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所向披靡 让倭寇闻风丧胆 戚家军百战无败 一败无军 结局惨烈_倭寇_明朝_战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倭寇 明朝 战力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下载_副本.jpg

公元1561年4月,正值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兵分三路,一路烧杀抢掠,一路张牙舞爪地向浙江台州奔去。本以为能肆无忌惮的他们,却没想到在一个名为花街的小村子里栽了大跟头。在这里,有一支明军队伍前来阻挡进犯的三千倭寇。这支明军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面无血色、筋疲力尽,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军容齐整。从他们疲惫却坚毅的眼神中,倭寇们感受到的不是畏惧,而是一阵彻骨的杀气。没有任何花架子,两军相交后便展开了厮杀。

令人意外的是,这支看似已是精疲力竭的队伍,不仅没有如其他明军那般一触即溃,反而打出了凌厉的攻势。在明军的长矛和火铳之下,千余名倭寇结束了罪恶的生命。当然,更多的则是惊慌失措、落荒而逃。一阵交手后,这帮倭寇就这样鸟作兽散,丢下上千具同伙的尸体,而明军仅仅战死三人。拿下这场大胜的,不是准备充分的大军,而只是由一千五百名困乏的士兵组成的小队伍。这支能在如此状态下以少胜多的军队,就是由名将戚继光训练打造的精锐之师——戚家军。

下载 (1)_副本.jpg

生于草根,军魂彪悍

戚家军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严重,许多从日本渡海而来的浪人、武士,在一些走私贸易者的资助下,登陆浙江、福建两省作乱。在长年累月的战斗中,纵使明军中涌现出如胡宗宪、俞大猷、谭纶这般名臣能将,却仍未能彻底击败倭寇。就在这时,一个出身将门世家的年轻将领——戚继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很快,戚继光便上书嘉靖帝,认为倭寇不平,原因在于卫所兵战力低下。因此,他恳请朝廷允许他在浙江当地招募士兵训练,以抗倭患。他的意见得到了朝廷的准许,总督胡宗宪也十分认可他的胆识,支持他训练新兵。戚继光听说浙江义乌的百姓好斗成风,于是他便前往义乌,招募当地人入伍。

话说这义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的农民往往也会参与采矿当中。由于当地治安恶劣,常有强盗来盗取抢夺矿产,当地民众不得不与之斗争。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彪悍的民风。戚继光到来时,恰好遇上一场大规模的械斗。他既惊讶又欣喜,在当地县令的帮助下,招募了四千壮年男子,组成一支抗倭劲旅。

虽然义乌人战斗起来英勇无畏,但戚继光还是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在训练的时候,戚继光和他们同甘共苦、上下齐心,在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戚继光特别强调士兵的纪律,不允许他们抢劫、赌博等,使戚家军军纪严明。就这样,一支原本是流民和矿工组成的队伍,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有的强悍之师。

u=1380413211,256245915&fm=26&gp=0_副本.jpg

扫平倭寇,“但愿海波平”

其实,早在训练义乌兵之前,戚继光就曾与倭寇交手,深知倭寇不是等闲之辈。为了战胜倭寇,戚继光不仅苦练士兵,还专门针对倭寇的战术开发了新的战法,也即是大名鼎鼎的“鸳鸯阵”。

纵观整个戚家军抗倭史,鸳鸯阵是戚家军最常用,也是最核心的战法。在这个阵法中,士兵分为十二人一组的团队,分别使用狼筅、长枪、短刀、火铳、镗耙等武器。这些平凡而普通的武器,加上戚家军长久训练培养的默契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让倭寇无力招架。

原先,倭寇在与明军战斗的时候,习惯由勇猛的武士先打头阵。他们手中的倭刀往往制备精良,而这部分倭寇本身又悍不惧死,时常让普通明军心生畏惧。但面对鸳鸯阵的时候,这些武士会首先遭到明军火器的打击,靠近之后则会被狼筅阻挡难以贴近明军,即使侥幸贴近,也会被明军的盾牌手抵挡,然后遭到长枪的刺杀。最终,当这些打头阵的武士被击倒后,背后那一帮毫无战力的乌合之众也便望风而逃了。

伴随着鸳鸯阵与戚家军战斗力的融合,这一支新兴的明军在东南沿海连战连捷。仅在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战中,戚家军便一举歼灭了五千五百多名倭寇,解救了数千被倭寇擒获的百姓,一下子名震天下。接着,戚继光带领部队在浙江境内乘胜追击,彻底歼灭了盘踞的倭寇。浙江倭寇平息后,又转战福建,依然未尝败绩。

u=3503038491,1152046497&fm=26&gp=0_副本.jpg

转战蓟辽,“立体战斗”

在戚继光等人的努力之下,东南沿海的倭患逐渐平息,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奖。但好景不长,南部平定了,北部边境战乱又起。隆庆年间,北方的蒙古俺答部落来犯。兵部认为戚继光治军得力,朝廷上下都非常信任、重视他,因此,朝廷众臣极力推荐他,让戚继光前往北方主持并总督蓟、昌、保、辽一带的军务。

戚继光前往北方赴任时,带了三千戚家军随行。当时,战力高昂、令行禁止的戚家军一度成为了北方边镇士兵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戚继光继续改进北方的防务和戚家军的作战方式。其中最有针对性的,就是根据游牧骑兵的特点采用车营作战。

由于蒙古人弓马娴熟,与步行近战的倭寇不同,戚家军若仅继续依靠鸳鸯阵,不可能打赢高机动的骑兵。为此,戚继光组建了车营,意在遭遇敌人骑兵时,战车迅速组成防线,保护步兵和骑兵。在接战过程中,战车上配备有的弗朗机炮、火箭等火器向敌人开火。当敌人靠近时,步兵结成鸳鸯阵保护车阵。当敌人溃退时,骑兵前往追击。这样“立体化”的作战,在中国古代实属罕见。

利用车营出色的战斗力,戚家军在北方再次大显神威。万历元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向明朝索要赏赐不得,便在喜峰口肆意掠夺。戚继光受命领军前往平定,几乎活捉董狐狸。后来,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被戚继光多次打退,只好向明朝献出关隘,不再进犯。

屡战屡捷的戚家军,不仅平定了南方的倭寇,还保得北方边境的长久安宁。而在多年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中,戚家军累计歼灭敌军达十五万,自身伤亡竟仅有二百余,不得不让人折服。

u=932025310,4201041428&fm=26&gp=0_副本.jpg

雄师日暮,死守浑河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病逝。在戚继光身后,戚家军是明朝少数能委以重任的中坚力量。南平倭寇、北击蒙古、甚至入朝抗倭,百战百胜。但戚家军最后一场战斗,也是唯一一次败仗,就发生在沈阳城南的浑河岸边。明朝天启年间,后金部落发展壮大,并不断向明朝的辽东发动攻击。当时,戚家军由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带领。在朝廷的命令之下,三千精锐的戚家军将士前往拯救危急的沈阳城。与他们一起作战的,还有来自四川的“白杆兵”。后者出自名将秦良玉麾下,战力同样不容小觑。

可惜,当这支不足万人的援军来到辽东时,沈阳已被攻陷,明军被迫面对数万后金大军。四川兵率先渡过浑河,与八旗兵展开激战,一度打退后金的精锐骑兵。但最终独木难支,后金军渡过浑河,将戚家军重重包围。面对强敌,精锐的戚家军丝毫不惧,列好车阵、架上火炮、排出著名的鸳鸯阵与八旗兵接战。双方厮杀甚久、不分伯仲。但明军毕竟寡不敌众,又被切断补给,在战斗中损失渐多。

正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来援的明军部队却不敢加入战斗,只是隔岸观火。而后金却源源不断地投入部队,似乎要把戚家军淹没在人潮中。到了傍晚,戚家军只剩下寥寥数十人。余下的将士把主帅围在中心,鸳鸯阵的阵型仍不动摇。他们弹尽粮绝,连箭矢都所剩无几。后金军队将他们包围、万箭齐发。在友军无情的注视下,这支骁勇之师倒在了滂沱的箭雨挽歌中。

浑河一战后,浙江各地官员都上书诉苦:长久的战争和募兵,已经让江浙地区流失了大量人口,特别是重要的壮年劳动力。朝廷不得已停止在浙江招募士兵,威名远扬的戚家军就此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u=542551183,3249038708&fm=26&gp=0_副本.jpg

在明朝中后期,像戚家军这样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是极为罕见的。而他们的战斗力不仅仅来源于本身的兵员素质,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战法兵器和严明的军纪。戚家军在当时,是火器配备率最高的部队。在戚继光的车营中,有四成以上的士兵装备火器,这个比例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位列前茅的。而严明的军纪更使他们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支持,成为一支从朝廷到民间都信赖的威武雄师。

幸运的是,戚家军的传奇没有随着明朝的崩塌而被人遗忘,在许多国人心中都有着属于他们的一方印记。同样的,这般家国情怀亦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这种精神穿过历史,流淌在往后的中国军队身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柱,国人走出了近代曲折的历史进程,享受到了当今的和平盛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