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打仗。
在泓水的一边楚军正在渡河,另一边宋军严阵以待准备迎战。然后一个将军跑来找到宋襄公说:“君上,楚军比我军多出数倍,末将认为,若想获得胜利,就要趁他们在渡河时发起进攻,否则等他们过来了,一切就晚了。”
但是宋襄公立马摇头:“不行,不行。这不符合战争的原则。君子说,敌人处于险地,不能趁人之危。敌人没有准备好,不能突施袭击。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发起进攻,不合仁义啊。等他们过来,我们再来进攻吧。”
最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也悲惨地死去。
这场仗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宋襄公是愚蠢、呆板的,那是因为随着历史的潮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于“对”和“错”,这两个标准已经有了不同的定义。
现在我们看着它“呆板”,但是在那个年代,可能他的决定,就闪烁着贵族的光辉。虽然,泓水之战,宋襄公失败了,但在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当中,司马迁仍然尊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残暴不仁,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们行事都是小心翼翼,整个朝堂之上,只有一个人刚正不阿、敢于谏言,这就是佐政大人——赵盾。
晋灵公对赵盾的怨愤日益加重,但是又抓不到杀了他的理由,最后花重金,找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刺客前去刺杀赵盾,这个人,就是鉏麑。
一天黎明之前,鉏麑潜入了赵盾的府邸,发现赵盾已经起床,并且身着盛服,工整地坐在椅子上,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向善的话。
看到这一幕,鉏麑心里陷入了无限的焦灼。思量许久后,他在门外感叹说:“这样贤良的忠臣,就是老百姓的靠山呐。我杀害百姓的靠山,就是不忠。若是不杀,对于国君就是失信。不忠、不信,我只要沾染任何一样,都不如马上去死啊。 ”
最后鉏麑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鉏麑之死,是在忠于百姓和信守承诺之间的抉择。不忍心害天下人,也不能原谅自己有负君上所托,他爱惜自己的荣誉,更爱惜爱惜天下百姓的忠臣,最终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贵族精神,就算是死,也绝不降低对自己精神的期许。
你认为古人的这些做法是人性的光辉,还是迂腐的糟粕呢?
王凯,原央视财经主持人,2013年从央视辞职,从此“问心而生,随性而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