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黄家驹墓怎么去
- 美军的“飞机坟场”有多恐怖
- 为何农村老人说:宁在坟头过夜,也不去荒庙留宿,荒庙可怕在哪
- 1988年苏军在阿富汗竟然被打的全军覆没,为何“帝国坟场”这么厉害
- 阿富汗在历史上有什么成就为什么阿富汗会被称为“帝国坟场”
- 死里逃生是怎样一种体验
黄家驹墓怎么去
黄家驹的墓地位于香港将军澳华人永远墓地十五段六台二十五号。黄家驹于1993年7月葬于此地,终年31岁。
黄家驹墓位于香港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十五段六台二十五号。 乘地铁到油塘,往天主教普照中学出口,经过两条电动楼梯, 直行穿过一栋楼宇,过对面行人路转右直行,到鲤鱼门广场, 转左直行过班马线再转左,就会见到14S巴士站,价钱是港币4块2。 需要注意的是,14s只在清明和重阳节运营,并且只行驶到坟场回旋处,祭拜者需步行上去,大概是十五至二十分钟。路线与搭14S一样,不过过完班马线就转右, 原路直行转左,就会见到坟场入口。 到上去,原路直上,会有条分叉路,向下行就是灵灰阁,黄家驹的墓的背景是蓝色。
美军的“飞机坟场”有多恐怖
飞机坟场只是我们给他起的一个绰号,他的正式代号是美国第309航空维护与重建中心(AMARG),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戴维斯·蒙山空军基地,占地面积大概10.5平方公里。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常年少雨、气候干燥,而且土地结实坚硬,非常适合作为储存场地。下图为戴维斯·蒙山空军基地的一角,据说这里封存的飞机超过4200架,而且其中还有让其他国家垂涎欲滴的B-1B战略轰炸机。
这个空军基地中存放的飞机种类和型号非常繁多,甚至还有上世纪50年代的机型。其中比较不错的机型包括C-5银河战略运输机、C-130战略运输机、B-1战略轰炸机、F-14雄猫战斗机、F-16战斗机、F-111战斗轰炸机、MH-60直升机、B-52战略轰炸机等等。一般来说价值性比较高的飞机和零部件在封存过程中使用的保存措施比较好,进行维护后可以使用。下图为经过封存的SH-60海鹰直升机,可以看到关键部件拆除,而他的背后是封存的C-130运输机和一批C-17运输机的发动机,都是被包的严严实实的。
至于“恐怖”这个词,很多人对存放在这里的飞机有很多误解,认为他们封存之后都是可以随时启封上天的那种,所以得出美国可以随时增加4000多架飞机的结论。实际上,这里面有超过一半的飞机最后就是拆零件或者回收材料的下场,还有很多干脆放到超过寿命期没有修复的价值,有的则因为实在是型号太过老旧根本没有修复的价值,所以人家叫他“坟场”。实际上可以随时启封的战机并没有网上说的4000多架那么多。比如下图
这里面的飞机大概分为四个等级:
1.状态良好,随时可以恢复飞行。这个等级的飞机是价值最高的,只要有需要解除封存经过简单维护后就可以随时投入使用。据说美国海军在海湾战争中就动用过封存战机。而且美国很多军售也是从这个坟场中拉出来很多状态良好的飞机卖给别人,比如中国台湾在2007年从美国购买的P-3C反潜机就是从飞机坟场里面拉出来的。再就是美国还把坟场里情况不错的战斗机改成靶机使用,比如下图3为QF-4靶机,就是坟场里封存的F-4改造的,这些老的二代战斗机打完了算完,算是发挥余热。
2.经过大修维护后可以恢复飞行的。这类战机情况比第一类略微糟糕,但是有可再生的价值,通常决定他们要恢复飞行能力后由309航空维护与重建中心与战机的厂商联系,然后返厂大修,大修之后具备第一种情况的作用,可以自己用可以出售或者当靶机。比如下图为编号60-1007的B-52H型战略轰炸机,2008年封存,在2015年2月正式启封以替代受损大修的B52。
3.没有飞行能力但可以拆零件。这类飞机已经没有修复的价值,可能有损坏或者寿命已经到了,总之修复起来花费比较大,但是他们可以拆零件用。特别是美国现役的大量F-16、C-130、C-5些现役战机,某些型号可能已经不生产,美国就把这些坟场里的飞机零件拆下来换到现役战机上。比如巴基斯坦现役的二手F-16,他们的零件来源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飞机坟场的旧飞机。再不如澳大利亚空军装备的FB-111战斗轰炸机,虽然美国不再服役这种战机,但是坟场里的这些封存FB-111可以为澳大利亚提供零件。而且有些老旧飞机的零件拆了可以转作别的用途,比如发动机装在汽车上用于除雪。比如下图为正在拆零件的C-5
4.销毁,这就是最低一级的了。销毁一方面是实在没有价值了,机型老旧连零件都没什么价值,机体寿命也早就到期,留着也没有用,干脆拆掉腾地方或者回收钢材铝材。再有一种就是政治销毁,特别是美苏之间协议削减战略武器,比如下图为90年代协议销毁的B52战略轰炸机,机体机翼都被切断,留下的部分可以当零件和原材料。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美国的戴维斯·蒙山空军基地坟场仍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价值性最高的飞机处理中心,毕竟像B-1B、C-17、KC-135都是世界上顶级的战略飞机,那些保存状态好的一旦启封可以帮助美国提升很大的战略投送和作战能力。但是也没有像网络上宣传的那样一夜间增加几千架飞机那么夸张,毕竟这个坟场里的飞机不都是可以启用的,而且启用也是需要不少时间。
为何农村老人说:宁在坟头过夜,也不去荒庙留宿,荒庙可怕在哪
村里一位有30年走夜经验的老人和我说:“如果你在野外赶路,天黑了被迫要找地方歇脚,但面前只有荒坟和破庙可以选择,那么睡在乱坟岗也千万别往荒庙去!”
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成文的规定?他闷了口酒摇摇头告诉我说:这是一辈又一辈的先人流传下来的古训,我们后生只需要照做便是了,不用过问太多原因,因为有些地方看似安全,实则危险重重。听完他的讲解我更想弄懂其中的缘由了。
01:我的夜路往事
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10多年前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候,很多人走亲戚都只能靠步行,如果时间稍微拿捏不准就需要半夜赶路,穿过荒山野岭回家。
(一个人夜宿破庙,是否安全?)
8岁时我送一些手打饼去另一个村的姨妈家,但由于我贪玩就拖到傍晚才出发。两村间隔10多公里,中间要穿插过一座小山,还有一片无人管理的荒林,去到亲戚家后被拉着聊天,离开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回来路上下起了雨经过一个废弃的瓦房,想起一些老人说过的话:宁树荒坟,不住破庙,我就赶紧挪步离开往家赶了。
长大后,我才有意识的去研究“宁住荒坟不住破庙”这句话的含义,答案为何?要从下面这个故事开始说起。
02:“宁宿荒坟,不住破庙”的典故
在古书中记录了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王五的布商常年外出卖布,有一年走到了青州地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落脚点,正当他愁着晚上去哪里歇脚时,他看到了一座荒庙。这座庙门口破烂不堪,荒草萋萋,但不妨碍是一个遮风躲雨的好去处。
当他踏进寺庙时却惊奇的发现庙里还有个和尚,王五的心中就十分激动,毕竟有人同伴。只不过没等聊多几句和尚就步入正题了,他:您看我这门前破烂,能不能行行好捐些钱给我修缮?王五刚开始没拒绝,谁知道和尚又说:您看我这寺庙后面还有很多等待修缮的,不如您大发慈悲全部揽下吧!
布商才意识到自己被坑了,于是就拒绝了,说完就想赶紧离开。谁知道和尚从身后掏出一把刀,威胁王五交出身上的钱,王五知道今天没得跑就把钱拿出来了。
万万没想到,和尚不仅没有放过他,反而还说了一句:我看你不情不愿的,肯定是对我怀恨在心,今天要是把你放走那还得了,不如就送你上路下辈子再做个好人吧!王五到这时才想起老人们说的“宁宿荒坟,不住破庙”的教训,只是一切都晚了......
这就是“宁宿荒坟,不进破庙”的典故。在古人眼里,睡在乱坟岗最多要应付豺狼虎豹,打不过就跑便是了;但是住进破庙里可能会面临诸多危险,以下几点不进破庙的原因。
03:为何老人极力反对夜宿荒庙,荒庙可怕在哪?
1、荒庙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坍塌风险
首先,在破庙里落脚最大的风险就是建筑的坍塌,如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大多数建造寺庙的原材料都是木材,容易被腐蚀和昆虫破坏。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这个规律:一个地方开始没有人打理后,它破败会大大加速。因为荒草重生会破坏建筑的结构,没有人管的白蚁等昆虫会侵蚀建筑,久而久之这样的破庙就成了危房,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让它坍塌,人要是在这里夜宿,运气不好就要被砸伤了。
2、毒虫猛兽,蚊虫叮咬,绝对不是理想的落脚点
想到破庙你第一时间能想到哪些场景?映在我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蜘蛛网,还有隐匿在角落的毒虫猛兽,以及嗡嗡作响的蚊虫。
由于破庙荒废了,而且没有人类活动,像蝎子、毒蛇、蜈蚣这样的动物都会进入落脚,冬天的时候还可以给它们防风避寒。荒废的破庙由于卫生环境一般,附近如果有草木丛生的话,就很容易吸引来蚊虫。
如果在这样的破庙里住上一个晚上,可能半夜醒来的时候会发现有毒虫在你身上肆意攀爬,一不小心还可能会有咬伤的风险,这时在荒郊野外就算去求助也无人应答。再加上烦人的蚊虫可能让你夜不能寐,住进去之后可能会更加烦恼,因而往破庙里钻绝不是过夜的最好选择。
3、破庙容易成为歹人的藏身之地
再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破庙里可能潜藏意想不到的危险。像这样没有人敢靠近的荒庙,在古代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很容易成为一些逃犯、亡命之徒的心仪藏匿点。
而在当代,一些流浪汉或者是犯罪嫌疑人依旧会把破庙作为藏身之处,因为这种地方一般不会有人靠近不容易被发现,而且经过他们稍微的打理还能防风避雨,不用经受风吹日晒, 比在外面要更安全。
所以普通人住进这样的破庙很大概率上会碰到歹人,遭遇这些来路不明的人就可能让我们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就像古籍里面的王五,最后“人财两空”,追悔莫及。
04:农村老人这句话背后的哲理
有人会说农村老人的这些话其实带有夸张和谣传的成分,但是仔细的去分析也还是有一定的哲理的,他告诫现在的年轻人出门在外要谨慎行事,无论是在哪里落脚都要留个心眼,保护好自己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因为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林教头,我们都是平凡人没有“风雪山神庙”的本事,一旦碰到歹人就来不及逃跑了。
05:“宁宿荒坟,不住破庙”在当代的借鉴意义
在没有诸多交通工具出行的古代,人们出行的方式有限。就算是有钱人也只能靠马车,普通人的话更多靠步行,一路颠簸劳碌也走不了多远。而那时候人口稀少,四处荒芜人烟,又不是随处都有旅店和酒店供他们栖身,所以要在外面临时落脚的情况很多。所以“宁睡荒坟”对付一下野生动物,也不去破庙冒遇到坏人的险。
在当代破庙几乎绝迹了,人们的“车马”也可日行千里,四处可见酒店宾馆,让露宿野外成了小概率事件。但老人们依旧会把这些道理告诉年轻人,就是想警示他们:无论出远门还是流浪异乡,也要多加谨慎,不要到有可能潜伏危险的地方多逗留,一定要时刻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无啊!
写在最后
“宁宿荒坟,不住破庙”是古人传递下来的智慧,虽然时过境迁,在当代不大可能有露宿野外、找到破庙的机会了,但依旧警示着“人们小心驶得万年船”,同时这也侧面反映出老一辈人对后生满满的关爱,你认为呢?
1988年苏军在阿富汗竟然被打的全军覆没,为何“帝国坟场”这么厉害
全军覆没?不知道别瞎说
苏联的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出兵~1989年2月撤离完成)伤亡倒不大,但是对于苏联这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学说根基的摧毁都是毁灭性的,对于苏联国内70年代就开始有大佬捣鼓的“抛弃亚洲”理论来讲更是一个极大的助力。这些理由不能说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肯定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没什么问题的。
其实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伤亡相比较卫国战争而言不算大,也就一万一千多人,还有三万多人受伤,军费花了不少,有统计说是二百二十多亿美元。其实在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国力空前膨胀,这点美元对于靠资源型经济度日的苏联来讲也不是个什么大事。至于死亡的一万一千多人……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卫国战争时期都死了三千多万人了,这一万一千多名士兵那也就是点小毛毛雨而已。
阿富汗战争真正在苏联的要害部位捅了一刀的,与其说是花了钱了死了人了,倒不如说是让它的国家学说与意识形态倒塌了。众所周知苏联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读越到后期越有了教条的、机械的、形而上的趋势,比如对于阿富汗这种第三世界国家的劳苦大众、无产阶级,按理说在面对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苏军战士时不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吧,怎么着起码不能跟我们作对是吧。
但是苏军部队进入阿富汗以后没发现谁“箪食壶浆”,倒是跟苏军不对付的部落长老带着手下的部族老百姓拼命袭击苏军部队——这事儿在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人那里能说得通,但是苏联的意识形态极为机械和教条,这就很要命了——大头兵们不会想到“这里的社会基础跟苏联哪里哪里不一样”,而只能想到“这个解放全人类也不太靠谱嘛”。同时,阿富汗这群中亚人极为诡异和残酷的作战方式还进一步让苏联国内“抛弃亚洲”的论调甚嚣尘上,甚至有成为显学的趋势。这对苏联才是真致命的。
有人可能不太理解这个过程,其实同样的过程目前在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身上同样在上演——2000年左右美国在建设“民主样板房”方面也是无比上心,一会儿嚷嚷着要在中亚建设“民主样板”,一会儿要在中东建设“民主样板”,一会儿要建立“民主国家联盟”取代联合国,本质上要靠西方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一统江湖。现在呢?阿富汗和伊拉克打成两场烂仗,两个民主样板房只剩下一地的建筑垃圾之后,美帝现在再也不提这茬了。
所以,在物质上对苏联影响不大,而是在精神上给苏联强烈的打击。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阿富汗在历史上有什么成就为什么阿富汗会被称为“帝国坟场”
这个三千多字的回答,将会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阿富汗为什么会成为各个时代大帝国的噩梦!
公允的说,阿富汗确实是个“帝国坟场”,而且属于那种“刀下不死无名之鬼”的类型。
1838年~1842年、1879~1881年、1919年~1921年三次让大英帝国秃头灰脸;
1979~1989又用了十年时间,拖垮了红色苏联;
2001~2014不可一世的美国也黯然收场。
大英帝国、苏联、美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牛逼的存在,但这三个大帝国不约而同的来到阿富汗,又走出了几乎完全相似曲线,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阿富汗为什么会被列强觊觎,是因为资源丰富吗?阿富汗是个极有意思的国家,西边的伊朗、北边的中亚五国、甚至就连南边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唯独面积接近65万平方公里的阿富汗是个黑洞一样的土地。
曾经有个笑话,一个基督徒、一个佛教徒、一个穆斯林在一起讨论谁的神最慷慨。最终,三人一致认为是安拉,因为祂赐予子民们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时上天传来一个声音:“你们不知道,我还安排了阿富汗吗?”
但这么一块贫瘠的土地,为什么三大列强会纷至沓来呢?这就得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解释了。
和世界上每个人的头上都贴着标签儿一样,这世界上每个国家的脑袋上也都分别贴着不同的标签儿。
阿富汗是属于脑袋上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它既是个南亚国家、也是个西亚国家、还是个中亚国家。
一个国家脑袋上同时贴着三个地区标签,是不是看起来有点霸气侧漏?!
但可惜,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说到西亚问题的时候,没有阿富汗什么事;说到南亚问题的时候,也没有阿富汗什么事;说到中亚问题,同样没有阿富汗的戏份。
这就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他是一个繁忙三岔路口上的隐身人。
充满高山深谷的阿富汗地形
虽然脑袋上贴着三个地区的标签儿,但是因为距离这三个地区的政治核心太过遥远,当讨论这些地区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遗忘了阿富汗的存在。
但再穷的三岔路口,也是三岔路口。虽然阿富汗是一个长期被遗忘的隐身人,但是他毕竟是在三岔路口上,而且是在分别通向三个重要地区的三岔路口。
这就是列强觊觎阿富汗的唯一原因,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扩张的大帝国来说,阿富汗都是最好的前进基地和踏脚石。
其实,在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三个大帝国之前,敢于踏足阿富汗的,没有一个不是威名赫赫的强者。
波斯的居鲁士大帝、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然后是巴克特里亚王朝(中国称大夏、吐火罗)、大月氏、贵霜王国、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这些名字对于熟悉历史的朋友来说,随便捏一个出来都是“能止儿啼”的狠人。
这些狠人带给阿富汗的,不光是千年以降的战火,还把生活在这个地方各部族民众,锻造的骁勇善战、桀骜不驯。
杜兰尼王朝疆域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第一次建立了属于阿富汗国家——杜兰尼王朝。
杜兰尼王朝出现后,就开始爆锤西边的波斯和东边莫卧儿帝国。当英国人到达印度次大陆时,杜兰尼王朝已经吞并了西北印度大片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名城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边省省会)。
当英国人开始经营印度次大陆的时候,曾经强悍一时的莫尔王朝已经成了一捆儿废柴。它成为废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锤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英国帝国应该感谢阿富汗人。
当然了,英国殖民者也表示了他们对阿富汗的谢意,这种谢意的表达方式是,1839年2.1万英军侵入并占领坎大哈,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4个月后,喀布尔沦陷,英国人举杯欢庆,以为女皇皇冠又多了一颗叫喀布尔的明珠。
但英国人很快就发现,阿富汗可不是三哥这种祖传菜瓜,他们很快就陷入了,阿富汗人游击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3年零8个月以后,损兵折将3万余众的英印军队自阿富汗全部撤退。此后80年,英国人又尝试了两次,但最终,都淹没在阿富汗人的游击战术里。
第一次英阿之战
公允的说,英国人不论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的质量都呈现碾压性的优势,但却始终不能在阿富汗行使有效的统治,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英国人希望达成的是一个有限的目标。
英国人入侵阿富汗的目的,是在自己的英属印度和中亚俄国势力范畴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能建起来当然最好,如果建不起来影响也不大,因此英国人不会倾其所有的进行战争投入。
另外,既然英俄缓冲区。阿富汗获得毛子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毛子对盟友历来都有口惠实不至的传统,英国人真的打过来时,毛子军队都跑的没影了,但支持点武器还是能做到的。
1879年第二次英阿战争期间,英印军炮兵部队驻扎在喀布尔老城以南的巴拉·希萨尔高地堡垒周边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阿富汗国内的部落山头。
阿富汗政权的基础,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国王不过是国内众多部落山头中势力最大的一个。
英国人打过来搞倒了国王,并不意味着搞垮了国家,其他部落的老大还没答应呢。国内山头林立,各自为政,是阿富汗能够拖垮大帝国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不过,英国人在阿富汗也不是一无所获。三次英阿战争最大的收获便是,1893年英国殖民者强迫阿富汗政府签署了“杜兰线”协定。
这条由英属印度外务秘书杜兰在地图上设定的边境线,将阿富汗东部的一大块领土划入了英属印度,而印巴分治时这部分领土又进入巴基斯坦的版图。
这块领土就是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西北边省的名称换过好几次,现在它叫“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而它最初的名字是叫“阿富汗尼亚”。
我曾在《巴基斯坦为什么那么乱?》的回答中提到,巴基斯坦西北边省和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俾路支省的俾路支人闹分裂时,西北边省的普什图人也跟着凑热闹。
苏军入侵阿富汗时,西北边省是阿富汗游击队的补给基地,美军入侵阿富汗时,西北边省是塔利班游击队的藏身地。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种族都是普什图人,甚至可能曾经是一个部族。
要知道,你问一个阿富汗人,他会先说自己是哪个族、哪个部落的人,然后才是阿富汗人,这就是他们对国家和族群的排序方式。
“杜兰线”的另外一个副产品是“瓦罕走廊”。
有意思的是当时阿富汗政府,对这根长300公里,最窄处15公里,最宽处75公里的细线根本就不想要,因为它对阿富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更何况,这块领土既不属于英属印度,也不属于阿富汗,而是在清政府的疆域内。
但不要不行,英国按着阿富汗的脑袋接受了这个狭长地带。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上文说的,英国的目的是用阿富汗作为缓冲区,隔开自己和俄国的势力范围。
之后,1979年的苏联和2001年美国踏足阿富汗,不过是帝国扩张谋求在中亚、西亚展现影响力的体现,其在阿富汗的经历堪称英国人的翻版,甚至战争曲线都一模一样。
千万不要,把美国入侵阿富汗简单看做是为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想想2003年开始的中亚“颜色革命”,你就是能看出美国踏足阿富汗的效果了,这大概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唯一的收获。
那这些牛逼掉渣的大帝国,为什么就始终弄不服小小的阿富汗呢?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划算”,我们之前说过,阿富汗本身并没有多少资源,其国内的基础设施也聊胜于无。所以,不管谁来都实现不了以战养战,只能是无限度的持续投入。
北约后勤车遇袭
美军打击塔利班时,后勤补给只能海运物资到巴基斯坦的港口卡拉奇,然后用重型卡车组成车队,穿越两千公里,经过巴基斯坦的西北边省运到坎大哈和喀布尔。
虽然美国每年都给巴基斯坦上百亿美元的“买路钱”,但西北边省的部落民和塔利班可是本家,袭击后勤车队可是家常便饭,甚至曾彻底截断补给线数周,让驻阿美军饿肚子。
所以,从2001年开始,持续了17年的阿富汗战争,成了美国财政的黑洞。据五角大楼统计,阿富汗战争花费了七千多亿美元,同时每年对阿富汗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还需要450亿美元,而这个金额已经达到了阿富汗每年GDP的两倍。
美驻阿军队数量图
十几万大军打了十七年,结果怎样呢?就是下面这张图!
2017年初阿富汗领土政府控制地区(红色)
大片红色政府控制区里面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这些白色区域依旧在塔利班手里。更搞笑的是,在美军泰山压顶之势的帮助下,卡尔扎伊的政府军控制区域反而日渐减少,美国政府真是要一口老血吐在地上了。
这是阿富汗政府军控制区域的比例
其实阿富汗反抗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战术,阿富汗也从来没有爆发过可歌可泣的大决战,不论是美国、苏联还是英国都没有。反抗军的战术就一条“拖死你”,胖子拖瘦了,瘦子托病了,病的拖死了。
早晚有一天算经济账,您会感觉“不划算”,自然会退出阿富汗。您要是不怕花钱,咱就耗着,比穷阿富汗怕过谁?!
归根结底,阿富汗会成为“帝国坟场”,就是这三个标签,“三岔路口”、“太边缘”和“不划算”。第一个是勾引帝国来坟场的原因,后两个是埋了帝国的原因。
但历史上的喀布尔,可不是今天这副断壁残垣的模样,她是丝绸之路上从长安出发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枢纽。波斯人塔布利兹·赛义伯曾在长诗《喀布尔》中,充满感情的描写她:
“喀布尔的每条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来的客商穿过座座市场,
数不清她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她早上的笑声快乐得如鲜花一般荡漾,
她的夜晚闪烁着丝发的光亮……”
这是1960年喀布尔的照片,你敢相信吗?繁华程度远超咱们,抚今追昔,感慨实多!
不知何时,喀布尔能重复往日“灿烂千阳”的荣光?!看在辛苦码字的份儿上,各位看官赏个关注呗!也不花您钱!是不是呀!
死里逃生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如下,死里逃生是最幸福的感觉,是重生一次的体验,那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只有从战场上死人堆里站起来的人才有这种体验,因为我还活着,没有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