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到底是个什么学派这么厉害的吗?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到底是战国时的局势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左右了天下的局势_苏秦_纵横家_魏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纵横家 苏秦 纵横家 魏国

本文目录

  • 战国时期-纵横家到底是个什么学派这么厉害的吗
  • 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到底是战国时的局势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左右了天下的局势
  • 战国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放在当代,他们适合什么工作
  •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魏国是纵横家发源地
  • 毛遂算不算纵横家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
  • 纵横家是什么意思
  • 纵横家张仪,为秦国立下无数功勋,为何后人却评价他阴险狡猾
  • 春秋战国以后还有哪些著名的纵横家

战国时期-纵横家到底是个什么学派这么厉害的吗

你所谓纵横家,我感觉就是政治家的一部分。

毛主席与前苏联决裂,与美国建交,这不就是纵横家吗?

有关外交的一部分,但毛主席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如果你举这些人,可以看做春秋战国政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很多流派。

兵家不再少数,但兵家与政治还有所区别。

想取得中国统一,不仅仅依靠政治手段,主要还是依靠谁拳头大,谁有话语权,谁拿到最终解释历史的权利。

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到底是战国时的局势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左右了天下的局势

众所周知的一句话是:“时势造英雄。”当时代呼唤弄潮儿时,各路英豪便会一齐上阵,推动时局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单向看事物,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纵然有战国的局势,未必人人都可以成就功名,像是苏秦和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也是在掌握了时局的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同时自身具备过人的谋略和智慧,才在今日看来能有左右当时天下的魅力。

战国时代的天下大争之世促使列国频繁伐谋伐交,这就为纵横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战国时期的国家并未完成封建统一,各诸侯国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且战国时的诸侯国相比于西周时已经很少了,主要是大国之间的交锋,这就造成了各家学派的大辩论,诸侯国们会选择能够最快增强实力的治国方针。相对于道家、法家、儒家等,纵横家最能够使各国在自身不发展的情况下从他国获取利益,而且“权事制宜”的长处更加符合这个时期的实际需要。上述便是时势造英雄的时势所在。

战国中期六国互相攻伐,司马错率领秦国新军乘机东出,接连大胜对六国构成强大威胁,在洛阳郊外草庐苦修的苏秦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自从第一次说秦失败,苏秦明白了一个道理:天下不乱,列国无亡国危机,力挽狂澜的长策徒然一篇说辞而已。秦国固要称霸,然时机不到,白费口舌。天下固要整合,然若无人人自危之乱象,说也白说。这就是“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的奥秘。窥透时机,应时而出。这就是苏秦孜孜三年,所浸润出的大谋境界。

苏秦张仪二人师从鬼谷子,才智过人,两人以天下为棋局,格局深远,旷古罕见。当时,秦国已经深彻变法二十余年,国富民强,耕战之风已经风靡朝野,民心求战,反观六国日渐势衰,却陷入相互攻伐之乱象。因此,两人提出合纵连横的策略。

首先,苏秦利用六国痛恨秦国的心情,山东六国虽然心里恨秦国,却是有没有办法,主要是秦国的军事实力放在那的,单单一过是打不过的。后来苏秦找到抗衡办法:合六国之力而抗一秦,进行军事攻击和经济攻击,六国不与秦国有贸易往来。

苏秦一人则佩六国相印,权倾六国而左右天下大势。秦受六国制衡,危机感十足,也看出了苏秦厉害之所在。这时另一位智多星张仪的出现,让秦国喜出望外,秦国任张仪为相。使连横之法破合纵之策。亦配六国相印而权倾天下。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可以说这二人左右了当时天下大势。

合纵连横在后世被称为千古奇策,最根本在于顺应时势。合纵之策并非谋求灭秦而为抗秦,给列国争取一个奋发图强的时机,让列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连横之策也并非单为破合纵,实为加强山东诸国的邦交,取长补短,增强秦国国力。没有苏秦的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而张仪的连横方显得合纵之策的重要性。虽然苏秦的合纵之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也给山东列国创造了十几年的喘息之机。

然而个人在天下大势面前也并非只能逆来顺受——总有人走在时代的前列,总有人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物种就在于:人从不一味顺从于命运的摆布,而是积极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苏秦、张仪正是这样走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一方面战国大争之世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历史进程。

战国苏秦张仪等纵横家,放在当代,他们适合什么工作

驻联合国特命全权大使!定当不负众望,说服欧州绝大部分国家弃美投中!这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看家本领,拿手好戏!非州不在话下,一趟搞定,北美南美全搞定。澳日也被征服。不信,请穿越时空聘请他们就任试用一年半载。绝对事半功倍!

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魏国是纵横家发源地

战国前期的魏国,不仅仅是纵横家的发源地,甚至可以被视为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的摇篮,那些影响了战国局势走向的明星人物,绝大部分都出自魏国:李悝、吴起、公孙鞅、苏秦、张仪、乐毅、范雎等等,甚至军事家孙膑最初也是在魏国出道。他们要么是魏国人,要么在魏国迈开事业的第一步。造成这一奇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魏国综合条件好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哪里条件好就往哪里去,古往今来都是这个现实的生存规则。就像近几十年全世界人才都向美帝流动一样,战国前半期的魏国,就充当了这个角色。

有钱: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国家是晋国,而战国前半期最有实力的则是继承了晋国衣钵的魏国。魏国,位于原晋国的中心,西边的区域是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而且占领了河西之地,主要的城市富庶、发达;东边的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北部以及河北部分,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区,沃野千里,土地肥沃。而且在春秋战国之交,魏国敢为天下先,首先推行了李悝变法,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地盘不是最辽阔的的魏国,成了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有影响力:在春秋时,位于华夏族诞生地黄河流域的晋国就是周天子的代言人、天下的中心,而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相比较之下,其他国家就显得弱势:西部边陲的秦国被视若“夷翟”,南方的庞然大物楚国则一向是“蛮夷”,东北的燕国从来都是弟中弟,同为三晋的赵、韩当时只是跟着魏国混的小伙伴,只有在春秋时提出“尊王攘夷”的齐国能与魏国掰掰手腕,但在田氏代姜后,齐国的底气也差了一截。

第二、魏国地理位置佳

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对人才的培养与流动极其重要。比如三国时期的襄阳,由于地处东西南北交通的中心点,成了人员与信息的交流中心。而在南方还未开发的战国时期,魏国所在的黄河流域,是当时天下的中央。在这里,既可以掌握最详尽的资讯,又能方便随时向各国流动。举两个相反的例子:被秦国扣留的楚怀王曾经私下逃出,却因漫长曲折的交通困难被秦国又抓了回去;而那些逃离魏国的人才,无一不是非常便捷:装死的范雎、残疾且装疯的孙膑,离开魏国几乎没费多少力气,这就是待在魏国的好处:方便转移阵地。

第三、魏国有学术氛围

这要感谢魏文侯魏斯。他在位时,在西河郡成立了教育中心,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大家都被其尊为老师,各国的人才也向魏国集中。如吴起、李悝,都是卜子夏的弟子,这些人才在魏国学习,也在魏国实践,使得当时魏国成了战国思潮的摇篮、新理念的试验田。当时,各国人才若想学习最新理论,前往魏国是最合理的选择,吴起之所以能在楚国推行变法,是他在魏国学习了同窗李悝的理念,也耳闻目睹了魏国的改革经验;公孙鞅前往秦国变法的资本,则与吴起如出一辙。魏武侯、魏惠王都继承了这一遗产。

可惜滋生人才容易、留住人才太难,魏国以雄厚实力建立起来的人才资源,反而成了帮助各国(尤其秦国)强大的利器,也成了推动本国奔向末路的推手。

毛遂算不算纵横家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

毛遂算不算纵横家?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论如何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纵横家。

毛遂当然当然算不上是一个纵横家!

我们首先来看看唐代哲史学家赵蕤对毛遂的评价:“毛遂自荐的故事尽人皆知,一般都赞许毛遂的勇气和智慧。他使楚王出兵救赵,实质上是威逼、胁迫,近于无赖:不答应联盟吗?你的性命可掌握在我的手里!这是毛遂式的谈判手段......“

接着赵蕤的观点,我接着往下说说如何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一个真正的纵横家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师从鬼谷子或其后人

纵横家,因苏秦、张仪而出名。那时,孙膑、庞涓因为军事而闻名于世。结果大伙顺藤摸瓜,发现他们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那就是传说中的鬼谷子。

于是,鬼谷子就成为了纵横家的鼻祖。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通过语言获得些许成功的都能称为纵横家。如果你师从鬼谷子,即使你从来没有业绩,也算是纵横家。

毛遂,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是鬼谷子的弟子。从这点来说,他不能算是纵横家。

但有人说,这种以师门划分的标准过于偏颇。就如李斯,历史公认他是法家,但事实上他是师出荀子,从师门来看,李斯应该是儒家。

那我们就接着分析吧。

二、官居高位

师出鬼谷子而又留名青史的那些纵横家,无一不是官居高位。

苏秦,出道后先在燕国任相,然后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

张仪,游说六国不成功后进入秦国,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然后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庞涓,学艺下山后,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

孙膑,被庞涓陷害后逃到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

而毛遂,只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而已。

他的能力比起张仪苏秦如何?看看职位就知道了。而且他在平原君那里做门客,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有建树的谋略,以至于好几年了,平原君根本就不认识他。

从这点上,他根本算不上“家”,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士”而已。

三、代表国家,直面国君

无论苏秦、张仪,他们出去进行外交的时候,本身就是国家代表,而且直面对方国君。

苏秦,首先见到的是秦国国君赢驷。可是嬴驷才杀完商鞅,正厌恶外国人,所以就没有留他。接下去,苏秦到了燕国,见了国君燕文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赵国直接面见了赵语(肃侯)、在韩国见到了韩威侯、在魏国见到了魏惠王魏罃、到齐国后见了齐威王田因齐、最后到了楚国,直接面见了楚威王芈商。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最初只是一介平民还是后来做了燕国的使者,赵国的相,他从始至终都直接见国君。

张仪也是一样,见的都是国君,或者是国君的代表,宰相一级的人物。

反观毛遂,出场只是一个门客,自己这边的国君都没有见过。有记载的也就是随着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见到过楚考烈王这一个国君。

就从这点上来说,他完全不能跟苏秦、张仪去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

他的格局实在太小了,根本不是纵横家的派头。怎么能说他是纵横家?

四、以理服人

纵横家,因辩才成名。他们凭智慧去游说,游说时“开合有度、纵横自如”,也就是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为什么他们看可以做到呢?因为他们有六个特点: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他们的游说靠的都是智慧,完全是以理服人。

苏秦,都是从对方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情况等现实情况开始说起,再阐述国际形势,以及秦与各国的复杂关系,最后跟对方一起衡量利弊,以此说服对方国君加入合纵一起抵抗秦国的蚕食。

张仪,则是通过展示秦国强大的实力,告诫对方秦国有能力进攻任何一个反抗的国家,再用各种计谋离间合纵各国,迫使他们加入到与秦国的连横队伍中来。

虽然苏秦、张仪的手段未必都是光明正大的,但至少他们是靠讲道理让各国国君心悦诚服。

而毛遂,赵蕤已经说了,他的手段是威逼、胁迫,近于无赖。楚考烈王如果不讲信用,离开谈判桌后反悔不答应出兵,再来几个毛遂也是无能为力的。

在平原君出使楚国这件事情上,毛遂是勇敢地冲到前面去了,但并不能说楚国出兵这件事是完全因为毛遂的无赖举动。否则,也太不把楚考烈王当人看了。

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这六点,毛遂没有一点符合的。他怎么能算一个纵横家?

就他这点微末水平,怎么能跟苏秦、张仪这种国际视野、战略布局的大智慧去比?

以上个人意见,不喜请喷。感谢朋友阅读!

纵横家是什么意思

纵横家的鼻祖或始创者,是春秋末年的鬼谷子王诩,践行者是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因孙膑、庞涓,和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而孙膑、庞涓是当时的军事家,而且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产生”诸子百家”,并且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那么纵横家就是,除了道、儒、法、兵、名、杂、农、阴阳等家之外,在当时影响非常巨大的一个政治思想流派。

鬼谷子王诩,是王诩因长期居住、隐居鬼谷山而后人称其为鬼谷子。王诩一生未曾出山,直接参与春秋、战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但他的学生苏秦、张仪,和孙膑、庞涓,甚至还有其它当时名人,都是他的学生。即鬼谷子王诩,是一个隐居鬼谷,被外人感觉又是他操纵天下的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书店名为《鬼谷子》或有关鬼谷子的书,还是比较容易见到的。

我的观点,纵横家是一种非常好的政治家流派,或者更准确地说,纵横家是以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为指导思想,来从事“连横”和”合纵”活动的职业政客,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张仪是践行纵横家思想的杰出、成功的代表。其中张仪为秦王谋划“合纵”事业,分化、瓦解“六国”。当中,张仪将楚国楚怀王骗的非常惨狠,而苏秦则用“连横”策略,联合“六国”共同对抗强秦,苏秦最厉害时曾同时挂六国相印。

之所以认为纵横家的“连横”、“合纵”是一种职业政客的活动,是现代很多民选国家的职业政客们的政治活动,与中国的纵横家不二。他们是“合于利则聚”、“不合于利则散”的一种政治操作活动,一切以“有利于己”作为政治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而其除此之外,并无太明确的合于社会道义、有利社会发展的政治思想内容。

搞政治、当政客的人,不可不研究中国古代纵横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以“纵横捭阖”的理论方法操作,往往十分有效。这就是纵横家的厉害和实用之处。

纵横家张仪,为秦国立下无数功勋,为何后人却评价他阴险狡猾

回答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张仪的时代与他主要功绩与贡献。

公元前403年中国从春秋进去到战国时代,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一个统称;只是很多人通过不同的事件将它区分以便后人学习。所谓403年进去战国时代也是《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为时间节点进行的区分。

张仪和苏秦都是传说中鬼谷之的爱徒,他们向鬼谷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先出山,先是说服了燕王的支助,后来说服赵魏韩、齐、楚共同抗秦形成了全国统一战线是的秦国相当难受。

为什么苏秦要搞一个联盟来制约秦国呢?因为这个时候的秦国进过商鞅的变法,成为了战国最强;而战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兼并战”。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这一时期的诸侯不再满足于称霸,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武力征服兼并其他国家。

可以说这一时期对于各国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国无所不用其极,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

传说张仪在公元前328年投奔已经合纵成功的师弟(苏秦),可是却被苏秦冷落后投奔秦过(事实是苏秦为了巩固合纵,故意暗中设计帮助张仪)。

张仪的功绩。

张仪到了秦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他提出的主张是连横,也就是针对合纵的策略。张仪提出连横策略之后就开始游走各个国家,最著名的的两次欺骗了楚怀王直接导致楚国与齐国反目成仇。

故事是这样的: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只要你和齐国对着干和秦国结盟;秦国就将占领楚国的六百里地还给你。楚怀王这个傻蛋还真相信了。于是先派人去齐国解除盟约,后来更是直接派人去骂齐国第一领导人。???

这样以来齐楚联盟就被瓦解了,而答应给楚国的六百里地也变成了6里。
张仪在为秦国服务的时候这种事情可以说是经常干。一会骗这个国家,一会有到哪个国家做间谍。总之他服务秦国的方式很特别,他对待其他诸侯从没有用过真心;总是言而无信
。所以大家都说他阴险狡诈。

可是我们看看,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君主们都可以言而无信何况是一个臣子。

对于其他诸侯来说,张仪确实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可是对于秦国他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忠臣。

是非忠奸由于不同立场而有不同说法,在我看来张仪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报答了秦国……

春秋战国以后还有哪些著名的纵横家

现代中国,有一个纵横家叫周恩来。

1936年12月12日深夜,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及其他要员,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应张、杨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出了以周恩来、博古(秦邦宪)、叶剑英等人前往西安参加和平谈判。

12月27日,周恩来等人抵达西安后,向张、杨及广大国民党官兵阐明了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坚定了张、杨逼蒋抗日的决心。22日,南京政府派宋子文、宋美龄兄妹到达西安。23日,周恩来做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张、杨同宋氏兄妹举行的谈判,经过两天商谈,终于达成了国民党停止“剿共”、国共两党抗日救亡六项和平协定。

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蒋介石对周恩来冷嘲热讽,并且推翻了谈判的结果,周恩来尖锐的指出目前形势是不抗日无以图存,不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必自取灭亡,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蒋介石理都不理,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双手交叉抱胸,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周恩来站起来,拿起礼帽?,说:“蒋先生,既然我们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让步,依然谈不拢,那就没得谈了,再见!”说完,起身就走。

“周先生,请留步,一切好说,一切好说”,蒋介石急了,连忙站起来,阻止周恩来走。事后,蒋介石当面向周恩来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亲日派扩大中国内战的阴谋,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对红军的进攻,基本上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其次,它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国内时局转换的枢纽,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张学良、杨虎城因为西安事变而永载史册,彪炳千秋。周恩来也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中共第二号领导人,为以后担任新中国开国总理奠定了基础。周恩来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一生清廉,人品高尚,以其人格魅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