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翠儿择偶时为何会选择狗儿,他们婚后过得幸福吗?在《雍正王朝》里,相同出身的狗儿与坎儿,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_雍正_刘姥姥_的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狗儿 雍正 刘姥姥 的人

本文目录

  • 雍正王朝:翠儿择偶时为何会选择狗儿,他们婚后过得幸福吗
  • 在《雍正王朝》里,相同出身的狗儿与坎儿,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
  • 《雍正王朝》李卫与翠儿深夜厮混被捉奸,是无意还是有人出主意谁出的主意
  • 《红楼梦》里的“王狗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 《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为什么同意倾家荡产救巧姐
  • 可以收养流浪狗儿吗
  •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喜欢狗儿李卫
  •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和李卫说“狗儿,你要好自为之”,这是什么原因

雍正王朝:翠儿择偶时为何会选择狗儿,他们婚后过得幸福吗

《雍正王朝》中,女子的下场大多不好,郑春华红颜薄命,年秋月成了争斗的棋子,乔引娣被人抢来抢去,但小翠似乎跳出这个规律,就人生轨迹而言,她没有那么多坎坷。

当初,小翠只是扬州街头卖身葬父的小叫花子,得蒙四爷的拔擢,和两位小哥哥一起,到雍王府工作。这两位小哥哥,一个是坎儿,一个是狗儿,同时喜欢翠儿,但翠儿为何会选择狗儿而放弃坎儿呢?

一、狗儿性格外向,能力更强,在追求时也更加主动。

即便在扬州街头,同样是保护小翠,两人的差异已经体现出来,狗儿就敢为人先,事事都冲锋在前;坎儿的表现就差强人意,只好装死,说到底也是躲在后方。

后来到了京城,两人的差距再次拉开。同样是去万永当铺办事,坎儿老实巴交,办不成事;狗儿灵活多变,轻易就把事情办成了。一个多次成事的人,一个多次吃瘪的人,在爱情市场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前者一定会碾压后者。

高福的喜欢,只是暗恋,人家小翠也不知道,这就如同找到了Wi-Fi找不到密码,连接不上去;李卫是明恋,还有点才艺细胞,深更半夜敢把别人约出来,然后躲到小树林直接上车,把生米煮成熟饭了。

秋媚说:小哥哥在追女生时,一定要主动表现,憋在心里不说,好白菜都会被别人给端走。

二、狗儿是“潜力股”,将来很有前途。

女生在择偶时,是否有潜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标准。翠儿跟他们一起长大,又在一起共事过,谁的未来更有前景,人家心里早就有底了。

此外,狗儿和小翠幽会被抓后,非常有担当,宁愿自己被处置,也要救小翠,这个细节就很容易打动女生。狗儿马上就要外放了,这是提干的节奏啊,跟着混将来前途肯定不用发愁。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翠儿的选择是正确的,狗儿平步青云,坎儿终究没有跨过四爷家的门槛。那么,翠儿跟了狗儿后,过的又怎么样呢?

从物质层面来看,肯定是锦衣玉食,甚至可以摆谱。

李卫跑到四川去监视年羹尧,不仅能力、见识得到提升,就连职位也逐渐提高,很快便胜任县令,没过多久又提拔为粮道、布政使,最后升任封疆大吏。家庭收入的多少与李卫职位的高低成正比,翠儿的物质生活水平只会越来越高,买个首饰,买几匹上好的布料自然不在话下。

每天,小翠基本上不用亲自下厨,有佣人帮他们做好饭菜。印象中,李卫当官了,小翠只有两次亲自下厨,一次是给雍正做羹汤,一次是给年羹尧做了几个小菜。出门远行,也不需要步行,最少都是马车,还有代驾。李卫出差,翠儿也可以跟着旅游;孩子有保姆帮着带,她完全只用做个全职太太。

从精神层面来看,小翠就不一定很幸福。

当老婆的,肯定都希望自己的老公能够矢志不渝,但现实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小人得志便猖狂。翠儿回京时,还跟福晋说,要李卫专一,可没过两年,李卫当了布政使就开始花。

后来,李卫成了督巡,更加不可一世,时不时就去青楼找乐子,看到一个姿色过得去的刘王氏也动起花花肠子,翠儿心里苦啊。李卫天天忙于工作,陪老婆的时间也少,对翠儿说话的口气也越来越不耐烦,但是又没办法,在那个男权时代也不好离婚。

此外,李卫身处高层,每天都在参与角逐,时不时就要站队,尤其是年羹尧事件的出现,会让这一家人缺乏安全感。没准,下一次就轮到自己家了。

秋媚说:小翠选李卫是明智的,但之后的成长速度没有跟上李卫的脚步,思维模式没有升级换代,两人之间的共同语言也必然越来越少。

在《雍正王朝》里,相同出身的狗儿与坎儿,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

狗儿和坎儿是雍正还是四阿哥时,在江南赈灾后收留的灾民,一同收留的还有小姑娘翠儿。四阿哥回京后,给他们改名狗儿叫李卫,坎儿叫高福,全部留在王府当下人。然而,虽然他们出身相同,却因为各自的性格、能力差异,最终结局迥异。李卫官至两江总督,可高福却因为办了秘密差使而被灭口。

一是两人的性格不同。李卫属于敢做敢当的人,性格外向。高福则属于性格柔弱内向的人。两人长大后,同时喜欢上了一同在王府的翠儿。李卫直率大胆,而且嘴巴抹油,会讨好人,所以很快赢得了翠儿的芳心,两人甚至偷偷摸摸吃了禁果,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事,李卫敢在家风极严的四王爷府上如此大胆,可见此人做事的胆识。

面对翠儿被李卫抢了先手,性格柔弱的高福除了暗自伤神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一个人跑到酒楼去还被人利用了,最后被迫自杀身亡。

二是两人的能力不同。四阿哥与邬思道密谋抢到任佰安记录的《百官行述》,可是任佰安极为狡猾,他把《百官行述》抵押给典当行,又与当铺老板签了协议,非本人亲自到场不能赎当。邬思道此前并不知到任伯安与当铺老板的约定,派出高福拿着当票取当,结果不但没有取回,高福还不小心暴露了身份。

随后,邬思道又出一计,让李卫带着四爷府上的宝贝,假装成山西少爷去典当,最后以四爷府被盗窃为由,让十三爷令刑部的人四处搜捕,最后包围当铺抢到《百官行述》。

这一计谋最为关键的就是李卫乔装山西少爷,如果当铺老板看出破绽,邬思道的计谋也就失败了。李卫的能力在这里得到初步展现,他处乱不惊,说话得体,把一个败家弟子装得活灵活现。

李卫出身贫寒,为了生存不得不看尽人间冷暖,也十分了解中下层人民。他识字不多,文化不高,但与一般读书人的惯性思维不同,他经常想出的计谋不拘常理,而又十分有效。

在科场舞弊案中,副主考李绂事先从一酒店中介那里买到了试卷,正式考试时一对果然试卷被泄露,李绂找到李卫,请求他带兵捉拿出卖试卷的中介。李卫认为此时已经开考,那人肯定跑了。但只要有人买试卷,证据一定在考场,果然最后在考场抓了很多作弊的考生。

李卫想在江苏推行摊丁入亩改革,当地官员不配合,李卫旁敲侧击,通过重新断案拿下了不法官员黄伦,给不听话的江苏官员以严重震摄,迅速就推开了改革。

李卫能得到雍正宠爱除了能力突出外,关键还在于他任何时候都对雍正忠心耿耿,哪怕官至两江总督,在雍正面前还是以从前的奴才自居。这与年羹尧得势后嚣张跋扈完全两样,雍正形容年羹尧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可李卫不同,只要雍正有旨意,他无条件响应。

《雍正王朝》李卫与翠儿深夜厮混被捉奸,是无意还是有人出主意谁出的主意

李卫与翠儿两情相悦,且年纪轻轻,正是干柴烈火的年龄,所以,两人大半夜出去厮混,看起来,是十分正常的事儿。

但是细细一想,估计没那么简单。原因十分简单,李卫和高福都是老四胤禛收养的流浪儿,胤禛府上的规矩十分严格,具有报恩思想的李卫和翠儿绝对不会轻易犯禁。至于说他俩会不会经常干这样的事儿,那估计也是小心小心再小心了,怎么会突然间让高无庸抓住呢?就算是他俩经常私会,老四的福晋估计也是时常纵容,没有追究。

时值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搜寻任伯安的《百官行述》,年羹尧的杀伐决断引起了邬先生的警惕,他建议四爷胤禛找个人将他看起来,就是监视年羹尧。于是,他们决定选择李卫。

为什么是李卫而不是高福,一来是因为李卫比高福机灵。二来则是因为李卫比高福忠心。其实当时,李卫和高福都十分危险。尽管《百官行述》被胤禛一把火烧了,但是八爷党暗地里却不依不饶,胤祀对万永当铺的事儿一直心存怀疑,想要找出当日到万永当铺捣鬼的人。

记得胤祀逼问万永当铺的掌柜说:如果找出来,你能认识他吗吗?

掌柜说:化成灰我也认得。

这说明老八胤祀并没有放过这件事,而这两个人就是高福和李卫。一旦他们被老八揪出来,那么老四胤禛就会成为八爷党的靶子,这件事若是让康熙知道胤禛采取了不轨的手段而成,也会心存忌惮(这跟老八诱骗肖国兴陷害太子有何不同?)并不得消停。

李卫和高福就是处于这种双面夹击的境地。李卫和高福作为整件事的具体执行者,是关键证人,谁都知道,让证人永不开口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不要认为老四胤禛做不出灭口的事,江夏镇还有那么多无辜的妇女和孩子被屠杀,他都没见眼红一下,何况一个两个收留的流浪儿。

这些事,老十三不会干 ,也不会去想。因为他是洒脱的侠王。但是邬思道却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知道老四胤禛不仅对自己狠(自己烤炭火后又泡冷水弄个伤风出来婉拒了刑部冤案的差事),对别人也狠(纵容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同是天涯沦落人,邬思道对李卫高福这两个弱势群体还是有怜悯之心的。

但也许正是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的成全,才保住了李卫的小命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年羹尧的手段让胤禛起了疑心,才有邬思道的让人看住他的建议,才会想到李卫头上去。要不然,也许就被老四胤禛让人给灭了。

所以,邬思道这个建议其实也是在救李卫的小命儿(这在《雍正王朝》的剧本里面有此场景:邬思道跟胤禛商议谁去盯住年羹尧的时候,邬思道在桌子上写了个“狗”字)。

可是这事儿还不能让年羹尧起疑心。怎么办?有人推测就说那抓李卫的奸情不就水到渠成了,这跟电视剧演绎的不是一模一样的?那我问:要是这段时间翠儿来大姨妈了,他俩偏偏不厮混了怎么抓?有人说,那你这是抬杠。那我说要是他俩感冒发烧不舒服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呢?都是有可能的啊。

所以,要保证这事儿百分之百最后成功,那就必须对李卫有所点化。能够点化李卫的人,自然也是邬思道了,老四胤禛和老十三是肯定不会出面的。当然,这还得有福晋的配合。

邬思道一定是找李卫谈过的,甚至和翠儿都说过。以李卫的机灵劲儿,怎能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深夜,李卫便将翠儿拉将出去厮混,故意让高无庸抓了个奸。然后就有了年羹尧求情,带着李卫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高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先是中了八爷的圈套,然后被胤禛秘密处死。

《红楼梦》里的“王狗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题主邀。王狗儿,朴实本份、与世无争的一个庄稼汉。其祖上也曾做过小京官,为攀附权贵递拜贴与凤姐祖上联宗、结了本家。后王狗儿家家道中落而式微,导致多年不走动、无来往,就算本家关系,这感情也疏远了。


及至到了王狗儿这一辈,正应了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老话,百无聊赖之际,还是王狗儿的老丈母娘刘姥姥提醒,其王家祖上曾有过贾府凤姐这门亲戚。于是也就有了王夫人、王熙凤的赠银之举,也就有了后来刘姥姥倾全家之力救巧姐的大义凛然。


是的,人于困境,要思变,要走正途求生。刘姥姥是一位有主见、知报恩、饱经沧桑的聪明老人。为了女儿的一家,她就高伏低、顽强地生活态度,令人唏嘘、令人肃然起敬。


《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为什么同意倾家荡产救巧姐

谢谢邀请!

凡事有因才有果。狗儿家为什么能够活下去?而且看起来似乎是活得还很滋润的样子,刘姥姥有一大半的功劳。

当初刘姥姥腆着脸上贾府跟王夫人求援的时候,他们家真正是到了已没法过下去的光景,连年都没法过了。一个穷人家,朴实善良,如果不是实在过不下去,是不会放下老脸这么去做的。当然,刘姥姥两次上门,凤姐和王夫人先后给了二十两银子和一百两银子,而书中曾经说过二十两银子就是刘姥姥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了。

刀以,如今狗儿家能够过下去,并且出得起救巧姐的钱(想来那银子不少),应该是当年王夫人的一百两银子在起作用。王夫人当时跟刘姥姥说的是不要再去求人了,回家好好做些小买卖或者置些田亩,相信刘姥姥是把这话听进去了,并且回家付诸实施了。这些投入会让他们每年都会有持续稳定的收益。而对于过惯了又过怕了穷日子的人来说,也不会去大手大脚乱花去。所以我们相信后来狗儿家慢慢有了一定的积蓄,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

说到刘姥姥要救巧姐,狗儿为什么会同意。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狗儿他不是不知道自家的钱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没有刘姥姥就没有他的现在,当然刘姥姥更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没有贾家也就没有他们的现在。后面的续书者不管怎么去刻画细节,作者都是想要告诉我们刘姥姥和她的女婿一家都是那种善良的知恩图报的人,而不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人。刘姥姥只是这一家人的代表。

如果按照题主的意思,莫不成还要写上一两回刘姥姥要救巧姐儿狗儿夫妇不肯彼此闹上几个回合最终刘姥姥才得争得这个权利吗?刘姥姥只是普通善良的劳苦大众的代表,她代表着她和她女婿一家,也代表着作者没有写到的当时社会的那些纯朴的民众。这就够了。

我是苏小妮,喜欢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可以收养流浪狗儿吗

其实饲养狗?或者是收养流浪狗?,都是要条件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收养流浪狗?,因为大量的流浪狗?,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捡了好多流浪狗?,帮它洗澡清洁卫生,把它们弄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然后去给它们找个可靠的主人。

奉劝那些饲养宠物的主人们,既然养了它们,就请善待它们,不要象丢一只旧物样随手一丢就完事,那可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喜欢狗儿李卫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有很多优点,忠心耿耿、安守本分、能力超群、授人以柄(让雍正拿着自己的短处),所以成为雍正最信任、最喜欢的奴才。

下面我们结合电视剧的剧情(非历史真实)来逐一分析:

一、忠心耿耿

二、安守本分,知道自己是奴才,事事安守奴才本分

三、能力超群,经常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

四、主动让主子(雍正)拿着自己的短处把柄

一、忠心耿耿

李卫是雍正奴才中最为忠心的,他和坎儿(高福)、小翠三个人从小一块要饭,机缘巧合,被当时的四阿哥胤禛收留,从此忠心耿耿,替四阿哥办差。

他的忠诚度比坎儿(高福)高多了,高福由于小翠跟了李卫就喝闷酒,被八爷府管家以美色诱惑,抓住把柄,逼着高福给他们当卧底。

但是李卫从始至终,对雍正忠心耿耿,雍正最喜欢这样的奴才。

李卫不仅忠心,还善于表达自己的忠心,他和小翠夫妻两人都精明过人,但是很会讨巧,给儿子取名李忠四爷,引得四阿哥胤禛开怀大笑,当场赐名李贤。

李卫虽然文化很低,但是哪有这种四个字的名字,所以人家李卫是假痴不癫,装傻竟然瞒过了精明无比的四阿哥。

二、安守本分,知道自己是奴才,事事安守奴才本分

李卫知道自己是四爷的奴才,所以在四阿哥和福晋面前,处处以奴才自居,哪怕做了封疆大吏,也是如此。

电视剧中,李卫和小翠奉命回四阿哥府邸(雍亲王府),离雍亲王府还有很远,夫妻就下了马车,步行到雍亲王府叩见四阿哥。

四阿哥眼线极多,见了李卫,马上说,你提前下车,步行过来,很好。

当时的李卫已经是知府,坐个马车没问题,但是李卫要的就是要守这个奴才的本分。

在雍正眼里,年羹尧也是个奴才,但是一个不安分,好摆谱的奴才。

两相对比,李卫是模范奴才,年羹尧是混账奴才。

三、能力超群,经常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

电视剧中,李卫多次完成很多棘手的任务。

比如,去八爷门人开的当铺当东西那一集,装作是山西来的卖祖产的大少爷,就成功的骗过了见多识广,狡猾多智的当铺掌柜。

又比如,在江南比较早的推行摊丁入亩,帮雍正摸索经验好推广到全国。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按察使黄伦带头反对,使得新政无法推行。李卫借着刘王氏的案子,一举扳倒黄伦,搬走了这块绊脚石。

手段之高,用心之深,效果之好,令人叫绝。

四、主动让主子(雍正)拿着自己的短处把柄

这一招是李卫最最最厉害的一招。

一般人,都希望上级领导知道自己人品好,能力强。

唯有这个李卫,故意的再一些事情上把短处把柄送到雍正手里,让领导拿着自己的小辫子,反而对自己放了心。

具体讲,李卫有两个缺点,

1.没文化,写个奏折都是狗屁不通,但是雍正笑骂之余,十分放心

他这一点和韦小宝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都看过《鹿鼎记》,知道韦小宝机灵过人,记性极佳,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是 尧舜禹汤 四个字,他偏偏无数次的说出 鸟生鱼汤,这不是韦小宝蠢,记不准这四个字,这是让康熙皇帝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大草包、大饭桶,好控制,无危害,让皇帝放心。

李卫也是如此。

2.好色

李卫好色不假,但是能装作特别好色,还主动送把柄给雍正。

A 和小翠吃禁果,未婚先孕。

四阿哥府的规矩极大,极严厉,四阿哥胤禛可以用家规烧死二人。但是剧中邬先生劝了几句,胤禛发作了一下,然后就把李卫小翠驱逐出府,到年羹尧处当差去了,看起来是惩罚。

但是后来胤禛继位,凡是留在府里做秘密差事的人,包括高福,都悄无声息的消失了,被雍正处理掉了。

而李卫已经从知县步步高升,看起来他是因祸得福,因为被驱逐反而逃了命,但是未必不是李卫故意犯错,以达到被驱逐的目的。

细思极恐,智谋如此之深。

B 位列封疆,出入青楼,诰命夫人,上前撕打

李卫明明知道雍正皇帝来到江苏,在公务之后,却跑去找小媚仙去了,让雍正在门房等了一个时辰,回来后,一句请罪的话也没有,反而要求皇帝替他保密,做出一个不怕皇上,怕老婆的可怜样子来。

雍正还没来得及教训他。

巡抚夫人小翠就闯了进来,照着李卫又打又骂。雍正皇帝明明坐在那里,这么大个活人,小翠就装看不见,只和李卫撕打。

李卫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却不肯说一声,你看主子在这里!

这句话就是不说,只是和小翠纠缠。

雍正冷冷的坐在那里看戏。

这两口子真是戏精。李卫的精明就不必说了,有意让皇帝相信自己还是好色,比以前更好色了,连青楼都常去。

小翠那是从小做丫鬟的人,在四爷府里伺候福晋,眼神极佳,扫视一眼,什么都能看到眼里,却装作没看见,装作气昏了头,要和李卫拼命的架势。

夫妻演双簧,看起来还真是骗过了猜疑心重、无比精明的雍正,让雍正觉得这个小子有小辫子在自己手里。反而对他很放心。

大家对比一下清流党的领袖李绂,结局如何。

帝王心术,不能用常理忖度,如果本事大、人品极好,好到找不到毛病,那么皇帝或者上司反而是不放心的。

大家想想历史上的刘邦和萧何的故事吧,当萧何强占老百姓土地的时候,刘邦反而放了心。

李卫忠心耿耿、安守本分、能力超群、授人以柄(让雍正拿着自己的短处),不愧是雍正最信任、最喜欢的奴才。

历史上的李卫和电视剧中的有很大不同,以上悟空问答是根据电视剧写的。

这是我悟空问答的第142篇,如果您喜欢,欢迎查阅前面的141篇。

每日更新三篇原创,还请关注。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和李卫说“狗儿,你要好自为之”,这是什么原因

很高兴再次为大家解析《雍正王朝》。

“好自为之”,是邬先生对千里迢迢回京来探望的李卫所规劝的一句话。

而邬先生另一个评语则更加重要:

“孺子可教!”

当年,太子胤礽二次复立,代行监国,但施政受到阻碍,他认为,朝中官员多是八爷党人,处处为难他。

正当此时,因刑部冤狱案被罢官的太子旧属黄体仁来来晋见,向胤礽献策:设法拿到原吏部官员任伯安偷记的《百官行述》,以掌握百官的把柄,以为要胁。条件是:释放钦犯刘八女,任伯安官复原职。

四皇子胤禛获悉,就密派年羹尧暗中率人到江夏镇辑拿逃犯刘八女,并夺取《百官行述》。

年羹尧下狠手把江夏镇居民屠杀干净,搜出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并私吞了巨资。

胤禛和胤祥施巧计夺取了《百官行述》,并当着众阿哥和上书房马齐的面焚毁。

康熙当时正在江南巡视,得知消息,却未得皇子们的奏报,为了搞清真相,借着加封年羹尧的官职,让他去南京见驾谢恩的由头,向他了解具体情况。

四皇子胤禛要交待年羹尧见到康熙的奏对内容,召年羹尧到府商议。 但胤禛与邬先生此时对年羹尧的跋扈和独断已经生出了警惕之心,需要对他监视和控制。

两人商议,“派个人,盯住他”。

李卫精明而忠诚,胤禛就让他去盯住年羹尧。

胤禛夫妻俩设下计谋,李卫和翠儿“偷情”被抓,绑在树上。 年羹尧进府看到,就替李卫和翠儿说情,要把他俩带去上任。

自此,李卫就成了胤禛安插在年羹尧身边的耳目。

岁月荏苒,李卫出色地完成了“盯住他”的任务,并在关键时刻为四爷传递了重要的消息。他也得以升官任职,有了自己独立的事业。

而当初留在雍王府中的高福却因为曾经背叛四爷,被八爷党收买。邬先生施展“谍中谍”之计,反利用高福将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传递到八爷手中,再次扳倒了太子胤礽。但高福却成为了炮灰,被胤禛无情地处死。

李卫升官,回京述职,拜望四爷府。寒暄之后,李卫再次回到当年的旧居。

此时他和高福曾经居住过的那个小房已经人去屋空,满是蛛网灰尘。

李卫不禁想起当年与高福、小翠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邬先生的到来,将李卫从回忆中拉回现实。当年坎儿一步迈错,造成终身大憾,一命归西,令人唏嘘。已是深秋,落叶飘零,
李卫很珍惜地掸掉官帽上的落叶,邬先生看在眼中,与李卫引出一段“好自为之”的谈话。一般情况下,做大清的官员,要通过科举考试,或者用钱纳捐。李卫一没有文化,二没有资本,能当上官又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靠的是四爷胤禛的手段了。

而李卫此次回雍王府,胤禛特意让他去看看邬先生。为什么呢?

因为去看邬先生的路上,必然会路过他当年的旧居。

此时的李卫已是官员,而与他同时进府,相同起步的高福却早已成为枯骨。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所以说,实则是胤禛让李卫要“好自为之”,而邬先生提醒李卫要留意胤禛的真正用意。李卫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却是很精明的。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大道理。李卫看问题很深入,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四爷。这也暗示自己完全明白四爷的用心,这样邬先生那颗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不忘本”才是最重要的。要明白成就你生活和事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不忘本”是做人的关键,是行事的准则,也是给别人的观感和印象。

这很重要。邬先生放心了,知道李卫明白了四爷的用心,也掌握了自保的行事规则,很高兴地夸奖他:

“孺子可教!”

我们要用心看剧,注意,邬先生并不仅仅夸赞过李卫,他以前曾经以“孺子可教”四个字赞许过另外一个人。

――弘历。木兰秋猎,皇子皇孙们随驾,邬先生以雍王府皇孙老师的身份也在随行之列。他教导弘时和弘历学习的时候,也说到这四个字。

当时,弘历与邬先生请教过康熙率众皇族出行狩猎的意义,展开一段讨论。满人入关前,以狩猎为生,但进关后,皇家依然保持着每年进行狩猎练习的风
气,弘历因此提出了疑问。这个问题很有深度,邬先生
特此对弘历表扬:

“孺子可教!”

看到弘历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心机,邬先生很高兴,并以此为契机,为他压了一道题。木兰秋猎,康熙设下赏格,获猎最多的皇子皇孙将得到一件重要的宝物――蒙古诸王公进献的如意。

这个宝物很了不得。因为历史原因,大清的历任君王同时还兼任着另一个头衔――蒙古大汗。

得到如意,就意味着得到蒙古诸王公的拥戴,这个意味是很深长的。射猎结束,清点战果,八爷胤禩行了曹丕之计,只捉活物。这让蒙古王公们认为他心怀善念,有帝王仁心。

但弘历却适时地排众而出,开始《雍正王朝》剧中的一段最经典的对白。
康熙原本就没想把如意交给老八,有弘历出来挑头,心下大喜。

同时,为了考校弘历的才智,康熙让弘历进行解释。
这个解释理由充分,十分的高大上,康熙见弘历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见识,心下大喜。但他把问题又加了一个深度。大清定鼎中原,皇帝富有四海,但仍然坚持练习射猎,这是有原因的。大家注意,关键的来了。

“这是皇爷爷不忘本!”

不忘本,这三字很重要啊!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做人的道理,行事的准则;

对于李卫来说,这是升官的秘籍,自保的要诀;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这是江山稳固的基础,治国平天下的大计!小弘历趁热打铁,加封康熙为大清第一巴图鲁,小小年纪,尽显帝王气度。后辈如此人才,江山后继有人,
康熙难以压制心中的兴奋,将蒙古王公进献的宝物――如意,赏给了弘历。

而弘历这次出色的对奏,改变了整个剧情的走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