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燕昭王率领五国联军打残齐国之后,立刻就面临一个问题:战后如何瓜分战利品呢?
基于燕国的利益,当然是不愿意把齐国的领土分给其他国家的,一寸都舍不得。
但基于其他国家的利益,这领土哪怕我不占,也不能让燕国占了。
双方围绕这个问题反复商讨,最后搞到了争论的地步,但谁也没有说服谁,气氛很紧张。
这时候,楚国又强行加戏,弄死了齐湣王,并理直气壮地要求分一杯羹。
这一下,局面更混乱了。
眼见无法继续推进灭齐大业,于是燕昭王不得不听从乐毅的建议,与其他国家先瓜分了齐国部分领土。
随后,又借口齐国还有两座城,等彻底灭掉齐国之后,再考虑其他的领土分配问题。
我们在前文中也说过,乐毅这个建议,其实就是暂缓军事行动,等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再吞并这两座城。
因此,燕国的高层们应该都明白,这两座城短期内根本拿不下来。
可这样一来,燕国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燕昭王发出的,他认为必须灭齐,所以暂时的等待很值得。
另一种声音是燕昭王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燕惠王发出的,他认为灭不灭齐倒在其次,这个乐毅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点?
客观地说,燕惠王的这种质疑也不算无理取闹。
燕国是怎么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的?只有少部分是派兵攻打,大部分是看到五国联军的旗帜之后直接投降。
对于这些地方,各国虽然提前瓜分了一部分,但由于齐国还没有彻底灭亡,所以各国都没有行使主权,派人实控。
展开全文
那么,这些城池应该由谁来代管呢?当然是军队里的主管,也就是乐毅。
请大家再想想,大部分城池既然选择了投降,他们就必然会服从乐毅的安排。
比如说乐毅大军缺粮,可以不从燕国运,直接让齐国的各个城池摊派,每家征收一点过来就行。
长此以往,乐毅就有可能变得不可控。
想要控制一支军队,就必须控制他的人事权和财政权,也就是把将领任免和后勤补给捏在手里。
如果中央政府手握这两大法宝,就不用担心在外作战的部队失控。
可是当时的燕军是个什么情况呢?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以至于在军中没有足够分量的人制衡他,这使得乐毅的才华得以全面发挥。
在这种基础上,燕昭王又同意乐毅围而不攻,如果乐毅用个几年的时间,以军事主管的身份消化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
到那个时候,乐毅自己手握人事权和财政权,他还会不会服从燕昭王的指挥呢?
燕惠王能想到这一点,燕昭王当然也想到了。
燕惠王认为应该防范乐毅,而燕昭王则认为应该继续支持乐毅,赌一把。
就在同意乐毅围困齐国两座孤城之后,燕昭王直接让乐毅的妻子穿着王后的衣服,乐毅的儿子穿上王子的衣服,直接把这两人送到了乐毅的军营。
燕昭王的这个举动,如果从好的方面联想,自然是说燕昭王这个人心底无私天地宽,乐毅功劳大,直接就愿意把齐国送给他。
可如果从坏的方面联想,这个举动自然是在警告乐毅:听说你想当齐王?我满足你。问题是,我送齐国给你,你真的敢接吗?
事实上,乐毅还真的不敢接,看到自己的老婆孩子之后,乐毅立刻勒令他们换回普通的衣服,把王后和王子的衣服全部送回燕国,并信誓旦旦地说:一辈子忠于燕国!
乐毅的这个举动,如果从好的方面联想,自然是说乐毅这个人没有贪念,只想当名将,不想当国王。
可如果从坏的方面联想,这个举动自然是乐毅在示弱:此时形势不对,我不能得意忘形。
具体应该怎么解读,相信大家自有判断。
而就在燕昭王和乐毅君臣两个一来一回打太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燕昭王去世了。
这时候,选择权就交到了燕惠王的手里:是沿用燕昭王的策略,继续信任乐毅。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提防乐毅反叛呢?
其实,燕惠王根本没得选,他只能换掉乐毅。
燕昭王虽然表达了对乐毅的信任,但君臣两个有过一番拉锯,双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说不准。
燕惠王有过怀疑乐毅的“前科”,哪怕他表现出一副完全信任乐毅的模样,乐毅的心里也会打鼓:“这是不是故意试探我呢?”
这种君臣猜疑的事情一旦发生 ,对于军队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
因此,燕惠王只能果断地找人换掉乐毅,避免燕军因可能到来的内讧而崩溃。
后来,燕惠王找人换掉乐毅,而乐毅立刻跑到赵国,这就是双方的互信出现了巨大问题。
这么说,或许有为燕惠王开脱的嫌疑,但对于一个封建君主而言,“疑人不用”是第一准则。
后来,燕惠王和乐毅也达成了默契:乐毅不会做出有损燕国利益的事,燕国则要厚待乐毅留在燕国的老婆孩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