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饮食的座位礼仪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讲究礼仪。饮食文化又是我们国家悠久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礼”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饮食的礼仪,其中有不少一直沿用至今。良好的饮食礼仪,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饮食氛围。
饮食的座位礼仪
《礼记》中有记载: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
虽然我们现代社会非常讲究平等,不再用长幼尊卑的概念,但是在饭桌上,还是会非常重视座位。尤其是在多人一起用餐,或者是家庭聚餐、宴请宾客时,座位就非常有讲究。
提到饮食座次,就不得不提到“鸿门宴”,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录了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样的座位安排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在古代,东边是长者的座位,是身份最为尊贵的人坐的,然后依次是南、北、西,所以坐在西向的是地位最低的。
座位的礼仪到现在都非常重要。比如以日常宴请时的圆桌为例,一般面向们的中间位置是主位,是主人的座位,主人两侧左、右位置依次为客人,其中右侧的更为尊贵一些,因此会以主左宾右分分坐。
进食的礼仪
在古代,人们在进食之前,都要有祭祀的过程。人们要把一些食物,特别是肉类食物,放在器皿中,进行祭祀,以表示对祖先、神灵的敬意。
这个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不过在一些少数民族地方还有类似的仪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为熟悉的还是饮食过程中的礼仪。《礼记》中曾对进食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
也就是说,人们在吃饭之前要洗手,吃饭的时候,不能流露出过分贪婪的样子,不要狼吞虎咽,吃饱了就要停止。而且在进食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碗里的食物再盛回到容器中。
在现代,很多父母都会要求孩子,保持餐桌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吃饭时候的举止。
饮食中的主客礼仪
如果是有主人和客人参与的宴席,那么在饭桌上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
在古代人们都非常的含蓄,也很懂礼貌。在宴席上,主人和客人之间也是要说客套话的。 比如,先前提到的开饭前的祭祀环节,通常主人会说上一句“这等饭食实在不值得行祭”。如果客人对食物进行赞美,主人一般还会客气地说上一句,“还是过于粗糙了”。
放在现在的一些宴请上,主客双方也会有一定的客套。比如,主人说的“略备粗茶淡饭”等。有人觉得这种客套很无用,但这恰恰是礼仪的一种体现。
另外,通常来说,在宴席上,客人要体现出主人身份的尊贵,因此要对主人表现更多的敬意。
在古代时,客人会执食向主人表示敬意,然后主人再回敬。现在很多正规的宴席上,都有“主陪”和“副陪”的划分。在古代,如果有尊贵的客人,那么会由主陪来将食物送到长者碗中,陪侍者则不能“执食兴辞”。
在主人还没有结束进食时,客人是不能放下碗筷的。这一点,在现在也是很重视的,因为如果客人不吃了,会不太礼貌,让主人觉得是自己准备的饭菜不够好。
总而言之,饭桌上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地方,一个人在饭桌上的表现,也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素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