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仪(秦相张仪生平简介,历史上张仪是怎么死的)_秦国_魏国_苏秦

本文目录

  • 秦相张仪生平简介,历史上张仪是怎么死的
  • 范雎是小人吗他的历史功劳和张仪相比,哪个更高
  • 历史上的张仪结局到底有多惨
  • 张仪本来是秦国的国相,后来怎么成了魏国的国相
  • 历史上的苏秦和张仪,你更欣赏谁
  • 历史上秦惠文王和张仪的君臣关系如何
  • 张仪的老婆是谁历史上有苏萱这个人吗
  • 历史上的张仪是什么样的人
  • 中国历史上十大口才最好的人都是谁

秦相张仪生平简介,历史上张仪是怎么死的

说到张仪的生平,那可是精彩至极,他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战国七雄全部都给忽悠了个遍!!更是单凭一己之力游说各国以连横,使得本来就相当脆弱的合纵联盟被彻底瓦解!!

关于张仪的死因

关于张仪的详细死因史书中倒是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只是有交待说他病死于魏国!关于病死这点,我想应该不需要有什么怀疑,因为凭借他的巧舌如簧,基本走到哪都能够吃得开,更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病死就成了最合理的解释。

下面就重点说说张仪的生平经历

张仪早年拜于鬼谷子的门下,与苏秦一起学习纵横之术!

学成之后,苏秦来到赵国,想要游说各国建立合纵的联盟!然而,苏秦担心自己在游说各国的过程中,秦国会在合纵联盟没有形成之前就对各个诸侯国进行攻打!

于是苏秦想到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张仪。

苏秦先是对张仪进行了万般羞辱,使得张仪一气之下转投秦国!而后,苏秦向张仪解释说自己之所以羞辱张仪是为了让张仪去秦国能有更好的发展!张仪听后,万分感动,承诺自己不会主张攻打赵国。

公元前328年,秦国攻打并占领魏国蒲阳后,张仪通过游说魏国,使得魏国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于秦国。张仪也因功被任命为相!!

公元前322年,张仪从秦国去到魏国,担任魏相,目的是想要说服魏国退出合纵联盟向秦国称臣,从而让其他各国都效仿魏国向秦称臣之举,以达到瓦解合纵联盟的目的!!因魏王没能听从张仪的劝说,所以秦国出兵攻打魏国,魏国战败!

公元前317年,张仪再一次向魏王游说,让其退出合纵联盟,向秦称臣。这次魏国听从了张仪的建议,退出了合纵联盟,与秦国和解!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打齐国,但是又担心与齐国同为合纵联盟的楚国会出兵援齐!于是,张仪出使楚国,目的是游说楚王退出合纵联盟与齐交恶!

张仪承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绝往来,退出合纵,秦国就向楚国献出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土地!!贪求土地的楚怀王于是欣然的答应了张仪退出合纵联盟的要求!

然而,楚齐两国废除盟约之后,张仪却未能兑现诺言!楚国落得个被张仪戏耍的下场!

气不过的楚怀王发兵攻秦,却没想到秦齐联手攻楚!楚国大败,最后只得以割让城池的方式与秦国和解,结束战争!!

楚怀王对于张仪戏耍自己一事耿耿于怀,公元前311年,楚国表示只要秦国愿意交出张仪,楚国就将黔中一带的土地献予秦国!

正在秦惠王想要土地又不知如何向张仪开口之时,张仪却主动提出愿意前往楚国!

张仪到达楚国之后,即被囚禁了起来!然而,张仪却通过楚国大夫靳尚的游说得以被赦免!!

从楚国监狱中出来之后,张仪就开始了各国的游说,目的是瓦解各国的合纵之势!

张仪游说楚王,楚王为了保留住黔中土地于是答应背离“合纵”联盟,与秦国交好!

张仪游说韩王,韩王在张仪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不背离“合纵”联盟,靠向秦国!

张仪游说齐王,张仪以秦、韩、魏联合围攻齐国作威胁,齐王只得放弃合纵联盟!

张仪游说赵王,说:“如今秦相约齐、韩、魏联军准备进攻赵国!.....”赵王吓得马上答应张仪的建议!

张仪游说燕王,挑拨燕、赵两国的关系,同时以秦国将驱使赵国进攻燕国来胁迫,燕王只得答应张仪的建议!!

再加上早就被张仪说服退出“合纵联盟”的魏国。

至此,本就脆弱的合纵联盟被张仪彻底瓦解!!

游说完各国之后,张仪回到秦国。然而,刚好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做太子之时就不喜欢张仪。张仪担心自己被秦武王所杀,于是对秦武王说道:“齐王对我恨之入骨,只要我在哪个国家,齐王就会出兵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能去到魏国,这样齐国必定与魏国打起来而没有时间去管别的事,这样秦国就有机会攻打韩国了”!!

就这样,张仪又安稳的离开了秦国来到了魏国!!

张仪到达魏国后,面对齐国的进攻,张仪又派人将“齐魏开战,秦国趁机攻打韩国”的消息透露给齐王!!齐王为了不让张仪以此立功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退兵而去!!

最后,于公元前309年,张仪病死于魏国。

范雎是小人吗他的历史功劳和张仪相比,哪个更高

导语

范睢,是秦昭襄王时代的相国。他曾自比有商君张仪之才,奈何在魏国没有的得到重用,被迫害之后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成就一代佳话,入史册,为后人记。

至于说范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他是个非常纯粹的人,不是君子,但也绝非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分析一下:

他虽睚眦必报,但恩怨分明

为什么说他睚眦必报呢,话要说回当年自己在魏国的时候,当时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两人出使齐国,范睢被当时的齐王看上了,送他黄金和酒肉,范睢认为自己是魏臣,一再推迟,这一点就说明了其实范睢还是很讲义气的,恪守为臣之道,这一点在战国时代其实还是很难得的。须贾知道此事之后,认为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情报,而且回到了魏国还报给了丞相魏齐,两人借着酒劲命人将其鞭打,然后用草席卷起来放到茅厕中,任由他人凌辱。之后被郑安平所救,然后随着秦国使臣王绩入秦,帮助秦王夺权亲政之后,成为秦相。

一次须贾来见,他扮成了一个车夫,前去接见须贾,其目的就是想让须贾后知后觉他的身份,然后赶到羞愧,顺便可以看一下须贾的反应。当然须贾还是有一定的人情味的,看范睢穷困,给了他一件长衫。当须贾之后秦朝的相国就是眼前这个人的时候,赶忙负荆请罪,跪伏余地,细数自己的罪状。范睢看,说是念及你送我一件青丝袍,可免你一死。之后在须贾的辞行宴上以饲料为其所食,已报当年羞辱之耻。当然,当年的主事魏齐可就是没那么幸运了,以攻打魏国之名必须要求要魏齐的人头,魏齐听到之后非常害怕,只能逃到了赵国,但是之后还是被昭襄王以扣押平原君为由走投无路,被迫自杀了。

这都能说明范睢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但是他的抱负都是光明正大的,而不是蝇营狗苟,背地里搞一些小动作。面对对自己有恩的人也会报答,王稽已经升为了郡守,镇守河东县,郑安平也成为了大将军,这两人的升迁都是因为二人曾有恩于范睢。他还散尽家财,来回馈那些之前帮助过他的人。这一点,在大争之世的战国可是很难得的,在很多时候其实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同患难,做不到共富贵。这个被人称为小人的范睢却做到了,这点要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强太多了。


小人以己为先,君子以国为重

这个就说到了范睢和武安君白起的事情了,白起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人,当然最后白起的结果其实是由多方原因导致的,可能很多人都把白起被杀的原因归结于范睢这个人,其实这个是很不明智的。三个人皆有因果。

武安君白起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感觉这个词就是给他形容的,战国时期没有败绩的一代战神。范睢对秦国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他来到秦国之后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为秦王夺权,秦昭襄王可以秦朝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皇帝,他继承了哥哥秦武王的王位,他哥哥举鼎绝膑而亡,年轻的他在舅舅和母亲的扶持下登上了王位,逐渐秦朝的大权旁落到以他母亲芈八子,也就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家族中,外戚专权持续了30余年,,秦昭襄王也是想极力摆脱几人,想真正的做大秦的王,秦朝说一不二的王。

范睢来到秦国之后,对昭襄王一通慷慨陈词,说当时在魏国的时候,只知道齐国有孟尝君,而不知道齐王,秦国也只知道有太后和穰侯,完全不知道秦王。现如今秦朝四贵专权,而魏冉更是带王行使征伐大权,权力滔天,飞扬跋扈,亲信遍布上下,再这样下去的话可能秦国之后要变权于他人了。于是,秦昭襄王也是下定决心除掉四贵,集中王权于一身。这其实也是他的重大贡献之一了,谋国而非谋己。

其次,他破解六国合纵之策。当时的很多策士都在赵国商讨六国合盟,意在攻取秦国,以六国实力去战一国,肯定是秦国敌不过的,当时昭襄王也是非常着急,范睢就说,其实这个不必介怀,一群策士而已,他们又和秦国和没有什么怨恨,以重金许之,必能瓦解,果然不攻自破。还有在长平之战最后,派遣秦国间谍去赵国买取情报,还有在秦国国都散播谣言,促使赵国换帅,这其实也是在侧面战场为白起的胜利作出了一部分的贡献。

最后,其实对秦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远交近攻的统一之策,这个是最早提出这个决策的人,后人都是在这个想法上进行延伸和创造的。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步伐就是如此,所以说不仅仅对秦国历史有贡献,对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来说也是影响深远。

总结一下,以上的内容可以说明,其实范睢此人确有才华,但是呢他的聪明没有用到自己身上,而是为了整个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你可以说其实是为了自己,但是穰侯呢,田文呢,他没有走向这两个人的极端,收放自如,我觉得这一点来说,他就不算是小人。

接下来说说他和张仪

我觉得两个人不是处于同一段历史进程中,没有办法判定究竟谁更厉害。强行说谁更厉害,其实对于两人都是不公平的判断。

张仪处于一个秦国承上启下的时间段,这一时期,秦国刚好完成商鞅变法,走过了一条浸透着汗水和血水的道路,秦惠文王更是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王,而且誓死奉行商君之法,他这个时候手下有司马错樗里疾等将军,只是缺一个可以辅国的大才,而张仪便是那个人,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征战于各国庙堂。他的唇舌可比秦剑。

战国时代,世人都爱做梦,纵横家张仪的梦就是指点江山,他的口才其实为秦国免了很多刀兵,为秦国又挤出了20年的韬光养晦的时间,正是如此,才有了之后秦武王的通宜阳,临二周。

而范睢呢,也是有着超高谋略的人,虽然他来到秦国的时候,秦国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实力,唯一能和秦国掰掰手腕的只有闷声发大财的赵国了。不过他的出现,给秦国带来的远交近攻之策,给秦王带来了说一不二的地位,就这两点其实已经非常厉害了。而且最后秦国的强盛,实是白起秦王范睢三人之功。

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张弛有度,潇洒不羁的张仪,张仪谋国,全凭口舌之利,范睢谋国,攻心为上。各有千秋,孰优孰略,又有何妨呢~

历史上的张仪结局到底有多惨

要说多惨也不至于吧!

总之没有身首异处就算他烧高香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其晚年受到妒忌和迫害,因而惶惶如丧家之犬在诸国间东躲西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老天开了眼了,对这么一个反复无常、信口开河之士总算给了一些惩罚……

之所以这样认为,其实也是带有一点私心的——那就是觉得当年他欺楚太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屈大夫的沉江步伐……

或许有人会讲,生当那个乱世,在各为其主的大背景下,为了各自的功业及前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要自己(一方)舒坦,哪管对他人(方)而言绝还是不绝的……

这样理解也合情合理,但总觉得很不是味,让人唏嘘不止。也就是讲,凡事还是不要太过,刻薄寡恩的主多的是,不要无保留地奉献过后,到头来以悲惨相伴,那就太对不住自己了——尽管这样讲,略有不地道的嫌疑。

不管怎样,我觉得大家还是应从张仪身上领悟出某些东西来才好!

张仪本来是秦国的国相,后来怎么成了魏国的国相

张仪相魏的原因

张仪,魏国安邑人,本来魏国贵族。早年师从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

张仪被师弟苏秦设计,前往秦国,于公元前328年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当时的形势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飞速增强,山东六国为了对付秦国,通过“合纵”的外交策略结成了对抗秦国的外交联盟。张仪入秦,准备用连横策略破坏合纵。

当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公子华攻打魏国蒲阳并占领之。张仪为了破坏山东六国的合纵策略,建议秦惠文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当人质,以此笼络魏国。秦惠文王答应之后,张仪又去了魏国,说服魏惠文王投桃报李,把魏国的上郡15县及少梁献给秦国。

张仪这一招非常厉害,本来秦国打下蒲阳,秦魏两国处于敌对状态。张仪通过移花接木,用魏国的蒲阳换魏国的上郡和少梁,不仅化解了秦魏两国的敌对矛盾,缓和了两国关系。为破坏合纵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和准备。张仪也因为这个功劳,被秦惠文王拜为秦国国相。

张仪在秦国效力期间,两次去魏国,担任魏国的国相,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两次去魏国,第一次是主动去的,第二次是被动去的,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张仪去魏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秦国。

第一次相魏是公元前322年,目的是让魏国率先“臣服”秦国,通过魏国与秦国率先“连横”示范,以达到推进“连横战略”的的“羊群效应”。

张仪于公元前322年到了魏国以后,由于张仪前面的杰出表现,以及畏惧秦国的压力,同时也想利用张仪结交秦国,魏襄王任命张仪为魏国的国相。

张仪表面上是魏国国相,暗中却想方设法帮助秦国。他千方百计试图说服魏襄王背弃与其它五国签订的合纵条约,臣服于秦,以便让其它诸侯效仿。

魏襄王权衡利弊,任张仪怎么巧舌如簧,就是不答应事秦,也不答应背弃合纵。秦惠文王大怒,文的不行,就来武的,派兵攻取了魏国曲沃和平周。暗中给张仪更加优厚的待遇,让没有立功的张仪非常惭愧 。

张仪在魏国当了四年国相后,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又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劝说魏哀王事秦并背离合纵联盟,又被拒绝。张仪很生气,暗中让秦国派兵伐魏,魏国大败,但魏哀王依然不愿意事秦。

第二年,齐国攻打魏国观津,魏国又大败。韩赵魏燕齐五国伐秦,秦打败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斩首八万,诸侯震恐。

张仪乘机再次劝说魏哀王,大意就是魏国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哪个国家都可以攻打魏国,魏国只有臣服秦国,与秦国给成同盟,其它诸侯国才不敢打魏国……

这一次,魏哀王听进去了,退出合纵,与秦国结盟,张仪的连横策略初步奏效。张仪也功成身退,从魏国返回秦国,重新担任秦国的国相。

魏国事秦以后还有反复,但合纵的裂痕已现,无法维持长久。六国的合纵也是散了再合、合了再散……张仪从公元前311年开始,用了一年时间,游说六国全部同意与秦国连横……羊群效应产生!

但当张仪功成再回秦国时,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赢荡继位。

第二次相魏是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为了避祸,顺便祸水东引,以激起东方巨变,让秦国从中牟利。

秦武王赢荡孔武有力,是个大力士,对舌辩之士一直不喜欢。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即位以后,适逢张仪不在咸阳,张仪完成了秦国与六国的连横外交大事后,正在回咸阳的路上。

张仪不在朝中,朝中一些看不惯张仪的大臣乘机向秦武王进谗言,说张仪只是舌辩之士,国家不能交给他;张仪欺楚、欺魏,全不讲信义,让国家形象受损……这些诋毁最终动摇了秦武王继续重用张仪的决心。而六国安插在秦的间谍,很快就把秦武王与张仪不和的消息传递了回去……山东六国纷纷背弃了与秦国的连横外交,重新合纵对抗秦国。张仪一片苦心付之汪洋。

朝中诋毁不断,武王犹豫摇摆,祸不单行的是,齐国又派使者来谴责张仪。内忧外困下,张仪害怕重蹈商鞅覆辙,就想到魏国避祸,同时祸水东引。

他对秦武王说:听说齐国很憎恨我,我到哪里就会派兵打哪里,我想去魏国,到了魏国,齐国必然派兵伐魏。大王可以利用齐魏交兵的时机,派兵攻韩,入三川,窥周室,挟天子,迁九鼎,同时促成东方巨变,大王就中取事,以成王业。秦武王同意,于是张仪第二次入魏,并被魏哀王拜为相国。

齐国果然派兵伐魏。魏哀王害怕,张仪说不用担心。他派出使者出使楚国,再请楚国派出使者出使齐国,在齐湣王面前,把张仪说秦武王的计策再说一遍,让齐湣王明白,如果执意伐魏,只会让秦国从中渔利,齐湣王醒悟,停止了伐魏。

张仪相魏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9年在魏国去世。

而秦武王按张仪留下的计策,派甘茂伐韩,攻取韩国的宜阳,打通了三川,秦武王直接驱车来到周王室,一窥九鼎风采。在吃螃蟹举鼎时不幸被砸伤腿骨,仅在位四年就去世……

张仪本为魏人,两次相魏都是帮助秦国弱魏,搁在今天,妥妥的,汉奸卖国贼……不过,在那个时代,观念没有那么强!

历史上的苏秦和张仪,你更欣赏谁

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苏秦和张仪这两个名字是有着很重的分量的,在战国时期,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合作、兼并战争,也就是这样的时期,苏秦和张仪分别都改变了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格局。

先说苏秦,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在苏秦年轻时,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更谈不上什么仕途顺利,家人对他也是冷嘲热讽。于是苏秦又埋头苦读,钻研学术,后在他“闭关”结束后,便开始了他游说各国的行程。但开始也并不顺利,所幸在燕国时,苏秦得到了相信,并被资助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由此开始,苏秦在战国时期的“封神之战”就开始打响,从燕国之后,苏秦又游说韩、魏、齐、楚、赵这五个国家,分析天下局势,终使得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这个联盟的出现,使得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而苏秦也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为“纵”,张仪则为“横”,张仪,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两为秦相,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以连横之术破六国合纵之策,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而苏秦与张仪,二人于当时的国家政治格局而言,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些史书典籍中也说苏秦,张仪是一种竞争关系,就是说苏秦实行合纵,而张仪对应着实行连横。但是,出土的文献资料《战国纵横家书》中有说到,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根据这个时间段说明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

所以,他们二人很大可能没有处于同一个时间段,不好去作比较,但若是说苏秦,张仪,这二人中,最欣赏谁,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苏秦。

历史上秦惠文王和张仪的君臣关系如何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妙计不绝,协助秦国平定巴蜀前方,重创强楚,离间了六国,居功至伟。他也在惠文王时期做了丞相,很受重视,势力颇重。但等到秦惠文王死后,即位的秦武王并不注重张仪。张仪常常遭到打压,很不失意。秦武王以为张仪是魏人,存心不良,居然想着过河拆桥,杀掉他根绝后患。

这伤透了对秦国忠心耿耿的张仪的心,没想到本人爲秦国呕心沥血,遭人咒骂,换来的却是兔死狗烹的结局。于是,张仪愤恨地分开秦国,宣称:嬴荡你小看我,看我如何毁你秦国!张仪凭借一张能言善辩之嘴,通吃六国君主,并耍的六国君主团团转,帮助秦惠文王散六国合纵,平灭巴蜀,使秦国再次崛起六国。

可是就是如此的功臣,却被新登基的秦武王直接罢免了相位,落位平头老百姓,之后听信一句话,又把张仪赶出秦国,让张仪自生自灭。首先分析下秦武王,武王也是一位雄才伟略的秦王,凭借武力超群,在秦国军中威望很高,并英勇善战,平定了巴蜀之乱,但是政治水平不行,按理说秦武王急需张仪这样的人才管理朝局,平衡六国,可是秦武王却没那么做,而是反常规而行。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最明白的了,武王属于激进暴力型的,和张仪的性格合不来,在张仪是丞相的时候就已经和太子有点不和谐了。最主要的是,武王从年轻时就有个老师甘茂比较对武王的口味,甘茂又是属于比较会心计也就是小聪明的人,武王当王后马上提升甘茂上去。

那张仪的为何罢相后还帮秦国?秦惠王和张仪的君臣关系很和谐,而且战国之势既然决定要效力一个国家就一定死心塌地,而且甘茂和张仪关系也可以,张仪又不是范雎这样锱铢必较的人,还有不论是变法钱还是变法后的秦国对人才从来都是很爱惜很爱惜的,武王只是不让张仪座丞相,而且张仪也老了,也该让位了,所以并不影响张仪继续报效秦国。

那张仪对秦国如此忠诚的原因是什么?一半是忠诚,一半是不得不忠。早在张仪之前,商鞅所提倡的法家,就不是仁德治国,而是君王恃权治国,法家的君臣关系,是相互利用,利用权势权术,让臣子不得不忠。张仪一介布衣,能遇到秦国,遇见明君,三生有幸,怎能不忠?

张仪的老婆是谁历史上有苏萱这个人吗

张仪的老婆在历史没有留下姓名,苏萱是《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此人。

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关于张仪老婆的记载只有短短几句话: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翻译: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

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就够了。”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苏萱是张仪的老婆,张仪初到秦国时身为分文,住在苏萱开的客栈中,因张仪付不起房钱而被苏萱大骂一顿,两人在争吵中互生情愫。

后来张仪官居相国,两人终于结成了夫妻,结局时苏萱为救张仪失去了生命。

历史上的张仪是什么样的人

张仪是河东(今山西万荣)出身,从小能言善辩,长大了前去一位神秘名人——鬼谷子老师那里拜师求艺。

在这里他认识了早他几年的师哥苏秦,虽然进入门户的时间短,但是张仪这人学习本领比苏秦强,连师哥也承认自己说不过他。

苏秦先离开师门去了赵国,凭借一副伶牙俐齿,很快就成长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宰相。张仪听说师哥混得这么好,想着自己有关系啊,可以前去投靠嘛,于是收拾一下,很开心的去了,想着当个副相,俩人共同加油,完美。

可是到了赵国,师哥的冷漠让他无语又伤心。师哥知道这个张仪师弟本事比他强,怕他厉害起来取代他的位置,就决定雪藏他,让他搁在府上,也不向赵王推举他,而且张仪每天吃的都是下人们吃的粗粝饭食,一点油水都不给,张仪很心痛,想了半天,不行,我一定要争口气,干脆就跑到赵国的对头秦国那里,要打脸苏秦,坚决跟他对着干。

张仪也算是厉害角色,三言几句就把秦惠王给捧开心,给他了个客卿当当,很受礼遇,没过多久,秦国和魏国打起来了,魏国的蒲阳地带被秦国三两下就拿下了。

这时候张仪向秦王献出自己的计划,蒲阳这块地比较鸡肋,我可以给您更好的地方,所以自请出去喝魏国交流,让他们自愿让出地方,并和魏国疏通关系。

张仪来到魏国,魏王对于秦国来使心生疑惧,以为要开啥条件,毕竟自己打不过输了嘛,没想到张仪很客气,他说,蒲阳这块地虽然被秦打下,但是秦王仁厚,愿意放弃并且归还给你们,还愿意把王子带到您跟前让您放心,其实就是人质,但是希望您们对于我们的真心也给点好处。

魏王很开心,就把上郡的十五县城给了秦国,两国皆大欢喜。秦惠王发现这个家伙真心不错,就让他做宰相,张仪总算是混出模样来了。秦国在张仪和惠王的经营下,更加强盛。

其他六个国家害怕呀,秦国强大了,对于我们不是好事,苏秦眼见他们君王心理,就四处奔跑联系他们,总算给整合到一块,六国各出点兵打秦国。可是由于人心混杂,弄不到一块,就被秦国一次性击溃。

六国面对失败,不抛弃不放弃,反而更加抱团儿,惠王很是苦恼,这帮家伙联起手孤立我不好受呢。张仪在这时,又提出了经典的连横战略,就是勾连各个国家,先从最厉害的楚国和齐国开始运作,然后接着把其他小国逐个清理。

连横战略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苏秦当初提的合纵,可谓是师兄弟间的决斗,搅动了全天下的局势。

张仪先前去楚国,拜访楚怀王,上来就给出了一个巨大的诱饵,说我们秦国愿意给您六百多里地,但是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和我们联盟,切断与齐国的联系。

楚怀王当然很高兴,这600里地的大馅饼砸在脑袋上简直令人发昏,在突如其来的诱惑面前,还有明白事理的人,那就是屈原,可是屈原不管怎么提醒规劝楚怀王都没用。

而我们的主人公张仪则故意摔下车,骨折了要调养,怀王还挺心疼,又是好吃的,又是给看病,张仪其实就在等消息,果然齐楚两国一断交,病立刻痊愈,马上回国。

怀王就派人到秦要六百里地,张仪翻脸比翻书还快,六百里地?做梦去吧,我说的是自己家的六里封地。楚怀王气坏了,还没等他发兵攻打秦国,秦国早有谋划,和齐国联盟进犯楚地。

齐国在和楚国闹掰后,就得到了秦国抛来的橄榄枝,要拉他一块玩,齐国一看楚王这么不讲信义,而且秦国势力本身也比较大,干脆我俩一块联合,收拾楚国,这样胜率更大嘛。

果然,楚国在东西方两大国的夹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只好乞和,情愿割掉两座城,只要不打我就行了,齐国和秦国也培养了稳定的战斗情谊。

没过两年,秦国向楚国提出了新建议,我拿武关外面的地盘和你楚国黔中地来换,你是愿意啊,还是愿意啊?

楚王此时根本没有在意黔中地,白给都行,不用说是交换了,但是我只有一个请求,就是把张仪给我,我要折磨死他。

张仪一点都不怕,他自负舌头还在,还有好友靳尚在楚国当官,欣欣然去了楚国。刚到那里,就被下了监狱,张仪的好友靳尚来劝怀王的最喜欢的妃子郑袖,说张仪在怀王手里,他是秦相,秦国一定会来拿大量土地和美女来换他的命,真要是秦国美女一到位,一定会威胁你的宠幸地位。

郑袖赶紧去楚怀王那里,为张仪求情,天天唠叨,怀王耳根也软了,的确也有点怕秦国报复,就把张仪请出监狱,奉若上宾。

这回张仪连自己的口都没张,就能解救自己,简直是一次没谁了的神操作。

张仪得寸进尺,游说楚国与秦国结为联盟,破坏了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合纵大计,楚国这块骨头一经啃下,多米诺骨牌效应,立时显现,在张仪的游说下,赵燕魏纷纷改头换面,就这样,所有的国家联盟都破了,改认秦当老大。

张仪为日后的秦国统一天下,营造出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他凭借自己的口舌和对天下形势的认识,把各个国家君主的心理防线一一瓦解。

有人说他是好的外交家,他更像是一个深刻理解人性的心理学家、谈判专家。

中国历史上十大口才最好的人都是谁

历史上十大口才,周总理在万隆舌战群雄,在抗战中周旋于蒋家王朝,天下第一举世敬服。

陈毅元帅文武双全,外交口若悬河,也是一代外交官,名扬千里。

历史上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刘孙联盟抗曹,取得火烧赤壁大捷,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

战国七雄,苏秦、张仪连合纵、连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口才奇好,外交了得。

大唐魏征,敢犯颜力谏,为唐太宗大治天下做出巨大贡献。

春秋晏子也是外交不辱国家,在强权下不畏强暴,敢于力争,折服敌国。

历史上也有黑白颠倒、巧舌如簧之鬼才,三国弥衡数度讥笑曹橾,曹橾被羞辱得难以抑制,一杀了之。

大唐诗仙李白,能出口成章,越是酒足饭饱越是醉能吟诗百篇。张口狂言,闭口雄诗。

人传乔冠华外长笔能长篇,言能滔滔不绝,在第一次出使联合国大会,铁嘴诤诤,为中国扬眉吐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