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去哪了(粟特人是什么人种)
说道粟特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了不了解,这个民族曾经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活跃了有数百年的时间。粟特人将外部的技术带往内地,再将内地的原材料输入到西域地区。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长期维持着东亚以及内亚地区的频繁贸易。他们还曾经再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朝廷负责过外交、武器贸易、马政等一些重大事项,甚至直接成为了雇佣军的首领。那么在粟特人的母邦沦陷之后,留在远东的粟特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安史之乱,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唐-燕战争,这是粟特人在远东尝试建国,或者以通过控制中枢的方式干预所在政权的一次最大尝试。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做出了其他尝试,比如影响高车,柔然,回鹘汗国,渤海国,吐谷浑,还有粟特人扶持后又推翻的李轨凉国,包括粟特人在河西的活动基地五凉政权,都曾经在外交上深受粟特人的影响,粟特人甚至直接担任这些国家的外交使者。
虽然粟特人有多次独立建国的努力,但其实无论是康待宾叛乱还是安史之乱,叛乱方和唐朝两边都在大量使用胡汉将领:唐朝这边,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在叛乱前就发觉了安禄山的不臣之心并提前上报;除此之外,仆固怀恩,白孝德,尉迟胜都有西域和外族背景;同时安史集团中,安禄山的“清君侧”,奉玄宗密诏诛杀杨国忠的幌子,还有在洛阳上演的劝进称帝的仪式,大概率出自张通儒,严庄,高尚等汉族幕僚的策划。
比如参与平定叛乱,又抵御过吐蕃入侵的安重璋因为耻于和安禄山同姓,所以在平乱后请求改姓:
之后他获得了极具汉文化特色的李抱玉这个新名字。
公将门令族,本姓安氏。讳暐,字暐,武威郡人也。天宝中,以忠勇见进,武艺知名。及燕虏犯阙,二圣蒙尘,公奉肃宗,以爪牙从事。由是磬其肝胆,稍沐洪恩。特赐嘉名,改氏皇姓。出生入死,实为士卒之先;执锐被坚,颇历日月之久。
能迁徙的粟特人则会前往河北。由于唐朝并没有从兵力和建制上彻底消灭安史集团,所以河北地区胡风弥漫的文化标签依旧存在,在魏博、成德、卢龙等藩镇各等级军制中,从节度使到低级军官,都有粟特裔将领存在,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五代十国时代,粟特人通过宗教维持认同,表达政治野心的方式依旧存在。
到了安史之乱之后,随着粟特人向河北地区的集结,恒州的鹿泉胡神祠,还有定州祆神庙等新建的拜火教寺庙,都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拜火教崇拜中心;到安重荣担任成德军节度使的时代,他还用融合了骑狮子的文殊菩萨/骑狮子的娜娜女神,还有骑狮子的波斯/粟特王者的混合形象的浮雕,暗示了自己那不易察觉的称王野心。
“东京城北有祆庙。祆神本出西域,盖胡神也,与大秦穆护同入中国,俗以火神祠之。京师人畏其威灵,甚重之。其庙祝姓史,名世爽,自云家世为祝累代矣,藏先世补受之牒凡三:有曰怀恩者,其牒唐咸通三年宣武节度使令狐给,令狐者,丞相绹也。有曰温者,周显德三年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王所给,王乃朴也。有曰贵者,其牒亦周显德五年枢密使权知开封府王所给,亦朴也。自唐以来,祆神已祀于汴矣,其祝乃能世继其职逾二百年,斯亦异矣。”
除了彻底汉化和前往河北,粟特人的第三条出路就是加入新崛起的草原势力。在塞北的回鹘汗国中,其实就有充当商人,高参,还有作为摩尼教士的粟特人,在回纥大军南下平定安史叛军时回纥贵族正式接触到了摩尼教,所以粟特人选择托庇于回纥可汗,并在回纥宫廷中广建势力;在他们被迫退出长安之前,一度假装自己是粟特人,他们广购土地,放高利贷,锦衣玉食,跋扈一时:
代宗之世,九姓胡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殖货纵暴,与回纥共为公私之患;上即位,命董突尽帅其徒归国,辎重甚盛。”
德宗初即位,使中官梁文秀告哀于回纥,且修旧好,可汗移地健不为礼。而九姓胡素属于回纥者,又陈中国便利以诱其心,可汗乃举国南下,将乘我丧。
到了五代乱世,还有新崛起的沙陀势力。这些人最早就是唐朝的突厥系盟友。但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后,因为北庭破败而归顺到吐蕃帝国麾下。直到公元808年,才有首领朱邪尽忠带30000人逃到灵州。随后就成为晚唐时期的最强军事集团。
相比那些选择屈服或远遁的亲戚,这批沙陀后裔的地位很快就有了回暖迹象。其在晚唐统治者眼中的地位,也再次高于党项、吐蕃、吐谷浑和西羌等其他外番。比如追随后唐庄宗发家的康福,就是出身沙陀平民,并以军功和其他趁机而得到重用。最终被封为后晋的开国公,但身居高位的他依旧以沙陀身份自豪。可见这群人的转型发展有多么成功。
当然,臭名昭著的后晋君主石敬瑭,也是这批沙陀人的杰出代表。其早年骁勇善战的经历,自然被向辽国皇帝臣服,并被对方收为义子的臭事盖过,但是认强大酋长为义父,豪酋收编勇士为义子,本身就是突厥,羌等族群开始非常古老的草原传统。但因为离开故土太久,也就免不了以周围人所熟悉的儒家 为自己开脱。比如前文所说的安重荣,就在谋划造反前洋洋洒洒的写出大字报。通过散发给各地藩镇诸侯,批判石敬瑭以中原的领地和财物贿赂契丹,不是长久之计。后者也是以儒家理论反驳,将自己对辽国恩主的忠诚,以对比安重荣对石晋王朝的不忠不义。最后成功将对方逐出了道德制高点。
其实粟特人进入北亚东北地区的历史非常古老,除了著名的绿帽皇帝石重贵,早在渤海国建立之前,就有粟特商人沿着北亚的黑貂之路,从中亚进入北亚世界,并在中国东北乃至朝鲜半岛定居。
再比如1949年春天朝鲜发现的安岳3号墓,根据题记,该墓葬于357年,墓主人为胡人冬寿。冬寿墓后室东壁绘有四人,北侧三人演奏乐器,另一人面向奏乐者,双腿交叉、足尖着地、拍手起舞,在表演胡旋舞。冬寿原为慕容皝的司马,被派随军讨辽东慕容仁时,战败没于慕容仁。咸康二年正月,慕容皝亲征辽东,大败慕容仁,冬寿逃亡高句丽。这体现了粟特人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而且在这一次叛乱之后,随着镇压军的大肆屠杀,很多汉人和营州胡人前往东北地区避难,这就为粟特人初步进入靺鞨族地区打下了基础。
在面对同族安禄山起兵的时候,面对自己族群的精神领袖+政治领袖,他们对唐朝的态度是持敌对的,甚至对安禄山的燕国政权持有支持态度,比如762年,渤海大使王新福抵达日本,据《续日本纪》记载,在对日本方面描述中国的局势:
渤海人的匍匐礼,其形态留在舞蹈中
随着契丹人的崛起和辽国对渤海的攻击,以及辽国对河北地区胡汉居民的劫掠,还有中原居民向周边地区的人口流散,一些粟特人还出现在了辽国境内,还有人去了高丽政权。比如辽国草创的年代,“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在这波浪潮中,来自幽州的粟特裔低级军官康默记,就为辽国营建孔庙,寺院和都城,太祖陵寝贡献了规划草图,得到了辽国前两代君主的赏识。而今天韩国的安和康姓,和粟特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敦煌地区,原来属于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正在和汉人,以及白姓的龟兹人,还有罗姓的吐火罗人通婚,而其文化面貌,则呈现出汉-粟特-佛教的混合特征。在姓名上,粟特后裔保持了昭武九姓,在姓名上呈现出胡汉混杂的特征,其中既有安胡胡,安黑奴,安满奴,安朝朝,曹进进等典型的描述长相,或者具有拟声性质的胡人姓名,也有一些担任军官和行政官员,取了结合汉文化和粟特文化双重寓意名字的粟特人,比如安文信,康通信,康使君等等。
虽然一度冷落的袄教似乎又复兴了起来:袄祠燃灯,城东赛袄,其活动相当频繁,《敦煌廿咏·安城袄》提到:“板筑安城日,袄祠与此兴,更看零祭处,朝夕酒如绳”,但是在信奉佛教的吐蕃人的强力影响下,和汉族,吐火罗人等信佛群体的逐渐同化,这里的拜火教崇拜活动逐渐出现了佛教化的倾向:比如赛佛燃灯,其实更有佛教文化色彩,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狮子国)作菩萨五百身已来种种变现⋯⋯皆彩画庄校,状若生人。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此时的拜火教已经开始和佛教合流了。类似于敦煌拜火教变异的情况,还发生在河北,东北的粟特人聚落中。
虽然曹姓节度使以灵活的内政和外交手腕取得政权,但是随着葱岭以西 教的兴起,于阗的覆灭,还有西夏的咄咄攻势,他们也是独木难支。
安禄山之后,虽然粟特裔的精英分子依旧可以掌握所在地的政权,但是伴随而来的是被所在国的文化同化,各种变异的拜火教仪式,就是他们被稀释的证据,最后的结果,是其作为独立族群认同感的消失,最后泯然于所在地;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往期文章:进击的武装商团:迁居远东的粟特武士集团
比如山西介休的宋代祆神楼,当年由文彦博修建,是中国唯一的现存拜火教建筑物,建筑规制略微区别于传统寺观。山西曾经是草原丝路深入汉地的桥头堡,也是粟特人活动频繁的区域,晋北则曾是沙陀人的天下,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