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怎样练气?为何结婚要选好日子_无极_清明节_介子

本文目录

  • 太极拳怎样练气
  • 为何结婚要选好日子
  • 太上老君有几个徒弟
  • 创业公司,一个没能力的人做到总经理,你们遇到过吗
  • 孔子为什么姓孔,庄子为什么姓庄,而老子为什么不姓老
  • 清明节,给已逝亡亲上坟有必要吗

太极拳怎样练气

想把太极练深,练气是十分必要的。练气就要先站桩,站桩和扎马步一样,马步是外家桩,内家拳站桩是内家桩,不过也有相通的地方。

太极拳站桩,站的是“无极桩”,由浅入深,之后站“太极桩”。

无极桩久站,年复年。必会内气充盈,拳脚有劲。发劲刚猛。

无极桩的站法是

无极桩

桩功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曰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为何结婚要选好日子

老祖宗从生活中积累的精髓经验。不得不信,人活着什么也吃,什么也信点是人的本能生存。万事往好的方向走,努力了不会后悔的。

太上老君有几个徒弟

元始的正式徒弟有12金仙,此外还有南极仙翁是元始天尊的得意弟子,云中子。还有一记名弟子燃灯道人。另外十二仙中的灵宝大法师 他是老子的徒弟. 也就太上老君了。 太上老君的徒弟,据封神榜来说只有玄都法师。但别的书中,老子的徒弟还有上洞八仙。据《老子化胡经》,《太上老君开天经》.有尹喜,天竺各城主(被点化),释加,太初,太始,伏羲等. 有不少。 通天教主的弟子就更多了,有教无类嘛!不过比较有名的二代弟子有:多宝道人、赵公明、三宵、金光圣母、龟灵圣母、长耳定光仙、乌云仙、金光仙,灵牙仙、火灵圣母、牛魔王(通天坐骑也算是记名弟子,比较有名),此外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

创业公司,一个没能力的人做到总经理,你们遇到过吗

你看问题太表面了,能力不仅仅是个人魅力和领导力,同时还要看他手上拥有的资源,一个其貌不扬在上家单位只是个普通销售或者客服的人,他没有相应气场是正常的,但他手上拥有的资源是初创公司急需的…明白了么

孔子为什么姓孔,庄子为什么姓庄,而老子为什么不姓老

谢邀。

先说答案吧。

老子的“老”,说的是李耳的职位是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职务主要负责传承大道,辅佐天子以道治天下,是天子之师,也就是天师。这是周天子直属的重要职务,属“天子之老”,故而以“老”称之。

《礼记·王制》:

“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注》老谓上公。

而“子”的称谓,则有其演变。

“子”最初是一种爵位,后来演变成为对特定的人的一种尊称。“子”的演变关于“子”这个称谓,是有其演变的。

《礼记·王制》记载: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

如微子、箕子之类。

●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

如晋正卿赵文子、栾武子等。

●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

如齐国管子、田文子、晋国盾子等;

●到春秋、战国之际, “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

如孔子、墨子之类。

●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至于什么老子天生老像;又或者李、老同音,聃、耳同音;或者李耳姓老;或者老子很长寿,所以称“老子”的说法,都并不合理。

清明节,给已逝亡亲上坟有必要吗

清明节,给已逝亡亲上坟有必要吗?

答:有必要。清明节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纪念仪式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尊亲睦族及行孝的表现。

首先讲一讲“清明节”的由来,原来“清明节”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古人们说:相传在春秋时期,原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之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健康;当“重耳”发现吃的肉是“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 ,“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对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背上自己年迈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 ,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都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老柳树下死了,文公见状,嚎啕大哭,将入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这一天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就有了“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

题主问到:“清明节,给已逝亡亲上坟有必要吗”?有必要。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主要祭祀节日之一。在祭祖和扫墓时 坟前拜一拜,焚香烧一烧,祭奠祭奠祖先,以表达孝义和思念。

清明节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节祭祀很重要。若你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清明节祭祀,也是对祖先“思时之敬”。

清明节也称上坟、扫墓、祭扫。为故人坟基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尘,在摆上贡和鲜花等。人生意味着生死,岁月转换,回头便是年轮。缅怀故人孝敬长亲是美德。

清明节上坟烧纸,是缅怀亲人,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不信鬼神,但信仰先祖。清明节上坟是告慰先祖,幸福生活不忘先祖的恩情。虽然逝者无法分享后辈的幸福生活,但后辈上坟敬祖,以表孝心来告慰。

所以说,清明节,给已逝之亲上坟是有必要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