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李秀玲:爱上一座亭_的是_湖心亭_亭子

爱上一座亭

文/李秀玲

亭在古代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东汉刘熙的《释名》曰:“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据史书记载,亭始于周代,最初是设在边疆用石头垒砌的小堡垒,作为防御之用,为“伺候望敌之所”。秦朝统一中国后,把亭的防御功能扩大到各个郡县,作为维护治安的防卫点,设有亭史守卫,汉高祖刘邦就曾做过泗水亭的亭长。到魏晋南北朝时,驿的兴起代替了亭。从此,亭作为官方基层治安行政单位功能渐渐废弃。但亭作为民间普通百姓旅途中休憩之地,却一直沿用下来。

到了隋朝,亭作为园林建筑,在当时有官职的大户人家中又渐渐兴盛起来;而到了唐宋,亭的美观作用越来越突显。上至天子国戚,下至官员商贾,为了追求建筑的美感,设计的精巧,请能工巧匠打造不同形状的亭,诸如三角亭、正方亭、五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等等,构建视觉之美,艺术之美,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古代诗人因对亭的赞美与喜爱,引发内心的共鸣与联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爱上小亭是从唐诗宋词开始的。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这是唐代岑参的《西亭子送李司马》。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这是唐代戴叔伦的《苏溪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想回到宋代去,与欧阳修太守一起去滁州的琅琊山。顺着蜿蜒的山路走个六七里,来到酿泉。飞流的酿泉上就是著名的醉翁亭。修亭子的是山上和尚智仙,取名字的是欧阳修,他把自己的别号“醉翁”作为亭名。

亭如飞鸟展翅,我坐在醉翁亭里,飞泉潺潺声中,看醉翁与他的宾客饮杯中之酒,赏山水之秀,人生不过求得心安之乐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因人而出名。

而另一篇写亭的千古诗文,当属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冬日的西湖,下了一场大雪,眼前一片白茫茫,只有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若隐若现。大量的留白如同一幅空灵、意远深长的水墨画,任人想象。湖心亭以景而出名。

展开全文

亭子与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不仅在园林建筑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在中国千年文化传承中展现了独特的内涵。

城门外,古道边,十里长亭。诗人在此送别即将远行的友人,分别在即,对饮三杯酒,此后天涯海角,相逢不知何时。此刻唯有一声珍重,把想念安放在彼此心中。

苏州园林里的亭子,一步一景,亭里亭外,风光不同。“风雨亭里听风雨,春秋亭中论春秋”。满腹经纶的诗人,在亭子里相聚,美酒在手,佳人相伴,千古佳句一笔挥就;仕途经受打击的才子,在八角亭里消磨了意志,殆尽了生命的执念;还有那才子佳人,在亭里私定终身,情意绵绵之时,对着牌匾上的“姻缘亭”三字,许下百年之好。

父亲知我对亭情有独钟,在老家为我修得六角亭一座。四根大红柱子,亭檐下垂挂几个大红的灯笼,木质的栏杆与座椅。亭修在一处小山丘上,远眺对岸青山,近观田垄,亭下是枝叶繁茂的蔷薇。儿子亲手书写“望亭”二字,颇有古人之风。寒冬里,与好友坐于亭中,围炉煮茶,炉是红炉,煎茶用雪水,论的是天下,煮的是气节。立春时节,盼得一场春雨,拿起一本书,坐于亭中,雨声伴着读书声,声声悦耳,浑然天成。夏至时分,酷热难耐,对坐二人,手拿蒲扇,夜观群星,闲聊家常,心平气和间暑气渐散。

爱上一座亭,在亭里感悟生命之春华秋实,感受天地之气息浩瀚,感怀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

(作者供职于南岸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版面欣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