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赵光义真的下手了吗_赵匡胤_皇帝_的是

  对赵匡胤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赵匡胤是不是被弟弟赵光义害死的?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他宅心仁厚,贵族出生,待人十分诚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

  纵观中国史,最“传奇”的得到皇位的君主有两个,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赵匡胤。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放牛娃到和尚、再到乞丐、然后到起义军、最后一跃而起,当上了大明的开国领袖,他几乎把人生中该品尝的酸楚统统体验了个遍,纵览朱元璋的一生,可谓十分不易。

  中国史上大概有四百多位皇帝一百多个王,然而像朱元璋这样的人,有且只有一个,他几乎神一般的存在,即便放眼世界史,他这样的人物或许也找不出第二个。最主要的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非常关心百姓,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是中国皇帝里“勤政”的典范,也是中华史上非常传奇的一位英主。

  再提起赵匡胤,历史上像赵匡胤这样高贵出生的皇帝很多很多,但是像他这么轻易就当上皇帝的或许也只有他一个。

  相传,赵匡胤和柴荣、郑恩是结拜兄弟。但是郑恩最后被赵匡胤借桃花宫醉酒杀害了,当然这完全是传说,历史上压根没有此事。

  赵匡胤起初投奔的是郭威,遂跻身武行,后又投奔到了周世宗柴荣麾下,柴荣非常赏器赵匡胤,他跟着雄才大略的柴荣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最后官至殿前都点检,据说还独创了太祖长拳。可不幸的是柴荣病倒了,随后便撒手人寰,周恭帝即位不久,赵匡胤领命抵御北汉及契丹的联军,尔后在陈桥兵变之时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黄袍加身”。

  (赵光义影视剧照)

  赵匡胤这个皇位在众人眼里,可谓得来的极其容易,尤其在他母亲杜太后眼里,觉得实在是太容易了。赵老二从人家孤儿寡母手里“窃来”江山,况且还是好兄弟柴荣打下的江山,简直是太轻巧了。老三又拥戴着一众人给老二黄袍加身,这些事情,杜太后都心知肚明。而且据传,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还受到过母后的“亲自点播”,当然这事是真是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评书里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传说,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有天挑着俩竹篮子路过一座寺庙,期间碰到了一位老和尚正在泉边打水,这时候杜太后正好迎面走过,忽然老和尚起身说,施主留步,容我一观,接下来老和尚凑近身子揭开长担两边的大竹篮,随后双手合十,半欠了一下身,神色慌张地准备离开,杜氏开口说,高僧有言但讲无妨,老和尚回身只说了一句:“施主贵命,请速速赶路,担上两龙万勿受凉!”,和尚走远之后,杜太后才回过神来……

  这些都是野史记载的一些传说,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和帝王之气是一般皇帝根本没有的,他心底清正,宽仁大度,好学不倦,勤政爱民,远于女色,崇尚节俭等,这些好品质,纵览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也是为极个别。

  他在位时最大的贡献就是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一统,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他当上皇帝之后,给华夏百姓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生活局面,尤其是对读书人的优待,历史上的读书人从来没有像在大宋这么幸福过,他开启的宋代也是历史上最有钱的朝代,但同时也为重文轻武、为中华的尚武精神退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以致后期南宋武将面对的那种尴尬局面,也算是太祖带的头,因为他的江山本来就是这么得来的,自己类似于总司令,妹夫小高又是总参谋,谁掌握重兵谁就有说话权,正如安重荣所言:“天子宁有种也?兵强马壮者为之耳!”那个年代,还真是这样!

  但是,赵匡胤的去世之谜,在历史上成了一个来来回回尽管轮流打的官司。《湘山野录》里关于斧声烛影的场景描述,可谓极尽详细,如同演电影一般,还有赵光义调戏什么花蕊夫人的趣谈,真的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谓赵普和赵光义弄的什么太后遗留的“金匮之盟”,后世极为质疑,因为太祖一直到去世之前,身体都非常强壮,没有任何的患病迹象。再加上太祖驾崩之后,他的几个儿子疯的疯、癫的癫,并陆陆续续在短短几年内相继死去,从这一点看来,赵光义是否行凶,着实惹人质疑。尔后,我又翻阅了许多书籍,几乎所有的作者,笔锋都倾向于赵光义是凶手,是他在“斧声烛影”间,用玉斧杀死了哥哥赵匡胤。而且我本人也认可这个说法,我觉得太祖之死,凶手就是他弟弟赵光义。

  其实赵匡胤早有感知,只是他对亲弟弟下不了手,再加上赵匡胤本人十分孝顺,又非常听杜太后的话,因此在犹豫辗转之间,被弟弟“捷足先登”。

  不过历史真的很有意思,187年之后,一切因为赵构的一个梦,情形彻底转变,赵匡胤的子孙又当上了皇帝。这个现象充分说明了苍天有眼,不过回头一叹:历史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也只有老天爷才了解……

  那么关于赵匡胤的死,朋友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见解?不妨留言,咱们交流交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