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时候,如果是乐毅挂帅会怎么样?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的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能与管仲乐毅相比吗_管仲_长孙_无忌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乐毅 管仲 长孙 无忌

本文目录

  • 长平之战的时候,如果是乐毅挂帅会怎么样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的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能与管仲乐毅相比吗
  • 长孙无忌是皇帝亲舅舅,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一名,却为何自缢而死
  •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怎么解读
  •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姜子牙和张良
  • 乐毅到底是谁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 感人最深者莫外乎情,有哪些古文让你泪流满面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后面蜀国还被灭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三个人谁的能力功劳更大

长平之战的时候,如果是乐毅挂帅会怎么样

作为军事将领乐毅的履历其实并不丰富。

他早年虽然在赵国生活,但并没有出任要职和领兵打仗的显赫纪录;被燕惠王猜忌后出奔回到赵国,被封为望诸君,但他的子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分散在燕、赵两国做官(这种局面直到赵孝成王十五年即公元前251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元气大伤,派遣栗腹等侵赵,结果被赵国击败为止,此役中乐毅子乐间、族人乐乘等在反对出兵无效后弃燕归赵),乐间甚至还承袭了乐毅在燕国放弃的昌国君爵位,在这种情况下,赵国显然心存顾虑,尊乐毅为客卿,让他在观津闲居而不敢让他为将(他祖上乐羊“轻于去就”名声在外,对他恐怕多少也有影响),再无作战纪录,所以他的军事生涯集中在身为燕将进攻齐国的短短五年中。

这五年当然是辉煌的:他在济西战役中大败当时号称战国最强的齐军主力,并乘胜攻下包括首都临淄在内齐国七十多城。不仅如此,在经略齐国时他表现出政治家的头脑,知道安抚百姓、约束士卒和保护、提拔齐国人才,被占齐国城池皆“为燕郡县”,齐国人物在燕国为官者也达百人以上,齐国差一点就被弱于自己的燕国“消化”了。

但济西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齐国轻敌和四处树敌前提下,乐毅在此战中统一指挥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弱胜强;连下七十多城、且齐湣王也被唯一救齐的楚军杀死局面下,乐毅却始终攻不下莒和即墨两城,并因此招致谗言,导致了他和燕国共同人生悲剧的开始。

也就是说,乐毅短短5年的辉煌军事生涯,仅仅验证了其指挥大兵团野战(还有盟友加成)和进攻中乘胜追击扩张战果的能力(济西战役后不给齐军喘息之机持续追击穷追猛打,颇有“超时代”的闪电战感觉),但在攻坚战中缺乏表现,齐军认真防守的莒和即墨两城都久攻不下,而防御战能力则完全无机会得到验证。

长平之战却是一场乐毅恐怕并不擅长的阵地战、防御战,由于兵力不及且地处“客场”,当时赵国最拿得出手的名将廉颇也只能固守不出,且即便如此也在秦军攻势面前连打了三四个小败仗(正因如此才会被感到失望的赵王撤换),以追击战见长的乐毅能否在如此不利的“气场”下发挥出超过廉颇的表现,实在是件没把握的事。

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引子是韩国长平守冯亭不愿降秦、自己又无力抵抗情况下,“献土于赵”试图利用赵国对土地的贪婪引来外援,当时赵国国内平原君等人就看出此举有“引祸水于赵”的意图,主张慎重。赵国的上策,应该是谢绝乡土但暗中承诺提供援助,利用上党人对秦国的恐惧和仇恨,让秦国始终无法消化这个桀骜不驯的地区,为赵国争取缓冲,自己则审时度势,选择适当时机“下场”。当赵国决定“纳土”,接收上党郡并在准备不足和战场环境不利情况下迎来秦赵间主力决战之际,赵国就已经输在了战略层面,别说乐毅为将,就算上帝为将,也无补大局。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的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能与管仲乐毅相比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出自《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其原文为: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的确让人觉得很狂妄,因此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吹牛,只有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与徐庶认为诸葛亮的确是有管仲、乐毅之才。

要弄清诸葛亮是否在吹牛,那么就要先搞清管仲和乐毅在历史上是个什么人物。管仲是春秋时期辅助齐桓公称霸的贤才,他凭借着卓越的治国能力被后世管理者当作楷模。而乐毅则是战国时期主燕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的军事天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在间接地表示自己是能治国、善用兵的全才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陈寿的意思是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要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后世人借此便说诸葛亮不会带兵打仗。因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显然是在吹牛。

我们首先来说诸葛亮自比管仲应该是没有吹牛的,他辅佐刘备在乱世之中成就帝业又凭借着卓越的治国能力治理蜀国,他的这些成就在当时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有争议的便是诸葛亮自比乐毅了,为什么我觉得诸葛亮自比乐毅这个有待讨论呢?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截然不同。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固然与其善于用兵有关。但我们仔细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乐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那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于燕国是非常有利的。

乐毅在攻打齐国之前,齐国已经被其他诸国孤立。他是集合了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去打的齐国,齐国外无大国救援(秦国已经被说服坐视不管)以一国之力独挡五国之兵由此可见其败局早就已经注定。所以与其说乐毅用兵高超不如果当时的局势对燕国来说是有利。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葛亮,就不难看出他为何难以取得向乐毅那样的军事成就了。《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而(诸葛亮)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诸葛亮的对手是强大的曹魏,无论是在国力还是在人才方面蜀国都难以和曹魏抗衡。而且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他难以对外进行扩张只是勉强坚守,魏蜀两国实力悬殊是公认的。把乐毅摆在诸葛亮的位置上,也不见得他会比诸葛亮取得更好的成就。所以说诸葛亮自比乐毅这个是不是在吹牛,我们对比一下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也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的名气比乐毅倒是大很多,知道诸葛亮的人要远比知道乐毅的人要多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诸葛亮比乐毅倒是成功的多。

长孙无忌是皇帝亲舅舅,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一名,却为何自缢而死

《乐毅报燕王书》中说: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大凡功成名就的功臣勋将,懂得进退,不贪恋禄位,激流勇退,不失为全身保家的明智之举。故范蠡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毅然辞官去职,隐市经商,成了巨富陶朱公;张良助刘邦建汉,退隐山野,成仙得道,悠游快乐。

唐初的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兄长,唐高宗李治的舅父,与唐太宗李世民有过命的交情,追随李世民开国建唐,又主谋玄午门之变助李世民上位,帮助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主持修定奠基唐朝二百多年的《唐律疏议》,还一力辅助唐高宗顺利继位,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尽智尽力,功高无比。因此唐太宗将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列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开国大功臣,最后竟落得流徙黔地、被逼自缢的下场,让人唏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功高震主。长孙无忌历仕三朝,连助两朝皇帝登基,对大唐有创世开国之功,做宰相、太尉三十多年,从赵国公到齐国公,官职已极,无以封赏。皇帝特别是唐高宗每次看到如此功高的舅舅在朝,当有如芒在背的感觉。其二专权朝纲。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与褚遂良辅政,帮助唐高宗登基。又是舅舅又是宰相的长孙无忌自然大权在握,朝政诸事也自然都由长孙无忌裁决,高宗只有同意的份。天长日久,作为皇帝的李治,自然心怀怨恨,不愿做傀儡,欲夺回皇权之心与日俱增。其三怀私报复树仇人。高宗永徽四年,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为储位之争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就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最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被赐死。死前李恪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其四不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永徽五年,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担心大臣不从,就与武则天亲去长孙无忌家饮宴,多赐宝物,封赏其三个儿子,并将王皇后无子暗示于他。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第二年,高宗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不敢言,褚遂良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在一些细节上支持褚遂良。其实高宗要用废后一事来抗争长孙无忌等人的专权,因此不久高宗就贬王皇后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也因此记恨长孙无忌。其五遭人诬陷。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密章,称监察御使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锻炼成狱,奏催高宗下决心。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几个儿子也都罢官,流放岭南。随后,高宗再命李勣和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没为奴婢。674年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将他陪葬昭陵,又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竭忠尽智为大唐的长孙无忌也总算可闭目了吧?

如果长孙无忌作为顾命大臣,辅助高宗登基后,理顺朝政,激流勇退,不再参于朝廷的是是非非,那该多好。既还政高宗,让高宗总理朝政,顺君心,更永感舅亲大恩,又功成身退,安身荫子,留美名于万世。可惜啊,不放心高宗治政,勾恋于权势禄位,致违君意,为奸邪利用,惨遭流徙,被逼自缢。含恨身死,能无怨吗?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怎么解读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我们常说“善始善终”就是这里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干一件事,开头的人很多,但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出自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中《乐毅报燕王书》: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这段话的意思:

臣听说,善于做事的人不一定善于把做事做完成,善于开始不一定善于结束。以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但夫差却不相信伍子胥的话能够成功,因此,他不后悔把伍子胥扔进了江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句话呢?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就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有始有终,善始善终。这句话并不深奥,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自古以来,真正能做到这句话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许多人做事就是喜欢扎堆开头,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一个人要想成功,没有其他的捷径,只有坚持到底。如果不用心,虎头蛇尾,敷衍其事,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失败,不能取得成功。

世上能坚守初心,持之以恒做大事的人不多。任何事情,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收获,任何成功,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结果。

起好步,开好局,结好尾,这是一个人干好事业的全过程。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全局,全过程观念,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一点许多人一开始都是能做到的。

但这只是万里长城第一步,还要经过长期大量的艰苦努力的过程,这一点最考验人的毅力,当然,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否则会前功尽弃,许多人就是倒在了这最后一刻,善终者寡,说的就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但这些人就是成功者,是英雄。

所以“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干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会让人慢慢失去一开始创业时的热情,消磨你的意志,使你最终丧失毅力,坚持不下去,最终一事无成,或半途而废。

认识到这些问题,就要在我们打算做事业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好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你一旦决定了要干,就要一往无前,横下心来,克服一切困难,把要做的事干到底,干出成绩。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姜子牙和张良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是为了吹牛逼,是简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特点、人生追求,寻求志同道合者的合作。

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或许我们有时也可以借鉴呢。

自比管仲,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价值观

管仲,是齐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辅佐齐桓公时期,严明法纪,以多种方式集中力量“富国强兵”,并以“尊王攘夷”大旗,获取广泛外部力量的支持,赢得霸业。

诸葛亮后来执政时,正是师从此法。

他严明法纪,却恩威并施。即使是受到刑罚的人都没有异议。蜀汉政权井井有条。

他不执着于“耕战”,以多种方式发展经济。蜀锦远销、水利遍施,使得蜀中经济快速恢复,支持南征、北伐。

法家是最难以实施的。如果没有最高领导人的绝对支持,面对豪强,根本就施展不开。

诸葛亮自比管仲,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如果不能接受这种理念的领导人(比如家门口的刘表),即使与他合作,他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而法家又是适合当时形势的。郭嘉说:“自恒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显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曹操也在以严格的积极干预来稳定形势。

诸葛亮北伐为人感慨,但诸葛亮治蜀则长期被人称赞。可是,如果没有领导人的绝对支持,诸葛亮像管仲一样治蜀,是不可能的。

同时,诸葛亮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像管仲一样“尊王”。

诸葛亮的叔叔曾经是袁术的人。想来诸葛亮继续侍奉袁术也是顺理成章。可是,袁术显然不符合诸葛亮的价值观。因此,诸葛亮旗帜鲜明地以管仲,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对王室不忠者,他不效命。又尊王室,又认同管仲价值观、法家理念者,才是他的真主。

当时的士大夫中,像荀彧这样有强烈忠君思想者不在少数,诸葛亮显然也是其中一位。

自比乐毅,表达自己的能力特点、士人气质

一直以来,提到乐毅,大家都认为他是军事家。

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乐毅的外交、政治才干。

乐毅以弱燕攻强齐,可不仅靠军事才能。

没有强大的外交能力,他是不可能统合五国联军,统一作战的。

诸葛亮自认绝非一介太守,也非一将之才,他是复合型人才,潜在东家要认真考虑对他的使用。

没有强大的政治能力,他是不可能在下齐七十二城后实行良政,获得齐地人心的。

而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也强调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表达了自己的士人气质。

显然,诸葛亮自比乐毅,是以此表达自己的能力结构,他并非某一单一领域的人才,他绝不仅仅是一个谋士,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以乐毅来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士为知己者死”,即使遇到燕惠王这样的领导,他也会一走了之,绝不反抗。

刘备愿放心托孤于诸葛,也是看中了诸葛亮的值得托付的士人气质。

诸葛亮政治理念,能力结构都和张良、姜子牙不同。盲目吹嘘自己,有何意义呢?

简单类比法,清晰表达,帮助良多

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方法。

这种以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人物来进行简单、恰当的介绍,总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米早期一句“雷布斯”,把小米和乔布斯的苹果强行对比,把小米的追求、理念清晰表达;

乔布斯早年介绍自己的ipod,也没有啰嗦说什么新物种,“把一千首歌放在一个口袋里”,用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恰当的表达自己的功能,不也是收效其大吗?

与其啰嗦地自我介绍,阐述自己这里好那里好,还不如把自己和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关联起来,让人轻易理解,难以忘记!

愿大家都找到愿意理解你、挺你的伙伴!

乐毅到底是谁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是名将,管仲是能相。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表明自己不仅能出则为将,入则能为相,而且还是名将能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魏、赵、韩、楚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岌岌可危。但后来,燕惠王听信谗言,猜忌乐毅,只好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其中所指二人就是蒙恬和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单单是说明自己具有他们的才能,更反应出诸葛亮崇尚他们的情怀。这一点,很值得玩味。

管仲是齐国公子纠的师傅,与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当公子纠被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斩杀后,召忽就陪着公子纠殉难啦,但管仲却没有。

有人责难管仲,但管仲却振振有词,说:“我忠于的是齐国的国君,而不是公子纠。”

公子小白即位齐国国君,鲍叔牙极力推荐好友管仲为相,自己为辅。成就了齐桓公五霸之首的霸业,管仲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乐毅忠心为燕国,却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选择逃难。等到燕国处在危难之际,燕惠王想起了乐毅,冰释前嫌,再次重用乐毅,帮助燕国渡过了危难。

曹操之所以为之怆然流涕,可能是感同身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也有他们的信念、情怀呢?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值得品味。

感人最深者莫外乎情,有哪些古文让你泪流满面

好的,我推荐秋瑾的《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1875—1907),字璿(xuan)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清末杰出的女革命家。1905年参加光复会、同盟会,1907年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

注释:

1.貂裘换酒:语出自李白《将进酒》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堪:称得上。

2.勤:多,经常。

3.碧涛:忠烈之血汇成的波涛。相传春秋时期,周大夫苌(Chang)弘忠于祖国,得罪了晋国,晋国迫使周王杀死苌弘。百姓十分怜惜地,用石匣藏起他的血,三年后这些血化成了碧玉。自此,后世称烈士的血为碧血。

导读: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充满豪侠气概的奇女子。她出身书香门第,却不甘安逸,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革命之路,号召并投身反清革命。

这首诗表达了秋瑾的报国志向和牺牲精神。

诗作前两句以千金买刀、貂裘换酒在所不惜为喻,抒发作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舍弃个人一切的豪迈气概;后两句先是用“勤”字表达对生命的无比珍重,继而用“洒”字和苌弘化碧之典,传达出将自己的鲜血化为淹没旧世界“碧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作者为实现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决绝态度。

感言: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更为可贵。把个人生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业,人生就能闪射出耀眼的光华!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那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后面蜀国还被灭

君不知村夫临死的时候写了一封自检,当时人不懂,现代人不通

那自检是怎么写的呀

愚智不达,不答愚疑。拂尘不周,敬请谅亮。

鲁大人读罢,批下八字:

垃圾不俭,不捡垃圾。

我一看不禁一颤:此回复欠佳呀!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三个人谁的能力功劳更大

能力上来看,诸葛亮和管仲并列第一,乐毅第二。

因为管仲和诸葛亮综合能力都比较强,战略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政治上管仲和诸葛亮都是法家思想家并实施依法治国措施;经济上管仲依托盐铁鱼虾搞海洋经济,诸葛亮依靠屯田耕垄搞山盆经济;外交上管仲采取奉天子、合小国、震楚国的路线,诸葛亮采取联合东吴、共拒曹魏的路线;军事上管仲先攘外再安内,诸葛亮以攻为守连续北伐,并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和连弩;

管仲是皇N代,诸葛亮是官N代,背景资源都很厚实。从正史上看,乐毅擅长于军事,别的方面没有明显表现,似乎显得能力比较单一。

功劳上管仲、乐毅、诸葛亮并列第一。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春秋,乐毅辅佐燕昭王打败齐国威慑战国,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三国鼎立之功并且智取孟获、智杀张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