土,他们归还理所当然,但是现在居然还想要赔款,割让伊犁周边地区,将伊犁变成一座孤城,这万万不能同意。”

可是李鸿章与慈禧执意要与沙俄签订条约,放弃伊犁地区。

也就是这个时候,李鸿章与左宗棠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1880年,左宗棠不顾慈禧的反对,执意发兵伊犁。左宗棠提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

左宗棠知道自己此举是抗命,朝廷怪罪下来他必死无疑,但他不后悔这么做,为了国家统一,为了唤醒子孙后代,他也必须这么做。

沙俄在得知左宗棠抗命也要进攻伊犁,也是非常害怕,急忙从国内调兵。但到了真正交战的时候,沙俄认怂了,同意重新签署条约,放弃伊犁以及周边地区。左宗棠这才撤军。

伊犁以及周边地区于1882年,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新疆全境的收复,是我国近代与列强交战第一次主动进攻,而却获胜的战役。左宗棠的功劳牢牢地刻在新疆人民的心中。

中法战争,左宗棠力挽狂澜,法国主动求和投降

1881年,法国趁着清廷与英国、沙俄、日本周旋之际,趁机侵占清属国越南,企图霸占越南的统治权。

清军一败再败,导致南海水师全军覆没,越南丢失大半,台湾岛岌岌可危。

在这个紧要关头,慈禧原先是派李鸿章前往统帅,结果李鸿章在广东见识到了法国水师的厉害,便停滞不前。

后来又担心自己出来久了,他在北平留下的基业会被别人侵占,竟直接跑了回去。

此时身为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听说李鸿章不战而逃,气得大骂,主动请缨前往福州(福建)备战。

此时已经72岁高龄的左宗棠,马不停蹄地赶往福州,根据当时情况制定了先稳住台湾岛,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后再与法军决战越南。

结果证明左宗棠的策略是对的,法军攻击台湾失利,于是将所有兵力都用在了越南。

第二年3月,法军主动进攻越南边境凉山,在守将冯子材的指挥下,率领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等在镇南关大获全胜,法军久久不能突围,最后全部投降。

当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回法国,当届总理儒尔·费里旋直接被罢免,法国国会为了减少国际舆论,主动向清廷求和。

左宗棠上奏朝廷《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表示,趁此机会收复越南全境,将法军彻底赶出去。”

然而李鸿章却上奏,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廷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

左宗棠大怒:“此次一旦主动求和,中华将永无宁日,西方列强将数之不尽。”

面对左宗棠劝告,慈禧与李鸿章完全没有听进去,执意要与法国求和,并且割让越南。

左宗棠再也没有能力阻止清廷议和,一气之下竟走到了生命尽头。

左宗棠在弥留之际痛骂李鸿章:

“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此时也是无所顾忌了,朝堂上他唯一的对手左宗棠已经不行了。于是李鸿章将左宗棠的下属以及好友胡雪岩等全部夺权发配,陷害入狱。

1885年(光绪十一年)9月5日(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

写作最后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唯一一个两次战胜西方列强的统帅。左宗棠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步入仕途,面对软弱无能的清廷,左宗棠深感痛心,他明白中华想要崛起,就需要有人来起个头。

为此,左宗棠一生都在为国家的领土完整而奋斗,尽管路途艰难,但他从不畏惧,从不退缩。

当西方列强将中国视为蛋糕时,只有左宗棠力排众议,为了中国的子孙后代,毅然率军出征,收复新疆,战败法国。左公的爱国精神,得我们后人铭记。

时至今日,前往新疆的道路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上所种的“左公柳”,一边打仗一边种树,当时走那条路的艰难可想而知。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分别是哪里人地位呢

晚清中兴四大明臣:

曾国潘,湖南人(1811—1872),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左宗棠,湖南人(1812—1885),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西北。

李鸿章,安徽人(1823—1901),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张之洞,贵州人(1837—1909),改革家,教育家,洋务派代表人物,创办学校兴建工厂,修建铁路。军事上抗法取得镇南关大捷等等。

左宗棠的历史性贡献有哪些

左宗棠在清朝中后期有进行洋务运动改革,对中国近代军工业民族工业等造成深远影响,他最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率领清军大败阿古柏收复新疆,避免新疆从中国领土上分裂掉,这点上左宗棠不愧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与李鸿章相比,谁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

看一下数据,李鸿章在国外(日本)存款白银4000万两,折合人民币400亿,你说他不是贪官污吏是什么?他培植私人势力,任人唯亲,卖官鬻爵,成为清廷保守派最大顶梁柱;他鼎力支持并伙同慈禧签署卖国条约,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割地赔款;他鱼肉人民,且治军无能,用巨额资金打造的北洋舰队几月内全军覆没,丧失海权,丧失国权。他将永永远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比秦桧还坏!

李鸿章和左宗棠各有什么功绩

李鸿章的功绩有以下几点:

1。组建淮军

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清军一路败退,到后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这个时候的江南士绅,已如抱团老鼠,危在旦夕。李鸿章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组建淮军,前往抵抗太平军。当时是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当听闻李鸿章招募之后,纷纷上前投靠,而李鸿章也通过他在两淮地区的关系,使得淮军顺利组建,以致后来成为一支雄师。

2。镇压天平天国运动

也许在现在许多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一群被清朝压迫到底,进而奋起反抗的无辜平民。李鸿章率军强势镇压,实在是助纣为虐。但首先李鸿章是清朝大臣,自然为清廷效力。

再者以当时的情况,长期内耗只能加快列强瓜分中国的脚步,镇压是必然的。最后如果不镇压,真让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平民,领导一个国家,这以后的事情会如何,便无需多说了。

3。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

清末积弊,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铁骑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国,抵不过列强的船坚利炮,成为实实在在的“东亚病夫”。在顽固派死守祖宗规矩,不图维新之时,李鸿章顽强的站了出来。带头创办实业,领导洋务运动,与守旧派作斗争。也许在今人看来,洋务运动并不是彻底的革新,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国家于水火。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

李鸿章代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是他后世最大的骂名。可是如果静下心来细思,李鸿章已经做到了最好。“弱国无外交”,并不是一句空话。

而左宗棠,他的一生有几大功绩: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左宗棠的功与过都有哪些

从正常人角度看,左宗棠基本上没什么“过”。当然,非要欲加之罪那肯定有了。另外,诸如性格问题、为人等那不叫“过”。

左宗棠的“功”最大的是平灭陕甘民乱、收复新疆,维护了中国整个西北部的安全。但其他重视民政影响了包括阎锡山在内的后世人物、重视海防人才建设给上百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如此等等同样不应该被人忽视。

因为,我长期宣传左宗棠的“功”,今天就主要谈谈对左宗棠的“过”的看法。

人在思想上有认识不足不可怕,左宗棠对铁路、电报线路建设的思想转变就足以证明:他不是为了自己一人之私,而抱残守缺的人。

在诸多左宗棠的“过”中,比较明显的是反对修建铁路和假设电报线。但也称不上过,因为,左宗棠已经“知错即改”了。但这些人需要解释,为何左宗棠临终前的“遗折”上会有“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

人的思想总会改变的。为啥说人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长、见识增长会有变化,你不可能一出生就是死去时的思想。左宗棠对铁路、电报线路上他变化就证明这一历程。

例如1866年,左宗棠还认为电报线路不过是“玩艺(意儿)而已”;1867年,左宗棠对铁路建设虽然不强烈反对,但也是“不能强也”的玩意儿,只是利于国家税收而已。但是,到了1883年以后,左宗棠却对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路非常支持。

特别是对电报问题的扭转,在1866年左宗棠还表示不屑,到了187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就开设了电报专业,到1882年共培养了两届学员140人,这些人都是中国电报领域内的中坚力量。虽然,左宗棠已经不再主管学堂的日常工作。

但因为学堂是由左宗棠创办的,包括沈葆桢、日意格在内的的生活、学业负责人都是会向左宗棠汇报的。

可以说,从反对到默认再到大力支持经历了十六七年时间。“甲午战败”后,铁路、电报等才成为清廷的统一认识。

在这期间,作为一位长期领兵在位的将领,左宗棠的思想意识落后于一些人这很正常。不能视为“过”,否则,曾左李还都是腐败的清政府的支持者呢,那不是更大的“罪过”?所以,看问题、想问题、说问题,不能不公正。

应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没有湖南人左宗棠,就没有新疆,没有了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河北、以于北京、天津都将暴露在帝国主义的炮口之下。

左宗棠以及他带领的湘军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将对现在和以后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土安全起到了非常臣大的作用。所以说:没有湖南人,就没有新疆,更没有中国领土的安全和完整。

左宗棠能否被称为民族英雄他做了什么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自幼心怀大志,以上筹国计,下利民生为己任,但他却是大器晚成,四十岁才走上出仕之路。左宗棠四十岁到七十岁,经历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从一个幕府师爷,做到了军机大臣;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举人,成为担起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脊梁。

左宗棠育有4子,长子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经35岁。因为公务繁忙,他无法时常对子女耳提面命,可是,他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把对子女的殷殷教诲,寄托于一封封教子的书信。

读书做人 先要立志

他不主张子女把读书视作科举晋升之路,却尤其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他们脚踏实地,成为“经世致用之才”。左宗棠要求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要求他们在读书之前,先想清楚“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这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哪一件可以比他?”他也曾写信教导儿子如何读书:“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信里信外,一个父亲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左宗棠一生都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就算是做了督抚,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古人训子弟以“嚼得菜根,百事可作”,他就要求家人要更进一步,把菜根米糠视为山珍海味。60岁生日前,他特意提前写信叮嘱家人不得宴客开筵,对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一律以寻常酒席招待,更不准主动延请。发妻周氏去世,左宗棠叮嘱子女勤俭处理丧事“所不当用,即一文不用”。他言传身教地教育家人,以简约为荣,铺张可耻。

他不主张子女回湘阴老家置业,说:“吾自少至壮,见亲友做官回乡便有富贵气,致子孙无甚长进,心不谓然,此非所以爱子孙也。”次子孝宽修缮旧屋,也遭他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多历艰辛 练成财器

左宗棠任高官20余年,经手的西征军饷几千万两以上,可他不贪不占,连按官场惯例享受的补贴也一概不受。清政府每年拨给他的养廉银子有二三万两,可他仅给家中白银200两,余钱都用在扶贫救灾和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等公益事业上。同治元年( 1862年)在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提到:“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在左宗棠的严格要求之下,左家“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在68岁那年,左宗棠曾写下一纸遗书:“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他的下属刘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给了其家属6000两银子抚恤,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留给家人的全部财产。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千两银子,合计2万两,只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工资。

在湖南湘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相传,这副对联是左宗棠留下的,曾作为家训,悬于左氏家塾屋。

百年风云,沧桑变迁,但左家后人一直遵循着左公留下的家训,世守清白,他们像遍植天山的左公柳一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为什么左宗棠被封左文襄公,一个武将不应该是忠勇什么的吗

你这是从哪里来的知识?左宗棠生前受封二等恪靖侯,“文襄”是他死后被授予的谥号。因而后人称他为左文襄公,左是他的姓,公是对他的尊称。

“文襄”的谥号,可不是一般人能获得的,而且它包含一个人的军事成就。当然,左宗棠并不仅仅是个武将。

谥号,是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死后,由朝廷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文字评价,以高度概括此人的是非功过,也即盖棺定论。

因而中国古代官方有一套专业、深奥的谥号制度,即谥法。谥法的体现就是谥号,有褒有贬,分为三六九等。

按照谥法,“文”的含义较多,例如“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敏而好学曰文……”

总而言之,“文”指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如果军事成就杰出者,谥号往往带“武”。例如诸葛亮被追谥为忠武侯,名将岳飞先后被追谥武穆、忠武。

左宗棠是清朝晚期的军事家,镇压太平天国、平定陕甘、收复新疆等。如果他的谥号带“武”,名副其实。

可是,“武”字难以概括左宗棠的生平,显得单薄、肤浅,因为他并不是个纯粹的武人。

他还是政治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名‬臣”。

如果他的谥号是“文武”的话,比较全面,但是显得浅俗。

比左宗棠早逝十几年的曾国藩,谥号是“文正”。这是古代文人谥号中评价最高的谥号,例如范仲淹、方孝孺、李东阳等。

左宗棠显然不配“文正”这个谥号。

原因有多个:他当时在清朝的地位,比曾国藩差一等。他乡试中举,但此后屡试不第,也即只是个举人。而且他的文学成就也比不上这些名儒。更何况左宗棠军功卓著。

于是,左宗棠死后,内阁起初给他拟定了个谥号——文忠。清朝名臣林则徐、胡林翼、瓜尔佳·文祥,都是这个谥号。

可是,这个谥号呈报给慈禧太后审批时,知书达理的慈禧太后不太满意,觉得不足以概括左宗棠这位‬重臣‬的生平。

于是‬,慈禧太后召集了学识深厚的大臣,专门探讨这事。最后大臣给了个谥号建议——文襄。

“文”自不必说,很适合左宗棠。“襄”字则大有讲究。

按照谥法,“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左宗棠后半生率军四处征伐,甲胄裹身;而且平定叛乱,收复新疆,守卫疆土功在千秋。

“文襄”这个谥号在清朝之前很少有人用。例如元初翰林、辅佐丞相伯颜灭亡南宋的孟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桂萼、高拱等人。

到了清朝,在左宗棠之前,清朝名臣洪承畴、图海、福康安、于敏中等人都获谥号“文襄”。

慈禧太后了解之后,觉得“文襄”和左宗棠高度匹配,就一锤定音!

顺便提一下,名臣张之洞后来的谥号也是“文襄”。

在清代,“文襄”这个谥号多授予既有学士背景又有军功的大臣,有十几位。

所以,要说到文襄公,历史上有很多位。如果说左文襄公,那就是指左宗棠。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左宗棠

左宗棠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潭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一生成就是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和技术改革、平定陕甘、收复国土新疆,建设大西北等功绩。

可惜的是左宗棠血腥屠杀而让后人诟病,在清朝时期的梁启超和曾国藩对于左宗棠的评价是:“左公乃是五百年第一伟人”和“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可以看出左宗棠的事迹总归是功大于过的,对于中华民族统一是有突出贡献的。左宗棠的才学与本领,让中国免于外族的再一次侵略,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而现在一些人说左宗棠嗜杀成性,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也只不过是逼不得已,为中华民族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让其有着足够的震撼能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