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末代国君(为什么齐国一直没有吞并鲁国)_秦国_齐国_国君

本文目录

  • 为什么齐国一直没有吞并鲁国
  • 战国时期,齐国的最后一位君王是谁,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是不是姜尚的后人为什么
  • 战国七雄之齐国是怎样从姜姓国君成为了田姓国君的
  • 六国被秦国攻取以后,六国国君的下场是怎样的

为什么齐国一直没有吞并鲁国

当我看到有人问齐国为啥不灭了鲁国时,我噗嗤一下笑出了声,开什么国际玩笑啊。鲁国和齐国同在山东境内,两国算不上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他们的先祖一个是周公旦,一个是姜子牙,一块睡过炕,打过仗的好战友。建国之初,好都来不及呢,哪有灭不灭的。那会只能好,周王室厉害着呢,是谁不服揍谁的时代啊。鲁国坚决贯彻周礼政策,一切向周看齐,一切以周为中心,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可以说鲁就是周之第二,这样一个政治上这么纯正的国家,齐国想灭,不想混了?打鲁国,就是打周王室啊。齐桓公可是口口声声吆喝尊王攘夷啊,政治上,齐国不敢冒这个险。后来周王室衰落,不考虑周王室这一块的时候,人家鲁国就不发展壮大了?

鲁国定都曲阜,当时地盘确实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你看齐国心生想灭人家的时候,人家也不是当初的人家了。

齐国综合起来是比鲁国强,当时建国之初,齐国简其礼,就其俗不到半年就回周作了述职报告,而鲁国变其礼,易其俗,用了三年才回周作的报告。当时周公一看就作了将来齐国必定超过鲁国的预言,这个没错,老姜家确实聪明,又靠海,煮盐垦田,慢慢富甲一方,到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鲁国历经几代大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这说明啥,说明齐国不敢灭鲁国,就像不敢灭周王室一样。再说了,春秋经过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一致努力,使鲁国达到比较强盛的阶段,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

齐国是大国不错,大国也有大国的烦心事,也不可能天天想着灭鲁国啊。这不在齐丁公三传至齐哀公时,被人家纪侯进了谗言而被周夷王烹杀。逼着齐胡公在前866年为防纪国暗算,还从营丘迁都至薄姑呢,也没见他立马去打纪国啊。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基业,是齐僖公打下的基础。那时齐僖公先后与郑,鲁等国结盟,对齐国国际上的闯荡都给予了极大帮助,感谢还来不及呢,这段时期齐国也不会想着去灭鲁国。

齐桓公死后,霸业崩溃,又在和晋国的鞌之战中大败,那会想打鲁国,也只是解气,再者那会晋国已是霸主,哪能坐视不管,率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诸侯兴师伐齐,齐灵公亲自率师御敌,在平阴被联军大败,自此无力称霸。无力称霸,还灭什么鲁国啊。

后齐国公室也逐渐衰落,大夫专政。到了晏婴主持国政时期,虽使齐国一时大盛,但晏婴啥样的人啊,谦恭下士,哪能去做出灭人祖宗的事啊,所以鲁国继续持有。田氏代齐后,更没心思管这些事了。直到楚国称霸以来,以蛮夷自居,自称为王,管你政治血统纯正不纯正,不服就干,最终鲁国被楚国这个愣头青所灭。齐国呢最后被秦国所灭。

所以纵观齐鲁二国,齐国是大国,但鲁国比不了你齐国这个壮汉,虽瘦点,也是七尺男儿不是,偶尔欺负下可以,把人灭了,还是省省吧。

战国时期,齐国的最后一位君王是谁,他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这实际上两个问题: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谁,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齐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是齐王建。

齐王建:妫姓,田氏,名建,又称齐王田建,齐废王。

父亲:齐襄王

母亲:君王后

儿子:田升、田桓、田轸

齐王建的出生日期:

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约为“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65年”之间。

出生日期的推算方式:

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等五国联合攻打齐国,齐王建的父亲齐襄王,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法章,被迫逃往莒城。

太子法章在莒城认识了以后的君王后,并在父亲齐湣王被杀后登基为齐王,公元前265年过世。

也就是说,齐王建既然是齐襄王和君王后两个人的儿子,那么他的出生日期自然应该是在“齐襄王娶君王后为妻”到“齐襄王过世”这一个时间段内,所以是在””元前284年”到 “公元前265年”之间。

死亡日期: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之间

这个推算方式会在第二个问题内一并回答。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战国策•》上记载齐王建是被困在松林内活活饿死的,但这事情存疑。

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国大将王贲率秦军进攻齐国,兵临临淄城下。

关东六国中,当时只有齐国一国苟延残喘,在强大的秦军跟前毫无还手之力,被迫投降。

齐王建的这种投降方式,在先秦称之为“约降”,就是战胜方答应/许诺战败方的某些条件,然后战败方投降。

秦军当时给齐王建的好处是500里的封邑,也就是后来用来安置齐王建的共邑。

《战国策》上说齐王建被活活饿死,出发点是秦始皇不讲信用,所以把他限制在松柏林间,无衣无食,折磨而死。

但这个说法有下面几个疑点:

1, 秦始皇在历史上虽然以残暴闻名,但实际上在史料上却少见他杀害亡国之君的记载。也就是说,楚、赵、燕、魏的末代之君都没有被俘虏杀死的记载。唯有韩王安一人被处死,还是在韩国被灭亡几年之后,韩王安因为涉及到前韩国贵族的叛乱,所以才被处死。既然如此,秦始皇何必要和齐王建过不去?

2, 先秦的“约降”其实是很严肃,很神圣的事情(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秦始皇没有必要背约。

3, 秦始皇即使想让齐王建死,也有很多更合适的方式,例如让他“病逝“等等,而没必要兴师动众,采取这种让后人诟病的方式。

4, 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齐王建的死因和死亡日期。

但齐王建毕竟是死了。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史书上并没有见到齐王建的名字。

项羽后来分封了田氏子弟中的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但唯独没有看到齐王建的名字,说明齐王建当时应该过世了。

这也是第一个问题中的补漏:齐王建的死亡日期应该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也就是从”齐国灭亡“到”项羽分封“这个时间段内。

刀笔吏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指正,谢谢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是不是姜尚的后人为什么

关于齐国的国君,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田氏代齐之前,这一时期的国君就是姜尚姜太公的后人。二是田氏代齐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军不是姜尚的后人而是田常,田和的后人。

姜氏齐国从太公姜尚到末代国君齐康公!

关于齐国的由来呢,大家应该都知道。齐国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对象就是功臣,太公姜尚就是这么一类人物。加上就是封神演义里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姜子牙!太公姜尚被封于齐,都城奄,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从太公姜尚开始齐国慢慢的休养生息发展起来,但是后期一个重要的卿大夫逐渐崛起,这个人就是田常。是一个改变齐国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他杀死了齐简公,并且任命齐简公的弟弟为新的国君,实际上控制齐国政权的人就是田常,齐国的国君已经成为傀儡。后来又经过百余年的时间,到了田常的曾孙田和正式把齐国的国君废除,完成了田氏代齐的整个过程。

从田和到齐国灭亡是田氏齐国!

完成了田氏代齐之后,齐国又经历了一次复苏和繁荣。成为战国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大国,形成了齐秦东西方向的对抗。但是说来也怪,不知道是因为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后,心里发虚不自信,还是因为有点心理变态,田氏国君处处模仿姜氏国君,甚至连名号也跟着模仿,比如姜氏齐国有个很著名的国君那就是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等到到了田氏齐国时,他们也立了一个齐桓公,那就是田齐桓公。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

田氏国君取代姜姓国君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从太公姜尚到齐简公。齐国已经经历过数百年的发展。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嘛!经历过兴盛之后必然会走向衰亡!中国的封建王朝没有一个能超过300年这也是有原因的。田氏国君取代姜氏国君,反而使得奄奄一息的起鼓再一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这确实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历史的倒退。

战国七雄之齐国是怎样从姜姓国君成为了田姓国君的

春秋初陈国内乱,公子完惧祸奔齐,齐桓公十四年(前672),齐使为工正,陈完改姓氏为田氏,此为陈(田)氏立于齐之始。齐景公时,田桓子为大夫,以大斗出贷,小斗收进,笼络民心,民归之如流水。天桓子又联合鲍氏,攻灭公族栾氏、高氏,并救济国之贫弱孤寡者,甚得民心,田氏之势日盛。田乞承桓子之业,于齐晏儒子元年(前489),尽逐齐世卿国氏、高氏、弦氏、晏氏为相专齐政。田常执政后,复修田乞之政,民竞相归附。齐简公四年(前481),田常杀齐简公与右相监止,对残留的旧贵族尽行诸戮。齐平公五年(前476)田常割齐地自安平至琅邪为封邑,比平公自领之地为大,齐政皆归田氏。齐康公十四年(前391),田和迁齐康公于海滨,使食一城,以奉其祀。十九年,周天子立田和为齐侯,列于周室。不久,齐康公卒,姜齐亡,田氏卒有齐国。

六国被秦国攻取以后,六国国君的下场是怎样的

秦国自秦襄公时期成为诸侯国到秦王政继位,期间经过了数位君王的励精图治,实际上到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具备灭掉六国的实力,尤其是长平之战之后,秦国鲜有败仗。

但我们通常认为自秦孝公时期开始,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即贾谊说的“奋六世之余烈”,到了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继位,李斯便提出秦国一统天下的时机到了。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迅速肃清国内的不安定因素,除掉作乱的嫪毐和位高权重的吕不韦,开始统一大业,尉缭提出“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外交策略。

于是秦王政在李斯和尉缭等谋臣的辅佐下,继续沿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于公元前230年开始了灭六国的步伐,一直到公元前221年,前后十年的时间,灭掉了东方六国,那么,六国被灭,末代君王都怎么样了呢?

韩王安

秦国要东进灭六国,韩国首当其冲,此时,韩国的末代君主是韩王安,继位于公元前239年。韩国虽有强弓劲弩,奈何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春秋时期的郑国有的一比。韩国无疑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和燕国差不多,到韩王安继位,韩国已经不剩多少土地了。

公元前231年韩王安向秦国献出南阳,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第二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攻打韩国,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国设颍川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原韩国贵族反秦,秦国平叛后将韩王安处死。

魏王假

三家分晋进入战国之后,魏国最先经由李悝变法强大起来,也曾雄霸战国,只是随着秦赵等的崛起,魏国逐渐衰落,魏安釐王继位后,本可以在信陵君的辅佐下中兴,无奈魏安釐王猜忌信陵君,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以至于信陵君沉迷酒色而死,而魏安釐王也在同年去世,之后秦对魏作战中几乎次次都能夺得土地。

公元前227年,魏王假继位,公元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水灌大梁城,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国设郡县。

楚王负刍 昌平君

楚国在春秋时期也曾称霸,算是晋国唯一的对手,但到了战国时期,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尤其到了楚怀王时期,楚怀王受张仪蒙蔽,舍合纵就连横,结果不断挨打,楚怀王更是被秦国软禁致死,到了他儿子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78年,白起攻进了鄢、郢都。楚国再不复从前。

公元前228年楚王负刍继位,负刍也曾取得一点对秦作战的胜利,但到了公元前224年,秦国派出王翦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将领项燕,楚国大败。第二年,王翦、蒙武率军攻进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国设置郡县,楚国灭亡。后,昌平君在淮南被拥立为楚王,占据吴越之地,很快被秦国打败,昌平君兵败自杀。

赵王迁和代王嘉

赵国自赵武灵王即位后,进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可单独对抗秦国的东方力量,但赵孝成王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因为决策失误和粮食短缺问题惨败,自此赵国再也无法单独对抗秦国。

公元前235年,赵王迁继位,秦国曾两次大败赵国,后赵王迁派出李牧应战,秦国战败,公元前231年开始,赵国出现大地震,紧接着是饥荒,赵国陷入恐慌,于是在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出兵攻打赵国,秦国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散布李牧造反的消息,于是赵王迁撤下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不肯,结果遭到杀害。

第二年,王翦攻打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中,后,赵国人拥立赵王迁的哥哥公子嘉在代地称王,即代王嘉,代王嘉曾同燕国共同抗秦,公元前222年,代王嘉被秦国王贲俘虏。

燕王喜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是个弱国,后在燕昭王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强盛,但只是昙花一现。燕国一直是秦国的盟友,和赵国、齐国都有过长久的对抗。

公元前255年,燕王喜继位,随着秦国不断的兼并灭国,很快便轮到了燕国,公元前226年,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结果荆轲失败被杀,秦王政震怒,随即大军压境,燕王喜献出太子丹首级,但秦国并不会因此而放过燕国,公元前222年,王贲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齐王建

齐桓公曾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然而齐国却并没有一直强大下去,而是很快让位于晋楚,到了战国时期,又不及秦魏赵。但因为秦国和齐国离得远,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所以和齐国正面对抗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公元前264年,齐王建继位,前期由君王后摄政,齐国倒也相安无事,但君王后去世后,齐王建任命后胜为相,后胜多受秦国的贿赂,一直劝说齐王建不要搭理秦国灭五国之事。 公元前221年,五国已灭,秦国开始攻打齐国,齐王建傻眼了,后来后胜又劝说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齐王建被软禁在共地,被活活饿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