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日本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吗是民选还是世袭制呢年号谁来定_亲王_年号_帽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世袭罔替 亲王 年号 帽子

本文目录

  •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 日本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吗是民选还是世袭制呢年号谁来定
  • 《雍正王朝》:雍正封老十三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谋士为何说死也不能接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再说得通俗一点,假如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依然还是亲王,世世代代都不用降级世袭。

从努尔哈赤立国,到宣统退位亡国,整个大清帝国只出现过“世袭罔替”的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这十二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以上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中间,在怡亲王胤祥以前的都是对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卓有贡献者。但是,在怡亲王胤祥以后的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都有些“水”,皆出自慈禧太后的个人封赏。

问题来了,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898年5月),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道光的皇子并不少,由于前三个都相继夭折,使得第四子奕詝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不过,他最宠爱的却是第六子奕訢,甚至还准备传位于他,最后关头才勉强选择了奕詝。

奕詝登基后,遵照父亲的遗旨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但却始终对他严加防范,从来没有委以重任。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无才无德唯有好色的咸丰帝竟然以“外狩”为名逃到了热河,而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弟弟“背黑锅”。

自觉愧对列祖列宗,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退兵后也没有立即还朝,继续躲在承德避暑山庄并且没羞没臊地死在了那里。1861年8月22日,他终于以31岁的“高龄”驾崩,至此走完了昏庸无能而又误国误民的一生。

临终前,咸丰一面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大臣,一面又安排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垂帘。表面看来,他的安排还算是周到,可以促成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可以共同保障幼帝载淳的皇权不旁落。

不过,由于“八大臣集团”和“两宫太后集团”实力的不对称,这场权力的游戏根本就无法进行。以载垣为首的八大臣,丝毫都不把慈安、慈禧和幼帝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面对尸骨未寒的大行皇帝咸丰,顾命八大臣对孤儿寡母们却大声斥责,更吓得载淳尿湿了裤子。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准备联合发动政变,秘密联络到了长久以来都在坐冷板凳的奕訢。

根据大清祖制,大行皇帝灵柩回京时新帝必须出城跪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得以脱离八大臣掌控带着载淳先行回京。利用这个时间差,奕訢在京立即拥立幼帝登基,还下旨除掉了载垣、肃顺和端华等人,更将拟定好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权,从此开始垂帘听政。而作为积极促成此事的大功臣,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更被授予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在奕訢的不懈努力下,清廷不仅镇压了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且还延续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逐渐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甚至于,还将国家打造出了一种起死回生的迹象,史称为“同治中兴”。

不过,恭亲王奕訢始终都担忧后宫干政,多次促请“撤帘归政”,终于引起了嗜权如命的慈禧警觉。慈安过世后,她终于借着中法战争突然发动了“甲申易枢”,逼退恭亲王的同时,还将军机处完全弱化为自己的提线木偶。

咸丰皇帝长期闲置奕訢,慈禧太后也开始长期闲置他,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再次起用。不过,那时的恭亲王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更因为接连遭遇儿女早殇而变得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注定只能“一生为奴”。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891年1月),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作为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譞既不是被寄予厚望的长子,也不是被宠爱异常的爱子。而且,他本人的资质也着实平庸,无论哪方面都没能表现出过人的本领。

咸丰登基后,在尤其打压奕訢的同时,对于奕譞也没有好到哪里。虽然被加封为醇亲王,但他同样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或者说也不具备建功立业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这成为日后的进阶之路。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掌握了朝政的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作为慈禧的妹夫,奕譞也因为表现积极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同治中兴”的见证者。

同治帝十七岁时,两宫太后被迫还政于君,同意皇帝在大婚后亲政。不过,由于载淳类同其父,最终因花柳病全身溃烂而死,甚至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同治帝驾崩后,大清帝国的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为了当时的核心议题。按照祖制,“载”字辈皇帝驾崩后应该由他的下一代宗亲子弟来继承,也就是“溥”字辈。

经过王公贵族们议定,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伦被推选成为继位之君。不过,慈禧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担心能力出众的恭亲王分权,竟然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过継给咸丰帝为嗣,以载淳弟弟的身份继承了大统,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登基后,醇亲王奕譞也水涨船高,被慈禧太后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甲申易枢”后,他更是取代六哥奕訢成为了军机大臣,更总理海军衙门发展新式海军。

在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由“定远号”和“镇远号”领衔的北洋舰队终于成军,成为傲视远东地区的海上武装力量。很多人认为,奕譞凡事都不知道如何去做,但他却知道找谁去做,比如李鸿章。

随着光绪即将亲政,奕譞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深怕自己引起慈禧太后的猜忌,甚至装病在家静养。到了光绪十六年,“狼来了”的故事成真,他竟然真的突发疾病在家逝世,被赐谥号为贤并且配享太庙,醇亲王的爵位由儿子载沣承袭。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的长子。

作为乾隆皇帝的曾孙,奕劻在出生时已经属于没落的皇室旁支,还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因此,他从小就显得早熟,而且还懂得阿谀逢迎讨好别人,但对于学业却全然不行。

咸丰皇帝志大才疏,除了好色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迹。因此,他十分忌惮同父弟兄们的能力,忌惮所有的潜在竞争者,比如六弟奕訢和七弟奕譞都被他当做“吉祥物”似的摆在一边。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厚仁爱”,咸丰皇帝反倒是对于皇室远支们比较亲厚,属于典型的“远交近攻”之策。受此影响,作为远房堂弟的奕劻开始逐渐逆袭,由辅国将军成为了贝勒。

奕劻的爵位虽然提升了,但个人的能力却没有丝毫长进,显然还是那么不堪重用,那么胸无大志。不过,他却通过溜须拍马攀上了高枝,成为了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的密友。

作为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皇族,应该是副都统巴结奕劻才对,为何会本末倒置呢?原来,这位副都统名叫叶赫那拉·桂祥,是懿贵妃慈禧的亲弟弟。

得益于弟弟桂祥的大力推荐,慈禧终于开始关注这个不成器的皇族子弟,开始做起了“广告”。

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终于掌握了朝政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更被加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而同样作为“奕字辈”的奕劻,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看着人家威风凛凛和权倾朝野。

慈安太后过世后,唯一能制约慈禧太后的人消失了,恭亲王奕訢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掣肘。借着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慈禧终于发动了“甲申易枢”将奕訢、宝鋆和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全部罢黜,逐渐起用了奕譞和奕劻等人进入军机处任职。

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最紧要关头,奕劻挺身而出支持慈禧太后,相当于给了维新派们以致命一击。随后,他又在“己亥建储”中表现积极,坚决支持废除光绪皇帝另立新君。

从此以后,奕劻被慈禧太后视为自己的心腹,还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于是,他终于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圈钱运动”,终于开始了肆无忌惮地贪腐受贿。

在众多的贿赂者中,袁世凯是出手最大方的一个,也成为了奕劻的金主。基本上,只要使钱,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杀人放火和买官粥爵都毫不犹豫。

在奕劻的支持下,袁世凯不仅掌控了北洋新军,而且还出任了直隶总督,更加掌控了东北地区的军政,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在此背景下,以岑春暄和瞿鸿禨为首的“倒袁派”开始联合发力,几乎将他逼到了绝路。

奕劻再一次“挺身而出”,帮助袁世凯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强势反击,瞿鸿禨和岑春暄先后遭到罢职,再也没人敢于继续倒袁。

到了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在使用砒霜毒死光绪皇帝后,自己也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临终前,她选定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即位,还任命载沣出任了摄政王总揽朝局,安排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载沣掌权后,立即开始对付袁世凯,甚至扬言要替自己的兄长光绪皇帝报仇。可是,庆亲王奕劻却坚决反对此事,再一次帮助他度过了危机。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起兵响应,逐渐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截至到11月底时,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的15个省已经相继宣布独立,大清帝国到了最后关头。

身为摄政王,载沣竟然无法调动北洋军前往南方平叛。奕劻再次力挺袁世凯,成功帮助他出山并且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从此掌控了所有的军政大权,具备了取而代之的权力。

刚刚走马上任,袁世凯直接玩起了“两面派”的手法,一面逼迫宣统皇帝立即退位,一面同革命派秘密进行谈判。期间,奕劻依然继续着贪婪本性,凡事只看钱,丝毫不顾及大清帝国已经危在旦夕。

据英国的《泰晤士报》报道,庆亲王当时仅在英国银行的存款就高达712.5万英镑,其余诸国银行的存款不得而知。

这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文化名人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的年薪是30英镑,生物学家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也不过2000英镑。而且,他们二人都属于当时的富裕阶层,比起庆亲王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宣统退位后,富得流油的奕劻长期闲居在天津,直到1917年1月29日才过世。溥仪闻讯,大笔一挥赐谥号“”,还义愤填膺地表示: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

纵观满清的十二个铁帽子王,前面九个都显得无可争议,的确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被慈禧太后册封的后三个铁帽子王奕訢、奕譞和奕劻就有些“”,似乎不能与此无上殊荣匹配。尤其是,奕譞和奕劻更是忝居此位,祸国殃民。@文史不假

日本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吗是民选还是世袭制呢年号谁来定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是谁?纵观古今日本权力体系,天皇始终是“王权”持有者,古代幕府将军、近现代首相仅仅是“霸权”持有者。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天皇在历史的某些阶段是实权掌控者,但任何时候天皇都是国家的元首。无论是剽悍的幕府将军,还是民选的首相,在天皇面前都要低头,这就是日本的国体所在。

我们再细化一下天皇的掌权史,2000多年的天皇家族,失去实权的时间只有2次,一次是幕府时期(1192 年到 1867 年)的675年,另外就是二战后至今的70多年。因此,按照百分比来看,天皇掌握实权远远多于虚位的时间。

天皇是民选还是世袭呢?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毋庸置疑就是世世代代相传,血统被视为很重要。

日本天皇家族是1个神奇的存在。古代国王、皇帝们搞“君权神授”很普遍,大家都从神那里获得统治国土的权力,但是日本天皇跟他们最大的不同是“天皇就是神”。那档次就差远了,简单来说别人是“神授人”,日本是“神授神”。

那么,日本是怎样让神一直延续呢?日本天照大神派孙子琼琼杵尊来统治人间,后者的曾孙子就是第一代天皇神武,就此天皇家族开枝散叶。更重要的是,新旧天皇的魂灵交接,可通过一系列神秘祭祀实现,比如说新尝祭、大尝祭。

总的来说,天皇家族血统、灵性的延续,保障他们统治日本的合法性,也就这样世袭下来。因此,天皇就不需要民选,他的本身就是“国民意志”的体现。

日本天皇的年号,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日本最早的年号——645年孝德天皇的“大化”,不过刚开始用年号系统不是很稳定,断断续续经历一段历史时期。

直到701年,文武天皇制订《仪制令》,规定:“凡公文记年,皆用年号”, 从这时候起,年号被沿用至今。不过,此后的年号制定者屡有变化?

天皇当家做主的时候,年号自然是朝廷自己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幕府政权前夕。幕府时代,名义上天皇有改年号的权力,事实上多由幕府将军决定后再向朝廷提报,甚至他们还常常在逢喜遇灾时迫使朝廷改年号。

明治维新后,天皇再次掌握实权,根据1889年的《皇室典范》,天皇们对年号具有自主权。二战后,天皇在美国人要求下退居二线,新的《皇室典范》(1947年版)没有年号的规定。直到1979年《元号法》和《元号选定手续》出台,将年号作为法律确定下来。

现在日本天皇的年号,究竟怎么制定出来?总体来看,技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一套接着一套来,大体由以下几步……

1、内阁总理大臣挑选并定下“提案人”,后者要上报2到3个新年号提案,要求必须说明含义及典籍出处。

2、总理府总务长官整理审议上报的新年号提案,随后要向首相进行汇报,这个过程要遵循6个原则:反映国民理想且寓意良好;由两个汉字组成;容易阅读;容易写;不使用旧年号和已故天皇的谥号;不俗气。

3、内阁官房长官、总务长官和内阁法制局长官审查并选定新年号后,经过内阁会议来商议确定,同时总理大臣要向参众两院正副议长征询意见。

4、确定新年号之后,以改元政令的形式向公众发布。

经过这4步之后,新年号就会被正式启用,而旧的年号会退出使用。现在日本的新年号“令和”已经公布,5月1日就会正式登场使用。

《雍正王朝》:雍正封老十三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谋士为何说死也不能接

雍正王朝这部连续剧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虽然是以二月河老师的小说为蓝本,其中不乏一些“戏说”的成分,但是有很多精彩之处也反应了清朝政治格局中的一些残酷现象,值得大家品味一番。

其中有一处剧情讲到十三爷胤祥在帮助四阿哥登基大宝之后,有拥立之功,此时身为皇帝的四阿哥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的,是为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有史以来十二位铁帽子亲王的第九位。有拥立之功,又能恩泽子孙,这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是剧中一向辅助四阿哥的谋士邬思道,因为感念十三爷宅心仁厚,从旁指点道:对于这个铁帽子亲王一定要力辞,就是说死也不能接这个铁帽子王,那这又是为何呢?

铁帽子很稀有

要说起这个原因,还要从清朝的爵位制度说起,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以这8等最优,而这些爵位都是降等世袭的,也就是说儿子在继承父亲的爵位的时候自动降一级,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是吸取明朝的教训不让宗室人口无限制的膨胀,二是激励宗室子弟建立功业,不要贪图享乐,如果一个亲王的后人中没有人建立新的功劳受封更高的爵位,那么不出几代人就会降等为没落贵族,最后变成很低等的爵位,当一个闲散的八旗子弟,这样的人在清朝晚期是很多的,这实际上是给宗室订立了一个奖惩制度。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是天大的福利了,毕竟在十三爷之前的8个铁帽子亲王那都是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有建国的天大功劳,而之后恩封的铁帽子亲王正是从十三爷开始,不过整个清朝也只有4个而已,足以见得有多么稀有,确实是天大的恩赐。

铁帽子亲王不好当

虽然铁帽子亲王好处大,但是却不好当,有了这个爵位,就好比是明朝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拿到的反而是死的最快的。因为爵位世袭罔替,那么每一代子孙除了能享受封地、食邑等物质优势外,还能积累大量的政治人脉,时间一长难免尾大不掉,甚至在皇权衰弱的时候成为威胁,毕竟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也是有合理的继承权。何况早期的八位铁帽子亲王都曾经卷入到继承权的斗争中,所以清朝历代皇帝对这批铁帽子亲王都没有什么好脸色,但是祖宗规矩立在这里,于是便明里暗里的使坏了。纵观清朝初期的8位铁帽子亲王,共有11位继承人被夺爵下狱的,可谓是风险非常高,一不留神就是满门之祸,皇帝的眼睛可都盯着你呢!

十三爷的后人下场如何?

按照邬思道的意思,这个铁帽子亲王当不得,刚才我们也讲过历史上的铁帽子亲王都没有好下场,那么十三爷这个铁帽子亲王后来混得如何呢?

在雍正一朝,因为胤祥有勤王保驾之功,在其后的时间内又勤勤恳恳辅助政务,不敢有半分逾矩,所以终其一生,雍正并未有任何打压老十三的情况。毕竟在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雍正一朝政治形势比较复杂,要处理很多政敌,所以十三爷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雍正不处理,不代表他的儿子也不处理,在乾隆朝时期,十三爷一脉就遭遇到了重点照顾。

十三爷的亲王位是由其第七子年幼的弘晓继承,本来此举是为了不让皇权猜忌,幼子袭爵本就是示弱的表现。但是弘晓的两位哥哥弘昌、弘晈还是在乾隆四年被卷入皇室内部的权利斗争,分别被革职和警告。弘晓其后虽晋升为正白旗汉军都统,但没干几年就被革去职务,理由是在盛京祭祀祖陵的时候,身边不佩小刀,有失满洲旧俗。你想想,那么多人祭祀的场景,皇帝既然留意你一个人没有带小刀,不是有人打小报告,就是要故意整你,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后来,乾隆皇帝还把雍正赏赐给胤祥的交辉园改赐别人,让怡亲王一大家子人搬到一个小房子去住,这都是刻意给这位前朝重臣,自己的兄弟难堪。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邬思道说的果然没错,如果不是有这个铁帽子亲王在身,也不会被皇上的眼睛盯着,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虽然富贵可能会少些,但是却要安全许多,不知道十三爷如果泉下有知,还会不会接这个铁帽子亲王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