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历史人物(清朝中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_项羽_左宗棠_刘邦

本文目录

  • 清朝中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
  • 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人是谁
  • 你觉得历史上哪个人物做到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古代历史上最悲情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将入相的人
  •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有哪些历史代表人物
  •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后为什么因不孝而被杀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 你觉得历史上有哪些生不逢时的人

清朝中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

清朝268年中可以说名臣、良将多如繁星,但是本人最钦佩,印象最深的当属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人,自比隆中诸葛,其他人都觉得左宗棠口出狂言,唯有胡林翼认为左宗棠是国之栋梁,左宗棠曾三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年近四十对其周围的人说如果没有贤明的君主寻求贤相,我这辈子也就没指望了。

1836年同是湖南人的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看到一幅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幅对联写出陶澍一生最得意的时刻,他本人自然非常高兴,与左宗棠见面之后,更是相机那很晚,对他特别器重,甚至还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可以陶澍的这个举动,有点让左宗棠不知所措,因为无论从年龄还是官职陶澍都比当时的左宗棠高出太多,左宗棠一开始坚持不受,但是陶澍一再坚持而且言辞恳切的要求左宗棠照顾自己的独子陶桄,后来左宗棠的大女儿左孝瑜嫁给了陶澍的儿子。

1849年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连夜在湘江的一条客船上拜访左宗棠并动情的说吾老矣,新疆之事就托付你了,并自己多年在陕甘总督任上所绘制的新疆地形、地貌和记录的当地的风土人情,一起交给了左宗棠。为了20多年后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时,骆秉章对其极为信任,不管大小事务,都要问一句左先生怎说的吗?甚至把巡抚大印都交给左宗棠保管。清史稿左宗棠传;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属白事,辄问:“季高先生云何?“

1864年阿古柏趁清朝自古不暇,发动武装叛乱割据新疆,当时的沙俄政府也余1871年出兵占领伊犁。在左宗棠的据理力争下清朝终于在1875年下令由左宗棠率领清军入疆平叛。经过4年多艰苦战斗终于收复除伊犁外新疆全境。为收复伊犁左宗棠抬棺进军,以表明其收复伊犁之决心。最终,在军事压力和战争赔款的双重作用下沙俄撤出了伊犁,左宗棠事后感叹“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芘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廉洁奉公,大搞西部开发,调整民族政策,缓解民族矛盾,深得当地百姓爱戴,1884年在左宗棠的多次要求下新疆终于建省,加强了我国边疆。

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曾四次巡视上海。首次巡视时1882年他带亲兵数百人,租借工部局以结刀持械通过须照会为由加以阻拦。左宗棠大怒,说:“上海本中国地,外人只租借尔。以我中国军人行中国之地,何照会之有?”他命令所有亲兵枪实弹,刀出鞘。洋人服软,清除道路,换升中国龙旗,鸣炮十三响以迎接。此后巡视,洋人愈加恭谨有礼。1884年第四次巡视时外国洋行人员和英、美、德、俄、奥等国公使均前往坐船晋谒。左宗棠带兵进入新疆平叛之时各国皆纷纷嘲笑,左宗棠得胜回朝以后各国皆默不作声。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州,据说当时福州城墙塌陷,百姓都说天要亡我大清。左宗棠的去世标志着大清失去了最后一个鹰派,最后的一根脊梁。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乃左文襄公一生写照。

我是历史中的酒囊饭袋期待您的指正。

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人是谁

太远没意思,谁也说不清,蒋介石算一个,一个追随革命的人,变成反革命反动派,虽然迖到了个人颠峰的位置,最终被真正的革命者推翻,而且成了历史罪人遗臭万年。

你觉得历史上哪个人物做到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比干、诸葛亮、岳飞、文天祥都是忠义两全的英雄豪杰,生不逢时,一生都在为救亡图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们大多都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可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大臣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终真正做到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贵族,他的父兄被楚王杀害,他只身逃到弱小的吴国,辅助当时还很虚弱的吴国国君吴王阖庐。将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吴国国力大增,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几乎灭亡了楚国。后来吴国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这是伍子胥一生的巅峰时期,举国上下都在奉行的他的政策,君明臣贤,君臣相知,是一派天下有道的景象。伍子胥也做到了以道殉身,光芒万丈。

但是好景不长,吴王阖闾在击败了楚国,越国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不仅是对越王勾践手下留情,更是在国内纵情声色,宠信奸臣太宰伯嚭。夫差后来听信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可以说伍子胥在天下无道时期,只有以身殉道,成全自己的理想。

古代历史上最悲情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我也来回答一下。想前想后,历史上最悲情的人物是谁?我想,人物如果小了,又够不上档次,必须要够分量才可以。那就说个大一点的人物吧?这个人的级别够大,应该是够悲情的了,有诗为证。

来一首他自己的诗吧!

力拨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溪虞兮奈若何!~项羽

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吧!

再来一首后人纪念并称赞他的。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大家应该知道我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了。

秦朝末年的楚汉之争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先从最不平凡的这顿饭开始说起吧。

一,《鸿门宴》。鸿门宴的遗址位于西安和渭南之间,我96年的时候到过那里,专程去参观了一下这个了不起的遗址。

项羽的谋士范增深知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对手,就怂恿他灭掉刘邦。刘邦得知消息,自知势力单薄,就采取委曲求全的策略以暂时避免公开火并。他亲自到项羽的驻地鸿门解释误会。项羽设宴款待,宴会上,范增几次示意让项羽立即动手杀掉刘邦,项羽都犹豫不决。范增就找来了项庄,假装舞剑助兴,以便下手。不料被喑中保护刘邦的项伯识破了。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宴会上的气氛已经到了剑拨弩张的程度,在这会儿,刘邦找了个借口溜之大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刘邦以自己的策略和当机立断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他最后暂时听命于项羽,并把处理降秦的权力交出来,使得矛盾暂时缓和下来。

二,西楚霸王。鸿门宴以后,项羽进入咸阳,杀掉秦降王子婴,又放火烧掉了咸阳的宫殿,上林苑中的阿房宫,骊山脚下的始皇陵等。史书上记载“火三月不灭“!至今秦咸阳出土的遍布的烧土,木碳以及庞大的泛着琉璃一样光泽的烧结物就是这把大火的见证。

接下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又分封功臣宿将,各路诸侯。总共分了18个王,然后携带着抢掠到的大批珍宝美女衣锦还乡东向彭城(徐州)而去。~够潇洒,够义气。

项羽这么一鼓捣,反而违背了百姓和平统一的愿望。一个个都是独立的王国了(复古了都),这是新战乱的祸根!~合了民间一句谚语:龙多不治水啊。

三,刘邦的崛起。刘邦被封为汉王,领有汉中和巴蜀。当东方烽烟再起,项羽也卷入了新的战争而无暇西顾时,刘邦就重新夺取了关中,进而东向与项羽争雄,拉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的帷幕。战争初期汉军屡屡受挫,但有关中和巴蜀的大量兵源和物资供应,能够与楚军长久对峙。楚军十分强大,却缺少来自强大根据地的源源补充,因而,在长期战争的消耗中渐渐虚弱下去,汉军反而转弱为强,稳操战争的主动权。

四,鸿沟对垒。公元前203年年底,项羽军因少粮缺兵而被迫与汉军讲和。以鸿沟为界分土而治,鸿沟是战国时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楚汉两军长期在鸿沟对垒,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间尚有鸿沟遗迹。宽约300米,鸿沟两侧山上的汉王城与霸王城至今故址犹存。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军东撤,刘邦却不顾协议乘势进击,追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包围了楚军久久围困不去。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项羽派人把刘邦的家眷(著名的吕雉也在内)和老父亲(刘太公)这些都抓来了。项羽本质上是想把他们当成人质,胁迫刘邦撤军。如果不撤军就威胁说要杀掉人质,扔锅里煮了吃肉。刘邦开始耍无赖,居然说,你吃的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喝。~算你狠!项羽最终没有杀掉人质,这为他的人格加分不少。而刘邦为了成就大业,也算豁出去了!

五,霸王别姬。这段故事被文人墨客编成戏剧传唱千百年,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公元前202年的一天夜里,项羽的爱妻虞姬正陪着他在军中借酒浇愁。这时忽然听见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国的民歌,非常惊慌,心想汉军中怎么这么多的楚人?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地都占领了么?这就是“四面楚歌“的由来。这成语被后人用来泛指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处境。这时项羽的坐骑乌骓马也引颈嘶鸣起来,英雄一世的项羽面对宝马,爱妻,悲凉的唱道: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起舞唱道: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后引颈自尽。刚强的项羽见爱姬以命相殉,也黯然泪下。半夜项羽率领800名强悍的骑兵从东南方向突围而去。天亮时汉军才发觉,急忙追赶。项羽突围后走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被汉军追上了。经过苦战,最后带着28名骑兵左右冲杀,杀伤汉军几百人。然而这种匹夫之勇终究挽救不了他的命运。项羽最终感到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又不甘被俘受辱,抽出宝剑在乌江岸边自杀了。

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结束了,陈胜发难,项羽首功(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所取得的亡秦胜利果实最终落到了刘邦手中。项羽最终因为他的义气,勇武,自负而丢掉了本该属于他的一切!项羽,无疑是历史上一个颇具悲情的大BOSS了。

多有疏漏,敬请指正,谢谢阅读。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将入相的人

所谓出将入相,即文武全才,我所知有名的历史上有,周姜尚,齐管仲,刘秀,曹操,诸葛亮,隋扬素,李世民,李靖,李绩,赵匡胤,范仲淹,辛弃疾,朱元璋,朱棣,于谦,康熙,我军很多,主席,陈帅,陈赓,王震,李先念等,灿如星河,是我军光荣。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有哪些历史代表人物

天下无道,英雄隐于江湖之中。

大隐于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秦官看赵高,三心两意不上朝。范蠡畏越王,泛舟到商行。

中隐于市,李白雄心万丈被冷落,离开宫殿游四方。一路风景一路诗,不做京官成诗仙。

小隐于野,姜太公身怀绝技,甘隐野山恶水,无饵钓鱼:“愿者上钩“,钩到一条活鲤鱼丶跳龙门。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后为什么因不孝而被杀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提到孔融,那是如雷贯耳,小时候做的那些事,的确不一般;但长大以后,特别是做了官后,做事却很不着调。

这是教育的失败,不管他老祖宗是谁,这不重要。

借题主这个问题,人肉一下,扒一扒孔融,看看他都干了些啥。

不喜勿喷,敬请见谅。

01

好孩子,好学生,文学好青年

孔融天性好学,少有奇才。

《三字经》就说到“融四岁,能让梨”,可见其不同之处。

十三岁时,其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

十六岁时,其兄孔褒的好友名士张俭,受到中常侍侯览的陷害,逃难到了孔家。

孔融做主把张俭留下来,不料事情败露,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

孔融、孔褒及其母亲都争着承担责任,最后孔褒被处死。

孔融因而闻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并称俊秀。

在汉代,以孝廉察举为仕,仁、孝、义显著的孔融,自然是优等生,为将来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看待当时的历史人物,往往只看到的是他高尚的品行,而忽略了品行是进入国家管理团队所必需考核的一门功课。

不客气的说,不管是不是出于你的本心,但你必须要做出让人们感觉你是孝廉的楷模才行。

就比如,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英语,但你必须要考出好成绩。否则,你就通不过进入985的门槛。

不仅在品行上下足了功夫,而且孔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之后为文章宗师,也擅长诗歌。

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的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首。把他看作是扬雄、班固一样的人物。

孔融的文章多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传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等。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锋芒毕露,个性鲜明。在文学艺术上,也颇有特色,为时人称颂。

其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有《孔北海集》。

孔融曾经担任太中大夫,本性宽容,不猜忌别人,重视人才,喜欢诱导提拔年轻人。

在孔融退任闲职时,宾客天天盈门。

孔融时常感叹道:“只要座位上经常满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无忧啦。”

听说人家有善行,孔融就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

听到别人有可采取的言语,就积极发挥,当面告诉他的不足之处,称赞他的长处。

喜欢推荐贤士,如果他知道而没有举荐,就以为是自己的过错。

所以海内英才,都信服他。

孔融的品行和言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所作所为,如果是在政通人和的时代,无疑会成为圣人一样的楷模。

遗憾的是,汉末时期,军阀统治,孔融就显得格格不入。

02

书生气十足,不谙世事

孔融受到司徒杨赐征召,负责暗察官吏中的贪污之人,准备予以贬谪罢免。

由于孔融检举的多为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宦官,于是召孔融等人诘问斥责。

孔融直言陈述宦官子弟的罪恶,毫不隐讳。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

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因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引罪自责而去。

何进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他。

有门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不如以礼相待,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

何进认为有道理,在受任大将军之后,征辟孔融,举为高第,迁任侍御史。

孔融凭借虚名,躲过一劫。

却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不和,托病归家。

董卓专权后,就想找几个有名声的人来撑撑门面。孔融就跟蔡邕等人一起,被召回朝廷。

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侯。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孔融与之争辩,言辞激烈,常有匡正之心。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暗示三府,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

孔融又逃过一劫,看来董卓也还要点脸啊。

孔融到达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礼贤下士,举荐贤良。设立学校,表显儒术。

对待国人,即便是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相待。

一时政声斐然,人称“孔北海”。

如果天下太平也就好啦,孔北海就可以大有作为啦。

据《御览·秦子》记载:在北海时,孔融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也不憔悴,于是就把他杀啦。

由此可见,孔融也是个很角色,颇有乃祖之风哦。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长子袁谭进攻北海。

从春天一直战斗到夏天,孔融的士卒仅仅剩下数百人。

城内已经短兵相接,但孔融依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

晚上城陷,乘着天黑看不见脸,孔融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老婆孩子都被袁谭所掳获。

由此看来,孔融的道行的确不浅啊,这才是高手。

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

孔融知道二人终究要篡夺汉室,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

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要接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愤怒而将其杀死。

同年,献帝到达许都,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

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是挂名而已。

这是孔融的强项,这个工作适合他。

03

任性被杀

曹操攻占邺城,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

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查遍了经典,也没找到这个典故。于是写信请教孔融。

孔融轻描淡写地说:“现在这个情况,不就是嘛。”

曹操那个长脸有多难看,就可想而知啦。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说:“大将军远征,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能禁酒。而且旁征博引,说明酒的好处,回家后跟一帮狐朋狗友喝酒去啦。

孔融看到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就上表说应当遵守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之内,不得分封诸侯。

刘表僭越祭祀天地,孔融就建议隐瞒下来不要追究。

曹操明白孔融的目的就是限制其发展,已经忍无可忍。

就暗示郗虑搜集孔融的罪行,把他杀掉啦。

孔融自负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危难。但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最终无所作为。

由于嘴巴没有把门的,招致杀身之祸。

04

教育的失败

且不论孔融是出于本性还是有意为之,其所作所为都是有益于汉家朝廷的。

说其迂腐吧,他主张不分封周围的土地给大臣,及隐瞒刘表祭祀的事情,还很高明;

说其刻薄吧,曹丕纳甄氏这事的确也有其道理,但对曹操征伐乌桓,禁酒令也冷嘲热讽就说不过去啦。

根本而言,就是与曹操过不去。啥仁德,啥儒教都不管啦。

孔融或许认为,跟流氓就不能讲道理。

可孔融不懂得跟流氓耍流氓,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最后再说几个小故事,看看孔府的家教吧。

孔融被曹操下令逮捕时,其女儿七岁,儿子九岁,正在下棋。

左右的人看到两个小孩无动于衷,奇怪的询问,他们回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男孩口渴啦,邻居给肉汤喝。

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灾祸还能活几天啊,你还想知道肉是啥味道吗?“

男孩哭泣就不再喝啦。

曹操听说了,这哪里是孩子啊,简直是人精啊。于是,下令一起捉住杀掉。

等到去抓他们的人到了,女孩对男孩说:“如果死后能见到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

于是,引颈就刑,脸色毫无变化。

小小孩子死都不怕,曹操是真害怕啦。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京城拜见名士李膺,门人不通报。

其父没法,孔融却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李膺接见了他,就问:“你跟我是啥亲戚啊?”

孔融回答:“我祖上孔子与你家祖上老子有师徒之尊,说来我们是世交啊!”

李膺感觉惊奇,就跟太中大夫陈韪谈论这事。

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就聪明啊。”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果然,孔融长大后,除了几篇文章外,没干几件正经事。

除了耍耍嘴皮子,看似慷慨激昂,一心匡扶社稷,其实毫无益处,甚至有害。

就如那些心灵鸡汤,喝多了就有毒。

看看孔融一子一女的言行,就知道美味的鸡汤不可多喝,否则遗患无穷。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的知名人物,比如历朝历代的皇帝,他们由于身份的特殊,常常都是处于万众瞩目的地位,无论能力大小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之中,又比如那些著名的将领,他们保家卫国,捍卫自己国家的领土和安全,是值得人们崇敬的英雄,还有那些治国安邦的官员们,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当然,还有一些传奇人物,比如大家都很感兴趣的“神童”,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了让人羡慕的智慧,历史上的神童很多,但是有很多都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还有一些或许是太过聪明,遭到了老天的妒忌,结果英年早逝,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3个,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了惊为天人的能力,可是早早就去世,最长的也没能活过13岁。

第一个:项橐 项橐(tuo,二声),此人很厉害,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是孔子的老师,在《战国策》之中曾记载,项橐7岁就已经成为了孔子的老师,可见其聪明智慧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项橐不仅聪明,而且还很懂得趋利避害,很多国家都想让他当自己官员,他为了避免冲突,就跑到了深山躲起来。 可惜聪明始终是遭到妒忌的,项橐也明白怀璧其罪的道理,所以后来各国诸侯派兵来讨伐他的时候,项橐立刻自尽,年仅12岁就去世,留下了圣公的传说。

第二个:甘罗 。甘罗很出名,他是秦国子民,也是及未注明的少年政客,甘罗从小就因为聪明而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赵国的国王对他十分欣赏,曾经大手一挥就送给了他12座城池,不过甘罗也逃不过英年早逝的命运,12岁就毙了命。

第三个:曹冲 。曹冲可谓是最为出名的神童了,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儿子,曹冲从小智慧就惊为天人,不单单只有称象这一个传说,而且他生性善良,曾经屡次劝阻自己的父亲不要滥杀无辜,可惜最后还是去世了,终年12岁。 古时候人的寿命短,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古代人小小年纪就已经极为成熟,再反观现代的我们,12岁的时候可能小学都没毕业。

你觉得历史上有哪些生不逢时的人

出师未杰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27岁出茅庐抚佐刘备打天下时,水镜先生司马微就说过诸葛亮得其主而不得其实,后来历史证明其先见之明。诸葛亮耕躬垄亩自比于管仲和乐毅再世,当时南阳一带的人都认为他年少轻狂。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战略家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在关羽大意失荊州之前,刘备打集团取得的成功完全是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预想实现的,东联吴会,西通巴蜀,一路出兵关中,一路派一上将军以伐宛洛。可惜的是关羽兵败麦城,陆逊水烧夷陵蜀国元气大伤。刘备托孤白帝城,蜀国开始一蹶不振。诸葛亮六出祁山,粮食缺泛都无功而反,终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公元234年死在五丈原军营。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诸葛亮想靠益州之地北伐中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孔明是一个著越的政治家,善于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又非常的忠心,如果诸葛亮抚佐曹魏政权,尽管曹魏的皇帝都很短命,但诸葛亮的忠心可会保证曹魏政权的连续性,不会出现司马氏专权现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