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多次背主,为什么还有人称他为“圣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_刘邦_儒生_礼仪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叔孙通 刘邦 儒生 礼仪

本文目录

  • 叔孙通多次背主,为什么还有人称他为“圣人”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
  • 秦汉时叔孙通溜须拍马,为何能被刘邦封为九卿之首呢为什么还会被司马迁称赞汉家儒宗
  • 为何说叔孙通最擅长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都做了什么事情人们是如何评价他的

叔孙通多次背主,为什么还有人称他为“圣人”

身在乱世,强者争竞,茫然求生,只要大节不毁,能随世变通,传法授道,以利天下治平的,仍不失为豪杰人物。

秦末汉初的叔孙通,山东薛县人,初为秦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来,秦二世招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并问他们:“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兵半路造反,已攻下蕲县,攻入陈郡,你们说该怎么办?”众儒生都说:“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兵聚众造反,对造反的绝不能宽恕,请陛下速派兵剿灭!”亲二世听了更是着急得不得了。这时叔孙通却说:“儒生们都是瞎说。如今天下一统,各郡县城池早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毁,这就早已向天下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当今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职守,四面八方一心都忠于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县令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连说讲得好。他又挨个问众儒生,有的仍固执己见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结果秦二世让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都抓起来投进了监獄,说这种话根本不是他们所该讲的。而那些说是盗贼的都什么事没有了。为此秦二世特赐给叔孙通二十匹丝绸和一套新衣服,并把他升为博士。叔孙通出宫回到家,儒生们都斥责他会拍马屁,叔孙通却说:“你们不知道,我不这样说,也差一点儿就掉入虎口了。”说完就赶忙卷起行李逃走了。等他逃到老家薛县,薛县已归起义军占有,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就跟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他又投靠了楚怀王,等到楚怀王被封义帝迁往长沙后,叔孙通就跟上了项羽。当刘邦率各路诸侯攻下彭城后,叔孙通又投降了刘邦。至此不论刘邦胜败,叔孙通就一直跟上了刘邦。刘邦讨厌叔孙通总是穿着一套儒生服装,叔孙通就改穿楚人打扮的短衣服,让刘邦看着高兴。当叔孙通投靠刘邦时,跟着他一道来的有一百多个弟子,但叔孙通一个也没向刘邦举荐,而是专门向刘邦举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他的弟子在背后都骂他,他却说:“现在用不上你们,过后我是不会忘了你们的。”刘邦就让叔孙通当博士,赐号稷嗣君。汉高祖五年,刘邦统一了天下,但天下初定,君臣之礼未定,在一次庆祝宴会上,大臣们汹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没有一点儿礼法。刘邦很讨厌,就招来叔孙通,让他制定一套简便易行的君臣礼仪。叔孙通乘机推荐了一大批包括自己弟子在内的儒生,要求让他们和自己一道制定礼仪,得到了刘邦的同意。叔孙通就到曲阜找儒生,有两个儒生拒绝参加,骂叔孙通侍奉主子已有十多个了,都是靠拍马屁得宠,为他们所不耻。叔孙通却笑他们是榆木脑袋,不懂时代变通。最后叔孙通结合夏商周和秦朝时的礼仪,创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礼仪,并组织一百多儒生在长安演习了一个多月。刘邦看了以后,就让他组织群臣排练演习,准备十月朝会正式使用。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各地诸侯和朝廷大臣都来参加十月朝会,在朝会上严格按演习的礼仪进行,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敢失礼喧哗者。最后刘邦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于是他立即提升叔孙通为太常,还赐给他五百金。叔孙通趁刘邦高兴之机就举荐说:“我的那些弟子已经跟了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起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当即任命那些儒生都做了官。叔孙通出宫后将赏赐的五百金都分给了儒生们,儒生们都很感激地说:“叔孙通可真是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高祖九年,刘邦又让叔孙通做了太子太傅。后来刘邦想改立太子,叔孙通以春秋晋国骊姬之祸,秦朝没早定太子致赵高篡诏立胡亥等教训谏阻刘邦,使刘邦最终取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又着叔孙通制定了祭祀宗庙的仪法和其他方面的礼法。汉初之所以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社会礼法秩序井然,叔孙通当居功至伟。

礼施已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为经国家定社稷的根本,叔孙通以自己的博学,能在大乱初平的西汉,很快适应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套很适合社会需要的礼仪来,为社会的稳定有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生存,叔孙通尽管生逢乱世多次投主,却无伤大雅,不是有句话说得很好吗:“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因此司马迁、班固等人都对叔孙通评价很高,说他“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而那些受封赏的儒生们更是称叔孙通为圣人。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却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其结果使古礼失传。世易时移,能随世所需,制订出当世更适合的礼法,不是很好吗?司马光是不是有点儿太守古追古了?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

很好啊!他帮刘邦制定了一套礼仪,让刘邦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他学问应该很好的。

秦汉时叔孙通溜须拍马,为何能被刘邦封为九卿之首呢为什么还会被司马迁称赞汉家儒宗

首先我不同意叔孙通只是一个溜须拍马的书生,能被司马迁赞誉为“汉家儒宗”的人,怎会如此不堪?

在铁锤文史看来,叔孙通是一个胸怀大志,能识时务,想尽办法把事业做成的实干家。

相比那些“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迂腐读书人,叔孙通这样的人才更有利于封建王朝的江山社稷。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叔孙通至少有三大优点。

第一,隐忍求生。

有人说叔孙通贪生怕死。

我倒是想问问,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困境的时候委曲求全,生存下去,等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再大展宏图。这有什么错误么?

非要来一个舍生取义,一头撞死在柱子上才叫英雄好汉么?

叔孙通隐忍求生,从他在秦朝的就职经历可见一斑。

叔孙通首先是在秦始皇手底下做事情,是待诏博士。这种天天站在朝堂上的活儿不好干,尤其是在秦始皇手底下,要知道秦始皇可是干过焚书坑儒这种缺德事的主子,更别提身边还有李斯这种法家大佬。

能在秦始皇手上留下小命,叔孙通不容易。

那么在秦二世手底下干活容易吗?也不容易啊。

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胡亥召集读书人听听他们的说法,一些儒生直言不讳说这就是聚众谋反,肯定要发兵灭掉他们。

胡亥一听极其不爽,在我伟大正确的秦二世领导之下,怎么可能会有人谋反呢?这是对我管理天下能力的恶毒污蔑,无耻,下流,卑鄙!

只有叔孙通看清楚了胡亥的底牌,不失时机的上前捣糨糊:

我们的皇帝如此圣明,我们的法律这样完善,还有哪里的老百姓会随便起兵造反呢,这肯定是一伙吃饱了撑的王八蛋在那里过家家,陛下犯不着发兵攻打,就让当地派出所去几个小片儿警就可以将这小混混一锅端,一勺烩了。

秦二世一听眉开眼笑:就是嘛。

于是,那伙持造反言论的读书人被打屁股,叔孙通呢,拿奖金,破格提拔为博士。

叔孙通虽然拿到了奖赏,但是早已看出天下即将打乱,而那个二百五胡亥一定会在这一次的乱局之中死无葬身之地。待在咸阳城里面就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死局。

于是叔孙通博士找了一个机会偷偷溜到项梁将军的麾下,后来又为楚怀王服务过一段时间,再到楚霸王项羽手下谋职。

但是叔孙通很遗憾的发现,这些人都不是他的菜,他们都没有成就霸业的潜质。

知道叔孙通找到了刘邦,才认定这个人就是他一直在找寻的the one 。

第二点,低调务实,不求虚名。

叔孙通一开始来到刘邦面前的时候是标准的儒生读书人的打扮,峨冠博带,气势十足。可是刘邦各位都知道,本身就是无赖起家的,骨子里就是一个流氓,看不起读书人,就像读书人看不起流氓一个道理。

所以第一次刘邦很不爽叔孙通,据说刘邦还在读书人的帽子里撒过尿。

知道刘邦的心理之后,叔孙通很快换了一身打扮,一身短打扮,就像一个粗人一样。

这下刘邦看这个知识分子顺眼了不少,叔孙通才得以留在刘邦跟前慢慢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且一开始叔孙通向刘邦推荐的人才,不是那些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能够上阵杀人的“群盗壮士”。这把其他希望得到叔孙通推荐当官的儒生鼻子都给气歪了,你丫还算是读书人吗?你这给上级推荐的都特么是什么人啊,杀人放火的玩意。

叔孙通发怼秀才们:刘邦大王现在最需要的是那些可以射箭杀敌的勇士,你们这些读书人谁能上战场斩将夺旗?你们别着急,耐心等着,迟早有你们放光芒的时候。

“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第三点,准确把握机会,实现人生理想。

毫无疑问,叔孙通这样的知识分子肯定是有自己的理想,虽然未必是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高山仰止,但是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深深的植根在他的脑海里。

当刘邦坐了天下,手底下的兄弟功臣们在朝堂上面放肆无礼,毫无顾忌,甚至拿刀砍砸柱子的时候,叔孙通敏锐的抓到了机会。

他送刘邦无可奈何的神情中知道,推广礼仪礼制,重整儒家文明的时机来到了。这个时候叔孙通才不失时机的提出为皇帝制订朝岁礼仪。

刘邦正在为这些不讲规矩的手下发愁,叔孙通的建议无疑是雪中送炭。

经过严格的训练,叔孙通为刘邦上演了一场完美而威严的礼仪服务。这场大典是如此庄严肃穆,以至于那些平常高声谈笑的军汉们都战战兢兢,刘邦这次过足了威慑天下的瘾头,据说典礼结束之后刘邦非常的爽,感慨说:这才是帝王的享受啊。

在这个基础之上,叔孙通从儒家思想出发,给汉朝制订了一整套政治礼仪制度,让汉朝从此有了真正的制度和规矩。可以说,汉朝从此开始有了文化。

叔孙通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在这个过程之中得到了实现。

他想做的事儿,终于做成了。

总结一下:叔孙通的所谓溜须拍马,所谓贪生怕死,所谓圆滑世故,都是一个务实的儒家知识分子,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展示的表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叔孙通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一盘大棋,为汉朝留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典章礼仪。这样的人才,不仅不可笑吗,反而很可敬。把事情做成,这不是最佳的结果么。

为何说叔孙通最擅长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都做了什么事情人们是如何评价他的

文|涛说乱世史|

关键他是在秦汉都是高官,跟了6个主子,还都受到赏识;要知道,胡亥、刘邦等,可都不喜欢儒生。

下面分别论述:

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西汉初期儒家学者,主要成就是举荐人才、制定礼仪。

放眼秦末汉初,叔孙通最擅长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一介柔弱儒生,在虎狼遍地的乱世,跟了6个重要主人,却步步高升,推广儒学,诠释了变通艺术。

当然,也有人批评叔孙通见风使舵,毁古礼。

(叔孙通▲)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叔孙通的主要事迹有二:

1、跟了6个重要的主人。

2、制定礼仪,举荐人才,推广儒学。

1、与第一个主人胡亥,阿谀奉承说瞎话: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召诸儒生问计,三十多人都说造反。秦二世很生气。

只有叔孙通说“:诸位儒生所言都错了。现在天下统一,捣毁了郡县城池,销毁了兵器,不复用兵。况且上有英明君主,下有各种法令,官吏人人守责,哪有造反之人?让郡守郡尉去搜捕诛杀就行了,哪里值得担忧?”

胡亥一听了高兴起来,重赏了叔孙通;叔孙通呢,假装很高兴,背地里收拾行囊逃走,逃回薛县。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2、接连跟随第二个主人项梁、第三个楚怀王、第四个项羽。

此时薛县落入楚人手里,叔孙通也换了主人。汉朝史书对这一时期一笔带过,但不难看出,叔孙通对局势判断的非常准确,好像“长了后眼”。

3、跟随第五个主人——讨厌儒生的刘邦,相机而动,推荐人才:

众所周知,刘邦早期不喜欢儒生,甚至拿儒生帽子尿尿;看叔孙通如何变通。

  • 叔孙通追随汉王后,对随从弟子百余人,一个不推荐,却专门推荐那些当过盗贼的好汉。刘邦很满意。可他弟子不干了,叔孙通说:“汉王正在武力争天下,书生能行吗?治天下的时候,我自然推荐你们。”大家恍然大悟。

  • 刘邦将秦朝礼法废除,改用简单易行的。群臣在宫中宴饮,趁醉狂呼乱喊,甚至拔剑砍击宫殿柱,刘邦那个闹心啊。叔孙通抓住机会,为刘邦征召山东儒生,并为汉朝制定礼法。

  • 叔孙通开始定礼法,一步步实行。慢慢的,王侯百官感到敬畏,没人再敢喧哗失礼。刘邦见了感慨说:“我今天才知做皇帝的尊贵啊!”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赐给黄金五百斤。

(汉殿论功图▲)

4、跟随第六个主人——汉惠帝。

此时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常,制定祭祀宗庙等仪法。概括起来,汉初使用的各种礼法,都在叔孙通为太常时制定。

5、对叔孙通的争议评价:

司马迁非常欣赏叔孙通:称其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

而1000多年后的司马光则大肆批评,说他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让夏商周的古礼失传。

【涛说乱世史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