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戚家军在明末时期的结局是怎样的?明朝的戚家军打倭寇抗俺达很厉害,那为什么明末没有出来保卫国家_明朝_倭寇_努尔哈赤

本文目录

  • 戚继光的戚家军在明末时期的结局是怎样的
  • 明朝的戚家军打倭寇抗俺达很厉害,那为什么明末没有出来保卫国家
  • 戚家军是怎样没落的
  • 万历23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
  • 戚家军抗击倭寇从无败绩,后来跟努尔哈赤交战,为何会一败涂地
  • 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
  • 戚家军攻打倭寇所向披靡,后来大战清军,为何却狼狈不堪
  • 岳飞和戚继光谁厉害岳家军能打过戚家军吗
  •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 百战百胜,斩首十余万的“戚家军”,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戚继光的戚家军在明末时期的结局是怎样的

一般认为,戚继光的戚家军覆灭于与后金的浑河血战,连戚继光的侄子——戚金也于此战战死。

《满文老档》记载,“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

《明史记事本末》记载,“诸将奋勇迎 击,败白标兵(即白旗),又败黄标兵(即黄旗),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

但其实,戚继光的戚家军早在万历援朝之后,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里有个著名的史实“蓟州兵变”:

《明史》记载,“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蓟镇总兵王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言南兵未尝反,保纵意击杀,请遣官按问。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书石星附会之,遂以定变功进保秩为真,廕子。督抚孙幰、李颐等亦进官受赐,时论尤之。”

大概意思是说,戚继光当年所征募的那些军队,曾经被征调朝鲜去对日作战,结果撤回后,因为闹军饷,被蓟镇总兵王保诱导到演武场,说他们造反,突然攻击,杀了数百人。

虽然有言官指责那些南兵没有造反,是王保滥杀。但王保得到了上官的庇护,反而加官进爵。

有观点认为,这是经济压力和南北兵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因为戚继光所募之兵,待遇很高,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达到约43两。要解决这些士兵的军饷问题,没了张居正那种理财天才,自然费劲。而且在朝鲜战场,南北兵矛盾很深(这其中也有南兵军饷远高于北兵的因素)。所以北兵势力的代表,出自卫所系统王保决定用解决债权人的办法来解决债务,对戚继光所募之兵搞了屠杀和镇压。被杀人数也有数百、一千多,三千多几种说法。

而这次屠杀与镇压彻底打垮了戚家军的脊梁。之后只有浙军,再无戚家军了。

明朝的戚家军打倭寇抗俺达很厉害,那为什么明末没有出来保卫国家

楼主提到这个问题,其实有个非常可歌可泣的故事。先说说戚家军的由来吧。戚继光出生在军旅世家,嘉靖二十三年,继承父亲的军职(军户在明朝是世袭的,并不是走后门),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正式开始接触战争。戚继光发现当时明朝军队的素质非常低下,尤其在浙江任职的时候,面对倭寇,还没开打,军队就都跑了。亏得戚继光武艺高超,箭术精准,不然一代民族英雄就要英年早逝了。

打仗,除了精良的武器,还需要勇猛无畏的战士。在现有兵源不给力的情况下,戚继光决定在浙江寻找真正的战士,并培养他们。戚继光不相信,整个浙江都找不出有血性、有家国,可以塑造的汉子。经过不懈的努力,戚继光终于在现今浙江义乌找到了他心仪的兵源。这些义乌汉子们生活穷苦且好勇斗狠,有组织有纪律,敢冲敢杀。戚继光相信,这就是他需要的人。不得不说戚继光是练兵的天才,这些天生的悍匪苗子被他训练成为了军纪严明,威震东南的军队,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号,他们是战无不胜的戚家军。他们有鸳鸯阵、有长短铳、有重炮;他们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军,他们在东南沿海打击倭寇,百战百胜;后随戚继光督镇蓟辽,一口气打垮蒙古五万骑兵。

很多人觉得这么厉害部队,人数一定很多,但其实戚家军总兵力只有4千余人,兵贵在精,而不在多。自戚家军成立,到戚继光被迫辞官,戚家军共击败敌军15余万人。戚继光一直有个强国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他的座右铭,他曾上奏万历皇帝,请求为大明训练铁军,保大明万年不灭功业。但很可惜,由于他是张居正的人(戚继光巴结张相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重用,率军杀敌;他虽然贪污,但都是用来买通兵部大佬,别为难他军队的后勤保障。戚继光死后,个人物品仅有一屋子的书),张居正已死,遭到了反攻倒算,戚继光作为亲信,身份尴尬;再加上国家财政困难、朝廷对军人的鄙视等等原因,戚继光的练兵梦没能实现,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虽然被打压,但是没有解散,并一直发挥作用。这些老兵参加了万历三大征,在平壤大战中,戚家军让疯狂且自以为是的倭寇闻风丧胆,丢盔弃甲。后来也一直参与对建州女真的作战。可以说,在明末的时候,能够以步兵挡住满洲骑兵冲锋的部队,全世界只有秦良玉的四川白杆兵和戚家军老兵了。

这样的强军也终归有消失的一天,公元1618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由于朝中大佬的愚蠢,外加主将的误判,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遭遇了大败。随后东北重镇相继沦陷,后金很快就包围了东北军政中枢沈阳。戚家军主帅戚金率军赶去营救沈阳,但此时沈阳已经落入后金之手。此时戚家军众将士纷纷请战,表示一定要夺回沈阳。

我觉得这就是戚家军的骄傲,他们是天生的战士,是职业军人,军人以马革裹尸为荣。要知道这是在野战,无险可守,己方仅有3000步兵,而对方有3万八旗精锐骑兵,而这些骑兵纵横天下,尚未有敌手。接下来的时间里,戚家军要用血肉之躯,硬抗对方的重甲骑兵,且兵力十分悬殊!

戚家军以战车来防御后金骑兵的冲锋,并用火炮将敌人一次次击退。努尔哈赤的正白旗被打残,戚家军此时也早已弹尽粮绝了。到了拼命的时候了,戚家军三五人一组,摆出鸳鸯阵,开始与重甲骑兵展开白刃战,即使弹尽粮绝,即使已无生机,但戚家军丝毫不乱,战力不减,八旗军伤亡惨重,一直打到血染夕阳,也无法战胜戚家军。此时前来增员的2万明军已经赶到,但主将早就吓破了胆,居然一步不前。

此时的努尔哈赤相当的震惊,整个八旗精锐相当的震惊。时间回到1592年,努尔哈赤还是李成梁的干儿子,是名将李如松的干弟弟,那年李如松是万历朝鲜战争的主帅,作为小弟的努尔哈赤见过干哥哥手下的一群士兵,他们军容整齐,不苟言笑,身上透着一股杀气,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精兵。后来听说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大放异彩,恐怖的战力让倭寇吓破了胆……努尔哈赤终于想起来了,眼前的对手不就是那群恐怖的老兵,吗?他们是戚家军!明军的增员部队不敢过来吗?那太好了,我要集中所有兵力消灭戚家军,这么恐怖的敌人,不能让他们活着,一个都不留!战场变了绞肉机,努尔哈赤开始不计伤亡的调兵遣将,最终依靠人数优势,击败了戚家军。戚家军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没有一个人投降,也没有一个人退缩,终战致最后一人……

浑河血战是戚家军的绝唱,以三千步兵挡住八旗3万精骑,最终以后金惨胜结尾。自此以后,世间再无戚家军。

戚家军是怎样没落的

戚家军是明朝中后期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术,战斗意志高昂,被誉为“16世纪亚洲最强军队”。 戚家军没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戚继光贫病交加而亡;其二、明朝党争严重,支持戚家军的官员势力弱;其三、明朝财政困难,对戚家军的支持力度变弱。以上三个原因导致了戚家军的没落,不过戚家军最终都是战死在战场上的。《绣春刀2》中的陆文昭、丁白缨师兄妹两人就是戚家军的后代。

古代军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主将的灵魂作用,一旦主将死了又后继无人,则这支军队也就相当于死了。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戚继光无疑是明朝一颗闪亮的将星,他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士兵的团体协作能力,对敌人则知已知彼,因此戚继光是一代帅长兼将才。晚年戚继光又穷又多疾病,最终死在家里一年后朝廷才得知将军去世了。戚继光一死,戚家军就没有了灵魂,战斗力下降得很多。这就跟战国时代的赵国一样,有李牧在赵军就悍不畏死,没有李牧在,赵军就一触即溃!又好比没有李云龙的独立团就很难打胜仗一样。

明朝是一个以儒家治国的朝代,儒学十分的昌盛,因此明朝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党争十分严重。戚继光有张居正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前线能打胜仗;等两位核心人物离职后,戚家军就没有了后台支持。在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事件中,从朝鲜得胜归来的戚家军因为军响长期被拖欠,直接被蓟镇总兵官王保诛杀3200余人。天启元年的“浑河血战”中,川渐联军被明军出卖,后金八旗军和明朝降军合击四川白杆军和浙江戚家军,全军七千余人战死,其中戚家军三千余人战死,从此戚家军从历史上消失。后来的关宁铁骑可以看作是戚家军的余脉,但是已经相去甚远了。

最后就是明朝实在是太缺钱,戚家军是一支职业军队,他们都靠军饷养活全家。但是明朝朝政腐败,豪门大户投税漏税,普通百姓税赋沉重,各级官吏层层贪污,最终戚家军的军饷都发不出来 。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事件,就是因为戚家军在朝鲜击败日寇后,回国没有领到军饷,首功也没有支付,导致戚家军怨声载道,总兵王保贪污了军饷,怕事情败露,于是以戚家军叛乱为由诛杀了三千余戚家军。张居正离职后,明朝批判张居正,因此戚家军不受明朝待见,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了,都做了冤死鬼。

万历23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

明末戚继光为了消灭东南倭寇而创立了戚家军,在明朝卫所兵堕落之际,显示了募兵在良好训练和军纪下的强大战斗力。

因为后台张居正死了,戚继光也被调离戚家军。

万历二十三年,蓟镇总兵官王保将戚家军以兵变为名进行屠杀,其余人员尽皆遣散。

如果明朝末年能保留戚家军,北方则有关宁军、宣大军、戚家军,大明也不至于输的这么惨。

戚继光给戚家军发的工资不高,一年十两白银,也就是一个农民的收入,大明的兵部尚书一年也才152两。

但戚继光发的奖金高,按倭寇的首级算。

以小队12人,奖金按小队分。杀一个倭寇赏银30两,杀12个倭寇360两,杀120个倭寇,3600两。

一个小队一年杀12个倭寇,平均每人每年工资加奖金是40两白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戚家军的战斗力很强。

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发生蓟州之变,《神宗实录》记载: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兵变主体是原戚家军的部队。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蓟镇三协的南兵要求发欠饷。蓟镇总兵官王保在演武场将他们诱杀。

《两朝平攘录》: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以备倭之缓急。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当时戚家军的将领是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三人被称为“南兵三营将”。两次入朝抗倭。
蓟镇南兵,是吴惟忠征倭浙兵,约3700多人。
兵变二年后,兵部仍派吴惟忠统领南兵入朝抗倭,南兵已减员一半。

所以,在兵变中被杀的戚家军人数约2000人。

(万历皇帝)
明朝中后期的军饷,募兵是一年18两。

前线交战要翻倍,何况要出国作战。宋应昌将入朝抗倭的南军的军饷提高到了一年43两左右。

后来宋应昌被解职。

南军第一次入朝作战时的赏金,还没有发下去。宋英昌给内阁首辅王锡爵的书信中说:

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幸相公留意焉。

万历三大征花了太多的银子,连赏钱都发不下来。

大明气数已尽。

四十九年后,明亡。

戚家军抗击倭寇从无败绩,后来跟努尔哈赤交战,为何会一败涂地

评价一件事情或一个人,一定要要考虑他的时代背景和客观事实。

一、粮饷不济

“良将用兵,能用其所长”。当兵吃皇粮,戚家军军饷丰厚,一级士兵一年军饷10两,12人小队杀一个倭寇赏银30两。戚家军眼中的倭寇可不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到了万历后期军政废驰,普通士兵一年还可以领到10两银子,可是各种奖赏都没了。士兵若是没有高尚的情怀和素质,很难再有拼死杀敌的决心。

二、装备不敌

明末萨尔浒之战,明军杜松被射而死,潘宗颜背后中箭而死。军队首领的铠甲都不给力,底下的士兵还用问吗?
当时据朝鲜方面的消息,后金的铁匠铺绵延数里,后金士兵人和马都被精铁包裹,打仗时向潮水一样冲向明军,拒马木根本没用。而明军的装备就寒碜了,只护胸和背,其他地方都裸露。狡猾的敌人专门对着明军面部射击,一箭毙命。试问谁能抵挡?

三、防御不敌后金防弹衣 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

绵甲制作容易,战斗中比铁甲更为灵活,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 不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对明军早期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中弹伤的不重)。

所以,即使戚继光在世也无法改变被击败的现实。

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何要选浙兵

戚继光选择浙江招兵的原因:

1.当时明军常备军已经非常腐朽,纪律松弛,战斗力不行。和倭寇打仗时,经常望风而逃,甚至很多士兵为了割首级请功,不惜将同一个战壕的受伤兄弟杀死,冒领赏钱。戚继光处罚多次,还是经常发生类似事件,因此他决定给部队重新换血。

2.浙江义乌,多矿工,民风彪悍,各个地方为了争矿,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事件,当地官府都无可奈何。所以这个地方人的性格倒是非常适合当兵,因此戚继光把兵源地选择在浙江。终于练出来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八旗和绿营不堪重用,曾国藩也是仿效戚继光练兵之法,练出来一支名满天下的湘军,直接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

戚家军攻打倭寇所向披靡,后来大战清军,为何却狼狈不堪

你好,关于你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当时社会的的大环境来看:

查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在元朝的时候,日本政府和元朝政府禁止两国互相通商往来,可以说贸易经济体系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后来在明朝时期才又重新和日本恢复了贸易往来。

但是当时日本国内正处于混乱时期,很多叛乱失败的日本武士勾结日本的浪人、走私商贩带着很多的武器中国沿海地区不断地进行走私和抢劫活动。

这个现象大大的影响了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所以那个时期的明朝人把他们称为倭寇。

我们再来缩小范围了解一下戚继光,戚继光是今天的山东莱芜人,他治军严明而且武艺出众,所以他被明政府调到浙江做驻防,想要通过他改善当时倭寇的猖獗行为。

戚继光也没有让明朝政府失望,他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率领大军在台州附近和倭寇连续打了一个多月的仗,把侵犯台州的倭寇全部歼灭。戚继光还创造了一种独有的有利于海边的作战阵法——鸳鸯阵,并且组建了一支强大军队——戚家军!这种阵法可以让当时的戚家军把不同的兵器相互配合,可以说好兵加上好战法,大大提升战斗能力。

在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又被升官担负起了更重要的海防责任。后来倭寇又大举侵入福建进行四处的烧杀抢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从浙江到福建与倭寇进行了一场大战。刚到福建就首战告捷,没过多久就捣毁了倭寇的老巢。

以上的这些历史事件仅仅是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的一部分功绩,所以很多人会像提问者一样好奇,为何戚家军在攻打清军时却节节落败?

其实并不是因为戚家军的实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清军入关时戚家军早就灭亡了。打败戚家军的并不是什么倭寇或者是别国军队,而是腐败的明朝政府。因为在福建一战后,戚继光不久后就去世了。当时戚家军被明政府分散成很多支小部队,这也大大削弱了戚家军的实力。

在最开始戚家军确实和清朝八旗军队有过战斗,而且也确实把清军打的够呛。但是当时的军队中出现了奸细,所以戚家军误入埋伏,被努尔哈赤带兵设计用炮轰导致伤亡惨重,最后才被清兵军队包围,战死沙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具体资料参考《中国历史常识》以及百度百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岳飞和戚继光谁厉害岳家军能打过戚家军吗

戚家军是边防武警,岳飞是野战军,没有可比性,但两只军队都是纪律严明,敢于打击一切来侵犯的野兽,黑他们的人,就是野兽的后代。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叶志超的勇武同淮军一样,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叶志超是围剿捻军的名将。

捻军是什么货色?

说好听了是四处流动的农民军,说不好听了就是四处逃窜的土匪。

捻军其实就是土匪一类,无论武器装备、军官素质、士兵斗志、战略战术,都无法同正规军相比。

捻军的几次胜利,几乎都是利用如僧格林沁之流轻敌的机会,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伏击作战。

如果真刀真枪的正面作战,捻军不是湘军也淮军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压根就不是同一档次的军队。

以淮军为例,后期已经装备大量先进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军仍然是拿着冷兵器和土枪作战的部队。

所以,打这种部队胜之不武,辉煌的胜利也没什么了不起。

叶志超除了打捻军以外,就是歼灭热河朝阳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军还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叶志超根本没有碰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

萨沙突然想起小时候看到的漫画《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罗国,被头号罗将加欧打败。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轻松击败加欧。

为什么?拳四郎说的很清楚:加欧从没有遇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强手对抗,当然会输。

叶志超也是一样。

在平壤之战,叶志超遇到比自己强的日军(其实强的也不多),立即惊慌失措。

其实,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叶志超的清军已经和日军交过手。

当时清军对日军的凶狠顽强就有所畏惧,认为日军和捻军、太平军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边,叶志超虽然谎报战果,自称自己部队大胜,伤亡数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实,他当然知道日军非常难对付。

在被委任为朝鲜总指挥时候,叶志超心惊胆寒,多次以有病为理由推辞就任,甚至要求回国养病。

畏惧作战到了这种地步,还打个屁的仗啊。

清军有1.3万,日军有1.6万,当时日军火炮更多,有60门,而且炮火更为准确。

大家都知道,清军大将左宝贵在宣武门被炮弹击中,战死。

叶志超则有40门火炮,但炮兵素质低劣,胡乱炮击,很难击中目标。

另外,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清军大体一致,但日军勇猛顽强,敢于冒着清军枪林弹雨冲锋。激战中,混成第9旅旅长大岛义昌少将这种军官都冲到第一线,中弹受伤。

而清军的士气低落,形同雇佣军。他们只是在较远距离开枪,一点日军突破到较近距离,清军就立即放弃阵地逃走,不敢近距离作战,因为太危险。

就具体作战上,清军还是秉承淮军对付太平军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筑简易碉堡工事,以绝对的防御为主。

但太平军没有先进武器,日军则有很多大炮。

最终就是这些并不算坚固的碉堡成为清军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关键的是,日军分4路猛击,清军抵抗不住,仅仅1天之内就大败。

叶志超也被日军猛烈攻势吓住,认为此战必败无疑。

在清军伤亡并不大的情况下,叶志超竟然放弃抵抗,下令全军从一个城门撤退。

日军伤亡和清军差不多,本来准备强攻。结果发现叶志超溃逃,立即将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线上,猛烈攻击。

清军在撤退途中根本无法抵抗,一时间死伤巨大,仅仅在城门附近就伤亡2000多人。

同时,清军留下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辎重。

日军缴获大小炮40尊、枪万余支,大获全胜。

平壤战役前后只有2天时间,清军就大败特败。

如果说平壤的惨败,还是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叶志超无可奈何。

但关键在于,从平壤到鸭绿江,有长达500里的距离。这里是朝鲜北部山区,最适合进行防御作战。

当年志愿军就是在这里,通过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战役,重创美韩联军,后者狼狈逃回南韩境内,连汉城都放弃了。

如果叶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线,最低程度还能够在朝鲜打一段时间,这样东北就安全了。

然而,叶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溃逃,狂奔500里,逃回鸭绿江对岸,完全放弃朝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叶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组织部队有序撤退,导致清军秩序混乱。

撤退途中连军粮都没有的清军,开始靠武力抢劫朝鲜农民,引起朝鲜人的愤怒和反感,转而反对清军,民心尽失。

这么做大将,叶志超没有被斩立决已经算是客气了。

百战百胜,斩首十余万的“戚家军”,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谢谢邀请啊!

关于戚继光与戚家军的威名,大家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连老外的《剑桥战争史》都专门提到,“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典:中国和欧洲……16世纪末,代表人物为中华帝国的戚继光和荷兰共和国的拿骚的莫里斯”。

可要说“戚家军”是怎么炼成的,这个问题可太大了啊!

因为戚继光为了编练戚家军,光兵书就写了两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前者是讲述如何在江南地区编练步兵的,如果进行小规模治安作战的。后者是讲述如何在北方地区编练车营、骑营,进行大规模兵团作战的。

读懂这两本书,才能大致了解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和练兵手段。

此外,还要搭配戚继光的儿子戚祚国汇纂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了解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一生与战绩,才能更好的读懂“戚家军”。

简单来说,戚继光练兵有几个套路。

第一,士兵要有文化。《纪效新书》,里面各种要求事无巨细,连扎营之后怎么上厕所,要按什么样的模式休息,都一条条列了出来。不光如此,他还要求每一个士兵,把这些站队、纪律方面的要求,统统背下来。不认字不要紧,认识字的念出来,跟着一起背,背不出来,军法从事。

第二,士兵要能打。戚继光把成绩分为九等,让士兵两人分持不同兵器列练,打赢有赏,打输了挨棍罚银。不光士兵,如果队里成绩不好,队长跟着一起罚,哨里成绩不好,哨长跟着挨打。如此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训练标准,自然练出了一支强兵。

第三,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兵。戚继光要求凡选入军中之人,以下几等人不可用:在市井里混过的人不能用;喜欢花拳绣腿的人不能用;年纪过四十的人不能用;在衙门干过的人不能用;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人不能用;胆子小的人不能用;长得白的人不能用;性格偏激的人也不能用。被录取者,还必须具备如下特征:臂膀强壮,肌肉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手脚比较长,比较害怕官府。概括起来,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政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的壮汉。

有这些基础之后,配以精良的装备,先进的战术,还有优秀的将领,戚家军才能百战百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