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当代喜指点江山的读书人,放回古代当县令、太守,能治好吗?_太守_县令_读书人

自人类直立行走到飞机大炮,科技与文明随着千余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有一个深埋在意识层面的点却没变,那就是“我上我也行”。

如执政党跟在野党的特点,真实打实做事时,总是步履维艰,有一万个此事相当难办的理由。

一旁在野党就狂开嘲讽模式,侃侃而谈、满都是真知灼见,颇有一种要是上台,定肃清一切的魄力,可往往角色互换,本质结果也如出一辙。

再比如时局错综复杂,各国领导人皆深思熟虑制定符合国情跟脉络的决策。

但小区里端着茶缸子围坐的大爷们,却总能三言两语就切出问题关键,再敢小酌二两,那俄乌战争、经济危机,就业艰难等都不在话下。

更何况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悄然兴起一股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评论区跟弹幕里的牛人大佬。

——这群人好似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一针见血指出其疏漏之处,再精辟点出可以精进改革的法门,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这不禁让人开起一个脑洞类话题:那就是,若真把当代喜欢指点江山的读书人放回古代,是否能做好治理一方的县令或者太守呢?

展开全文

一、历史上县令与太守是干什么的?

在思辨之前,首先来理清一下县令跟太守的概念及其负责的工作内容。

——先来看县令,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官职。

从战国起,韩、赵、魏跟秦就把地方官称作县令,将民生跟行政一把抓,礼教文化、粮马、税收、治安、户籍及诉讼等都是其需要操心的领域。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跟人身安全,皆跟县令息息相关,因而被称作“父母官”。

这个外号就很有趣,孩子生活的舒适度,几乎全仰仗父母的心智能力,若有幸碰见一双明事理、情绪稳定的父母,那孩子就如鱼得水的成长,日子过得很自在。

但不幸撞上糊涂的父母,遇事拎不清,情绪内核还波动很大,动辄指天戳地的抱怨跟勃然大怒,那孩子就只能战战兢兢,瑟缩着度日,与县令跟百姓的联系基本无二。

而太守也兴起于战国时期,另有别名为刺史、知府,负责州郡的治安民生、诉讼及选拔人才等,并有一定任免所属官员的权力。

相比县令来看,除了官职有高低、管辖范围远近的区别以外,工作内核差不多。

具体当代喜爱指点江山的读书人,能否丝滑接手古代县令和太守的工作,并将其做得更好,就得分析一下古今两代读书人的特点。

因为人是经思想、知识熏陶而来,翻开皮囊外在的背后,往往有相似的思维底色。

二、两代读书人的特点

——古代官员的选拔,经历察举制跟科举两种方式,两者都挺卷,但卷的角度不同。

前者更像武侠世界里打遍一方无敌手的侠客,于经史子集既通且有独到见解,但毕竟学无止境,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很容易暗箱操作。

就补充在被举孝廉之后,再参加考试,对所出的“诸生试家法,文史课笺奏”进行表述,才华的水准就能被试出来。

而科举制,则是因上升渠道的狭窄不公,毕竟学富五车是需要家底的,而能被举荐,更离不开家族的人脉,寒门子弟远没有这个优势,所以有了相对公平的科举。

但共同点在于对创造力的保持,古代的读书人往往涉猎较广,孔孟烂熟于心是标配,诗词绘画等艺术也颇为精通。

因而,很多官员也是作品流传千古的诗人、画家跟书法家等,不少屡试不第的学子,转头就可以写词卖画或算命跟从医为生。

并且伴随朝代的更替,再将沉淀下的精华融汇贯通,好比宋朝读书人除了读儒释道,也要吟诵唐诗,清朝的读书人,则可以看明小说,唱宋词。

——等于说,一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远探......

而当代的知识文化,有着很明显相对务实的特点。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突飞猛进,大家更偏向于科学实用的领域,好比义务教育里的数理化及地理生物等,使得大家对于世界及多门知识有科学严谨的认识。

可除了少部分热爱国学文化的,对诗词也十分精通的人,会主动找来经典著作细细琢磨。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压根不需要学习这些内容,这便导致想象力跟文学创造力方面比起古人略显稚嫩一些。

三、现代读书人真穿越到古代当差,会有多大难度?

县令跟太守,虽说官位在古代不算特别高,但权力却相对很大。

——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向来有皇权不下县一说,皇帝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等于说无论黑猫白猫,只要各方面搞得出色,就是好猫。

所以县令跟太守就真得一手抓起为官之道,一手把民生经济及礼教诉讼全拿起来,没点创造力让同僚跟百姓见识真本事的话,那很容易被拿捏糊弄。

因此其中难度,真不是简简单单纸上谈兵、指点江山两句就能做到的......

这就要求县令跟太守,那都必须是多科全才,既通律法,还懂金融社科及教育等。

而至于当代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他们大约并没有一口气搞定这么多专业;再则,所处时代不同,也让对自主权的松紧程度难以适应。

县令跟太守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方方面面,人人都是“时间管理大师”、“斜杠大师”跟“老油条”。可当代和平且安逸,基本没有多线操作事务的经历。

所以学生就只用当好学生,考高分就行。

工作的话,也会根据所学专业深耕于某一行,成为所属行业里的专家,好比《神探夏洛特》里所说,自己只研究破案,地球到底围着谁转不在考虑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假若突然穿越回去坐到县令跟太守的位置上,那无异于眼前放了一张白纸,颇有无处下笔的感觉。

最后,古今两代人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区别。

古代人名利之间偏向于名,当然贪官也曾不出穷,可当官有积累威望,满足成就感这个顶级快乐的可能性。

——如县令将一方治理的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太守更有千古留名的机会。

总之,当代人更偏好挣钱,比较务实的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跟家人的生活。

而县令跟太守却是付出跟回报不等的工作,许多历史上为了留名的官员,不惜倾尽家财来提升当地百姓的生活。

四、到底能不能胜任?

可如果一个时空门放在眼前,直接就把当代喜欢指点江山的读书人拽回古代,搁在县令或太守的位子上,那是否能治理好呢?

毕竟常有一句话,不逼一下,不知道潜能在哪!

1、是否能治理?

县令跟太守虽说负责的内容差不多,可所处时代不同,也会有天差地别的挑战,简单区分就是太平治世跟乱世。

2、治世

太平治世的县令跟太守,主要需要着眼于民生跟礼教文化方面,也就是经济和教育,那其实当代喜欢指点江山的读书人来做,也有治理好的机会。

如一头雾水的时期,可以参考一番其他县的先进经验,先挪过来用,再挑拣出其中的不足来因地制宜的做微调。

难办的点在于,县令跟太守所属的专项办事官员,各个都相当难缠,没点制衡、中庸之道,着实不容易驾驭他们,一个不留神,就会被忽悠架空。

等于说油水都人家捞了,待到年底清算的时候,黑锅却是自己来背。

毕竟当代读书人,对于人心权谋这块比较生疏。

精读类似《资治通鉴》的属于少数,很多人连不涉及抄家灭族的职场都玩不转,再放回古代当县令跟太守,挑战真相当大。

估计只有沉浸官场数十年的,或者大企业里的管理层,适应起来会相对从容些。

3、乱世

而乱世,对于县令跟太守来说,治安就很关键,无论是内部还是外族,若自己管辖的地区被占领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当代读书人应该治理不了,就连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对行军打仗观点不断,可真上了战场也搞不定。

当代读书人,成长在岁月静好的和平年代,从没有率领人马防御侵略的经验,应该对兵荒马乱的乱世毫无头绪。

试想一下,战国或三国时期的县令跟太守,不仅得搞经济让老百姓别饿肚子,更需要巩固城防跟训练兵士,许多后来威震一方的枭雄,不都是从太守发展起来的吗?

但也没什么好扼腕叹息的,正所谓困境成就一个人,古代封建制度跟科技通讯不发达叠加下来,压根做不到全国上下一盘棋。

县令跟太守既要完成治理好一方的任务,还得应付皇帝不信任三天两头派下来的督察跟巡抚,极限难度之下,能力值自然显著提升。

并且每一位读书人也都知道情况,求学时也在全面发展。

而当代科技使得传达跟管理都相对透明,所以一套完善的体制与政策,就可以妥善沿用下去,将人的作用降低,误差也跟着变低。

毕竟古代百姓日子是否能过好,县令跟太守的品行能力太过关键,真遇上个糊涂的,简直就民不聊生了。

总结

综上所述,当代喜欢指点江山的读书人,若放回古代当县令或太守的话,大概率是驾驭不了,治理不好一方。

虽然肯定也有天赋异禀学贯中西,将古今知识都融汇一身的能人,但也是凤毛麟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