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为了赎回巧姐儿,卖了自己的亲孙女?3种说法,孰真孰假?_刘姥姥_自己的_王熙凤

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与皇家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康熙年间为江宁织造的内务府肥缺,尽在祖孙三代手中。

而历经三代成为江南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正是《红楼梦》的著作者曹雪芹的家世,既是权贵也同样是诗礼之家。

始于繁华,终于沦落,雍正即位,曹家失势,家道中落,曹雪芹少年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后迁回北京,生活穷困,于满径蓬蒿中,成就了千古一书。

幻灭的情绪,悲剧体验,加之诗化的情感,探索与创新都熔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之中。

满纸荒唐,一把辛酸,不仅仅写出了宝钗、黛玉、宝玉之间的爱情婚宴悲剧,也写出了大观园的毁灭。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令人哀痛、惋惜,而“金陵十三钗”等女儿们的悲惨人生亦同样让人慨叹万分。

曹雪芹自身的人生体会和寓意,将人物的命运融于诗词歌曲之中,不仅仅预示了宝玉所经历的困境,同样写出了女儿们的悲剧。

展开全文

在全文中景色非凡、物件奢靡的大观园大舞台中,曹雪芹诗化的语言艺术,令得除了宝黛爱情,同样也有许多纷繁的人物和事情让得后世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而刘姥姥与巧姐在贾府衰败后的事情经历同样是语意不详,让无数后人查经阅典,揣摩意境,结合历史,试图找出事情经过的合理解释。

刘姥姥的际遇

天灾而至,庄稼收成不好的刘姥姥一家,连过冬的物资都难以筹齐,这才有了刘姥姥拜访荣国府的经过,因为如此才能解决眼下的困境。

想着府上的王夫人与自己女婿是为宗亲,算是有些许亲戚关系,若是发点善心亦也是寒毛粗腰,于是天未亮便带着外孙匆匆上路,赶赴荣国府。

荣国府的气派令得刘姥姥心生畏惧,所到之处,所见之人,皆是低头弯腰,闹出不少笑话,一番周折,终于见到了威严赫赫的王熙凤。

在拜见完王熙凤之后,刘姥姥几次三番不能出口,表现出欲言又止,红脸不语的神情,这位当权的奶奶,灵巧机智,逢迎四方的她又怎么看不出刘姥姥的需求。

不仅留得了刘姥姥的体面,将平时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和一吊零钱给了刘姥姥,其自是欢天喜欢,高兴得还了家。

通晓世故、秉持初心、内存善良的刘姥姥在瓜地收成好之时,便将新瓜送至府中,在得知王熙凤病重之时,托刘姥姥老家求菩萨,拒绝了王熙凤的慷慨解囊。

所谓救急不救穷,刘姥姥深知在一地鸡毛的世界,需要保持一份自己的初心,千帆过尽,留有底线,不失为做人最高之境。

巧姐的经历

字中有巧,是为刘姥姥为之取名,意图以贫镇娇,以火攻火,以毒攻毒,在曲折困难之中,以巧字求得一线生机。

十二金钗的结局唯剩下其最为完满,尽管经历贾府衰败、抄家,丧母诸件大事,不仅仅饱受欺辱,还遭狠舅奸兄的毒害,自身多灾多病,终以贫苦来化解。

刘姥姥从进大观园开始便与巧姐纠葛不断,贾芸王仁在王熙凤的照拂下得以发展,但却是这些人不知感恩,谋害亲人,真正知冷知热的反而是同姓同宗、略施小惠的贫苦乡人。

解救巧姐之谜

十二金钗的判词中,早已看出,贾府败落,王熙凤被贾琏休妻,巧姐又在贾琏抄家后无依无靠,遭受亲人毒害。

是刘姥姥感念旧恩,及时出手,收留巧姐,养于家中,最终同板儿成亲,彻彻底底由富而贫,以贫镇灾,成为一名真正的村妇,这结果毋庸置疑。

真正之谜还在于狠舅奸兄如何毒害巧姐以及刘姥姥如何解救之,古今中外,至此议论纷纷,也延伸出几个结局。

其一是通行本出现的结局,贾府衰败之后善有留存,狠舅奸兄试图出卖其到偏远权势之处,刘姥姥设计,将巧姐带走。

不曾得知,古时何地何时前往何方都有路引,没有路引便是寸步难行,其次,即使巧姐能跑,但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贾府却是完全跑不了,所以这一结局不大可信。

其二是被狠舅奸兄卖与青楼,王熙凤一定会交于自己的亲人加以照料,并为巧姐留下一部分嫁妆,而王仁却见财起意,欲弃之不管。

是刘姥姥带着王熙凤的金镯子,倾尽家产,亲孙女相抵最终换得巧姐出来。巧姐本来就便生得美貌,从人性角度出发,贾府之女,世家之后,多大的噱头。

荣国公之女可谓是响亮的广告,可比什么花魁来得更让人吸睛,奇货可居,老鸨子就算是要将姑娘卖出同样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嫣红这个普通的女孩尚且需要八百两,巧姐可能几千两或许方能赎回,这哪怕是卖尽地产和一个孙女相抵的刘姥姥所能给予的吗?

其三是虽是同第二个结局相似,但是似乎更为严谨,便是全凭机缘巧合救下了巧姐,刘姥姥生活在京郊,恰巧王仁贾芸也需要在此卖掉巧姐。

所谓的买家不过是想从落魄公子中骗取巧姐的骗子,刘姥姥带着巧姐逃跑,在村里人咬定巧姐身为他们家亲戚,让不敢声张的二人退却。

这个结局似乎更能令他人接受,也突出了巧姐的巧字,突出了与刘姥姥的纠葛,应了十二金钗的判词。

刘姥姥为了赎回巧姐儿,卖了自己的亲孙女?两种说法,孰真孰假?各有说辞,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巧姐最终是一个善终的结局。

也许正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创造出了一种诗的意境,使得作品婉约含蓄。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巧姐被解救的详细过程,只需要去感受人物心灵的颤动和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以及体会诗画一体,美被毁灭的悲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