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常住人口606万,
实名注册志愿者134.6万人,
每5个惠州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
志愿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他们遍布惠州各个角落,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新时代的“雷锋”。
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
记者回访了3位通过惠州日报社的关注和报道
而被“雷锋”帮助过的人。
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和志愿者们的帮扶和关爱后,他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找到了人生新的奔头,也迎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他们是被温暖的人;他们的故事则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以志愿服务温暖这座城。
“扭扭车女孩”代薇
早已告别扭扭车,专心准备中考
“我现在在惠环二中读初三,已经很久很久不用扭扭车了。”3月2日中午1点30分,代薇用拐杖自己下楼,熟练地开着特别申请上路的“迷你三轮”上学。
代薇驾驶残疾人助力车去学校上学,和记者告别。
“扭扭车女孩”代薇早已告别了扭扭车!
展开全文
代薇是仲恺外来务工人员代森与熊得萍的二女儿。2002年经老乡介绍,代森带着妻子从河南老家来惠州打工。2003年,女儿代薇在惠州出生。代薇一出生腰部皮肤就透明如纸,确诊为罕见的“脊髓栓系综合征”。这让这位美丽的女孩自小不能行走,坐了整整11年扭扭车,父母为了她奔波各地求医问诊。
代薇已经能借助拐杖行走。
2014年9月,经《惠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在仲恺宣教办的帮助下,11岁的代薇终于上了小学。这位“扭扭车女孩”的最大心愿,是可以站起来自己走路,哪怕要拄着拐杖。
2015年3月,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时报》以《“扭扭车女孩”以车代步11年》为题报道代薇的故事。随后,代薇的故事被腾讯网、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各大网站平台转载转播,人民日报微博更是以代薇的笑作为大图片,介绍这位坚强乐观的女孩。在《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呼吁下,仲恺高新区、惠州志愿服务联合会、社会各界对代薇及家人给予热心帮助。2015年4月,代薇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到北京求医。同时,一家人也通过摇号住进了仲恺的公租房。
“没有大家的帮忙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也希望为大家做点啥。”2016年6月,经过多次手术后能站起来走路的代薇,主动联系《惠州日报》记者说,以前热心人捐赠给她的轮椅用不着了,她想转赠给有需要的人。最终,通过记者和社工的牵线,轮椅送给了龙门县麻榨镇的一位老人。
从2015年到2023年,经过8年时间康复的代薇已完全摆脱了扭扭车,虽然行走仍需拐杖,但能自由行动,还能帮家里干家务。由于上学晚,20岁的代薇今年就读初三,她希望中考能发挥好继续读书,还希望以后能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如今,代薇爸爸在企业上班,妈妈成为月嫂,有了稳定收入的夫妻还打算开间便利店,攒钱给孩子们上学。
“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会好好努力,好好生活。”这一次,代薇微微笑,一脸青春。
“卖荔枝救孙”的姚育堪
孙子身体基本恢复,上四年级了
“孙子现在上四年级了,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真心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3月3日下午,见到记者,70岁的惠东老人姚育堪高兴地说。
当天,记者来到姚育堪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的家里,见到了他的孙子姚权轩。姚权轩今年11岁,与同龄人相比,他个子偏小,走起路来也要慢些。“孩子生病后进行各种治疗,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他双脚长时间走路就会感到无力。”姚权轩妈妈叶文媚说,自2015年孩子生病以来,前后花费近70万元,目前孩子身体基本恢复,但仍需每周到医院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姚育堪(左)与孙子姚权轩(右)。
2015年的6月,惠东老人姚育堪向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时报》求助,其只有2岁多的孙子不幸患上神经母细胞瘤,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落下了肢体残疾,后续几十万元的治疗费还没有着落,希望爱心市民购买自己种植的荔枝以筹集医疗费。姚育堪“卖荔枝救孙”的故事在《东江时报》及其微信公众号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来自深圳、惠州市区、惠东等地的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公益团队以及姚氏宗亲会等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姚育堪采摘购买荔枝,并捐赠爱心款。经过各方努力,最终筹集善款近30万元,让姚权轩得以进行后续的治疗。
叶文媚说,过去六七年时间,姚权轩做了手术,进行了化疗,还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去年8月复查,医生说病情比较稳定,可以暂停各项医疗介入,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为主。”
这几年,为了攒钱给小权轩治病,一家人努力工作:权轩爸爸在厂里打工;权轩妈妈在手机店上班;姚育堪也没闲着,他种了10亩地,还管理着60棵荔枝树。“我现在身体还行,尽自己能力,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姚育堪说,他一直很感激大家的帮忙,尤其是媒体记者和惠州阳光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这么多年来持续的关注和帮助,“等到荔枝成熟的时候,欢迎大家过来摘,我要当面好好感谢大家。”
当天,惠州阳光公益协会会长张耀明也和记者一起探访姚育堪一家。他说,当年购买荔枝和捐款的爱心活动结束后,协会志愿者持续关注小权轩的身体状况,逢年过节也会进行慰问,“现在看到小权轩身体慢慢康复,我们感到很欣慰,这就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单亲母亲黄伟英
一双儿女已毕业工作,
房子也翻新了
“快进来坐,喝杯茶……”3月2日上午,59岁的黄伟英热情招呼前来探访的东江义工队志愿者和回访的惠州日报记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眼前这栋新装修的3层楼房,是黄伟英和一双儿女温暖的家。现在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是以前的黄伟英“不敢想的”。
黄伟英是博罗响水人,1998年经亲戚介绍,嫁到惠城区水口万卢村。2002年丈夫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留给她一双年幼的儿女:大女儿3岁,小儿子刚满周岁,“当时感觉天塌了,整个人都崩溃了。”
在父母和亲朋的安慰下,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黄伟英重新振作起来,打散工、养鸡鸭、种田地……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2010年,在各方帮助下,黄伟英一家告别漏雨的瓦房,搬进了一层的楼房,总算有了个安稳的家。
黄伟英在工作中。
2010年,惠州日报社旗下的《东江时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黄伟英的经历,于是联动东江义工队,一起探访了黄伟英。东江义工队的队长黄元盛了解情况后,决定帮助这位单亲母亲,并与黄伟英一家结为“亲戚”。此后。每年万卢村的“会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假日,黄元盛都会带着志愿者前往探访慰问。《东江时报》和《惠州日报》也持续关注并报道黄伟英一家人的生活,与志愿者一起帮忙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为帮助黄伟英脱贫,2015年,黄元盛还联系东江义工队的一名企业家志愿者,帮助黄伟英在志愿者的公司里找到一个包装工人的岗位。黄伟英一直干到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如果有加班,就会更多一些。”
志愿者探望黄伟英。
这几年,随着一双儿女相继出来工作,黄伟英一家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姐弟俩用工作挣来的钱,再加上亲戚的帮助,加了盖了两层楼房,又把房子重新装修了,这个春节,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了个年,幸福的年。
黄伟英感慨地说,这20年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的确很不容易,但一路走来,得到了政府、村委、家人、志愿者和记者的帮助支持,让她“心里感觉很暖”。她也会经常跟两个孩子说:“要懂得感恩,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记者手记
汇聚志愿微光 温暖惠民之州
真好,这个简单的词语,是我们这次回访最贴切的心情表达。
代薇,彻底告别扭扭车,能站起来自由行动了,真好;姚育堪的孙子姚权轩经过治疗,身体基本恢复了,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上学,真好;黄伟英辛苦拉扯的一双儿女,已长大成人出来工作了,可以帮忙担起这个家了,真好……
过去,他们各有各的不幸。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各方的帮助,也足够坚强,还有志愿者的持续关爱,扛过来了。如今,他们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幸福,当然也还各有各的小烦恼:代薇马上要参加中考了,学习得抓紧再抓紧;姚权轩因切除肿瘤留下的肢体残疾还得持续进行康复,这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黄伟英则吐槽女儿“花钱大手大脚”,把房子装修得跟城里的商品房一样,没必要呀……
自助者天助,助人者人助。从代薇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当事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感受了惠民之州的温暖。这温暖,是一个个志愿者汇聚的光和热,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闪耀的光芒。
了解及时、权威的最新资讯
来源:惠州头条APP
采写: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李向英 骆国红
编辑:卢琪
审核:林正淳、彭觅笑
惠州发布编辑部综合整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