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剩的功臣耿炳文的结局是怎样的?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清洗的时候,为什么没动耿炳文_朱元璋_长兴_燕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耿炳文 朱元璋 长兴 燕王

本文目录

  • 朱元璋杀剩的功臣耿炳文的结局是怎样的
  •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清洗的时候,为什么没动耿炳文
  • 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深受百姓爱戴
  • 你认为朱元璋没杀耿炳文是因为想到了有人会造反而给朱允炆留下后手吗
  •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 朱允炆丢掉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杀剩的功臣耿炳文的结局是怎样的

耿炳文,耿炳文的性格非常的保守,打仗的风格也是以保守著称。耿炳文打仗其实不怎么行,但是防守上确有本事。

耿炳文的父亲就支持朱元璋,而且有战功,朱元璋曾经下旨褒奖其父的功劳。

耿炳文也参军了,也曾在战争中为朱元璋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特别是对于张士诚的战役,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耿炳文在对张士诚的战役里起了很大作用。为此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而且,耿炳文为人低调,不轻易犯错,朱元璋也找不到他什么把柄,所以得以保留了下来。也是洪武朝为数不多的活下来的开国元勋之一。

虽然耿炳文逃过了朱元璋的大清洗,但是却被谋反的朱棣逼的自杀而亡了。他支持建文帝,讨伐朱栗到最后兵败,那么新朝建立自然容不得他了,所以他最后得到了自杀而亡的结果。其三子亦自杀亡。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清洗的时候,为什么没动耿炳文

历史上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桥段是屡见不鲜的,这其中最凶残的要属刘邦和朱元璋了。巧合的是这两个皇帝都是真正的草根出身,这可能也是他们诛杀功臣的原因吧。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面对朱元璋这样大面积的清洗,还是有人幸运的躲了过去。耿炳文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为何朱元璋要放过耿炳文呢?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的题主给出了答案,认为:耿炳文与朱元璋同出一地,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是最早跟随朱元璋一起“闹革命”的元老,和朱元璋有极深的感情。特别是耿君用在与张士诚军队交战时战死了,这让朱元璋异常的痛心。于是让耿炳文承袭了父亲“管军总管”的职位,而耿炳文也确实立下很大功勋,大明开国后,耿炳文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

那朱元璋不杀他是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还是因为是同乡?

当然不是,从朱元璋清洗功臣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绝对不是感情用事,心地善良的人。只要他觉得你有威胁,亲爹我估计他都能砍了。所以和朱元璋说感情是行不通的。而他不杀耿炳文其实有更加深沉的原因。

第一、笔者认为耿炳文是属于比较平庸的将领,对朱元璋以及后代够不成太大的威胁。他是善守不善攻的武将,攻城掠寨的本领并不高明,相反的守护城池的本领很高。因此假如耿炳文造反的话不会有太大的威胁,而留着他守卫城池倒是有不少的价值。再说了如果把所有的功臣都杀掉,则有外忧内患时没人保卫家国,这是非常尴尬的。

第二,耿炳文为人极为谨慎,他深知君臣之道,自己想要安心,就要让上面放心,所以他多次在公开的场合,自喻为狗,姿态放的是极低。他从不参与朝政,也从不言功,还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朱元璋,“我等全有东吴者,实上指挥方略也!”这让朱元璋听了是十分的受用。耿炳文也因此留下一命。

虽然耿炳文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善终。在之后靖难之役中,耿炳文深受建文朝廷重用,“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但是因为在与燕军交战中失利,被召回并免去了北伐总司令之职。之后朱棣称帝,耿炳文被按上了一个“贰臣”的帽子,最终是难逃一死,还牵连了家人陪葬,如此命运,何其悲惨?

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深受百姓爱戴

朱元璋并不受老百姓爱戴啊。朱元璋统治时期,一共发生了20起超过一千人规模的农民起义。

或者说,你从哪儿看出朱元璋受老百姓爱戴?

根据《中国农民起义史话》披露,朱元璋是有史以来农民起义爆发最多的开国帝王。

明太祖洪武三年就爆发了福建陈同起义,洪武十一年又发生了湘西吴勉起义,洪武十四年发生广东铲平王起义,洪武十六年江西顺天王起义……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爆发古州林宽起义。

朱元璋统治时期,明朝差不多每隔两三年就会爆发规模超过千人的农民起义。

你觉得这样一个皇帝是受老百姓爱戴的样子吗?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但是同时也是对底层民众最残酷的皇帝。

《大诰续编》里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福建沙田县13个农民聚在一起商量:“我等不在四业范围内谋生,恐要获罪,不如切掉几根手指,变成残废,就没罪了。”

结果,经人告发,朱元璋下令将这些“奸民”押回原籍枭首示众,将各家成年男丁族诛,妇女、小孩一律流放到不毛之地。

是的,在朱元璋统治时代,就是想做“家里蹲”,想做“宅男”都不行,因为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可耻”的,是要被杀头和流放的。

朱元璋规定:“一里之间,百户之内,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要是有“逸夫”,不仅本人要被处死,亲戚四邻都要发配边疆。可别以为这是闹着玩的,朱元璋曾经一次性处理了苏州、松江两地2871名“逸民”,而镇江坊甲邻里因未主动捉拿“奸民”,全部被发配去砌城墙,身死家破者不计其数。

你认为朱元璋没杀耿炳文是因为想到了有人会造反而给朱允炆留下后手吗

耿炳文的父亲最早跟随朱元璋,死于战场,耿炳文继承了父职,算是第二代的勋臣,朱元璋对这样的人更为信任。

元至正十七年,耿炳文率军打下长兴,以后一直镇守在那里,坚持了十年,这也是耿炳文的成名一战。

长兴是兵家必争之地。十年中间,张士诚的人马多次围攻长兴,耿炳文根据双方的形势,灵活调整战术,要么固守,要么主动出击,大小几十战,长兴始终不曾失守。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功臣,耿炳文因为在长兴的大功,被封为侯,爵名就是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长兴之战,耿炳文独力支撑了十年,后来他曾经分别跟随常遇春、徐达、傅友德、蓝玉等人出兵征战,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任务完结之后,大家各忙各的。耿炳文自己也曾经单独率兵出征。

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和其他大将之间,都没有深厚的交往,所以当朱元璋后来诛杀各位公侯时,耿炳文才没有受到株连。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耿炳文的儿子耿璇,也是一员军将,娶了皇太子朱标的大女儿江都公主,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姐夫或者妹夫。他们一家与建文帝是利益共同体,自然会对建文帝忠心,这也是耿炳文能够幸存的重要原因。

所以,耿炳文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后手,而是明手。也因此,朱棣起兵之后,建文帝最先使用的就是耿炳文。

此时的耿炳文已经六十多岁,享受了几十年的太平富贵,没有了当年的锐气,所以连连失利,但起码还能坚守城池。

建文帝自己沉不住气,错误地改用李景隆,结果还不如耿炳文。

朱元璋留下耿炳文帮助朱允炆,虽然作用不大,耿炳文却比其他公侯活得长远一些。不过,朱棣推翻建文帝之后,耿炳文被逼自杀,儿子们也没能幸免。

朱元璋死后给建文帝留一张底牌(耿炳文),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为何没用好

朱允炆“靖难之役”的失败,矛头根源直指朱元璋!朱元璋视20多个亲儿子为空气,直接“拍板”隔代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偏偏这个皇长孙年幼不说,还满身书卷气,对于带兵打仗啥的又一窍不通。本身疑心极重的朱元璋,借着为孙子继位铺路之便,大肆杀戮开国功臣,最终弄得“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无将可用的尴尬境地,令人唏嘘不已。

耿炳文为何能够躲过朱元璋的杀戮?

朱元璋生前大杀功臣,跟随他打下大明江山的老兄弟们一个个被他亲自“送走”,躲过朱元璋“屠刀”的寥寥无几。耿炳文这个长兴侯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那么耿炳文为啥可以逃过此劫呢?

首先,耿炳文是朱元璋的“子侄”辈。

耿炳文虽然跟朱元璋是老乡,却并不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将领。耿炳文是因为其父耿君用战死后承袭父职,才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并在征讨张士诚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一举奠定了他开国功臣的地位。耿炳文年纪上只比朱元璋小6岁,但朱元璋和其父耿君用平辈,耿炳文自然就矮了一辈,成为了朱元璋的“子侄”辈。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同属“淮西集团”的耿炳文在资历和军功方面相较于其他淮西悍将功臣来说稍逊一筹,身份地位也没有那么显赫。

其次,耿炳文是朱标太子一党,却不是核心成员,对皇权没有威胁。

朱标太子娶的是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娶的是徐达之女,而到了耿炳文这,他的儿子耿璿娶了朱标的长女!耿炳文与朱标太子成了儿女亲家,“坐实了”耿炳文低辈分的同时,也将耿炳文牢牢绑在了朱标太子的阵营里。虽然耿炳文与朱标太子是亲家,但朱标长女并非嫡出,耿炳文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朱标一系最核心的成员。耿炳文的存在可以是朱标继位后的助力,却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反之,朱标早逝后,耿炳文也不会成为阻碍皇长孙继位道路上的阻力。这点是耿炳文与大将军蓝玉等人最本质的区别所在,除了身份地位远远逊色外,其内敛低调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也是他能够保命的重要因素。

耿炳文并非朱元璋留给朱允炆底牌

耿炳文能够避开朱元璋杀戮是幸运的,那么他真的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的底牌吗?个人不这么认为。

如果朱元璋能够预料到在他死后朱棣会造反,那么朱元璋留的就绝对不会是耿炳文。一来耿炳文的年纪比朱元璋小的有限,在朱元璋驾崩时已经是65岁高龄,这在古代已然是比较高寿了,指不定哪天就驾鹤西去了。朱元璋若真的防着朱棣,会不会拿年迈的耿炳文去赌?二来,朱元璋对于耿炳文和朱棣的军事能力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真想防止燕王朱棣造反,必然会留一个能够全面压制、震慑得住朱棣的将领,而耿炳文显然不达标

如果硬要说朱元璋留了底牌给朱允炆,驸马梅殷才是那张底牌。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临终前单独召见了驸马梅殷,并赐予他讨伐叛逆的诏书。

因思驸马梅殷。他尚太祖宁国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为眷注。临崩时,梅殷侍侧,太祖因嘱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复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大者,汝讨之。

驸马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是爱女宁国公主的夫君。宁国公主与朱标太子一母同胞,关系上自然更亲近一步。朱元璋留梅殷辅佐年幼的朱允炆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造反。那张朱元璋亲赐的讨逆诏书就是最大的底牌,可惜朱元璋所托非人,这张最大的底牌最终没有打出来。

朱允炆为何没用好耿炳文?

耿炳文是开国功臣,领兵打仗的能力自然是有的,但他却并不是那种攻城拔寨、进攻型的将领。在大明王朝日趋稳定的大背景之下,藩王们日益成长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下,那些跟随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全然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成为了威胁皇权的存在。而耿炳文却是这些开国功臣中的异类,因为他最擅长防守。

至正十七年,耿炳文奉命进攻长兴,在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后就驻守长兴,之后十年内张士诚多次进攻,最终全部无功而返。虽然敌众我寡,但耿炳文依然坚守住了长兴,可见耿炳文守城的功夫了得。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而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朱允炆第一时间便任命耿炳文为讨伐燕军的主帅。显然,朱允炆想要耿炳文主动出击,将燕军叛逆全部平定。站在朱允炆的立场,作为皇帝,主动出击平乱无可厚非,可偏偏任用的耿炳文并不擅长主动进攻。而善于防守的将领往往在性格上是保守、谨慎和稳重的,这与当时朱允炆迫切想要平乱的方针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反观对面的燕王朱棣,自幼跟随着诸多开国名将,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其就藩的北平又是一个边防重地,常年面对着北元残余势力,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名将凋零的年代,燕王朱棣无疑是整个大明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面对这样的朱棣,纯军事比拼自然无人可敌。但不要忘了,朱允炆的南军兵力、装备、后勤供给等,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朱棣的燕军。燕王朱棣再怎么能征善战,仅仅依靠军事能力是无法取胜的。

然而燕王朱棣命中注定有“贵人”相助,这个“贵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黄子澄。作为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文臣,在朱允炆继位后便第一时间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与朱允炆内心对于藩王尾大不掉的担忧不谋而合。为了稳住燕王朱棣,黄子澄又直接“帮助”朱棣成功将被扣留在京城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放回北平,解除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在耿炳文吃了败仗后,又第一时间提议草包李景隆顶替耿炳文主帅之职。

“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耿炳文吃了败仗不假,但这次败仗并没有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两次败仗损失的兵力并不会对整场战役的结局造成根本影响。然而急于求成的朱允炆却根本不给老将耿炳文时间和机会,在黄子澄的提议下更换了李景隆,彻彻底底的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耿炳文虽然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底牌,但合理使用这位老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以耿炳文的守城能力,只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时间,燕军根本无力突破其防线。朱棣的军事才能没有了发挥空间,耿炳文耗都可以耗到燕军不战而溃。

归根结底,“靖难之役”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建文帝朱允炆自身。面对藩王势大尾大不掉的局面,没有冷静权衡利弊,采用了错误的削藩政策。在面对燕王朱棣的起兵造反,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及错误的用人一步步葬送好局。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原创不易,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欢迎点赞、转发和留言。

朱允炆丢掉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谢谢邀请!朱允炆失掉天下的根本原因,既有朱元璋的过失,也有朱允炆的自身原因。

一是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埋下儿子争夺皇位的隐患。朱元璋本来是想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的,立朱标为太子,以便后来顺理成章地做皇帝,没想到朱标没有做皇帝的福分,37岁就病逝了,死在朱元璋的前面。对于继承人的问题,就要重新考虑了。在众皇子中,燕王朱棣是很优秀的,可以做继承人,就是朱棣除外,能做继承人的也大有人在,可是,朱元璋认为长子去世,皇位应该传给长孙,这样,朱允炆就做上了皇帝。朱元璋皇位没传子的这个做法,必然使众皇子不满意,争夺皇位就在所难免了。

二是建文帝朱允炆急于削藩。1399年,朱允炆做了皇帝以后,政局还未稳,就开始削藩,本来他的叔叔们大都对他做皇帝不满意,他这样做,必然逼迫他的叔叔们起来造反。燕王朱棣害怕削到他的头顶,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对抗侄子朱允炆,战争爆发。

三是朱允炆仁慈。由于建文帝朱允炆年轻,害怕承担杀叔罪名,他的目的是教训叔叔朱棣,让他老实接受削藩,嘱告将士们不要杀死叔叔,所以将士们手软,多次贻误战机。而朱棣的将士,目的明确,打仗就是争夺皇位的,所以作战勇猛,能以少胜多,节节胜利。

1402年6月,朱棣带领燕军直逼南京城下,南京城里慌乱起来,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看大势已去,就打开金川门,放燕军进城,城中的将士纷纷投降。朱棣来到宫城前,看见院内起火,没有见到建文帝朱允炆。估计放火自焚烧死了,也有人说逃走出家了,反正后来也没有人找到,生死是一个迷。

建文帝朱允炆做了四年皇帝,打了四年仗,最终失败,丢了皇位。要找原因,自身的原因是很大的,就是急于削藩,还有仁慈,也没有考虑到祖父留下的隐患,若考虑到,就不会急于削藩了,也不会仁慈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