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上端庄的菩萨,为何衣着如此“前卫”?你可知观世音菩萨的来历_菩萨_佛教_敦煌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菩萨 前卫 菩萨 佛教 敦煌

本文目录

  • 敦煌壁画上端庄的菩萨,为何衣着如此“前卫”
  • 你可知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 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 菩萨一共有多少个
  • 观音菩萨为什么又叫“观世音”有哪些典故和历史
  • 观音菩萨出家前叫啥名字
  • 佛教说有佛和菩萨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我们都没见过
  • 四大菩萨个代表什么
  •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 你们可以给我讲个鬼故事吗

敦煌壁画上端庄的菩萨,为何衣着如此“前卫”

看到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想来回答,但一直没有时间组织语言。趁着周末,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在我国老百姓的印象中,菩萨一般都是衣着端庄、温静慈祥、不惹尘俗的。尤其自从86版《西游记》播出后,对剧中的观音菩萨记忆深刻,是大多数人心中菩萨的“标准形象”。

但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衣着少、裸露多、服饰中甚至有现代流行元素的菩萨确实还挺多。

我们要知道千百年前绘制的菩萨为何衣着如此前卫?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去探讨。

了解“佛”和“菩萨”。

佛教徒称修行圆满的人为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着”,是佛教对其教主释迦摩尼的尊称。但因佛教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于是便有了无数的佛。

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菩萨是梵文“菩提萨捶”的简称,“菩提”意译为“觉悟”,“萨捶”意译为“有情”,或“发大心愿的人”,原是释迦摩尼未成佛时的称号。

后来,佛经中出现了众多被称为与佛共弘佛法教化的菩萨,后被泛指印度宣扬佛法、建宗立教的高僧为菩萨,如马鸣菩萨、观音菩萨、龙树菩萨等等,都是辅助释迦摩尼或其他佛“弘扬教化”的。

其中在中土大家熟悉的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等。

正规的菩萨造型与佛的造型一样,是要注意相好、量度、手印和服饰的。

佛要端正肃穆、单纯朴实。菩萨则柔丽慈祥、华美庄重、头戴宝冠、身披璎络、,臂贯环钏,肩搭飘带,腰束长裙,多为美女型,特别以大家熟悉的观音菩萨最为柔丽,姿态有立有坐。手印多作说法印,或持有一定的法物。如观音手持莲花提宝瓶,文殊手持经卷,普贤手持如意,弥勒手持宝塔等。

莫高窟第57窟建于初唐时期,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美人窟”。在洞窟南壁,一位面容清秀、长眉细目的菩萨聘婷而立。菩萨身着“单肩吊带”,璎珞覆身,裸露的双臂上还缠绕着透明披帛。

在同属敦煌石窟群的东千佛洞,凿于西夏时期的2号窟内,两个密教中的菩萨装扮得更为前卫:上身穿短袖紧身衣,下身着贴体短裙,上衣下裙间小腹袒露,腰间有配饰,腿部似有纹身连绵。

每个时期的人们审美观有所不同。

听到我这句话,可能很多朋友持怀疑态度,但事实存在,每个时期的人们审美观确实有所不同。

如唐代的“以肥为美”。

“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唐朝的审美观用在她身上最合适不过,只是杨玉环的胖不是真正的胖,而是微胖。

还有唐宫仕女图中的宫女、妃子,都是体态丰盈,丰腴丰满,就连《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坐在步辇上,也显示出这一特点。

唐代经济发达,贵族喜欢穿着薄若蝉翼的纱衣展露自己的体态丰腴,以显示其地位上的高贵,在妇女中间,已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那些画中层层叠叠、薄若蝉翼的纱衣,同时也表明当时高超的纺织技艺。

敦煌莫高窟历经许多朝代,在每个时期都有很多佛教徒在洞窟里留下了不少佛像和壁画。

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自然,敦煌莫高窟也存有大量唐朝时的佛教壁画。

唐人与世界接轨,胡风盛行,所以思想开放,不惧暴露。唐宋女性衣装,从画作到实物,绝不保守,也不会为了“挤”而“挤”,说崇尚暴露,肯定算不上,但要说领口扎得紧紧的才是真实,也是纯粹的胡说八道。

因此,觉得敦煌壁画中菩萨服饰另类前卫,其实是对传统的审美认识有偏差。

人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明清两代。

明朝国力强盛,拜“道教”为国教,佛教在当时没那么兴盛;而清朝封关闭国,自然没有接受到多少的外来文化。

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周边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在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迁徙,战争,经济交流等活动因素的频繁影响,导致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异地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相对不甚明显的文化特征。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它的历史特征又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不全是传统保守,也曾有过唐代这样的开放时期。

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重要节点。在印度,菩萨不着上衣,用璎珞和飘带进行装饰。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觉得不穿上衣不好,便用很宽的飘带和僧祇支遮蔽身体。

在第57窟中,“美人菩萨”身着的“单肩吊带”就是挂左肩、绕右腋的僧祇支。

加上敦煌地处中原与西域的交汇带,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较小,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女性也更加开放自由,这样的社会现实在壁画的形象上也有所投射。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了解敦煌菩萨壁画的“另类”,也是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壁画,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是诸多社会现象的形象记录。

你可知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历众说纷纭,流传着多种说法,有的说法有佛典出处,有的只是民间传闻。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悲华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长子。阿弥陀佛名叫无诤念,有一千个儿子,观世音菩萨是他的长子,名叫不眴,不眴在宝藏佛出家,宝藏佛为其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二,根据《观音菩萨授记经》中说,观音菩萨是莲花化生的尊贵王子。

三,《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述 ,观音菩萨是由佛转世的菩萨。

四,《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中说,观音菩萨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妙善公主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为怀,在大香山修行,终成正果。

结语:虽说观音菩萨的来历说法不一,但是形象特点却大同小异。都是:普渡众生,救苦救难,慈悲为怀。

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佛与菩萨的区别

1、定义的不同

佛: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

2、雕像装饰品:

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3.修行的过程:

众生苦修成罗汉

罗汉苦修成菩萨

菩萨苦修成佛

4、衣服的区别

衣饰是另一个辨别菩萨像的重要方式,菩萨多为白衣,而佛多为袈裟披身。

5、头发的不同

同为阿弥陀佛胁侍的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就不相同,菩萨多为披发,而佛的多为盘起做旋涡状,暗示宇宙。

菩萨一共有多少个

  在诸多菩萨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萨。密宗的八大菩萨是:

1. 观世音菩萨,玄藏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2. 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 虚空藏菩萨,为藏福德于虚无限境界之意,表示气福可以无限生产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虚空藏菩萨求闻持聪明法观想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妙而怡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垂下,将手掌向外。

  4. 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又称秘密主,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称于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二)为金刚界曼荼罗中,金刚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为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部院“大智金刚部”之主尊。

  5. 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还视为金刚萨埵同体。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6. 文殊师利菩萨。他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化号。“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 除盖障菩萨。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8. 地藏菩萨。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众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的雕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

观音菩萨为什么又叫“观世音”有哪些典故和历史

观音菩萨,佛教当中一位非常知名的大菩萨。在佛教典籍中,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被称誉为佛教四大菩萨,通常是一个女性形象,手中持杨柳树枝和净瓶,据说他手中的净瓶有无量法力,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可普渡人世间一切的苦难。佛教塑像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助手,和大势至菩萨分列阿弥陀佛两胁侍,并称“西方三圣”。

在真实的佛教历史上,观音菩萨是经高僧翻译而来到中土的,就有几种不同的版本解释。鸠摩罗什将其译为观世音,唐僧玄奘将它译为观自在菩萨。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而去掉中间的世,改为观音菩萨,寓意为普度众生,关注世人诸般疾苦。

明朝后,中华大地上也流传许多关于观音菩萨的民间故事,最常见的一个,说它是天界的一位仙子,名慈航道人,慈航道人在天界莲池边曾与众人谈论佛经,看到人间许多疾苦,人们愚昧不能解脱,因此自愿来到世间渡人脱离苦海。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有33化身,可以用你所接受的方式来点化,这个知识你学到了吗?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观音菩萨出家前叫啥名字

观音菩萨于佛教的众神中,有着最普遍、最广泛的影响。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与大势至菩萨同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这是我在曾阅读过的书中了解到的。

观音菩萨出家前,名曰“妙善“,宝德后所生,是妙庄王的三女儿。据说,宝德后曾做一奇梦(这里就不详述了)。话说妙庄十八年二月十九,宝德后生产之时,有许多异色良禽,集在庭树争鸣,如奏仙乐。屋中也现奇香,氤氲阵阵。妙庄王听宫女报得此事,暗想仙禽集树,异香绕室,又想起宝德后做过的梦,料想此儿有些来历,生具凤根,也未可知,便为女儿取名“妙善“。惟善堪称妙。至于其它称呼,则是后话了。

分享四句歌偈给您:

?妙法从来净六根?

?善缘终可化元真?

?观空观色都无觉?

?音若能闻总去寻?

不知道有缘阅读的人从四句歌偈中看到了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说有佛和菩萨的存在,可是为什么我们都没见过

佛、菩萨不同于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神仙,只是觉悟了的人而已,就像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人,也是普通人,没什么特殊记号。那些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造福人民传播正能量的人都是佛菩萨,比如感动中国杰出人物,你的父母,一切爱你的人,只不过你没在意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说,心中有佛才能见佛,佛教信众把这个这叫感应,在一个频道上才会显现。比如到一个新地方嘴馋的人会发现好多好吃的,爱喝茶的总能找到哪里有茶楼,好赌之人会第一时间注意哪里有棋牌室,不爱好的人天天路过也不知道。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当我们慈悲为怀时脚下就是光明大道,人间就是极乐世界。

四大菩萨个代表什么

1、文殊菩萨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

2、观音菩萨

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

3、普贤菩萨

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

4、地藏菩萨

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

扩展资料

菩萨是古代印度语的译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发大心愿的人。菩萨是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

菩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而菩萨最终修行成佛的。菩萨都是立下宏愿,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以自我奉献的精神而留住人间,并且以种种不同的化身来到民众中间,随时随地解救危难,所以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植于民心,使人倍感亲切可敬。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

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道场和安徽九华山的地藏道场地,故称为 “佛教四大名山”,而且从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爱国词人,这一首词抒发的就是他家国兴亡的感慨,也是他的代表作。

清江水日夜奔流,时光和江水一样滔滔逝去,可中原大好河山依然在金人之手,流离失所的中原父老乡亲含泪在奔走。词人把汉唐京城长安视为民族希望所在,大有今不如昔之感叹。

正像绵绵群山挡不住滔滔逝水一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是人心所向,那些苟且偷生的投降派是无法阻挡人民的抗金意志的,词人在此表达了驱逐金人重振家国的决心和愿望。

词人遥望长天浮想翩翩,望着东逝江水家仇国恨一齐涌上心头,无法亲上前线杀敌报国,愁闷之际一声鹧鸪响起,更增加了词人无限悲凉的情怀,须知鹧鸪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这样的意思无疑雪上加霜一般。

本词作借山水抒心中块垒,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该篇是“情水怨山”之作,有道理的话。本词主要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联想丰富,是辛词之杰作。

你们可以给我讲个鬼故事吗

就在今年元月二号,我大表姐夫癌症去世了,放在殡仪馆里。我们这里殡仪馆和火葬场在一块 ,我和4个男亲戚晚上在殡仪馆守夜,晚上11点多他们都睡着了,我就是睡不着。因为晚上要看守香烛,不能熄灭,香炉就在掉念厅外面。一会儿得看一下,我也没有睡意。就拿着我的佛珠在火葬场里走圈,念诵往生咒,和地藏菩萨心咒。走着圈,就在凌晨三点多时,我突然看见一个女的大概有30多40岁那个样子!低着头,头发很整齐就像刚洗过头剪过发一样,头发不长齐着脖子,穿着一身浅绿色的寿衣从一颗柏树哪里往外走,两只脚好像被绑着一样走不快,就是那种小寸步,走路没声音,双手自然下垂,因为我看见的是侧面没看到脸,距离我有7到8米的距离。当时我还想这怎么还有个人呢! 我又想不对啊。现在几点了,再说了这人走路这么怪异,穿的衣服这么华丽,正想呢,抬头一看,他已经走到哪个大花坛那边了!我几步跑到高处台阶上去一看,哇! 不见了。整个过程差不多有十几秒钟,当时我感觉头发都立起来了。赶紧跑到悼念厅里面坐在沙发上!叫我身边的人,他们都睡的很死,没叫醒。我就坐在那里等到6点多人来了。才缓解了下。事情过了当天下午我给他们说,他们都说别说了别说了!你看见鬼了!不过我感觉我胆子挺大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