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中的苏秦是谁苏秦有历史原型吗?战国时期,苏秦为何先故意激怒张仪后又暗中资助张仪入秦_苏秦_秦国_大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苏秦游秦 苏秦 秦国 大王

本文目录

  • 芈月传中的苏秦是谁苏秦有历史原型吗
  • 战国时期,苏秦为何先故意激怒张仪后又暗中资助张仪入秦
  • 张仪下山想要投奔苏秦,苏秦为何不见他
  • 张仪和苏秦是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 六国与秦翻译

芈月传中的苏秦是谁苏秦有历史原型吗

苏秦,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时不详,卒于公元前284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

苏秦出生在农家,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張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游说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合众弱以攻一强”,使六国彼此在组织指导、兵力分配、战略协同、战术策应诸多方面协作动作,密切配合,从而使秦国攻击任何一个国家时,都将陷入四面受敌、多线作战的窘境,进而遏制秦国逐步蚕食六国的企图和势力的进一步扩大。

苏秦对列国的政治形势有深入的钻研了解,推行六国合纵,多国联盟是围绕着战国七雄间地缘政治关系而产生的重大战略,视野宏阔,立旨高远,立论周密,分析精湛,更是一种处理各诸侯国间政治、军事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苏秦每游说一个国家,都是以对方的利益出发,而从不言及他国及自己本人的合纵受益,把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策略的主要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对现今也具有深远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战国时期,苏秦为何先故意激怒张仪后又暗中资助张仪入秦

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家家和谋略家,并且他们又是师出同门。苏秦后来周游列国,去了燕国得到燕文公的重视,之后苏秦出使赵国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

后来六国成功合纵进行联盟,苏秦为“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六国合纵这一现象,让秦国十五年不得出函谷关。当时他佩六国相印,可谓是名震当时、权震天下。

张仪则后来去了秦国,被秦国国君信任,并封他为相,之后张仪出游列国,提出连横的主张,以连横之策破合纵之策,于是列国则由合纵抗秦变为连横亲秦。因此张仪在后来亦是名动当时。

而张仪在去秦国之前,曾去找过在赵国游说的苏秦,苏秦当时让人去劝说张仪来投奔他,然而张仪去赵国之后,苏秦却对他不理不睬,给张仪吃的也是仆人所吃的食物,并且说张仪要真的有才能,怎么会到了这么穷困潦倒的地步,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收留的。

苏秦羞辱完张仪后,就打发张仪离开,张仪本以为他们师出同门会受到苏秦的礼待,但他的没想到却被受辱。

赵国实力很强,而当时列国中的诸侯国也只有秦国可以对赵国给以压制,张仪为了报这羞辱之仇,所以就决定去秦国。

而当张仪离开后,苏秦却暗中让人帮助张仪到秦国,苏秦到秦国后,被秦国国君信任。

那苏秦为什么先故意激怒张仪,而后又暗中帮助张仪入秦呢?

首先,当时苏秦提出合纵抗秦的主张,他在出使赵国后,并说服赵国国君,因此他得以去列国游说合纵的联盟。

合纵的主张是很好的,但当时毕竟合纵还没有大成,他担心列国还没有合纵联盟,就遭到秦国的攻打。

所以这时苏秦需要时间去说服诸侯、完成诸侯联盟,并且在这段时间里要保证秦国不攻打赵国,因此她就想到了张仪,张仪的才能不下于苏秦。

苏秦为了合纵在成功之前不被破坏,就先羞辱张仪,让张仪生气。因为苏秦是六国合纵抗秦,张仪被羞辱了就要和苏秦反着干,因此他就决定去秦国。

苏秦这么做就是坚定了张仪入秦国的决心,这不仅对苏秦的合纵又利,也为张仪起到以后得发展起到了作用。毕竟当时秦国还是很强大的。

同时苏秦又暗中资助张仪,张仪为了感谢苏秦,所以他在秦国时,也不会图谋攻打赵国,这就给苏秦合纵争取了时间。

其次,苏秦张仪都是当时得到纵横家,他们的才能也各有所长,所谓英雄寂寞是孤独的,也是悲哀的。

苏秦合纵,他认为当时天下能破合纵的就是张仪,若苏秦一人独大,张仪没有好得到发展,苏秦就算合纵成功,名位也不会太久。因为若合纵没有对手,之后苏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在诸侯各国之间也会失去作用。

因此苏秦需要一个用武之地,就更需要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张仪,有了对手,才更能显示出他的价值,更能显示出合纵的价值。

最后,所谓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有了合纵,再有连横,苏秦不仅有发挥空间,而且在两者相争的时候,也会发生很多事。作为作为合纵连横的主人人物苏秦张仪,也会更加突出他们的存在感。因为对于合纵,舍张仪谁能破之!对于连横,舍苏秦又谁能破之。

所以,苏秦会先故意激怒张仪,而后又暗中资助张仪入秦。

张仪下山想要投奔苏秦,苏秦为何不见他

非历史中人,难明历史之事,靠史研史,必有谬误。

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必是各有所长。

野史讲苏秦激仪,秦暗助仪走秦以横破纵。

张仪和苏秦是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诸侯合纵连横争霸时期的人物,属于同时代人物。至于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谁先谁后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版本。

版本一,苏秦早于张仪,参考依据《史记》《资治通鉴》

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学生。苏秦早于张仪完成学业,开始周游列国。苏秦先游说周王室、秦国、赵国都没有得到重用,后到燕国提出合纵策略,得到燕文侯的重用。苏秦再次前往赵国实施合纵策略得到成功,由于担心秦国破坏处在萌芽状态的联盟;于是找到还在处处碰壁的张仪,智激张仪西入秦国帮助实施合纵。然后苏秦游说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并担任六国国相,佩戴六国相印。在苏秦的合纵盟约下,秦国长达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进行扩张;后来,合纵盟约被犀首公孙衍破坏瓦解,苏秦离开赵国前往燕国,之后再往齐国从事反间活动,最终被刺客刺杀于齐国。

苏秦前往秦国时,适逢秦惠王即位不久,讨厌说客,苏秦得不到重用;张仪前往秦国时已是秦惠王即位十年后,张仪被重用为客卿,随后被拜为相。张仪辅佐秦国游说诸国,采用连横策略破坏各国合纵盟约,促使各国亲善依附秦国。秦惠王死后,张仪失宠,出逃魏国,第二年去世。

版本二,张仪早于苏秦,参考依据《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书中表明:苏秦逝于公元前284年,张仪逝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活动晚于张仪,苏秦主要活动是在张仪死后;张仪为秦相之时,苏秦尚未涉足政坛。

六国与秦翻译

  【原文】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客游谈之士,无敢进忠于前者。今奉阳君揖馆舍①,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②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渔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楚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代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所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必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③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译文】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发起组织合纵联盟,游说赵王说:“从天下的卿、相和一般大臣,以至于普通布衣百姓,没有哪个人不赞扬大王主持正义的行为。他们很久以来都愿意敬受教诲,为大王献出忠心。然而,奉阳君李兑却忌贤妒能,大王不能真正掌握国家大权。以致宾客受排斥,游说之士都不敢前来向您敬献忠言。现在奉阳君已死,大王从今以后能够与士民亲近了,所以我敢前来敬献忠言。我为大王着想,没有比让人民安定闲适,不以多事相扰更好的了。使人民安定的根本,在于选择友邦,能够得到好的邦交,则人民可以安定;不能得到好的邦交,则人民终身不得安定。让我先说说外患:齐国和秦国是两个敌对国家,人民不能安定;依靠秦国进攻齐国,人民不能安定;依靠齐国进攻秦国,人民也不能安定。所以谋算别国的国君,进攻别的国家,常常会口出恶言,并与别国断交,希望大王千万谨慎,切勿说这样的话。

  “请摒除左右的人,让我说说合纵、连横的利弊。大王真能听从我的忠言,燕国一定会贡献出产毡、裘、狗、马的好地方,齐国一定会贡献海边出产鱼、盐的好地方,楚国一定会贡献云、梦二泽地区和出产桔、柚的好地方,韩国、魏国都可贡献封地和汤沐邑,而您的贵戚、宗族都可以接受封邑。割地这样的实惠,乃是五霸覆军擒将所追求的,而贵戚可以封侯,也是从前商汤放逐桀、周武王讨伐纣才争得的呀!现在大王不费丝毫力气,即可得到封地的实惠,又可使贵戚封侯,这就是我为大王考虑而寄希望于您的。大王若与秦国结交,泰国一定会入侵韩、魏两国;大王若与齐国结交,齐国一定会入侵楚、魏两国。魏国被入侵,它就会献出河外之地;韩国被入侵,它就会献出宜阳。献出了宜阳,则通往上党之路被切断;献出了河外,则去上党的路不通;楚国被入侵,则无后援。对于去上党之路被切断、不通、楚无援这三策,大王不可不深思熟虑呀!

  “秦国攻下轵道,则南阳危急;劫持韩国,包围两周,则魏国会自行削弱;占领卫地,夺取淇水之地,齐国就会臣服。秦国称霸于山东六国的愿望既已实现,就必然出兵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跨过漳河,上据番吾,则必将交兵于赵都邯郸城下。这就是我之所以为大王担忧的啊!

  “现在,山东六国之中,赵国最强,赵国有土地方圆二千里,战士数十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西有常山,南有黄河,漳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国本是个弱国,不必害怕。再说,在诸侯中,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但是,秦国不敢出兵进攻赵国,这是为什么?是害怕韩、魏两国抄他的后路。这样,韩、魏两国实际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要进攻韩、魏两国则不然;韩、魏没有名山大川阻隔,慢慢加以蚕食,一直可以逼近他们的国都;韩、魏两国不能对付秦国,就一定会向秦国屈服。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赵两国既无韩、魏之隔,则祸患必然落到赵国头上。这就是我之所以为大王担忧的啊!

  “我听说,尧帝连三百亩这么小的地盘也没有,舜帝连尺寸这么小的地盘也没有,竟成为天下的明主;禹帝连百人这么小的村落也没有,竟成为诸侯的大王;商汤、周武王的士卒不满三千,战车不过百辆,最后居于天子之位。这都是因为他们真正得到了好的方略。所以,英明的国君,对外能预料敌国的强弱,对内能估计士卒的多与少,贤与不贤,不必等到两军在战场上相拼,而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存于胸中了。怎么能够因为众人的言语就不明是非,糊里糊涂地去决定事情呢?

  “我拿各国诸侯的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要比秦国大五倍,估计诸侯的兵力要比秦国多十倍。若赵、魏、韩、楚、燕、齐六国团结一致,共同进攻秦国,秦国一定可以灭亡。现在六国却要被秦国灭亡,要共同讨好秦国,屈服于秦国。要知道,灭掉秦国,或被秦国灭掉;让秦国屈服,或屈服于秦国,这怎么能够同日而语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