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代县令是个多大的官,有哪些职责
- “三英战吕布”后,平原县令刘备被封平原相,平原相是啥职务
- 古代一个七品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
- 县令与县丞职能的区別在哪里
- 三国中刘备让庞统任耒阳县令,这个耒阳是湖南耒阳吗有何依据
- 《三国演义》刘备首次见庞统,让他当县令,庞统做错了什么
- 《三国演义》庞统从县令一跃成了军师,到底实力怎样
- 让诸葛亮当辅警可以吗,让庞统当县令能气跑他吗为啥
- 古代的县令身兼多少职务是怎样的
- 县令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谁大,县令能对后者进行管理吗
清代县令是个多大的官,有哪些职责
县是管理地方的基层组织,在周朝就已经有县的设置。县的行政长官是“周县正邑宰”,秦汉时称作令长,隋唐为县令。知县之称,开始于宋代,当时为了消除外官不奉朝廷政令的弊端,以京官派为权知县事,而县令逐渐开始成为虚名。
清承明代而设县,有的属于府,有的属于直隶厅、直隶州,长官称知县,掌管一县政令。清代县的设置数量不定,有增有减,事情比较少的州会改为县,事情比较多的县又会升为州,还有增地而分设以及改土归流等。到了清末,全国共有1369个县。
清朝知县是正七品官(京县为正六品),《康熙王朝》中,康熙让六品的侍读张廷玉出任怀柔知县,其实是对号入座,在官阶上一点也没委屈他。
放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完全就是“芝麻官”。在古代,皇权不下乡,山高皇帝远,相比督抚等封疆大吏,知县更像是“亲民”的父母官。他们如同朝廷的“毛细血管”,其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
知县品级不大,管的事情不少
按照《大清会典》的记载,知县的职责为:
“平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厉风俗。凡养民、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阙职而勤理之。”一、田赋税务。县令如同一个基层的销售主管兼裁判,销售目标是多少,用什么方式完成目标,即使上面有规定,也有很大的主观性。
古代收税就要丈量田亩,每户的田多田少,知县心里清楚,但上报多少,按多少亩征收,这当中的“门道”不必多言。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记得,康熙几次想丈量全国的土地,可报上去的数字全是假的,问题的根源就在基层操作的县令(只怪清朝没有遥感卫星)。
二、诉讼审办。一个县那么大,总会有各种纠纷,小问题会有当地的士绅、长辈调节,调节无效就会对簿公堂。
这就是考验县令智慧的时候,尤其是很多家庭纠纷,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判案子的依据是《大清律例》,具体尺度的拿捏也没有严格规定,有很大的“弹性”。《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大字不识几个,看状子都困难,居然也能当知县判案,可见当时的基层有多糟糕。
三、礼仪、德化、教育事业。知县是基层百姓的“楷模”,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平时还要做出一副为人师表的样子;负责组织当地的礼仪性活动。
四、保境安民。当地如有人作奸犯科,知县要负责惩治。
知县的搭档(佐贰官)与属官
领导办事,需要有一群人帮忙。知县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身边也会有搭档与下属。
县丞
“丞”在战国就有,而“县丞”之称到清代才有,外县的县丞为正八品,而京县的县丞为正七品,类似于常务副知县。县丞为常设职位,因事务的多少而增减。
主簿
县主簿最开始设置于汉代,清代的县主簿主要是辅助知县办公,京外县主簿官阶为正九品,如同普通的副知县。
县丞与主簿分掌一县的粮马、征税、户籍、巡捕等事务,共同辅助知县。
知县的属官包含:
典史:掌管检查、监狱等事,为未入流官;
巡检:负责稽查盗匪、盘查人犯;
驿丞:负责邮驿以及重要人物的送往迎来;
闸官:开闸放水、闭闸储水等事;
税课司大使:找商人、地摊小贩、个体户征收商税
河伯所大使等:找渔民征收鱼税;
县仓大使:管理仓库;
还有其他未入流的知县属官,因较少有县设置,就不做一一介绍。
知县,因品级较低,很难受到朝廷的重视。所以,对于有追求的进士而言,很少有人愿意从知县起步。分公司的基层员工,接触大领导的机会比较少,很难有出头之日。纵观清朝,指点江山的那批人,鲜有人担任过知县。
“三英战吕布”后,平原县令刘备被封平原相,平原相是啥职务
封建社会皇帝,对亲属子女及人功臣分封大小不等封地小国,有亭,乡,县,郡等封地。与皇帝直接任命长官,管理郡县平行存在。一个诸侯王国内管理的最高官员就是丞相,简称相。他们是诸候王的官员。没有接受国家管理,大小不等都称为相,实际就是诸侯家管家。
刘备从高唐县令,被黄巾攻破县城跑到公孙瓒那里当了没有实际管理实权平原县令,到公孙瓒灭了刘虞封国平原县后,刘备才是就成了为公孙瓒管理平原县的管家的平原相。是公孙瓒的私家人员,不是国家管理人员。孔融在东海受到黄巾军的攻击时刘备直接带领一帮人员就去帮助,是他领导私人武装。刘备到陶谦那里,才接受国家招降。成为将军管理徐州。过去所说张相公,王相公就是张家的人王家的人意思。相不是正式官员名称。
古代一个七品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
毛爷爷时代一个公社九个大队,将近万人,就一个书记,两个副书记,一武装部长,一个团书记,两个秘书。一个办公室主任,两个放映员,一个厨房做饭的,天天骑自行车下大队督促生产。抓思想品德教育。
县令与县丞职能的区別在哪里
县令当然是一县之长,县里最大的官了。县丞是指仅低于县长的官员,主要管文书和具体事务。古代时,皇帝封诸侯王,每个封的诸侯国里都有一个官员是相(相国),主要是管理具体事务的官员。顾名思义,县里的除了县令或知县外,下面有县丞,就是主管具体事物的县令的副手!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常务副县长或常务副书记!
三国中刘备让庞统任耒阳县令,这个耒阳是湖南耒阳吗有何依据
就是湖南耒阳市。
今天的耒阳市,原名耒阳县,曾属郴州,现属衡阳市。
三国时期,徐庶推荐庞统去辅佐刘备。刘备见庞统相貌丑陋,就派庞统来耒阳当个县令。 庞统到耒阳后,心中闷闷不乐,借酒消愁,三年不升堂理事,大小案件一律压着不判。耒阳百姓议论纷纷,状纸告到刘备那里去了,刘备立即派义弟张飞去耒阳考察庞统政绩.庞统知道张飞爱呷酒,怕他酒醉误事。就吩咐各家酒店,卖酒一律参水。同时又传呼所有案犯人员,都到县城听候发落.张飞来到耒阳,虽四处喝酒,但只饱不醉。一进县衙,便斥问庞统.“为何积压案件不判?”庞统说;“区区小事何足为奇!请三将军明日看我断案就是。”第二天,庞统升堂。公堂上跪着黑压压的一大群原告、被告,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诉状.庞统说:“尔等不必争先恐后,只管同时诉来.”于是叽哩狐啦,吱吱喳喳几百张嘴同时诉状。张飞在一旁听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庞统则时而点头,时而皱眉,胸有成竹,他一边听诉状,一边判案,三年积压官司,当着张飞的面,只用三天就结得一清二楚,使人心悦诚服。百姓公认庞县令判案公正廉明. “好一个奇才,竟有眼观千人面,耳听万人言的本事”,张飞觉得庞统当一名小小县令确实大材小用了。于是急忙回朝复命,刘备大喜。马上派人将庞统接去,封为左军师. 至今,耒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庞统的官司,三年积案三日清。
《三国演义》刘备首次见庞统,让他当县令,庞统做错了什么
刘备刚当州牧,体制岗位紧张,当县令试试验才华已经很不容易了,糜家在刘备啥也不是的时候刷钱也就是个食客。有时候自觉不凡的人总是这个那个想得太多,刘备据说皇室之后不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么。县承也没看他嫌弃过。
《三国演义》庞统从县令一跃成了军师,到底实力怎样
小说里写道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道: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见二人是齐名。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庞统也是个有能力的人,他说服了刘备,又使用一批将领达到了西川突围。然而这时候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信。二人针锋相对,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然而二人的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他不想二人闹不和,于是他想退回荆州。关键时刻庞统一番说辞让刘备下定了决心,然后不久落凤坡下,庞统中箭身亡。庞统死去使得孔明不得不远赴西川,留下关羽留守荆州。也为后来关羽覆灭埋下了伏笔。
而孔明认识到庞统的宽阔胸怀,只见他刚刚擦干眼泪就开足马力进川,调走张飞和赵云,只留关羽一人守荆州,从关羽开始打断刘备的兄弟链。诸葛亮最终不但没有辜负庞统的期望,灭掉了刘璋,也后刘备称帝之地 蜀国。
让诸葛亮当辅警可以吗,让庞统当县令能气跑他吗为啥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时,他只是寄住新野,还是人家的地盘。他请诸葛亮出山搭就了一个草台班子,当然给诸葛亮转不了正,也算个辅警。到任命庞统为耒阳县令时,刘备夺取了荊襄,成了封疆大吏,可以任命县令,所以庞统成了有编制的官员。
一日诸葛亮闲暇无事,刘备让他下基层锻炼给庞统当了辅警。拜见过庞统诸葛亮压根儿心里不舒服,他对庞统说:“士元公,我们对对诗如何?”庞统说:“可以,孔明兄先出。”诸葛亮吟道:“似凤非凤,飞来江东。觅食西行,凤落坡中。”庞统一听大恼,你竟戳我痛处,看我如何收拾你。随口吟道:“三尺小儿,躬耕南阳。鞭笞加身,只行五丈。”诸葛亮心里想这庞统还不是好惹的,我讥讽你落凤坡,你戳疼我五丈原,这次让他先出吧。诸葛亮把手一拱说:“这次还是你先出吧!”庞士元心里想这次温和一点吧,毕竟都是哥们的,真的伤了和气。庞士元说:“诸葛妖孽,弄鬼装神。”诸葛亮接着说:“庞家丑男,士元死完。”
庞士元一听,大骂一声:“诸葛诸葛,肉煮几锅?”掀翻了桌子向刘备辞职去了。
古代的县令身兼多少职务是怎样的
古代县令身兼数职
古代县令身兼数职,是皇帝老儿不愿多出俸禄的内在要求所驱动的。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后,县域日常管理就开始以县令为主体展开,并通过小修小补,不断完善。
分析古代郡县制下以县令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基本形态属于一长制。即,一县之内无论大事小情,均由县令说了算,上对省(中央各部)、府(统辖诸县的上级机关)负责,下对各家百姓负责。县以下设万户侯、千户长、村保长、伍长(类似于后来的乡镇、村和组)等。
由于受时代局限,古代以县令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体系,结构非常简单,因而致使县长成长全能型选手。一是行政。由县长+师爷(笔吏)担纲。一般是根据上级文书要求,吸收消化之后,以告示宣布下达县里的具体要求。二是保安。牵头的是县长,具体执行的是捕头(刀吏)带领一波捕快。三是司法审判。独立办案,提交审理结果,接受上级质询核准。四是税政、盐务、徭役、兵役、捐款(治水、剿匪、平叛、救灾,以及皇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所供贺礼)等,均由县里定完杠杠,由乡镇村组负责具体落实。但,还是由县长抓总,师爷把落实情况报告给县太爷。
县长一长制是古代基层治理的一条明线。还有三条一般不被注意的暗线。一是乡绅治理体系。由或名门望族,或宗室家长,或德高望重,或背景后台势力强势者组成,以竞争合作的方式,松散性地存在,能够管控打压的一般事务均由”人头”来负责,能说上的就说说,轻易不开口,说了就得算,都得给面子,轻易不给县里添麻烦。哪个地方平静不惹事,县里定期还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被县长请去吃吃饭,征求征求意见。乡绅是一种人治,消化了许多事,也蒙蔽了很多冤。
二是教育治理体系。县长好不好干,校长说了算。大名鼎鼎的蒋校长,对此说法深以为然。一来群众需要教化,县里的政策措施需要校长(有文化的人)来解读;二来校长往往桃李满天下,校长不定培养出多少县长以上管县长的官呢;三来县长对校长尊重可以树立尊师重教的亲民形象。所以,县中心学校的校长,往往在县长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体系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三是其余的三教九流中各有县域内领军人物把关。瞧病的,卖药的,看宅的,算卦的,说媒的,拉纤的,小商的,小贩的,卖米的,卖面的,开饭馆的,卖茶叶蛋的,等等行行有规矩,行行有门道,也是不可以越雷池半步的。他们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县长的助手。
四是有的人纳闷,县令一个人,面对那么多人能忙活过来吗?古代,那可是车马慢,邮差也慢的时代,要求没那么高。同时,严刑峻法摆在那里,动辄株连,让人轻易不敢违逆,也时时提防周围人违逆。无论怎样,好法总是保护好人做好人,不敢轻易做坏人的。
结论:
除了教育、驻军外,古时候的县令身兼数职,集各种职能于一身,成就了不少为民做主的好官,也产生很多遗臭万年的贪官!
县令与告老还乡的宰相、将军谁大,县令能对后者进行管理吗
谢邀。
论官职,当然是宰相和将军大。
但是老话:县官不如现管。这就有意思了,宰相和将军只要是告老还乡,就算平民百姓,只是曾经辉煌,还有一定的人脉,势力和金钱。所以在县域内,县令是实权官大。
在治理上,县官当然能对退休的宰相和将军进行管理,又一个但是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