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危难、风雨飘摇之际,总有许多热血志士挺身而出,他们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够为新时代的早日到来,奉献一份心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一名叫郭建英的老农拿着一张早已泛黄卷边的纸,来到了市政府。
工作人员看到后,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是一张欠条,上面的金额赫然写着1100万。
而这老汉更是直言道:“我是来找政府要钱的。”
这下子工作人员更加错愕了,政府什么时候跟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借了这么多钱?
借款人的署名还是八路军某团的团长,但现在已经是新中国了,如果按照借条上所写的借款日期来算,这张欠条至少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
这张欠条在经过专家核实后,确定为当时的八路军部队所留下,还有专家问他,“你父亲是谁?”
这山西老农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有这张几十年前的欠条?当时的部队又是因何欠下了1100万的巨款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张欠条背后的故事。
展开全文
一、家国遇危难
1985年,有一个名叫郭建英的山西老农来到市政府,带着一张欠条,找到工作人员,说自己祖上在抗战时期曾经给政府借过一笔钱,现在来找他们,就是希望政府能给予一些帮助。
起初工作人员并没有在意,以为是一起乌龙事件,毕竟那欠条上可是明明白白地写着“1100万”,政府怎么会向个人借这么多钱呢?
但这老农却始终坚持说这欠条是真的,他们可以调查。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将这件事上报给领导,领导听完老人的诉求后,认为这件事情可能并不是乌龙,抗战时期条件艰苦,人民军队以政府的名义向老乡借钱也不是没有可能。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领导联系到了鉴定专家,对这张欠条进行了鉴定。
结果确实如郭建英所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期间所留下的。
欠条上的署名也确实是当时八路军在册的一位团长,只不过后来在战争中牺牲了。
而另一个人的名字也姓郭,看样子是郭建英家的父辈,专家便询问到他父亲是谁?这欠条是他父亲所留下的吗?
这时郭建英才说道:“这张欠条是我祖父那一辈留下的,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郭建英的讲述中,大家才得知这张欠条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要从五十多年前开始讲起了。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始终被黑暗笼罩,从清朝末期的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到中华民国的北伐战争、土地战争,再到那场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这些战争写在史书上,是令人哀痛的历史,但落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身上,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家国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下人人自危。
但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依旧有无数热血沸腾的勇士们站出来,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危,舍生忘死。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国再次陷入了战火纷飞中。
为了守卫我们的国土,当时的青壮年们纷纷响应征兵,走上战场,一同抗日救国。
但战争这种事情,本就是残酷的。
日本当时正处在顶峰时期,国内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更是比我们高出许多,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标准化供应,设备极其完善。
但反观当时的中国,积弱贫疾已久,那时我国本就处在百孔千疮中,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没有走入正轨,战争就接踵而来。
粮草、军火等等供应根本就不够,很多都要靠在战场上缴获敌军的武器装备,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
在身体素质上,我军也没有占优势。
日军有完善的后勤供应链,但彼时的我国,在连年交战中,百姓纷纷逃难而去,连安居的日子都过不上,谁还有心思去种粮食呢?
因此,当时的红军战士们作战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日军在我国境内大肆扫荡,民众的生活极端贫困,作战部队身在前线,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草。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前线战斗,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但苦于环境因素,农业根本无法得到很好地保障和发展,我们的生产条件根本不够,因此很多战士只能饿着肚子打仗。
但幸好,在这样极端危难的环境下,有不少爱国人士都伸出了援手,甚至有人拼尽了自己的全副身家,全部捐献给部队。
二、伸手来相助
1937年,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国共握手言和,达成了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红军部队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八路军”。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战士们要在战场上来回奔波,有时候还要连夜奔袭,赶往其他地区。
为了补充体力,有些战士们只能吃草根、啃树皮,从中汲取一点能量,让自己不被饿死。
在这一时刻,也有不少国人伸出了援手,为部队捐钱捐物,改善他们的条件,让战士们能够吃饱穿暖。
当时,八路军的一个团正要紧急向另一个地方转移,途经山西,因为长途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
但是军队里始终秉承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因此大家只能忍着饥饿,在原地稍作休息后再继续赶路。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八路军在打日本鬼子,这是为了全中国的人作战,不少人还主动报名参军,要去上战场。
而且部队的战士们遇到老乡有困难还会主动帮忙,因此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八路军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恰逢一个中年人路过此处,看见很多战士们都席地而坐,面色消瘦。
当时正值冬季,而很多战士们却穿着单薄的衣裤,冻得瑟瑟发抖。
按理说,休息时应该吃些干粮补充体力,以便于能够继续徒步前行。
但这位中年人发现,这些战士们看着都有些面黄肌瘦,像是很久都没有好好吃饭了。
烧水就是从地上找一些干净的雪,放在锅里煮开喝,却没看见有干粮之类的影子。
这中年人心想,或许八路军战士们是遇到什么困难了,便上前询问一个坐在地上休息的小战士。
“小战士,你们这是要去哪里?坐在这儿休息怎么不吃饭啊?”
没想到那小战士说道:“老乡,我们途经这里,要去东南方向行进,不是不想吃饭啊,是没得吃啊!”
听完这话,那中年人大吃一惊,连忙问道怎么回事。
原来,当时八路军和日军正在山西一带打仗,这一部队要赶去前线紧急支援。
但补给路线大多数都被日军把守,他们没办法按时收到后勤补给,但前线战事又不能耽搁,只能一边急行军,一边在路上打些猎物,或者摘些野果野菜吃。
但现在正是冬季,野果野菜都较为稀少,虽说能打着狍子、兔子之类的填填肚子,但是全团上下千八百号人,这些食物哪够呢?
那中年人听说后,连忙找到团长,说自己家里还有些粮食,拿出来给战士们做顿饭,吃饱了饭再赶路。
团长却连忙拒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吃些苦没什么,这天寒地冻的,老乡你快回去吧!”
说完,还担心路上遇到危险,便找了两名战士,让他们护送老乡回去。
这中年人其实是当地一位姓郭的富商,祖上世世代代都经商,到了他这一辈遇上了战争,生意不好做,但多年下来也积累些底子,因此在当地还是比较富庶的。
这中年人虽然回去了,但他早就打定了主意,这些战士们整日奔波在抗战前线,可以说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仗,自己只是一介老百姓,既然无法上前线为国为民,至少也要为国家做点什么。
于是这个姓郭的中年人便立马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拿出来,又去镇上买了不少米面和饭菜,叫上家里的厨子,带上锅碗炊具,连忙赶去八路军休息的驻地,想让战士们吃顿饱饭。
中年人带着粮食再次回到了八路军战士们休息的驻地,还带来了不少粮食,已经饿了许久的战士们看见粮食都默默地咽起了口水。
团长也知道战士们都饿恨了,连他自己都好几天没吃饭了,一面连忙感谢这中年人,一面招呼战士们去帮忙做饭。
这也许是这些战士们好几个月以来的第一顿饱饭,大家面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还有些年轻的小战士连吃了好几碗。
在和团长聊天的间隙,中年人才得知,和日本人打仗很不容易。
日本人入侵中国预谋已久,装备精良,长枪大炮、手榴弹、机关枪、侦察机,要什么有什么,而且他们的士兵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
反观我国,从一百多年前国门被打开开始,就一直被欺压、被剥削,国力本就贫瘠,在连年战争下,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
日本人一来,就更难过了,他们在我国境内大肆烧杀抢掠,我们的装备落后,在最开始的几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后来靠着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和各方的支持,才慢慢扳回一局。
但我军的环境依旧艰苦,动不动就被切断补给线,武器和粮草都很紧张,有些团部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听完这些,这个中年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出生于清朝末期,切切实实地见过外国人在中国租界内横行自如,甚至还在公园门口立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后来日军入侵,他随家人逃难到山西,在这里安家落户,重新做起了生意,以为那些苦难已经远离自己。
但今天团长的一番话,让他如梦初醒,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之所以还能享有眼前的太平生活,是有无数的革命军人在前方冲锋陷阵,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大后方的稳定与安宁。
这个中年人回到家后,在书房里坐了整整一晚上,最终做出了一个义无反顾的决定,他要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捐献出去。
第二天,他就着手开始清点自己所有的财产,除了一些维持生活的必要财产,剩下的他打算全部都卖掉换成钱。
起初家里人对他这个举动都感到非常不理解,都觉得日子过得好好的,怎么就想不开要全卖掉了呢?
这中年人却说:“国家危难,身为中国人,自当尽力相帮。否则待到他日敌寇占领华夏疆土,你我都没有安生日子可过了。”
就这样,他用最快的速度处理了所有财产,按照当时的货币流通政策,这些财产一共兑换了1100万法币,那位中年人拿着这些钱,前往八路军驻地,想要把这些钱给他们应急。
但是他去的时候,战士们都已经出发在路上了,他又多方打听,按照之前团长所透露出的信息一路追过去,终于找到了那一队人马。
那中年人把这些钱交给团长,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但团长听完后却怎么也不敢收,这1100万法币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巨款,况且这还是这个中年人的全副身家。
但这位中年人却无论如何也要他们收下,还说:“我们只是一介百姓,为国家做不了什么大贡献,你们是抗日前线的勇士,这些钱能给你们买些粮食和武器,拿去用吧。如果到时候仗打赢了,那我这些钱也不算白花。”
听到这话,团长只好收下,但他还是代表政府与这位中年人签了一个欠条,部队里确实缺钱,但他们也始终恪守信用,不肯白白拿人钱财。
中年人本不欲签什么欠条,给就给了,他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但团长坚持要签,中年人最后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两人在当年签下了一张数额1100万法币的欠条,并约定待到打完仗,团长一定前来归还。
这个中年人将自己一生积蓄都无偿捐献给了革命队伍,这个故事本来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尘封在了历史长河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随着五十年后这张欠条的再度出现,才终于将这段军民情义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三、跨越两代情
这个捐献了自己一生积蓄的中年人,就是郭建英的祖父。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郭建英不是没有想过自己将全副身家捐出去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为革命之火点燃了自己。
郭建英将积蓄留给那一队八路军之后,便依旧从事着之前的买卖,但是战火之下买卖难做,而且山西也有日寇入侵,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买卖做不了了,郭建英的祖父只能带着一家老小到处避难,但那张欠条他却始终保留着。
不久后,郭建英的祖父病重而死,郭家更是没落了,从当地富户成了贫农。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郭家的日子才有了起色。
郭建英小时候就听过父亲讲祖父的这些故事,父亲告诉他,祖父临终前曾说这张欠条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用,万一后代子孙真的到了揭不开锅盖的那天,就拿着这张欠条去找国家,或许能够得到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张欠条就这样传到了郭建英的手里,直到今天,才得以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而郭建英此番前来,也确实是遇到了困难,所以才来向政府求助。
郭建英妻子患病,没有劳动力,家里家外都靠他一人种地为生,家里还有几个孩子,却连学费都快交不上了,实在是生活上有困难,这才有了带着欠条来到政府的这一幕。
在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听完郭建英的讲述之后,都纷纷感叹,抗战时期的艰难日子,都是靠着百姓的相互帮助,才能迎来最后的胜利,“军民鱼水情”这话当真是没错。
这件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工作人员也积极为郭建英解决问题。
因为欠条上所写的金额为“法币”,这一流通货币在今天早已被废除,现行的流通货币都是人民币,所以工作人员特意咨询了相关专家,了解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货币情况。
经过工作人员的研究和讨论,当时的“1100万元法币”差不多相当于八十年代的八万人民币,随后他们将这些钱都兑换成人民币,并全部交到了郭建英的手中。
郭建英也没想到,这张五十多年前的欠条居然真的生效,不禁感到热泪盈眶,对着政府的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这张欠条带着五十多年前的情与义,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为我们展现了在艰难时期,军民互助的鱼水之情。
也正是在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迎来今天的新中国,迎来我们如今安宁的幸福生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