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字茂挺(刘太真的轶事典故)_员外_的人_天宝

本文目录

  • 刘太真的轶事典故
  • 萧颖士傲物自侮的萧颖士
  • 《新唐书》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7)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
  • 历史上有哪些姓肖的名将
  • 萧颖士是个怎样的人
  • 古代诗人中有姓萧的吗
  • 萧颖士的介绍
  • 新唐书 萧颖士传 翻译

刘太真的轶事典故

刘太真是唐代人,新、旧《唐书》均有传。因为《旧唐书》上记载“刘太真,宣州人,涉学,善属文”,于是安徽宣城人就认为刘太真是他们那里“土生土长的诗人”;又因为在当时的诗文交往中,文人喜欢称古地望,人称“丹阳刘太真”,于是,今天有丹阳人就认为刘太真是“丹阳刘氏之祖”。在唐代,说刘太真是宣州人或丹阳人,这都不错,因为溧水在汉朝、隋朝属丹阳郡管辖,在唐代属宣州府(天宝元年为宣城郡)管辖,古人又有称古地望的习惯。但今天我们只能说刘太真是南京溧水人。
让我们读一读唐朝宰相裴度撰写的《刘府君神道碑铭》中的一段文字:刘太真“以贞元八年三月八日薨于余干县之旅馆,春秋六十八。……以言归兆域,未叶蓍龟,权窆于丹阳之别墅。至贞元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方以理命葬于宣城郡溧水县方墟之古原。”我对这段不算太难懂的文言文再作一点注释,“兆域”即坟地,“以言归兆域”意思是说,按刘太真的生前交代回祖坟归葬;“未叶(xié)蓍龟”即不合卜筮,意思是阴阳先生推算,认为当即归葬不利,所以就暂时停丧在“丹阳之别墅”;十年以后,才“以理命”,即按刘太真临终神志清醒时留下的遗嘱,葬到溧水柘塘(古方墟)。在这段碑文中,裴度再三强调,葬回溧水方墟是刘太真生前的强烈愿望。刘太真眷恋生斯长于斯的故乡,死后一定要归葬于斯。毫无疑问,刘太真是唐代溧水人。
刘太真,祖籍彭城。永嘉(公元307年---313年)末年,晋王室仕族南迁,刘家迁至金陵,但不知何年迁来溧水。一代祖刘悱,为隋伏波将军、贵阳太守;高祖刘关,为襄州别驾;曾祖刘轸,为皇州刺史;祖父刘际,为洪州录事参军;父亲刘若筠,虽是读书人,但未入仕途,死后因其子为显宦,朝廷赠封谏议大夫。其兄刘太冲,比刘太真早一年考中进士,当时兄弟俩接连中举,曾使京城轰动。刘太冲在“安史之乱”时曾做过平原太守颜真卿的从事。代宗朝宝应年间(公元762年---763年),颜真卿任吏部侍郎,曾“超升等第”提拔过刘太冲,但刘太冲才不偶命,仕途蹭蹬,一直蹉跎卑位,竟然落魄而困守家园。颜真卿曾因受宰相元载排挤,贬为夷陵别驾,后迁任庐陵刺史,赴任时特意取道溧水蒲塘。很有可能刘太冲赶到蒲塘与颜真卿相见,也或许刘太冲将颜真卿请到了自己家中,并告诉他自己打算西游。颜真卿当即泼墨挥毫,写下了《送刘太冲叙》,这是书法史上的盛事。《送刘太冲叙》是法帖瑰宝。《叙》文中有对刘太冲兄弟的赞扬:“果行洁修,斯文彪炳,鄂不照乎栘华”,“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对刘太冲的勉励:“冲之西游,斯有望矣”,“勖哉之子!”可见颜真卿对刘家兄弟的赏识与厚爱。
刘太真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正统教育,十五岁就开始自觉勤奋读书,二十岁时道德修养、文章才华已为时人称颂,裴度在《刘府君神道碑铭》中这样称道,“公十有五而志于学,弱冠以行义修洁,词藻瑰异,名声藉甚于诸公间。”刘太真青年时师事萧颖士。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对策第一,……名播天下,号萧夫子。”“倭国(日本)遣使入朝,自陈愿得萧夫子为师者,中书舍人张渐等谏不可而止。”萧颖士为人鲠直,学问大,脾气也大。即使是宰相李林甫,他也不买账;客居金陵时,永王李璘招他入幕,他也不与理采。天下想投到他门下、拜他为师的人不计其数,但萧夫子“才高意广,诱接甚寡”。不过,萧颖士一见到刘太真,“便延之座右,以孔门高第不在兹乎?”刘太真成了萧颖士最得意的门生。萧颖士说“吾尝谓门弟子有尹征之学,刘太真之文,其首选焉。今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刘太真在天宝年间于镇江初见萧颖士,然后追随他到京师,直到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以后,回乡省亲,才离开老师。萧颖士写下了《赠刘太真叙》,并赋《江有归舟》一首为之送行。
刘太真约在天宝末年前后中进士。唐代举子考中进士并不是立即就有官做,还得经过吏部铨选,有人中举后多年不得任职,在家待业,或入藩镇幕府。而刘太真中举后仅十多天,朝廷就征召他典校秘书。“且驰传陇首,领元戎书记之事。”金榜题名,随即又成为朝廷命官,“声动日下,浃于寰外。”当年夏五月(农历),告假回乡,省视父母。刘太真回到家乡不久,“安史之乱”便爆发了,紧接着两京失守。京城回不去了,官也做不成了,“安史之乱”期间的前后十年,刘太真一直待在家乡,潜心读书,侍奉父母。“属被虐虏包祸,中原俶扰,潜心坟素,退迹村庐,乐以忘贫,安乎终养。”直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由江淮宣慰使、御史大夫李季卿荐举,刘太真出任左卫兵曹。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河内副元帅、太尉李光弼,慕名邀请刘太真入幕协助自己,“辟命诏书,叠至门里”,任他为大理评事。刘太真满怀感激,溯淮北上。但他考虑到战乱未平,离家太远,家中父母无人照顾,于是中途归棹,又返回家乡。
刘太真孝敬父母,友于兄弟。裴度在《刘府君神道碑》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刘太真的父亲曾经因热疾而生毒疮,医生告诫,手不可触摸,但刘太真竟然用嘴去取吮吸脓血。有一次,他和大哥一起去县城买了一些新鲜菜肴回来,这时天快黑了。半路上,突然遇到个拉开弓箭拦路抢劫的强盗,刘太真赶忙告诉那人自己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并且说身上所有的东西你任意拿走,只是不要伤害我哥哥。强盗一听,大为惊恐,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刘家兄弟,非常惭愧,落荒而逃。刘太真的言行,“故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浙西观察使、御史大夫李栖筠听到这些事,向朝廷举荐他为常熟县令。在常熟做县令时间不长,母亲病故,他哀痛至极,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服除,约在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浙东观察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陈少游请他到宣城任职。刘太真本不想离开父亲身边,但考虑到陈少游对自己的厚爱,尤其是对父亲的敬重。四时八节陈少游派人向刘太真的父亲送礼、问候不绝于道,于是刘太真就答应了陈少游,去宣城任职。陈少游表奏朝廷,授刘太真监察御史。在宣城任上,很得陈少游倚重,陈少游既是他的上司,又是他的朋友。所以刘太真心情很愉快,在宣城经常游历山水,饮酒赋诗,其中一首题为《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冉冉温寒泉,绵绵古危壁。光含孤翠动,色与暮云寂。深浅松月间,幽人自登历。”不久,陈少游移镇扬州,刘太真又随陈少游去扬州任节度判官,再升任为侍御史。他为官勤勉,努力报答陈少游的知遇之恩。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在治理国家方面算得上是个窝囊的皇帝,但他在文学上却很有些才能,史称“天才秀茂,文思雕华”、“颇负经纶”,因而像刘太真这样名闻天下的饱学之士立刻得到了唐德宗的青睐。德宗一即位,就征拜刘太真为起居郎,时间不长让他改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不久又任他为吏部员外郎,参与对官员的考核。刘太真凭他的学识与才能,很快流誉朝野,裴度称刘太真在吏部任职,“综核品流,练达程式 ,藏奸立见,析滞如流,名著南宫,望归西掖。”德宗皇帝非常赏识刘太真的才干,又升任他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国家典章、朝廷诏诰、皇帝圣旨,多出之刘太真之手。刘太真进京以后一路顺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又“以称职赐绯鱼袋”,绯鱼袋是唐代四品官员的佩带。刘太真进京三年,四次迁升,从八品郎官到知制诰、佩绯鱼袋,成为四品大员,真可谓扶摇直上。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夏,刘太真升任中书舍人。是年冬十月丙午,泾原节度使饶令言师出京城,至浐水,士兵哗变,倒戈谋叛,饶令言无法掌控局面。第二天,德宗皇帝派晋王装了两车彩缯前往安抚,但军队已冲进皇宫,陈兵丹凤阙下;德宗赶紧召唤神策军抵抗,可是神策军一个也不来,唐德宗只好带着太子、诸王、公主、嫔妃一百多人仓皇出逃。当晚逃到咸阳,德宗匆匆吃了几勺饭,又连夜逃窜,逃到了西北小镇奉天(今陕西乾县,非东北之奉天)。叛军剽劫京城,迎来朱泚做元帅。朱泚自称太尉,住进了含元殿。德宗皇帝是大唐王朝三个逃难的皇帝之一,面对蓬头垢面的嫔妃媵嫱,丧魂落魄的王子王孙,我想这一路上威风扫地的大唐九五之尊应该感慨良多。而在为数不多的扈从官员中,就有刘太真。刘太真弃家不顾,一直守在德宗皇帝身边,陪德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这也难怪德宗皇帝日后对刘太真格外信任。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收复京师。凡扈从皇帝赴奉天的官员及收复京城的将士,朝廷均赐名“奉天定难功臣”。毫无疑问,刘太真也是奉天定难功臣。是年,刘太真升任工部侍郎,赐金紫(金印紫绶,赐给三品以上官员)。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一蹶不振,又经过肃宗、代宗两个昏君的统治,强盛的唐帝国更是江河日下,德宗朝,仍是朝政腐败。德宗登基后,用卢杞做宰相,而卢杞为人阴险奸诈,是继元载、李林甫之后的又一个奸相,这使得朝野不平,加上德宗本人猜忌刻薄,各地藩镇纷纷叛乱。连续几年水旱频仍,飞蝗蔽天,物价腾踊,京城又接连发生地震,经济崩溃,国库空虚。连年战争,军费开支浩大,朝廷拼命搜刮百姓。农村是“征税多门,乡邑凋耗”;京城是“大索京畿富商,刑法严峻”,“京城嚣然,如被盗贼”;天下谣言蜂起,人心不稳;“奉天之难”的发生决非偶然。好在“奉天之难” 多少使唐德宗受到了一点教训。为了收拢人心,朝廷决定选派老成能干的官员充当宣慰使,去各地赈灾安抚,刘太真被选中。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刘太真充任河东泽、潞、恒、冀、易、定等道赈给宣慰使,前往河南、河北等地安抚百姓。当年,刘太真又转任刑部侍郎。
刘太真任刑部侍郎两年后,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又改任礼部侍郎,执掌天下贡举,主管进士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职务,使刘太真的人生到达辉煌的顶峰,但这也是最招物议、最惹麻烦的差使,也为刘太真的贬谪埋下了祸根。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这年是多年荒灾后难得的一个丰收年。秋九月,德宗皇帝于曲江亭大宴群僚,并赋六韵《重阳赐宴诗》,让群臣毕和,然后德宗皇帝亲自品定优劣。结果,以刘太真、李纾为上等,鲍防、于邵为次等,张濛 等三十六人又次之。《旧唐书》称:“太真长于诗句,每出一篇,人皆讽诵。”刘太真生前应该写有大量的优美诗篇,很可惜,这些诗歌大多散佚而不见流传,《馆阁书目》载,仅有文集三十卷存世,这与刘太真身后萧条,无子翤为之积集梓行有关。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三月,刘太真被贬为信州(江西上饶)刺史。《旧唐书》上说,刘太真之被贬,罪名有两条:一是“掌贡举,宰执姻族,方镇子弟先收擢之。”二是“常叙少游勋绩,拟之桓、文,大招物议。”《唐语林》也载“刘太真为陈少游行状,比之齐桓、晋文,时议喧腾。后贡院用情,追责前事,贬信州刺史。”因这两条罪状而遭贬,刘太真实在有些冤枉。
德宗朝,宰执炙手可热,藩镇气焰熏天,谁敢得罪?连德宗皇帝也是一味姑息。比如李怀光,其反状已明,德宗不但不加以制约,反而以“封太尉、赐铁券”去笼络。结果李怀光不领情,将铁券扔到地上,德宗皇帝也不敢发怒,却是派翰林学士陆贽去好言劝慰。刘太真不是个刚烈不阿的人,《旧唐书》说他“性怯懦诡随”,这是含贬义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个胆小谨慎,会见风使舵的人,我想这可能是比较符合刘太真的性格实际的。刘太真长期(前后达十年)做藩镇幕僚,又长期(正好是十年)为皇帝近臣,他只能是惟命是从,看别人眼色行事。他一个礼部侍郎怎能挡得住在科举考试中那些宰执、方镇们为姻族、子弟开后门。那些连皇帝都向他陪笑脸的人,刘太真岂敢冒犯?这让刘太真非常愁苦犯难,他在《贡院寄前主司萧尚书听》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焦虑,认为只有他的前任、经历过此事的萧听能够理解他的痛苦:“独坐贡帏里,愁心芳草生。山公昨夜事,应见此时情。”《唐摭言·误放》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那年考试结束,准备放榜,刘太真先将及第名单送给宰相看。宰相一看,名单中有一朱姓举子,认为朱泚为逆,立即要刘太真将这个姓朱的换掉。也不管这个考生学识如何,与朱泚是何关系,就仅仅因为他姓朱。刘太真大为惊恐,只好换上那个曾经唐突过自己、名叫包谊的人。由此可知,当时的科举,谁该及第谁该落第,并不由掌管贡举的礼部侍郎说了算,掣肘的实在太多!然而录取不公,天下怪罪的只是你这个掌管贡举的刘太真。裴度对这件事作过分析评论,我认为是很中肯的。他说:“适值时栋变更,怒不在公而及于公矣。遂因嚣嚣之口,成是贝锦(即谮言)。”刘太真也想“秉公心而排众议,履正道而杜私门”,但在那个年代他做不到。他只能背上“贡院用情”罪名,离开京城,远赴信州做刺史。
我们再来看看刘太真将“少游拟之桓、文,大招物议”是怎么回事。刘太真曾追随陈少游从宣州到扬州,两人有多年老交情。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陈少游调任淮南节度使,当年十一月死在淮南节度使任上。陈少游死后,作墓志铭需要家人或请死者生前熟悉的人,写一份行状,介绍死者生平事迹。刘太真在这份“行状”中,对陈少游大加颂扬,把他比作春秋时的霸主齐桓公与晋文公。这个比方当然是不太妥当,但古人谀墓文字也太多了,为什么刘太真出于感恩写了这几句话就大招非议呢?这与御史中丞窦参有关。窦参做大理司直时,到江淮一带办案,住进扬州,作为朝廷钦差,地方官员应该出城迎接。可是当时的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横惯了,根本不把窦参放在眼里。窦参在扬州遭受冷遇,心生怀恨,当即派人去责备陈少游。陈少游也有些懊悔,赶紧去拜访,但这时窦参已经离开扬州回京城。窦、陈恩怨就这样结下了。陈少游坐镇一方时,谁也奈何他不得,德宗为了笼络他,还不断给他加检校司徒、检校司空的头衔。陈少游一死,这只死老虎谁还怕!偏偏这时陈少游的儿子陈正仪向朝廷提出袭封,窦参知道这个消息,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他在尚书省大门上大书:“陈少游位兼将相之崇,节变艰难之际,君上含垢,愚子何心,辄求袭封。”这件事在京城造成了轰动。陈少游的儿子当然不敢再求袭封了,吓得赶紧回家。作为陈少游的老部下,又在行状中把他比作齐桓、晋文,很快,朝野议论集中到刘太真身上,这就是刘太真倒霉的另一个原因。
刘太真在京城已是心力交瘁,所以对于被贬信州,也不太在意,虽然多少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感觉是解脱。刘太真在信州做了三年刺史,为政易简,苛刑不用,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后刘太真病逝于江西余干县。刘太真没有儿女,由过继的儿子刘讽主丧,将灵柩从余干县运到丹阳。刘讽不久又病故,其子刘祐才四五岁,刘太真的遗孀李氏晚景凄凉,无力归葬刘太真。十年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刘太真的门生:谏议大夫杜羔、中书舍人裴度、殿中侍御史李修、光禄少卿卢长卿、右司郎中韦乾度、工部郎中李君何、浙东观察团练使李逊、黔中观察经略使李道古、泽州刺史卢顼、嘉州刺史王良士、复州刺史郑群、沔州刺史严公弼、慈州刺史刘元鼎、侍御史田伯、殿中侍御史卢璠、马逢、监察御史冯鲁、杨巨源、栎阳县令麻仲容、蓝田县令崔立之、盩厔县尉麴澹等人,共同商量谋划,将恩师停丧于丹阳别墅的灵柩迁葬到溧水柘塘刘墓村(村因刘太真墓得名,今村名不存),并为恩师树碑立传,碑文由裴度(文宗朝任宰相,封晋国公)撰写。裴度的这篇碑文写得非常好,共同表达了门生对恩师的怀念与哀思,也使刘太真获得了极大的哀荣。  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溧水人在柘塘建了刘府君庙,刘府君庙也叫刘公祠,刘太真被奉为柘塘神。刘公祠南宋端平丙申年(公元1236年)重修,在修祠时,有个漆匠喝醉了酒,对神大不敬,结果这人某天晚上上吊自杀了。县尉陶季治来验尸,就一把火将刘公祠烧毁。以后,这里出现种种怪异,地方不太平。于是,当地人濮智明倡议重建刘公祠,淳佑甲辰(公元1244年)修建成功,濮智明的儿子濮桂发请杜子源写了《唐礼部侍郎刘公祠记》。刘公祠直到清朝才毁掉,今天也不知遗址在何处。

萧颖士傲物自侮的萧颖士

唐代散文家。字茂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玄宗开元进士,对策第一。历任秘书正字、集贤校理、广陵参军、史馆待制等职。均因不合于时而罢去。“安史之乱”中,曾为地方守臣献策守备。后授扬州功曹参军。复弃官。与李华齐名,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广收门生,时称“萧夫子”。教诲弟子,坚持道德、文章并重。名扬朝鲜、日本。门人私谥曰“文元先生”。客死汝南。今存《萧茂挺文集》1卷,收入《四库全书》。诗收入《全唐诗》。

《新唐书》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7)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祖晶,贤而有谋,任雅相伐高丽,表为记室。越王贞举兵,杖策诣之,陈三策,王不用,晶度必败,乃亡去,客死广陵。

  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乃平宥之。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宋遥、韦述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奉使括遗书赵、卫间,淹久不报,为有司劾免,留客濮阳。于是尹征、王恒、卢异、卢士式、贾邕、赵匡、阎士和、柳并等皆执弟子礼,以次授业,号萧夫子。召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颍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己,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曰:“擢无庸之琐质,蒙本枝以自庇。虽先寝而或荐,非和羹之正味。“以讥林甫云。君子恨其褊。会母丧免,流播吴、越。

  尝谓:“仲尼作《春秋》,为百王不易法,而司马迁作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叙事依违,失褒贬体,不足以训。“乃起汉元年讫隋义宁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在魏书高贵崩,曰:“司马昭弑帝于南阙。“在梁书陈受禅,曰:“陈霸先反。“又自以梁枝孙,而宣帝逆取顺守,故武帝得血食三纪;昔曲沃篡晋,而文公为五伯,仲尼弗贬也。乃黜陈闰隋,以唐土德承梁火德,皆自断,诸儒不与论也。有太原王绪者,僧辩裔孙,撰《永宁公辅梁书》,黜陈不帝,颖士佐之,亦著《梁萧史谱》及作《梁不禅陈论》以发绪义例,使光明云。

  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往来鄠、杜间。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倭国遣使入朝,自陈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者,中书舍人张渐等谏不可而止。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游太室山。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因藏家书于箕、颖间,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记。贼别校攻南阳,洧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贼方专崤、陕,公何遽轻土地,欲取笑天下乎?“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

  时盛王为淮南节度大使,留蜀不遣,副大使李承式玩兵不振。颖士与宰相崔圆书,以为:“今兵食所资在东南,但楚、越重山复江,自古中原扰则盗先起,宜时遣王以捍镇江淮。“俄而刘展果反。贼围雍丘,胁泗上军,承式遣兵往救,大宴宾客,陈女乐。颖士曰:“天子暴露,岂臣下尽欢时邪?夫投兵不测,乃使观听华丽,一旦思归,谁致其死哉?“弗纳。崔圆闻之,即授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信宿去。后客死汝南逆旅,年五十二,门人共谥曰文元先生。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所与游者,孔至、贾至、源行恭、张有略、族弟季遐、刘颖、韩拯、陈晋、孙益、韦建、韦收。独华与齐名,世号“萧、李“。尝与华、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有奴事颖士十年,笞楚严惨,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爱其才耳。“颖士数称班彪、皇甫谧、张华、刘琨、潘尼能尚古,而混流俗不自振,曹植、陆机所不逮也;又言裴子野善著书。所许可当世者,陈子昂、富嘉谟、卢藏用之文辞,董南事、孔述睿之博学而已。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李华 萧颖士(李翰附) 陆据 崔颢 王昌龄 孟浩然 元德秀 王维李白 杜甫 吴通玄 兄通微 王仲舒 崔咸 唐次(子扶 持 持子彦谦)刘鹴 李商隐 温庭筠 薛逢(子廷珪) 李拯 李巨川 司空图

  李华字遐叔,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擢第。天宝中,登朝为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部、吏部二员外郎。华善属文,与兰陵萧颖士友善。华进士时,著《含元殿赋》万余言,颖士见而赏之,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颖士词锋俊发。华自以所业过之,疑其诬词。乃为《祭古战场文》,熏污之,如故物,置于佛书之阁。华与颖士因阅佛书得之。华谓之曰:“此文何如?“颖士曰:“可矣。“华曰:“当代秉笔者,谁及于此?“颖士曰:“君稍精思,便可及此。“华愕然。华著论言龟卜可废,通人当其言。

  禄山陷京师,玄宗出幸,华扈从不及,陷贼,伪署为凤阁舍人。收城后,三司类例减等,从轻贬官,遂废于家,卒。华尝为《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有文集十卷,行于时。

  萧颖士者,字茂挺。与华同年登进士第。当开元中,天下承平,人物骈集,如贾曾、席豫、张垍、韦述辈,皆有盛名,而颖士皆与之游,由是缙绅多誉之。李林甫采其名,欲拔用之,乃召见。时颖士寓居广陵,母丧,即縗麻而诣京师,径谒林甫于政事省。林甫素不识,遽见縗麻,大恶之,即令斥去。颖士大忿,乃为《伐樱桃赋》以刺林甫云:“擢无庸之琐质,因本枝而自庇。洎枝干而非据,专庙廷之右地。虽先寝而或荐,岂和羹之正味。“其狂率不逊,皆此类也。然而聪警绝伦。尝与李华、陆据同游洛南龙门,三人共读路侧古碑,颖士一阅,即能诵之,华再阅,据三阅,方能记之。议者以三人才格高下亦如此。是时外夷亦知颖士之名,新罗使入朝,言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其名动华夷若此。终以诞傲褊忿,困踬而卒。

  华宗人翰,亦以进士知名。天宝中,寓居阳翟。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常从阳翟令皇甫曾求音乐,每思涸则奏乐,神逸则著文。禄山之乱,从友人张巡客宋州。巡率州人守城,贼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当时薄巡者,言其降贼,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摐等传》两卷上之。肃宗方明巡之忠义,士友称之。上元中,为卫县尉,入朝为侍御史。

  陆据者,周上庸公腾六代孙。少孤。文章俊逸,言论纵横。年三十余,始游京师,举进士。公卿览其文,称重之,辟为从事。累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官达,自有传。

  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

  王昌龄者,进士登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卒。昌龄为文,绪微而思清。有集五卷。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

  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性纯朴,无缘饰,动师古道。父为延州刺史。

  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开元中,从乡赋,岁游京师,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

  德季早失恃怙,縗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曰:“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部人为盗,吏捕之,系狱。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曰:“愿格杀猛兽以自赎。“德秀许之。胥吏曰:“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诚信化人,大率此类。

  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怡然自得。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

  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历史上有哪些姓肖的名将

1、肖向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10年9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参加过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平型关、广阳、午城井沟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

2、肖望东

江西省吉安县人,中将军衔,参加过长征,参加过莱芜、豫东、济南等战役,并被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3、肖新槐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先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4、肖永正

1904年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本乡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一军一师当战士。1931年1月,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在商城长竹园会合后,合编为红四军。

参加了长征,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5、肖友明

湖南省攸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1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萧颖士是个怎样的人

萧颖士 - 萧颖士门,目萧久之,微有叹息,又似相识。萧疑其意,遂起揖问。老人曰:“观郎君状貌,有似
一人,不觉怆然耳。”萧问似何人。老人曰:“郎君一似齐鄱阳王。”王即萧八代祖。遂惊
问曰:“王即某八代祖,因何识之?”老人泣曰:“某姓左,昔为都〔鄱〕阳书佐,偏蒙宠
遇。遭李明之难,遂尔逃亡,苟免患耳。因入山修道,遂得度世。适惊郎君,乃不知是王孙
也。”遂相与泣。萧敬异之,问其年,乃三百二十七年矣。良久乃别。今在灊山,时出人
间。后不知所之。(出《原化记》)
功曹萧颖士,经常秘密游览。一次住在陈留的客店。他正在吃饭中间。忽然看见一个老
头儿,须鬓雪白,眉目尤其异常。他来到门口,看了萧颖士很长时间,发出轻微的叹息声。
又好象和萧颖士相识。萧颖士不知他是什么意思,于是起身拱手相问。老人说:“我看公子
的身形相貌,有些像一个人,不觉悲伤罢了。”萧颖士问他象什么人。老人说:“公子象齐
鄱阳王。”齐鄱阳王就是萧颖士的八代祖先。萧颖士于是惊讶地问老人说:“齐鄱阳王就是
我的八代祖先,你为什么会认识他?”老人哭泣着说:“我姓左,过去是鄱阳王书佐,备受
宠信,各方面都蒙受礼遇。遭李明之难,我就逃走了。苟且偷生,免除了祸患,就进入深山
修行道术。终于获得出世。方才看见公子感到吃惊,竟不知是齐鄱阳王的子孙。”于是他们
相对而泣。萧颖士对他很恭敬,也感到诧异。问他的年龄,竟然三百二十七岁了。过了好长
时间他们才分别。老人现在住在灊山,时常出山到人世间。后来,不知他去什么地方了。
李仙人 洛阳高五娘者,美于色,再嫁李仙人。李仙人即天上谪仙也,自与高氏结好,恒居洛
阳,以黄白自业。高氏能传其法。开元末,高李之睦,已五六载。后一夕五鼓后,闻空中呼
李一声。披衣出门,语毕,还谓高氏曰:“我天仙也。顷以微罪,谴在人间耳。今责尽,天
上所由来唤。既不得住,多年缱绻,能不怆然。我去之后,君宜以黄白自给,慎勿传人,不
得为人广有点炼,非特损汝,亦恐尚不利前人。”言讫飞去。高氏初依其言。后卖银居多,
为坊司所告。时河南少尹李齐知其事,释而不问,密使人召之,前后为烧十余床银器。李以
转闻朝要。不一年,李及高皆卒。时人以为天罚焉。(出《广异记》)
洛阳高五娘,姿色很美,再婚嫁给了李仙人。李仙人是天上贬谪到人间的神仙,自从和
高五娘结婚后,长期居住在洛阳,把炼金的法术当作自己的职业。高五娘也学会了他的法
术。唐玄宗开元末年,高五娘和李仙人结为夫妻已经有五六年了。有一天晚上五鼓之后,听
空中呼唤李仙人一声,李仙人穿上衣服出了门,和人说话。说完话,回来对高五娘说:“我
是天上的神仙,以前因为小的罪过,贬谪在人间了,现在对我的责罪已经完了。由于天上来
唤我回去,已经不能再住下去了,多年夫妻和睦,难舍难分,能不悲伤吗?我走了以后,你
只适当炼制金银自给自足即可,千万谨慎,不可传给别人。也不能给别人多炼,否则,不只
是损害你自己,也恐怕会不利于别人。”李仙人说完就飞走了。高五娘最初还按照他的话
做,但后来卖银过多,被坊司告发。当时河南的少尹李齐知道了她的事,对高五娘不予追究
就释放了。过后,却秘密地派人把高五娘招唤去。高五娘前前后后共给李齐烧了十多窑银
器。李齐把这事转告当朝的显要。不到一年,李齐和高五娘都死了。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上
天惩罚他们了。
何 讽 唐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规四寸,如环无端。
讽因绝之,断处两头滴水升余,烧之作发气。讽尝言于道者,道者曰:“吁!君固俗骨,遇
此不能羽化,命也。据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矰映当天
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升。”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
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伏。(出《原化记》)
唐德宗建中末年,书生何讽,曾经买到黄纸古书一卷。何讽读它,在书中得到一个发
卷,圆四寸,象一个环没有头。何讽就随意地弄断了它,断处两头滴出水有一升多。用火一
烧它有头发的气味。何讽曾经把这事告诉一个道人。道人说:“唉!你本来是俗骨凡胎,遇
到此物不能飞升成仙,这是命啊!据仙经说:‘蠹鱼几次吃到书页上印的神仙二字,就变化
成为这种东西,名叫脉望。’夜里用这个东西矰映当天中星,星使立刻降临,可以求得还
丹,取你方才弄断‘脉望’时流出的水调和之后服了,当时就能脱胎换骨,飞升成仙。”何
讽听了之后,就取来古书查找,有几处蛀虫咬坏的地方,前后对照文义,都是“神仙”二
字。何讽才赞许信服。
黄尊师 黄尊师居茅山,道术精妙。有贩薪者,于岩洞间得古书十数纸,自谓仙书,因诣黄君,
恳请师事。黄君纳其书,不语,日遣斫柴五十束,稍迟并数不足,呵骂及棰击之,亦无怨
色。一日,可两道士于山石上棋,看之不觉日暮,遂空返。黄生大怒骂叱,杖二十,问其
故。乃具言之。曰:“深山无人,何处得有棋道士?果是谩语。”遂叩头曰:“实,明日便
捉来。”及去,又见棋次,乃佯前看,因而擒捉。二道士并局,腾于室中上高树。唯得棋子
数枚。道士笑谓曰:“传语仙师,从与受却法策。”因以棋子归,悉言其事。黄公大笑,乃
遣沐浴,尽传法策。受讫辞去,不知其终。(出《逸史》)
黄尊师居住在茅山,道术精深玄妙。有一个卖柴的人,在岩洞中拾到古书十几页,自己
认为是仙书,于是送到黄尊师那里去,恳切地请求拜黄尊师为老师。黄尊师接受了他的书,
但没有说什么。只是每天派他去砍柴五十捆,如果回来稍晚或数量不够,就大声喝骂还用棍
子打他,但他也没有怨恨的表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看见两个道士在山石上下围棋。他
只顾看他们下棋,不知不觉就天黑了,于是只得空手回来。黄尊师大怒,高声叱骂,还打了
他二十棍子。问他是什么原因没有砍柴,他就都如实说了。黄尊师说:“深山里没有人,那
里会有下棋的道士呢?果然是说的假话。”他就一边叩头一边说:“我说的确实是真的,明
天我就把那两个道士捉回来。”等到第二天去了,又看见那两个道士在那里下棋,他就假装
上前去看下棋,趁机去擒捉。两个道士抛弃了棋盘,飞腾到空中上了高树。他只得到了几枚
棋子。两个道士笑着对他说:“传话给黄仙师,由他给你传授法录。”于是他拿着棋子回
来,详尽地说了他经历过的事。黄尊师听完大笑,就令他去沐浴更衣。向他传授了所有的法
录,卖柴人学完了法录就告别而去,不知道他以后怎么样了。
裴 老 唐大历中,有王员外好道术,虽居朝列,布衣山客,日与周旋。一旦道侣数人在厅事,
王君方甚谈谐拊掌,会除溷裴老,携秽具至王君给使。因闻诸客言,窃笑之。王君仆使皆
怪。少项,裴老受佣事毕,王君将登溷,遇于户内。整衣,似有所白。因问何事。渐前曰:
“员外大好道。”王惊曰“某实留心于此。”曰:“知员外酷好,然无所遇。适厅中两客,
大是凡流,但诳员外希酒食耳。”王君竦异良久。其妻呼骂曰:“身为朝官,乃与此秽汉结
交,遣人逐之。”王君曰:“天真道流,不择所处。”裴老请去。王君恳邀从容。久方许
诺。曰:“明日来得否?”曰:“不得,外后日来。”至期,王君洁净别室以候。妻呼曰:
“安有与除厕人亲狎如此!”王君曰:“尚惧不肯顾我。”少顷至,布袍曳杖,颇有隐逸之
风。王君坐语,茶酒更进。裴老清言间发,殊无荷秽之姿状。曰:“员外非真好道,乃是爱
药耳。亦有少分。某既来,莫要炉火之验否?”王君叩头曰:“小生酷嗜,不敢便有祈
请。”裴指铁盒可二斤余,曰:“员外剩取火至,以盒分两片,置于其中,复以火覆之。”
须臾色赤,裴老于布袍角解一小囊,取药两丸,如麻粟,除少炭,捻散盒上,却堆火烧之。
食顷,裴老曰:“成矣。”令王君仆使之壮者,以火箸持出,掷于地。逡巡,乃上上金盒
矣,色如鸡冠。王君降阶再拜,叩头陈谢。裴老曰:“此金一两,敌常者三两,然员外不用
留,转将布施也。”别去曰:“从此亦无复来矣。”王君拜乞曰:“末学俗士,愿沥丹恳,
须至仙伯山居中,具起居礼。”裴老曰:“何用此。”乃约更三日,于兰陵坊西大菜园相
觅。王君亦复及期往,至则果见小门,扣之,黄头奴出问曰:“莫是王员外否?”遂将一胡
床来,令于中门外坐。少顷引入,有小堂甚清净,裴老道服降阶。侍女童十人,皆有姿色。
延上劳问,风仪质状,并与前时不同,若四十余人矣。茶酒果实甚珍异,屋室严洁,服用精
华。至晚王君去,裴老送出门。旬日复来,其宅已为他人所赁,裴老不知所去也。(出《逸
史》)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个王员外喜好道术,虽然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却天天与布衣山
客打交道。一天,道界的几个伙伴在客厅议事,与王员外正在说笑拍掌大笑,恰巧清除厕所
的裴老携带除厕器具到王员外这供派遣,顺便听到几位客人的谈话,裴老听了之后,偷偷地
笑话他们。王员外的仆役都很奇怪。不一会儿,裴老干完了活,王员外将要上厕所,在门内
与裴老相遇。王员外整理衣服,见裴老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于是问裴老有什么事。裴老慢慢
地走上前说:“员外很喜好道术吧!”王员外惊讶地说:“我确实在这方面很留心。”裴老
接着说:“我知道员外很爱好,但是没有遇到所需要的人,刚才客厅中的客人,大都是平凡
之辈,只是诳骗员外希求点酒食罢了。”王员外听后惊异很久,这时,他的妻子呼唤斥骂
说:“身为朝廷命官,竟然和这种干脏活的人结交,快派人赶走他。”王员外回答说:“真
人是不露相的。”裴老请求离去。王员外邀请的举止行动非常恳切。裴老考虑了很长时间才
许诺了。王员外说:“明天能来不?”裴老说:“不能,大后天来。”到约会那天,王员外
在打扫洁净的另外房屋里等候裴老。他的妻子大声呼喊说:“哪有和清厕所的人这样亲热
的!”王员外说:“我还怕他不肯探望我呢!”一会儿,裴老来了,身穿布袍,手持拐杖,
很有隐士的风度。王员外请裴老坐下说话,茶酒交替进献。裴老妙语连珠,一点不像掏粪的
粗汉。裴老说:“员外不是真的爱好道术,仅仅是爱炼制丹药罢了。也有少许。我既然来
了,要不要验证一下炉火烧炼的效果呢?”王员外叩头说:“小生很喜欢,但不敢随便就提
出请求。”裴老指着大约有二斤的铁盒说:“员外多取火到这儿。”裴老用铁盒把火分成两
片,把盒放置在它的中间,再用火盖上它。不一会儿,铁盒烧成红色,裴老在布袍一角解下
来一个小口袋,从里面取出两粒药丸,象麻籽一样。除去了铁盒上一些炭火,把药丸捻碎撒
在盒上。还堆上火烧它,大约过了一顿饭的工夫,裴老说:“成了。”让王员外仆人中的有
力气的,用火筷子夹出,扔在地上。不一会,就变成最上等的金盒了,颜色象鸡冠一样。王
员外下台阶再次叩拜,磕头称谢。裴老说:“这金子,一两可抵上平常金子三两。然而,员
外不用留它,转手把它布施了吧!”裴老告别离去的时候说:“我从此也不再来了。”王员
外叩拜乞求说:“末学俗士,情愿献出一片诚心,期待到仙伯居住的山中,才能早晚都能侍
候。”裴老说:“怎么用这样呢?”于是约定再过三天,在兰陵坊西大菜园后面去找他。王
员外到期前往。到那果然看见一个小门,前去叩门,一个黄头发的仆人出来询问说:“你是
不是王员外?”当得知来人是王员外时,就拿一个能折叠的坐椅来,让他在中门外坐。过了
一会儿,领王员外入内,内有小堂很清净。裴老身穿道袍下阶相迎,侍奉女童十人,都有姿
色。裴老在筵上慰劳问候,风度仪容,气质状貌,和以前时显然不同。好像是四十多岁人的
样子,所用的茶酒果实都很珍贵奇异,屋室整顿得很清洁,服饰用器精致华丽。到了晚上王
员外离去,裴老送出了门。过了十天,王员外又来了,裴老的那间住宅已被他人租赁,裴老
也不知去什么地方了。
李 虞 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棱游华山,穷搜岩谷。时李公未仕,及杨君俱有栖遁之志,
每遇幽赏,即吟咏移时。俄至一小洞,巉高数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极平易。二人欲穷其
迹,约行四五里,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进。更二三里,稍明。少顷至洞口。时已申酉之
际,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耕者睹二人颇有惊异,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
言之。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内一人曰:’须报洞主。”逡
巡见有紫衣,乘小马,从者四五,呵路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一个备述
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人吏数十。
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华,逢乱避世,遇仙侣,居此已数百年矣。”因止宿,饮馔皆甚
精丰,内有駞芊,其状如牛。昼夜论语,因问朝廷之事。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遣使者
导之而返。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二子色难。子华笑,执手而别,且请无漏于人。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杨君改名俭,官至御史,谪番禺而卒。李公终亦流荡,真
仙灵境,非所实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后君子诫之哉。(出《逸史》)
信州有一个员外,名叫李虞。他曾经和秀才杨棱游览华山,搜尽了山崖谷地。当时李虞
还没有入仕做官,他和杨棱都有隐居的志向。他们每次遇到在幽静的地方游览欣赏,就作诗
吟咏一会。不久,遇到一个小洞,高有几尺,进洞不过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
走。李、杨二人想要考察完它。大约走了四、五里,打算回来又回不来,只得暂且相互勉励
往前行进。又走二、三里,稍微有些光亮了,不一会儿,到了洞的出口。这会儿,时间已经
到了傍晚五时到六时的时候了。看这里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间。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
看见李、杨二人很惊异地说:“公子怎么能到这里?”李、杨二人就说了进来的全部经过。
他们又走了二里多路,看见有一座佛堂,佛堂里有几个人正在喝茶。李虞等趁机上前去求
宿,其中有一个人说:“这需要报告给洞主。”不一会儿,看见有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人,
骑着一匹小马,有四五个随从仆役跟随,开路而来。紫衣人举止很文雅,他问属下说:“他
们能到这里来,是为什么?”有一个人详尽地述说了经过。紫衣人对李、杨二人说:“这里
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于是和李、杨二人一起前往,他们来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
屋堂舍。房屋坐席都很洁净。吏役有几十人。紫衣人自己介绍说:“我姓杜,名子华,遭遇
战乱,避开人世,遇到神仙,在这居住已经有几百年了。”就留李、杨二人在这儿住宿,饮
食都很精美丰厚。这里面有駞芊,它的形状象牛,子华和李、杨二人昼夜谈论,顺便也问问
朝廷的事。李、杨二人在这里流连多日,子华各赠送给他们几件银器,派使者导引他们返
回。子华说:“这里可以隐居,颇能住否?”李、杨二人面有难色。杜子华笑了,和李、杨
二人握手告别,并且请他们不要把这里泄漏给世人。后来杨棱又前去寻找那个洞穴却不见
了。杨棱后来改名俭,官至御使,贬谪到番禺,死在那里。李虞最终也是四外流荡。真仙灵
境,如果不是实心实意地向往,可不要为了空名贸然前去。以后人们应以此为戒呵!
夏侯隐者 夏侯隐者,不知何许人也。大中末,游茅山天台间,常携布囊竹杖而已。饮食同常人,
而独居一室,不杂于众。或露宿坛中,草间树下,人窥觇之,但见云气蓊欝,不见其身。每
游三十五十里,登山渡水,而闭目善睡,同行者闻其鼻鼾之声,而步不差跌,足无蹶碍,至
所止即觉,时号作睡仙。后不知所终。(出《神仙拾遗传》)
夏侯隐者,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唐宣宗大中末年,他漫游在茅山和天台山之间,只不
过是携带着布囊竹杖罢了。他的饮食也和平常人一样,但却独自居住一室,不与众人在一起
杂处。他有时露宿在坛中,有时睡在草间树下。人们窥视他,只见云气蓊郁,不见他的身
体。他每次游览常常都是三五十里,登山渡水,并且在行进中闭目睡觉,和他同行的人可以
听到他打鼾的声音。然而他行进的步伐却无差错,脚也不会被绊。一到达目的地立即就醒,
当时号称睡仙。后来不知道他的下落。
权同休 秀才权同休,元和中落第,旅游苏湖间。遇疾贫窘。走使者本村墅人,顾已一年矣。疾
中思甘豆汤,令其市甘草。顾者久而不去,但具汤火来。秀才且意其怠于祗承,复见折树枝
盈握,仍再三搓之,微近火上,忽成甘草。秀才心大异之,且意必道者。良久,取粗沙数
坏,挼捋已成豆矣。及汤成,与常无异。疾亦渐差。秀才谓曰:“予贫迫若此,无以寸进,
因褫垢衣授之,可以此办少酒肉。将会村老,丐少道路资也。”顾者微笑曰:“此固不足
办,某当营之。”乃斫一枯桑树,成数筐扎,聚于盘上,噀之,遂成牛肉。复汲数瓶水,倾
之,乃旨酒也。村老皆醉饱。获束缣五十。秀才惭谢顾者曰:“某本骄稚,不识道者,今返
请为仆。”顾者曰:“予固异人,有少失,谪于下贱,合役于秀才,若限不足,复须力于他
人,请秀才勿变常,庶卒某事也。”秀才虽诺之,每呼指,色上面戚戚不安。顾者乃辞曰:
“秀才若此,果妨某事也。”因谈秀才修短穷达之数,且言万物皆可化者,唯淤泥中朱漆箸
及发,药力不能化。因不知所之。(出《酉阳杂俎》)
秀才权同休,唐元和年间落第,旅游在苏州和湖州之间。旅途中因为生了疾病。生活贫
穷窘困。在旅游中供他支使的人是本村墅人,雇佣已经有一年多了。权同休在病中想喝甘豆
汤,就让他去买甘草。雇者呆了很久,却不去买,只准备开水和火来。权秀才想他可能不愿
意侍候自己了。又见他折树枝握满一把,屡次反复揉搓,稍微靠近火上,忽然变成了甘草。
权秀才感到他很奇怪,认为他一定是有道行的人。过了很久,又见他取来几坯粗沙,揉搓整
理之后已经成为豆了。等到甘豆汤做成了,与平常的甘豆汤没有什么不同。病也渐渐好了。
权秀才对雇者说:“我贫穷窘迫的象这个样子,不能用什么买一点东西了,只能脱下沾满污
垢的衣服卖了它,可用这点钱办置少量的酒和肉,用它来会见村老,乞求一点旅途川资。”
雇者微笑说:“这本来是微不足办的事,我应该筹划这件事情。”于是砍来一棵枯干的桑树
枝,捆成几把,集中在盘子上,用嘴把水喷在上面,就变成了牛肉。又从井里打出几瓶水
来,把它倒出来,就成了甘美的酒了。村老都酒足饭饱。权秀才获得了五十束细绢。权秀才
惭愧地拜谢顾者说:“我实在骄傲幼稚,有眼无珠,没看出你是位有道行的人,还用你作仆
人,现在调过来,请求让我做你的仆人。”雇者说:“我本来不是普通的人,因为有一点过
失,贬谪在下贱之列,应该被秀才役使。如果限定的劳役不够,又需要到别人那里去效力。
所以请秀才不要改变往常的规矩,期望秀才帮助我结束我的事。雇者于是辞别说:“你秀才
这个样子,结果是妨碍了我的事。”顺便谈论了权秀才的长短穷达命运。并且说万物都是可
以变化的。唯有淤泥中朱漆筷子和头发,药力不能化。以后就不知他到什么地方了。

古代诗人中有姓萧的吗

萧 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 三:湖南省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江有枫一篇十章》
年代: 唐 作者: 萧颖士
江有枫,其叶蒙蒙。我友自东,于以游从。
山有槭,其叶漠漠。我友徂北,于以休息。
想彼槭矣,亦类其枫。矧伊怀人,而忘其东。
东可游矣,会之丘矣。于山于水,于庙于寺,
于亭于里,君子游焉。于以宴喜,其乐亹亹。
粤东可居,彼吴之墟。有田有庭,有朋有书,
有莼有鱼,君子居焉。惟以宴醑,其乐徐徐。
我朋在矣,彼陆之子。如松如杞,淑问不已。
我友于征,彼郑之子。如琇如英,德音孔明。
我思震泽,菱芡幕幕。寤寐如觌,我思剡溪。
杉筱萋萋,寤寐无迷。
有鸟有鸟,粤鸥与鹭。浮湍戏渚,皓然洁素,
忘其猜妒。彼何人斯,曾足伤惧。
此惧惟何,惧寘于罗。彼骄者子,谗言孔多。
我闻先师,体命委和。公伯之愬,则如予何。
怅然山河,惟以啸歌,其忧也哉。

萧颖士的介绍

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新唐书 萧颖士传 翻译

萧颖士字茂挺, 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祖父萧晶, 贤能而有谋略, 任雅相讨伐高丽时, 表奏他为记室。越王李贞兴兵, 萧晶拿着简策晋见, 陈述了三条计策, 越王不用, 萧晶忖度越王必败, 于是出走, 客居并死于广陵。
颖士四岁能写文章, 十岁补为太学生。看书过目成诵, 精通百家谱系与文字之学。开元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对策考试第一。其父萧? , 做莒县丞时获罪,颖士向府佐张惟一投诉, 张惟一说:“ 萧?有好儿子, 我因萧? 的事受责也不遗憾。”于是平反宽宥了他。
天宝初年, 颖士任秘书正字。此时,裴耀卿、席豫、张均、宋遥、韦述等都是前辈, 器重萧颖士的才干, 以平等之礼相待, 从此萧颖士便名扬天下。奉命到赵、卫间搜求散佚之书, 滞留很久不复命, 被主管官员弹劾免职, 留下客居濮阳。于是尹征、王恒、卢异、卢士式、贾邕、赵匡、阎士和、柳并等都以弟子的礼节待他, 萧颖士顺序讲学, 被称为“ 萧夫子”。后奉召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想见他, 颖士正为父亲服丧, 不去。李林甫曾到朋友家邀颖士见面, 颖士前往, 哭于门内等待李林甫, 李林甫不得已, 前往萧家吊丧后就走。怒怨颍士对自己不谦恭, 调他任广陵参军事, 颍士烦躁不能忍受, 做《伐樱桃树赋》说:“选择无用的细枝, 在支干的庇荫下以苟安, 虽本无闻而有人举荐, 但终究不是调味的正品。”以讽刺李林甫。君子可惜他的心地太窄。适逢母亲去世免职, 流浪于吴越间。
颖士曾说:“ 孔子做《春秋》, 为百代君王不可变易的法则, 而司马迁做本纪、书、表、世家、列传, 叙事模棱两可, 有失一字寓褒贬的笔法体例, 不足为训。”于是从汉元年起到隋恭帝义宁年止, 按编年史体例, 依照《春秋》按义分类方法做传百篇。记魏国高贵乡公曹髦之死时,写道“: 司马昭弑帝于南阙。”记梁代陈受禅让时, 写道:“ 陈霸先反叛。”又因自己是梁代裔孙, 梁宣帝降西魏后又被立为帝, 继承了梁的社稷, 所以使开国之君的梁武帝又得以享受祭祀三十余年; 往昔曲沃篡位为晋国国君, 晋文公为五霸之一, 孔子并不贬抑。于是贬抑陈与隋, 以唐土德继承梁的火德为正统, 这些都是自做论断, 各儒学家不赞同他的观点。太原王绪, 是王僧辩的后裔, 撰写了《永宁王辅梁书》, 贬抑陈代不称之为帝, 颖士佐助他, 也著《梁萧史谱》并写《梁不禅陈论》文章来阐发王绪的主旨和体例, 使其论点更加鲜明。
史官韦述推荐萧颖士代替自己, 朝廷召他到史馆等候诏令, 颖士乘传车到京城。此时李林甫正专权, 作威作福, 颍士不肯屈从, 更加被忌恨, 不久就免官,往来于?、杜两地之间。李林甫死, 又调任河南府参军事。倭国派遣使臣来朝,提出倭国人希望聘请萧夫子为师, 中书舍人张渐等进谏认为不可, 于是作罢。安禄山恃宠放肆, 颖士暗地里对柳并说“: 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就称病去游太室山。接着安禄山叛乱, 颖士去见河南采访使郭纳, 就防御计策进言, 郭纳忽视不用, 颖士叹息说:“ 高官们以儿戏态度抵御强寇, 真难办啊!”听说封常清在洛阳布置军队, 颖士去看了看, 没过夜就回来了。于是将家里书籍藏于箕山、颖水间,只身到山南, 节度使源洧征召他为掌书记。贼军的一支部队进攻南阳, 源洧害怕了,想退守江陵,颍士进言说“: 官兵守潼关, 钱粮需用很急, 必待江、淮转运粮饷才够用, 而粮道经由汉江、沔水, 那么襄阳就是当今天下的咽喉要地, 一旦失守, 就会丧失天下。而且您现拥有州郡数十、人口百万, 练兵铲除贼寇, 是保卫社稷的大功啊。叛贼正横行于崤、陕间,您为什么仓猝丢掉土地, 想让天下人笑话吗?”源洧就按兵不出。适逢安禄山死, 贼兵退去。源洧死后, 萧颖士往金陵客居。永王李瞒召见他, 萧颖士不见。这时盛王为淮南节度大使, 留居蜀地不履任, 副大使李承式玩忽军备、兵势不振。萧颖士给宰相崔圆写信说“: 现在军队的供应在东南, 但楚、越在中原相隔千山万水, 自古中原乱, 则东南盗贼先起, 应及时派遣盛王去镇守江淮。”不久,刘展果然反叛。贼兵围雍丘城, 威胁泗上军, 承式遣兵往救, 行前大宴宾客, 并安排歌姬舞女表演助酒。萧颖士说“: 天子流离在外, 这岂是臣子尽情欢乐的时候吗? 派出的援军处于胜负未卜之境,却使他们流连声色, 一旦有归心, 谁能拼死效命呢?”李承式不听。宰相崔圆听到此事, 就任命萧颖士为扬州功曹参军。到任, 住了两天就走了。后来客死于汝南旅舍, 年五十二岁, 弟子们共拟私谥,称为文元先生。
颖士喜欢称道别人的优点, 以推荐引进后辈为己任, 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 由于萧颖士的奖掖品评, 都成为知名之士。天下推崇他能识别人才称之为萧功曹。曾以兄礼待元德秀, 而以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为友, 当时人称为“殷、颜、柳、陆、李、萧、邵、赵”, 因为他们能一直保持友谊。与他交游的还有孔至、贾至、源行恭、张有略、族弟萧季遐、刘颖、韩拯、陈晋、孙益、韦建、韦收等。以上这些人惟有李华能与萧颖士齐名, 世称“ 萧、李”。曾与李华、陆据游洛阳龙门, 读路旁碑文, 萧颖士一看便能背诵, 李华需读两遍, 陆据要读三遍才能完全记住。听说此事的人认为据此可以分出三人才学的高下。有仆人侍候萧颖士十年, 遭残酷鞭打,有人劝他离去,仆人回答“: 不是不能走, 而是爱他的才罢了。”颖士多次说班彪、皇甫谧、张华、刘琨、潘尼能崇尚古风, 虽处流俗而不动摇, 是曹植、陆机所不及的。又说裴子野善于著书。当世人他能看得起的, 只有陈子昂、富嘉谟、卢藏用之文章词藻, 董南事、孔述睿之博学而已。
萧颖士之子萧存, 字伯诚, 忠诚耿直有其父之风; 文章写得好, 与韩会、沈既济、梁肃、徐岱等为好友。浙西观察史李栖筠表奏他为常熟主簿。颜真卿在湖州时, 与萧存、陆鸿渐等探讨古今韵字的本源, 做书数百篇。建中初年, 由殿中侍御史四次升调为比部郎中。张滂主管财税, 征召他留在京城工作。裴延龄与张滂不和, 萧存厌恶裴不正派, 辞去官职,患手足麻痹症而死。
韩愈青年时为萧存所赏识, 从袁州回来时, 经过萧存的庐山故居, 萧的几个儿子已先死, 只有一个女儿尚在, 韩愈在经济上接济过他的家。
殷寅是陈郡人。邵轸是汝南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