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工部员外郎几品?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_礼部_员外郎_员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员外郎 礼部 员外郎 员外

本文目录

  • 贾政工部员外郎几品
  • 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
  •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表达了什么哲学思想
  • 礼部员外郎几品官

贾政工部员外郎几品

工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官职。工部员外郎为部属官,各代凡置工部郎中,例以工部员外郎为其副。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区别职官等级的制度:

明清沿袭前代规定加以简化,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二级,共分十八级。

魏、晋分官员等级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

北魏每品各分正、从,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三十阶。

唐、宋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

元、明、清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从而无上、下阶之分。

古书籍中常见到“员外”和“员外郎”,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郎”,指的是郎官。此官职在战国时便开始有设置。实质上就是帝王的侍从官,其包括侍郎、中郎、郎中等职位。主要职责为护卫陪从、提出建议,顾问差遣侍从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载:“袁盎曰:‘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

至晋武帝开始,又设立了员外散骑常侍。也就有了“员外郎”这个称谓,在当时就是专指员外散骑侍郎。所谓员外,就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编制之外的。

隋开皇时,尚书省二十四司都开始设立员外郎一职,那时候的郎官,也包含了郎中和员外郎两种职位。而员外郎一职更多地向类似顾问、参谋的方向转变,聘用人数也渐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便在764年,由四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较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七绝.草堂朝圣(作者:筱静)

城春草木系人思。工部当年醉卧时。

薄雾乱云消散尽,静听孩稚读公诗。由于员外郎此一官职,具有非编制内的特点,很快,此类官职便可以公开捐买,其也成为各地方官员敛财的手段之一。由于买郎官的财主众多,加之地方官员几乎来者不拒,有官品的“郎官”供不应求,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实际上并无官品的职位,泛称为员外。

由于无官品的员外,不受数量上的限制,基本上有钱就可捐买,而财主们也乐得借此和官府拉上关系,基乎都会捐买。后来,人们干脆将所有富豪都泛称为员外。

元曲中李行道 的《灰阑记》第二折便有台词:“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表达了什么哲学思想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是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诗。

清时望郎贵,白首故乡归。

有子纡蓝绶,将孙著彩衣。

松乔新道院,鹤老旧渔矶。

知止自高德,宁为遁者肥。

首联“清时望郎贵,白首故乡归”,语句简单,却道出了人们企望得到的功名富贵的真正含义,能平安到老荣归故里才是真富贵。

在官场赢得好名声而不贪恋权位,卸任后即为一普通老翁,这即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周敦颐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理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是一代大儒。他为官一任,勤垦为民,乐于资助贫困弱者,一生清贫廉洁如许。

诗的第二、三联,阐述了白首荣归的谭昉,事业有儿子继承,孙儿们光鲜亮丽,真正体现的正是一种天伦之乐。那松间乔丛中的小屋如同仙家道院,自己如同老鹤归渔矶,自然而超脱,给人一幅悠然的世外景象。

最后尾联归结到人的最高品德员什么,是知道适可而止,是淡泊名利,是随遇而安。这也是常人最难做到的。只有知道自止,才能真正享受着隐退后的安逸生活,才是真正的赢家。

全诗包涵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和他“天人合一”的信念。他以一个大儒的学识,有兼道家的自然无争,给人从功名富贵中获取淡雅而清廉的启迪。

礼部员外郎几品官

每个朝代品级都不同,最高为清代的正四品。

1、隋高祖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礼部头司礼部司次官,佐司之长官礼部侍郎掌司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仪曹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复旧称。置一员,从六品上,佐礼部郎中掌礼部司事。

2、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称司礼员外郎,咸亨元年 (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称春官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 (705)复旧。五代因之。

3、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有实际职掌,作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降为正七品。

4、辽朝亦设,圣宗开泰五年 (1016),王景运任此职,其制不详。金朝设一员,从六品; 元朝设二员,从六品。均同宋制,参领本部事务。

5、明、清于礼部所属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设员外郎,为各司之副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明制,每司设一员,从五品。

4、清朝每司员额不等,四司共十二人,分别由宗室一人、满洲八人、蒙古一人、汉二人充任。初制正四品,顺治十六年 (1659) 改正五品,康熙九年 (1670) 定从五品。此外,礼部铸印局尚设员外郎一人。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为典礼院,遂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