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的事例(有人说事事要留有余地,有人说应该尽善尽美,到底应该怎么做)_留有余地_八王坟_亲王

本文目录

  • 有人说事事要留有余地,有人说应该尽善尽美,到底应该怎么做
  • 北京八王坟有什么故事
  • 为什么说话要留有余地
  • 现实当中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经典案例吗

有人说事事要留有余地,有人说应该尽善尽美,到底应该怎么做

办事留有余地,这恰恰就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最早或许是孔子的发明。孔子看尧舜时与周武时的音乐时,评说一个是尽善尽美,一个是尽美未尽善。这种美学思想,表明既要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要注重艺术内容之善。

理想与现实的尽善尽美,不能偏颇。太理想化而抛弃现实时,就变得虚拟化了,就会愤世嫉俗。太现实而抛弃理想时,就变得功利了,就会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从来就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欲望的沟壑永远难以填满。

办事不知道中庸,不是尽善尽美。或许有人以为,那些出了名、升了职,赚了钱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光彩四射,炫人眼目,风光体面,令人艳羡,这就是人生中的尽善尽美。殊不知,越是出人头地,越是应该学会低调做人。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没有条件和资本把风头出尽,把风光占尽,把丰彩夺尽!如果你想试图占尽这一切,你就会付出代价。

中庸就是做人要外圆内方,大智若愚;做事要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刚柔相济,恰如其分。为人处世做到中庸的度,才能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违背了低调做人的规则的最大害处,就是因树大招风而招至诋毁和劫难,以致前功尽弃,无以自保,这是多么不明智啊!就像影视界的大明星们的逃税门事件一样,他们的人生顶多就是一个尽美未尽善。还有那个实话实说的先锋战士,也堪称一个尽善未尽美的楷模。

办事留有余地,是一种真善美。面对这个云谲波诡的世界,有时候需要低调做人,低调蓄势,藏巧于拙,回避锋芒,以退为进,才能在社会舞台上演好每一个角色,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留有余地是一种真,真在低调蓄势,真诚待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善,善在成人之美,真善无迹;留有余地是一种美,美在共享多赢,皆大欢喜。

把事做满,并非尽善尽美。古人信奉“满招损,谦受益”,因而最早的座右铭原本是一个叫欹器的器皿,这个器皿空了就倾斜,若装上水,满了就翻倒,不空不满就端正。古人将欹器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不要自满。做人只有谦虚沉稳的姿态,才会有尽善尽美,谦虚得识,自信护志,谦虚有如成熟的稻穗才会弯腰,沉稳有如企鹅的沉潜才会厚积薄发。

办事不知“礼”,就不是尽善尽美。礼就是礼貌、礼节,是文明的标志,是行走于社会畅通无阻的通行证。礼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古人推崇的恭、慎、勇、直是为人处世四字诀美德,但同时必须用礼字来中和才算得上完美。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

北京八王坟有什么故事

八王坟是北京一处比较有名的清代王爷坟墓,墓主人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八王坟自民国起便屡遭偷盗,如今真正的八王坟早已不见踪影,但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说到八王坟,就不得不提到墓主人阿济格

(八王坟墓主人: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十五子豫亲王多铎都是大妃阿巴亥所生。

英亲王阿济格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能征善战,勇猛无比,一生战功显赫,曾随父兄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在与明朝爆发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中都立下了战功,是后金乃至于清初的一员骁将。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跟从摄政王多尔衮联合明平西伯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中大破李自成的大顺军,清军挥师入关,清世祖福临移都于北京城,同年阿济格晋封和硕英亲王,在诸王中排位第八。清朝定都北京后,阿济格奉命率军自山西入陕西追击李自成,连克四城,迫降三十八城,李自成败窜至湖北九宫山。顺治五年(1648年)阿济格被任命为平西大将军,平大同总兵姜镶之乱,屠城毁池,大胜还师。

(颇有野心的英亲王阿济格最后被逼自尽)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猝逝,一向颇有野心的阿济格要效仿多尔衮,谋夺大权继任摄政王,结果事败遭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但阿济格幽禁期间仍不思悔改,于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放眼要火烧监房,其狂暴无礼令顺治帝和诸王惊骇,如此悖乱至极,留之恐为后患。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顺治帝下旨,赐英亲王阿济格和其子劳亲自尽,削其宗籍。阿济格死后被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八王坟”。

阿济格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诸子中排行十二,他的坟墓却为何又被称为“八王坟”呢?这其实是因为阿济格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就是“八王”,是较早被封为亲王的皇室贵胄。

屡遭破坏的八王坟

(如今的八王坟早已是原址难寻)

身为清太祖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被赐自尽后,其墓葬原本是比较寒酸的。康熙皇帝继位后,对这位皇叔祖还是比较同情的,阿济格为清朝入关,乃至于定鼎天下做出了非常重要贡献,是主要的开国功勋,因此,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不仅为阿济格重新盖棺定论,还对他的墓葬做了一定修缮。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朝廷下旨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八王坟的占地面积扩大到67000平方米,规模远胜于前,这也凸显出了阿济格在清朝皇室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不过,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因为位置偏僻,又没有官府派人管护,因此自道光年间起,便屡遭盗挖。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的灭亡,分布于北京各地的清朝王爷墓也难逃一劫,八王坟的宫门、享殿被人拆除,卖作砖瓦木料,整体的地上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八王坟多次被盗,其中受损最重的便是埋藏着最多殉葬品的“东衙门”,几乎是被洗劫一空。到了解放初期,早已无人问津,乱草丛生的八王坟变的更加破败不堪。

现状:八王坟已不见,空留地名

(高楼林立的八王坟地区)

作为清朝规模最恢弘的王爷墓之一,八王坟的境况令人唏嘘。1950年,原北京财经印刷厂搬迁至通惠河一带,征用了“东衙门”地皮,五年后又转让给葡萄酒厂,而正坟和“西衙门”则作为经济生产用地被其他单位征用,随着不少工厂扎根于此,八王坟一带很快便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原本人迹罕至的八王坟地区,凭借作为北京核心区域的优势,自然是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

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直到1977年才恢复原名。现如今的八王坟,早已经成了北京中轴线的一部分,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和数十条公交线路穿起八王坟与京城各地的交通脉络,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核心区域,原本备受冷落的八王坟地区也到了大规模的开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八王坟为中心的区域相继建起了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令这里成为令房地产界垂青的黄金地段,而原来历史上曾经真正存在过的“八王坟”,却因为早已不存在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这真的是八王坟已成历史,空留地名,让人们还记得这里曾埋葬着一位清朝的王爷。

为什么说话要留有余地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人曾这样说:“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就是说,我们为人处世,应当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一些回旋的余地,切不可把事做尽,把话说绝。

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真正聪明的人,都会思前想后,说话做事皆留有余地。

世事多变,要给自己留有转圜余地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尽管这个故事并不多么光彩。

我的一位老领导遭到顶头上司的无情打压,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单位当负责人。这时候原来和他不错的人对他的态度便出现了分化。其中最明显的有两个人。

一个原来是他的下级,因为突然得到重用,官职一下子超过了老领导。他和老领导原来因为有些矛盾,现在看到老领导成了他的下级,走了厄运,便扯气高扬起来。他到老领导所在单位视察工作,故意摆架子,装模作样,还说了一些训斥老领导的话和做了一些过分的事。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世事弄人。没有多长时间,老领导翻身了,官职突然提升,而且居他之上。这一下他就惨了,几乎没有被老领导给整死。

另一位却与其相反。这个人很是圆滑。他原来也是老领导的下级。当他看到老领导被贬后,不但没有疏远老领导,反而还不断去看望他,并帮助老领导分析形势,为其在政治上翻身出谋划策。后来老领导高升了,当然没有忘记他。他后来官至高位,晚年幸福。

这个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人说话办事瞻前顾后,凡是留有余地是多么重要。

政治上的事情如此,感情上的事情也是如此。

我从报章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异地恋情侣,彼此都很爱对方,却又总为一些事情争吵不休,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一天晚上,他们又吵了起来。起因是女孩下班后与同事聚餐,喝了点酒,而她因为怕男友多想,没有提前报备。

男友发消息来问她晚上吃的什么,她想了想还是决定坦白,就说了聚餐的事。男友怪她没有提前说,她解释是怕他误会,两人就此争吵起来,而且越吵越严重。

女孩说:“既然你不信我,就别再找我!别再管我!”

男友说:“既然你这么烦我,那我再也不打扰你了!”

女孩说:“行。”

男友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儿又发信息试探道:“那你把我拉黑吧。”

女孩心想,我才不拉黑,拉黑你就找不到我,到时还得我先找你,那样我岂不是就被动了?

于是,女孩说,吵架就拉黑,我没那么幼稚。

男友知道,女孩这是在给他台阶,也是在给他们关系留余地。只要他说几句好话,此事也就能翻篇了。

果然,男友说了几句软话,两人就和好如初了。

所以,人,切莫在感情冲动的时候说绝话,做绝事。适当留有余地,即是为了对方,也是为了自己。

现实当中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经典案例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实中是有的事情, 过去生产力低下,发展就业门路少,一个人要发达,必定要经过漫長的磨励拼搏,耗日较长,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现在各行各业兴旺发达,只要勤奋肯专心,用不了30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地的变化,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让你感叹、惊讶、不相信这是真的一样,往往怀疑这是怎么发达的,甚至会相信起命运来。

还能记起当初斗地主,打土豪的一段历史吧,地主家的财产被分割,土地归公,有些地方不懂政策,借助风向,不但没收了人家财产,对人身也造成了攻击伤害,某场面,地主家的人被赶了岀来,时值冬天,寒风凛冽,一家老小站在外面,瑟瑟发抖,你推我搡,大人埋头,小孩大哭,屋内翻箱倒柜,惊叹!骂声,破坏打砸声、不绝于耳,不顾孩子哭声,同伴也一脚一脚踢着“地主崽子“,看着他们的遭遇,都想着,这辈子是翻不过人身了。

改革开放了,第一批做生意,办厂、种果树、外出创业的好大一部分都是“地主家崽子“,甚至有的考上学,岀来工作,干什么的都有,放眼农村看去,那些踢过“地主崽子“的人还是那么穷,甚至子孙后代几乎没啥变化,还在哪里优越化肥撒的情况、亩产多少斤。而人家早已外面楼房、车子、票子一应俱全了,于是有人感叹!“三辈还祖“这是命啊!其不知,经过磨难和打击的人是励志的,总会岀人头地。这是典型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例子。

有句俗话说“量老不量小“,说话要留有余地,尤其是对小孩和少年人,有些人则犯过原则性错误,某小孩家贫如洗,父母早亡,十几岁时受尽饥寒,是人讥笑的工具,同伴练手的道具,八九十年代,无劳力吃尽了苦头,不光面黄饥瘦,衣衫褴褛,最重要的是不善言辞,跟个哑巴似的任人践踏,在人不知觉中消失了,人都己为流浪早死了。

某天,村内来了豪车,左拥右环的来了位富商,给村支书说投资建校,明眼人看岀来是那位流浪少年,远远的看着就让人眼红,有些当年挖苦讽刺的感叹道:“把这人变成啥样了,真是好世道″,岂不知人家外面多年打拼的心酸,不是人改变了时代,而是时代改变了人。总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存在的,但属于励志的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