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礼部分为哪几部分,它的职能是什么
- 中国古代的礼部是怎样一个存在他们的地位重要吗
- 礼部是什么
- 礼部详细资料大全
- 中国古代的礼部是怎样一个存在
- 礼部是现在的什么部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翻译及赏析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什么意思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什么时候写的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翻译及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原文
礼部分为哪几部分,它的职能是什么
礼部最初设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后改称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精膳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礼部职能较多,其中之一就是负责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朝贡及接待其使者等事宜。这些事务又由仪制、精膳、主客三个清吏司负责,其中仪制司负责会同吏部奏请颁发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有关的诰命,精膳司则负责为来京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含土官)、使者设宴款待事务。主客司事务最多,具体负责当时边疆民族管理的诸多具体事务,大致包括六项:一是派人前往边疆地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完毕后把出使、册封及该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报告朝廷;二是在边疆民族首领遣使朝贡时,汇总各方面的信息,如每次来京朝贡的人数、贡品种类及多少,道路及其远近等等,以便安排迎送、赏赐事宜;三是查验边疆民族地区、属国使者或西南地区土官的诰敕、勘籍,符合要求才准入京,这些人返回时也要颁发相关文书放行;四是查验进贡物品,登记造册,如果有附带的货物,根据货物品种、数量等给予相应价值;五是负责向守边有功的少数民族首领颁发敕、印;六是管束负责边疆民族来使的翻译人员,检查他们是否称职,有无泄密行为。
中国古代的礼部是怎样一个存在他们的地位重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礼部是管理什么的部门。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
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礼部侍郎是官名,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我们知道。三省六部中,六部的长官是尚书,侍郎是副长官,因此礼部侍郎是礼部的副长官,从礼部的管理范围来看,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文化,教育和外交部,那么礼部侍郎就相当于现在文化,教育和外交部的副部长。
礼部侍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是常设官职了,隋唐三省六部制,就使得礼部侍郎成为制度了。明朝的时候,礼部侍郎一般是正三品官员,而清朝将其提高了一级,设为从二品官员。
礼部有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仪制清吏司,掌管嘉礼、军礼及学校、科举等事务,宣统时期因避溥仪讳,改为典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掌管吉礼、掌祭祀、普后丧葬、大臣赠谥,并管理僧道、巫师及从事阴阳、卜筮、医药者;主客清吏司,掌管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管官方招待、发放给公费生的津贴、牲口等。此外,礼部下面还有一个印铸局,主要是铸造官员印章的地方。
礼部同现代很多职能部门相关联,如现代的教育部、外交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局、卫健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接待办、档案局、气象局等部门的职能都同礼部相关联。古代的礼部权力远比目前的部委权力大得多,所以很难说礼部侍郎对应现在的官职。
不过,从品级上来讲,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但是很多时候“礼部侍郎”只是一个荣衔,并不承担相对应的工作。从实权上来讲,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毕竟他管理的部门比较多。
礼部是什么
我国古代官署。从南北朝的北周开始设置,隋唐时期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其中的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礼部详细资料大全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
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改侍郎为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礼部,其首长为礼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礼部改称礼曹,首长改称礼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礼部的机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礼部
- 拼音 :lǐ bù
- 实质 :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 始置时间 :北魏
历史发展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 *** 宣布“仿行宪政”,将原设之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参议二厅,仪制、太常、光禄三司及礼器库、礼学馆。宣统三年(1911),将礼部改为典礼院,成为清 *** 专管朝廷坛庙、陵寝之礼乐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礼乐、更定章制的机关。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一:“天启三年十一月(二十日)丙子,兵部尚书赵彦言:……得旨:这所奏各款俱防边要务,切实可行,著督(孙承宗)抚(袁可立)镇道各官悉心整顿,毋得因循误事,其李倧暂署国事,著礼部即议妥具奏。”唐朝礼部
礼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 正四品下。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宋朝礼部
元丰改制后礼部有3个下属部门祠部、主客、膳部。尚书、侍郎各一人,郎中、员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员,以主客兼膳部。绍圣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领。建炎以后并同。明朝礼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设仪制司主事一人,教习驸马。弘治五年增设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会同馆。所辖,铸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万历九年革一人。清朝礼部
礼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一人。其属:堂主事,清档房满洲二人,汉本房满洲、汉军各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宗室一人,满洲三十有四人,蒙古二人,汉军四人。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郎中,满洲六人, 典制、祠祭,各二人,余俱一人。 蒙古一人, 主客司置。 汉四人。 司各一人。 员外郎,宗室一人, 主客司置。 满洲八人, 典制、祠祭司各三人。余俱一人。 蒙古一人, 祠祭司置。 汉二人。 典制、祠祭司各一人。 主事,宗室、蒙古各一人, 精膳司置。 满洲三人, 典制、祠祭、精膳司各一人。 汉四人。 司各一人。 印铸局,汉员外郎、满洲署主事、汉大使, 未入流。 各一人。堂子尉,满洲八人。 七品二人,八品六人。其他国家
朝鲜
朝鲜王朝时期,礼曹的本曹设定官员九名,分别为判书一名(正二品)、参判一名(从二品)、参议一名(正三品)、正郎三名(正五品)、铨郎三名(正六品)。礼曹之下设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个机构。日本
日本古代相应采取了二官八省制,设立治部省主管各姓氏、族姓葬礼以及佛寺、雅乐、外交事务。其后相沿至近代。
中国古代的礼部是怎样一个存在
礼部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官府机构之一,它在隋朝之后便是成为了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其地位可想而知。礼部是专门去负责礼仪礼制以及学校科举的。在隋朝到宋朝之间,它属于尚书省,元朝之时礼部属于中书省,而明清两朝礼部则是直接受命于皇帝一人。
如果用现在政治制度下面的机构来说,礼部差不多是外交部、教育部、民族管理委员会等各个部门的综合体。而且礼部在六部中的地位也是仅次于吏部和户部的。中国以前是十分重视礼仪的,因此作为管理礼仪方面的礼部它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三省六部制度当中的有些部门早在商周之时便已设立了,而礼部则是在南北朝期间才有的。
而到南北朝之后,礼部更是日益成为一个朝廷当中十分重要的部门,就像皇帝大婚的良辰吉日的选择、大军出征的日期都是需要礼部去审理的。后来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礼部负责的方面是越来越多,而礼部官员他的权力也是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会有人去在礼部之外,又另外设立部门来分化礼部的职能的原因了。到了明清两代,礼部的权利更是直接由皇帝一人负责而不交予其他人去管理了。
礼部除了在礼仪方面的重要性,它在科举上面也是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在古代科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每次有无数的寒门门子弟通过科举去鲤鱼跃龙门,因此负责主考的礼部官员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是那些未来的大官员的老师,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网。但是想要成为礼部的官员,也不一定要完全是那种对礼法十分熟悉的人,因为在古代,六部职位的选择并不是你对哪一方面能力的擅长才可以做的。
礼部是现在的什么部
礼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宗教事务局+民族事务委员会,再加办公厅的部分职能,以及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国宴机构的工作。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
其长官礼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长。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扩展资料:
礼部负责科举,吏部实权再大也只是负责官员上的调动。然而,礼部却能决定谁能够当官,0到1的难度比1到10的难度大。说明白点,礼部掌握了寒门上升的渠道,也掌握了士族延续荣耀的命脉。对于官场来说,吏部确实能在朝廷上拥有话语权,但礼部才是官场围绕的核心。
礼部尚书是高级官员上升的关键。明朝以后,丞相位置废除,设立了内阁。在皇帝身边,内阁大学士的劝谏显得各位的重要,而成为大学士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担任过礼部尚书。
皇帝老师多出自礼部。礼部既然主持科举,必然是掌握着教育的,在皇帝还未成为皇帝时,老师多从礼部选拔。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翻译及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风轻暖,宽阔的庭院在清晨就坐满了前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下笔声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以品德操行为先,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以后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全诗描绘了礼部的肃穆幽静的考场环境以及考生奋笔疾书的场景,抒写了诗人对同僚的谆谆嘱托同,全诗透露出诗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表达了诗人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宋代〕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当时欧阳修主持贡举,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一片哗然。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什么意思
看考生们考试的意思。
阅即看的意思,在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阅即监考,看考生的意思。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什么时候写的
欧阳修主持贡举是嘉祐二年,1057年。这首诗也确实是嘉祐四年写的。
因为作为主考官的“知贡举”,工作量是非常恐怖的,当时他根本没有这个心境、精力去作诗。会试结束后,他又因为出题目及改卷标准等文风革新,遭遇非议,也没有这个心境。2年过后,事态平息,当年拔擢的人才崭露头角、他确定的文风得到认同,一切可以说是“水落石出”了,他才写下这首诗,自豪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1、宋朝皇帝任命官员主持贡举,圣旨一旦发布,马上“锁厅”,也就是被隔离。根本没有心理准备。而且立即要承担出题工作——进士科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还只是普通士子参加的考试。还要为有官身的考生的“锁厅试”、与考官有亲戚关系需要避嫌的“别头试”出题。与众位阅卷馆定下批改卷子的原则。因为古代考试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比例非常少。
2、还要协调众多辅助官员的工作——搜检官、弥封官、监临官、誊录官、阅卷官……数百人的工作
3、阅卷工作更是繁重,所以参加阅卷的辅助官员,都要选40岁以下年富力强的进士,要不然身体根本受不了。古代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阅卷官要做“句读”,要写评语、要判定等级。15天时间要阅读上万考生数万份试卷,强度可想而知。
4、这种环境之下,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心情去写诗。考试过后,因为欧阳修摒弃太学体的做法,被落榜考生诟病,对他各种人身攻击,同样写不出。
注:
参考资料:《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古代科举回避制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翻译及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原文
1、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以后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2、原文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3、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