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的王爷是什么级别,负责什么
-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为何俄国也是如此
-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的爵位还是西方的爵位,各爵位之间怎样划分的
-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一样吗,之间有什么区别
- 中国的五等爵位和西方的五等爵位有什么不同
- 乾隆宠爱弘瞻,却又为何罢其职降其爵位
古代的王爷是什么级别,负责什么
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
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
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
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
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
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
正二品:晋王爷
从二品:御王爷
侧二品:王爷
正三品:固伦尊亲王
从三品:和硕尊亲王
侧三品:恭贤尊亲王
正四品:固伦亲王
从四品:和硕亲王
侧四品:恭贤亲王
正五品:晋锨亲王
从五品:铭钦亲王
侧五品:贤怡亲王
正六品:恭亲王
从六品:仁亲王
侧六品:宣亲王
正七品:穆亲王
从七品:庄亲王
侧七品:景亲王
正八品:孝亲王
从八品:睿亲王
侧六品:贤亲王
正六品:怡亲王
从六品:亲王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当然也不会差别太大就是了。我国古代职官的等级高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品、阶、勋、爵。
1.品
品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沿用了汉代将人品分为九等的办法,就叫做九品。当然这种品,和后世官级中的品阶并不是一回事。在汉代,官员的身份和秩禄,是以多少“石”来决定的,到了曹魏时期,品渐渐成为官员们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到了南朝梁时,九品发展为“十八班”,以班多为贵,丞相、太傅、太宰、太保为十八班,其余的依次下降。
【孝文帝】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九品发展为每品分为正和从,也就是正一品、从一品……依次类推,从第四品往下,还分为上阶和下阶,也就是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等等,一直到从九品下阶,一共有三十个品阶。
北魏的三十品阶制度,到了唐宋被沿用下来,武职从正三品就开始分为上下阶,因此武职有三十二个品阶,文职还是三十个品阶。
隋朝和元明清三朝,每品只分正和从,部分上下阶,文职武职一致,都只有十八个品阶。
一般而言,一二三品是上品,四五是中品,六七八九是下品。
2.阶
阶官和品阶有关,或者可以说是从品派生出来的另一种制度,形成于唐代。
其实从汉代开始,朝廷常常对一些重臣在实际的官职之外,再加赐一些闲散官号,以表示他的身份高低和功劳大笑,这些官职不是实职,只是享受官位带来的俸禄和礼遇罢了。在北魏道武帝年间,这类虚衔便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散官。
隋朝将有实职的官职称为“执事官”,把荣誉性的虚衔进行了整理,还是称为“散官”,唐代继承了这个制度,使得散官成为标志官员身份高低的称号,成为了品级的代称,因此,散官又被成为阶官。
【隋文帝】
唐代的文职官员一共有九品三十级,第一级正一品经常空缺不受,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九级,我们在阅读史书的时候也经常遇到,比如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的“特进”等等,都是文职阶官。
唐代的阶官制度为后代继承,宋代称之为“寄禄官”(即元丰改制前的“官”),以此说明官级的高下和俸禄的多少。宋代的阶官最复杂,清代的阶官最简单,一般是官居几品就授几品的阶官。其他朝代的阶和品则没有直接关系。比如送代,阶高的官员担任品级低的官职叫做“行”某官职,阶低的官员担任品极高的官职则叫做“守”,没有这两个字的才是平级担任,十分复杂。
【宋徽宗】
3.勋
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和散官相近的荣誉性称号,作为对高级官员有勋劳的人的赠赐。
在隋代,勋就已经被整理为与散官不同的另一个专赐大官功臣的系统,隋高祖杨坚采用后周的制度,从上柱国开始到都督,一共十一等;到了唐代,则变成“十二转”,从勋级十二转上柱国到勋级一转的武骑尉,一共是十二转。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勋官完全是一种荣誉,和俸禄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授予那些作战有功的功臣,一般来说,如果立了大功,必须要封爵才有利益可言,所以勋的地位实际上比爵低,到了清代,干脆把勋给废除了。
4.爵
爵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在所有表示官员地位高下的称号里,爵是出现得最早的,《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古代学者也常说周代有五等爵,其实经过郭沫若等金文大家的研究,周代并没有严格的五等爵制。
【先秦巨擘郭沫若】
可以确知的最早的爵位等级制度应该是出现在战国秦国,秦代爵位从最高二十级彻侯开始,到一级公士,一共是二十等,其中又有官爵和民爵的区别。
汉承秦制,当然汉代并没有像秦朝执行得那么彻底,爵位制度一直到晋才开始系统化,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南朝刘宋的时候,又有开国和不开国的区别,带有开国两字的,不能袭爵。
这种爵位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如唐代的爵位就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等等。
【唐高祖】
清朝取消了勋,所以它的爵位制度是把爵和勋混在一起的,满族宗室和一般功臣的爵位是分开的,宗室的爵位称之为“王爵”或者“显爵”,也就是那十二个宗室封爵,最高是和硕亲王,最低是奉恩将军;一般功臣叫做“世爵”,即“公侯伯子男”,上面再加“一等”“二等”等加以区分。清代王爵不封给一般功臣,世爵里的“公”一般不封给汉人,清初平西王那几位是特例,算不得数。
【吴三桂】
综上所述,在隋朝之后,每个官员身上都会有几种等级身份,高级官员身上最少也有四种登记身份,再加上实职和别的虚衔(如师傅保之类的加官),可能有多重称呼,甚至各不相关,读书的时候需要小心注意。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为何俄国也是如此
翻译造成的错觉。实际上中国与俄国包括西方更多地区,古代爵位的分级、具体情况都有很大区别。
只不过当年在翻译西方爵位时,为了顺应国人的习惯,让人便于理解,套用了中国爵位的名。这里就笼统讲一讲两者的区别。
王。
中国古代的王,分为亲王和异姓王,为的就是区分与皇族血脉的联系。
西方的王爵,实际上个个都是the uncrowned,无冕,未加冕,就算那个王爵真的与皇帝是血亲,名义上叫“亲王”,但从性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异姓王。
换句话说,西王的王爵没有真正的亲王。
公。
西方有“大公”,大公爵,这是中国没有的。大公也属于monarch一脉,monarch这个词体现的是其词根arch,ruler,统治者,它既是统治者,更是patriarch,简单说就是“族长”。
西方的大公可能比王爵还牛,因为这个爵位是倾向于家族血脉地位的。俄国那边也曾叫王子,为什么不是王子但有这个含义呢?就是说,大公才更像中国的亲王。
西方的公爵,则属于chief,强调的是势力中的重要性,德高望重,而不是说他有多大的实力。
中国古代爵位没有大公,只有公爵,俗称叫国公。古代讲,“天子三公称公”,要求实绩,不是光品德高尚就行。
侯。
西方在侯爵这一等级上,还有一个平等的爵位叫“边境伯”,过去也翻译成“藩侯”。西方爵位里的侯、边境伯,看的是领地势力,是实力强弱的符号。
中国的侯爵纯是一个荫号,大多数侯爷的侯爵地位说明不了什么,还要另看其他功绩。
所以在西方,侯爵是不可小觑的人物,只要是侯爵或边境伯,那就说明人家真有实力。朝廷发生什么大事了,侯爵是实实惠惠的战力,也是推行政策的支柱。
而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情况下侯爷就是个虚名,不代表实力,单凭这个爵位,看不出水深水浅。
伯。
伯爵一爵,中外倒似乎差不多,都是名誉重于实际。
只是,西方的伯爵注重的是财产,首代伯爵一定富有,没钱当不了伯爵。所以你看《基督山伯爵》,可以拿钱买。
中国的伯爷,注重的是与高层的人脉联系以及民间的德高望重。中国的伯,性质上与西方的公爵最相似。
子。
西方的子爵,可以简单理解为实力次于侯爵一等的领主,看重的还是实力,当然如果名望、社会地位到了一定程度,也可能被封为子爵。
中国历史上罕有子爵。因为中国的子爵也属于福荫所致,待遇比侯爵差一点就封子爵。但是,由于子爵这个地位不上不下,封得很少。
男。
西方还是看实力,中国还是虚衔。区别是,西方的男爵是永代贵族,中国的男爵未必能世袭。
此外,西方在男爵之下还有一世就结束的勋爵,或者叫名誉士爵,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中外的爵位以及性质,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囫囵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看中国的爵位,大部分情况下看不出水深水浅;看西方的爵位,大部分情况下,其爵位就把其背景交代个差不多了。
完全是翻译造成的问题。幸好当年翻译的人还肯套用中国的爵位名称,还算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当时的翻译按照表面字义翻译成酋长、首领,又或者自己造几个新名词,今天你就哭去吧。
可以理解。当年老前辈们的翻译就相当于从0开始自定法则,又不像今天我们对西方了解得这么多,翻译成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的爵位还是西方的爵位,各爵位之间怎样划分的
公候伯子男是中国的爵位体系,但恰逢西方的也将爵位划分为五等,所以近代就拿着中国的爵位对照着翻译了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是中国王朝时代的五等异姓爵位,公认起源于周代。
周朝建国后,确立天下之主为周天子,称号为“王”。
“王”以下设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以此分封给宗室和功勋大臣,每一级所享受的俸禄、冠冕服饰、宅邸规格都是不一样。
比如,当时的鲁国,国君的爵位就是侯爵,因此鲁国是一个侯爵国。而鲁国北面更加强大的齐国反而在爵位上要比鲁国低一级,是伯爵国。
这是因为鲁国国君是周天子的宗室,是周公的后裔,所以在爵位上要高于齐国。
除此以外,像是楚国、吴国这些曾经称霸诸侯的国家,因为出身不高,爵位都比较低,像是楚国就是个子爵。
周代以后,秦代和汉代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爵位体系。但到了曹魏以后,历朝历代又基本上延续了周代的爵位制度,只是每朝都会有自己的调整。
明朝建立后,明政府废止了子爵和男爵,只保留了公候伯三等爵位,是个朝代中爵位最少的。
但到了清代,不仅恢复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还在每一等上加以细分,外加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共计二十七等,让清帝国的爵位的数量一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朝代。
以上所列的爵位都是异姓爵位。从秦代以后,汉代开始,因为最高统治者改称为“皇帝”,所以“王”也成为一个爵位,主要赐给皇族成员。
(明代亲王衣冠)
到了明代,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在平时只封给皇子、皇孙。但在战时也能够赐予有功大将,以鼓励其为国征战。像是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其封爵就是延平郡王。而南明肱骨大将李定国更是被封为汉王,属于亲王爵位,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的爵位了。
(郑成功最初被封为亲王爵,但他认为不和礼制和法规,坚辞不受,最后改封郡王爵)
而至于西方的爵位划分大体与中国相当,也是划分有五级:Duke(公爵)、Marquis(侯爵)、Earl(伯爵)、Viscount(子爵)和Baron(男爵)。
因为爵位数量与中国的主要爵位一样,所以就拿中国的公候伯子男对应着翻译了。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一样吗,之间有什么区别
当然是不一样的,爵位相当于待遇,官位相当于职务。
这样吧,其实有一部分和现代的军衔和军官职位相似。
二战的时候,美军里面很多医生被征召入伍。进了军队一般是授予中校,上校的军衔。而职务就是军医。他能拿到中校上校的薪水,可是指挥战斗就不会让他去了。
如果一位上尉连长遇到他,是要首先敬礼的。不过,如果是一场战斗任务中中校军医也参与在其中,他也必须听从上尉连长的指挥。
古代,爵位相当于是军衔,而官位其实就是职位了。
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记中,韦小宝爵位是公爵,这是每年有年薪的爵位。而最高官位做到了抚远大将军,这个大将军职位,后来也被撤职了。打仗打完了嘛。
而,有些大多数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传给长子长孙,而传下去的时候,削一级。比如说你是个一等公爵,你儿子继承的时候就是二等公爵了,以此类推,最后就是个平民了。
也有一些特殊贡献的爵位,是不需要削一级传承的。比如说那些个“铁帽子王”,是皇帝亲许的。
中国的五等爵位和西方的五等爵位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爵位分封制起于奴隶社会的殷朝,直到周朝,从三等爵位到五等爵位经历了一次转换,最后在五等爵位上固定下来,分公.侯.伯.子.男。并根据爵位高低分封土地面积。
从汉朝到清朝,各朝代都有自己的爵位分封制度。如,有几个朝代加了王的爵位,也有很多朝代把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又各分了三等,还有很多朝代为爵位创立了很多新名。
在这些朝代中,尽管爵位五花八门,但也是围绕公侯伯子男为主线,除了封爵,还可分封土地或土地加人口,形成一个小管辖区,但仍受地方官员制约。
欧洲历史上很多国家基本都是按公.侯.伯.子.男来分封的,比较稳定,变化很小,有个别国家在伯爵之下设置勋爵,位列子爵之上。
爵位不是官位,它只是地位.荣誉和尊严。
乾隆宠爱弘瞻,却又为何罢其职降其爵位
弘瞻,是雍正帝的第六子,也是乾隆的幼弟,也就是《甄嬛传》中甄嬛的儿子六阿哥。乾隆对于这个弟弟是很喜爱的,对他非常照顾,还请了名师来教导他。有了名师的教导,弘瞻长大后也学有所成,乾隆也慢慢也委托与重任。弘瞻是果亲王的继子,所以果亲王去世后,弘瞻就继承了果亲王的爵位。
由于年轻就得到高官爵位,所以弘瞻比较骄傲浮躁,还贪图钱财,又放纵自己,对手下也是非常苛刻,引得很多人不满。不仅如此,他还仗着乾隆对他的宠爱,更加肆意妄为,强占百姓的产业。因为积累了太多不满,乾隆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觉得必须惩罚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弟弟了。
于是就将弘瞻的罪行一一列了出来,将弘瞻降为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罚俸禄三年,让他闭门思过。弘瞻被废除爵位后,一直闷闷不乐,最后竟然一病不起了。乾隆前去探望他,弘瞻对着乾隆扣头谢罪,知道自己错了,乾隆本来也是就想惩罚一下他,没想到他却因此病了,所以乾隆马上就又恢复了他的爵位。
但是无奈弘瞻病的太重,恢复了爵位不久就病逝了,看着平日喜爱的幼弟这样离开了,乾隆很是愧疚。弘瞻病逝后被葬在园寝,这个也称为罗果恭郡王园寝,弘瞻的子孙也都葬在这里。
欢迎关注@余儿谈历史,一起涨知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