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河南平顶山的男朋友,想问问河南的男生怎么样?清肃王善耆为何要对刺客宽大处理_摄政王_汪精卫_的人

本文目录

  • 我有一个河南平顶山的男朋友,想问问河南的男生怎么样
  • 清肃王善耆为何要对刺客宽大处理
  • 汪兆铭刺杀清朝摄政王,当时清朝还在,为何汪兆铭被无罪释放
  • 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 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成为民族败类
  • 有文化的人发起坏来比没文化的危害更大吗
  •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 汪兆铭跟汪精卫是不是同一个人
  •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 如果换了你去当乌克兰总统,能不能比泽连斯基干得更出色

我有一个河南平顶山的男朋友,想问问河南的男生怎么样

河南小伙子纯朴、善良、诚信、吃苦耐劳、有爱心。中!找男朋友,还是河南小伙好!

清肃王善耆为何要对刺客宽大处理

善耆就是臭名昭著的川岛芳子的生父,此人的两面性非常突出,一面是他的锐意改革和清廉的作风,另一面是死守腐朽的清王朝,宁可投靠日本人,也不接受共和国。

善耆宽大处理的刺客,乃大名鼎鼎的汪精卫,他在策划行刺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的生父)时被捕,本该被处死。负责审理此案的善耆,却对汪精卫从轻发落,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处以他终生监禁。

汪精卫存在明显的反清思想,公然刺杀帝国摄政王,作为清皇室核心成员的善耆,为何要宽大处理汪精卫呢?

汪精卫表现出来的捐躯精神,感动了善耆

汪精卫刺杀载沣的事,发生在宣统二年,离清王朝覆灭仅剩两年。善耆在审理汪精卫的过程中,查抄了大量汪精卫保存的革命书籍,和他的手札。如《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等,善耆读后,竟然被感动了。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善耆本人,也对大清王朝的腐朽没落,痛恨不已,汪精卫的观点说到他的心里去了。善耆是一位积极主张革新的新派人士,却始终受到腐朽势力的排挤。在后来他与汪精卫交往过程中,他曾经私下宣称:“若不是自己的身份,我也早就加入革命党了!”

可见,善耆那段时间,与汪精卫达到了神交的地步。大清帝国,需要的就是像汪精卫这样的热血青年,有理想有抱负,并甘愿流血牺牲。

汪精卫在狱中还留下了一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种气概,纵使铁面判官,也会不禁肃然。善耆从汪精卫的身上,补充了正气,继续为他的理想奋斗的正气。

由此,善耆对汪精卫的态度,翻身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拉拢汪精卫,善耆的爱才之心救了汪精卫

善耆其实是个不得志的王爷,他的不得志就是来自于不合潮流,大清官员人人腐败,个个自私的潮流。他很孤独,他所主管的工作,总能呈现一派新气象,可是结局总是他被罢免!

善耆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汪精卫的出现,无疑让他眼前一亮。善耆认为,汪精卫具备了成就大功业的基础条件,倘若消除他身上年轻人常有的冒失与冲动,汪精卫完全可以变成他最得力的盟友!

从善耆后来多次到监狱中探望汪精卫,并且与他展开一次又一次,时政辩论的情况看,善耆就是在做汪精卫的“思想改造”工作,希望能说服汪精卫。作为大清国尊贵的铁帽子王爷来说,他可真谓用心良苦!

爱才之心,拉拢之意,促使善耆舍不得杀害汪精卫。

善耆对时局的判断,认为怀柔比杀人更有效

善耆对当时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知,大清国各种反清势力纷纷现身,就连顶戴花翎的官员们,都出现了,与革命党明目张胆的交流。这股势力,像滔滔洪水,根本堵不住。

善耆认为,杀人就是企图以“堵”的方式,止住洪流,显然行不通,不光无济于事,反而落下话柄,甚至激化矛盾。

所以,善耆主张以怀柔的方式疏导,他一定是从大禹治水的智慧中获得了精髓!为此,他利用主审和皇室身份,多方斡旋说服,最终被获准,对汪精卫以轻描淡写的“误解政策”罪,判了个终生监禁。

第二年,清廷迫于形势压力,解除了党禁,在善耆的建议下,汪精卫获得了特赦的机会,走出了牢房。

不过,汪精卫终究没有被善耆所用,他出狱后的第二年,末帝宣统签署了逊位协议,大清帝国正式灭亡。

不过,善耆对汪精卫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对善耆本人,汪精卫称他为“了不起的政治家”,从政治立场上,汪精卫也逐步背弃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转向与立宪派的媾和之路,并一步步滑入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深渊!

汪兆铭刺杀清朝摄政王,当时清朝还在,为何汪兆铭被无罪释放

汪精卫刺杀清朝摄政王,缘起同盟会内部的两位大佬!即陶成章和章太炎,二人当时攻击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发表了《孙文罪状》揭露孙中山以革命的名义中饱私囊;有假革命真敛财之嫌!

汪是孙的铁粉,当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遇此事即热血沸腾;为了孙的脸面和挽回局势,他计划来一次暴力袭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孙文是真正的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尽管孙文等百般劝阻也无济于事,决心已下,毅然北上,留下“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的豪言壮语,誓死如归之状俨然!

其实,汪一白面书生,非王亚樵之制造暴力高手,袭击的活并不内行,暗杀计划漏洞百出,刺杀目标几经变更,最后才锁定摄政王,对炸弹又不精通,功败垂成理所当然;最后汪等被抓,锒铛入狱;在清朝凌迟处死都不为重,为何能避过一劫,保全性命呢?

1.恰值此时是“清末新政”兴起阶段,新政就涵盖了司法改革,原先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抓起来后,走个过场就砍了,现在新政要求走法律程序;风口浪尖上,救了汪一命。

2.舆论产业在租界及其附近的飞速发展有助于汪起死回生。当时报业突飞猛进,很多舆论力量不受清廷控制,类似于言论自由的环境;此种情势下,文人墨客硬是把汪涂抹成了民族英雄,满清政府有点投鼠忌器,有收敛罪恶的意思。

3.肃亲王善耆很可能是曾经的文学青年,他很赞赏汪的诗歌才华,二人聊过三五回竟惺惺相惜,他为英俊潇洒的汪折服;就奔走相告,多方为汪斡旋,最终保下了汪的命,判了无期。

终于“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没成现实,为后来留下了一个大汉奸!

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慈禧死后,清朝的权力当然是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慈禧在临终前最后做出了三个影响清朝命运的决定:

第一个是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清政府的摄政王;

第二个是选中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时候光绪皇帝还没死,但是慈禧也不会让光绪再活下去;

第三个是让人给光绪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绪。

她之所以会选择让载沣当摄政王,又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一则是因为载沣和他爹奕譞一样组够听话;二则是因为慈禧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她原本还想着毒死了光绪,让溥仪当皇帝,她自己继续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绪皇帝一死,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松完了这口气,她也就咽气了。

所以,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不到,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清朝历史上只有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自然就是载沣,只不过载沣的能力远不如多尔衮而已。

载沣掌权的时候,清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虽说让多尔衮来摄政,多尔衮也救不了清朝,但说实话,载沣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多尔衮,这一点毋庸置疑。

载沣主政之后,总的来说只干了一件事——巩固皇权。

他很清楚想要巩固皇权就得掌控兵权,所以他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罢免了袁世凯,收回了北洋新军的兵权,随后又换掉了兵部尚书铁良,试图将兵权牢牢地掌控在皇室自己的手中,或者说是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他又借鉴了德国皇家近卫军,花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训练了一支人员编制在1.2万人的禁卫军。

这支花了3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禁卫军,也可以说载沣掌权三年的时间中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但是,禁卫军刚刚训练好,他也刚刚意气风发地去检阅万禁卫军,武昌城里就响起了起义的枪声,拉开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载沣可谓是又悲催又无奈。

载沣虽然看似收回了兵权,巩固了皇权,可他对闹得越来越激烈的革命党却束手无策,对回家钓鱼的袁世凯更加束手无策。

汪兆铭在载沣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银锭桥下埋炸药想要炸死载沣,载沣很生气,想要杀了汪兆铭,可是被善耆一劝,他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敢杀了,只能判汪一个永远监禁。

为什么呢?

因为局势太动荡了,清朝已经支离破碎了,载沣根本不敢冒险去激怒革命党,所以为了稳定革命党,他只能关着汪,不敢动手。

武昌的枪声一响,载沣赶紧让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显然没有,所以载沣虽然收回了兵权,可却没有一个可堪一用的将领,这样一来,收不收兵权又有什么用?

载沣只能去求袁世凯了,袁大爷呀,你可赶紧出来帮帮我吧!

袁世凯出不出山呢?当然出,但是得好好地和载沣讨价还价,最后载沣不得已之下只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一手掌控军政。

同时,又因为载沣镇压起义军不利,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之下,他只能选择引咎辞职。

1911年12月6日,载沣这边才向隆裕太后提交辞职申请,隆裕太后那边便迫不及待地批准了他的辞职。

于是,清朝的权力又从载沣的手上转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隆裕太后在清朝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掌控了清朝的话语权,她能够力挽狂澜吗?

显然不能。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慈禧,可是她的能力比之载沣更加不堪,载沣尚且不能力挽狂澜,隆裕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载沣的退休,隆裕的掌权,只会加速清朝崩塌的速度,绝不可能出现力挽狂澜的情况。

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了条件,得到了革命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这个承诺之后,赶紧北上忽悠隆裕,怎么忽悠呢?他说革命党已经成势,遍地是革命党,他也挡不住了,但是他帮溥仪和皇室争取到了一个优待条件。

只有让溥仪逊位,将政权交给革命党,才能得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然的话,不仅得不到优待,还会被赶尽杀绝。

隆裕一听,瞬间花容失色,情况竟然已经这么糟糕了吗?好吧好吧,哀家也无能为力了。

于是,隆裕被吓唬得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让溥仪退位,将政权和平地移交给革命党。

溥仪的退位,也就意味着清朝的灭亡。

虽然后来紫禁城里还有个所谓的“小朝廷”,但终究不足一谈。

汪精卫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头号汉奸,成为民族败类

汪兆铭出身于书香人家,早年中过秀才。不过汪兆铭却不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他在认识孙逸仙后,不光撰写文章为革命大造舆论,还四处演讲,为革命造势和筹款,是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

汪兆铭27岁时,便因谋刺摄政王载沣名震一时,他在牢狱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

一些青年人视汪兆铭为革命偶像,孙逸仙亦对汪兆铭的行为颇为赞赏。

(汪兆铭旧照)

1919年10月,孙逸仙在广州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汪兆铭得到了重用,先后担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治顾问、总参议。

孙逸仙在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后,汪兆铭再次被任命为中央执行会员和宣传部长。

1925年2月,在孙逸仙的生命最后关头,曾指名召见汪兆铭,并由孙逸仙口授,汪兆铭草拟了遗嘱。

可以说,汪兆铭手中拿了一手好牌,如果没有意外,民国总统的位子,非他莫属。

然而,谁也没想到,汪兆铭最后不仅没能成为民国总统,还沦为千夫所指的大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逸仙去世之前,除了信任汪兆铭,还非常器重蒋中正。

说起来,蒋中正和汪兆铭有着相似的背景,他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不过他晚于汪兆铭加入同盟会。因此,当汪兆铭被种种光环围绕时,他还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逸仙避于永丰舰。

蒋中正知道后,登舰护卫孙逸仙左右40余天,获得孙逸仙的器重,先后被委任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和大本营参谋长,后来还派他去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经验。

(汪兆铭旧照)

蒋中正学习归来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他非常重视军校建设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许多优秀的国民党军官,都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所以他在国军中的地位很高。

孙逸仙去世后,汪兆铭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

蒋中正自然不愿屈居于他之下,在他的操控下,很快就爆发了中山舰事件。

这件事让汪兆铭很难堪,认为蒋中正无视他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的地位。本来,他想扣押蒋中正,结果到此时他才悲催地发现,他根本就调不动国军将领,因此愈发觉得自己威信受损。

汪兆铭性格懦弱。他见对蒋中正无可奈何,只得自嘲地表示“责人不如责己”,并引咎辞职。

这之后,凡是政治上出现问题时,汪兆铭总是悄然出走,出国或就医。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汪兆铭和蒋中正才再次合作。可就在汪兆铭担任行政院院长不久,上海就爆发了“一·二八事变”,虽然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民也万众一心,誓死抵抗,但汪兆铭虽有权力之欲,却一向不是好争善斗之人。他始终认为,中国无论是武器还是实力,都无法与日本抗衡,所以他唯恐中国和日本打起来。在他看来,这无异于蚂蚁和大象之战,毫无胜算。

汪兆铭主张议和,在他的斡旋下,国民政府最终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议》。

随后,汪兆铭对日本人妥协退让,又接二连三地批准并签下了《何梅协定》和《秦士协定》,华北主权被他拱手相送。

(周佛海旧照)

无疑,汪兆铭的作为,让天下大哗。一时之间,反对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他的子女由于承受不住压力,对他多有抱怨,要他辞掉外交部长职务。但汪兆铭却不无委屈地流泪表示,这个时候,哪个愿意做外交部长呢!

“七·七事变”后,汪兆铭的恐日情绪更加严重。他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求和和投降的思想。对抗日作战,根本没有信心,反而认为那些抗日志士们的死,是不值得的。

就在这时,亲日派分子周佛海等人找到汪兆铭,向他传递了日本人支持他搞和平运动的态度。

一向和蒋中正交锋处于下风的汪兆铭听罢,大喜过望,认为能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扳倒蒋中正,攫取国军最高权力。再加上他的妻子陈璧君也对他多有怂恿,所以他愈发坚定了投敌的决心。

1938年12月,汪兆铭离开重庆,出逃越南河内,随后发表投日艳电,公然投降日本做了汉奸。

汪兆铭叛国投敌,自然激起了了国人的愤怒。然而,他却在媚日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根本刹不住车,最后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参考史料:《汪精卫》)

有文化的人发起坏来比没文化的危害更大吗

同样两个人,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另一个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两种情况相比,有文化的人,比没有文化的人社会危害会更大些。

有文化的人,具备有较高智商和情商,他外表文质彬彬,其实他是阳奉阴的人,他能判断出形势严峻,能掌控局面,会拉帮结派,他有更多的学识技能,他懂得如何钻法律的空子,能逃避法律制裁,有可能他会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把自己包装成好人,让别人不相信他是作恶多端的人。

而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如果犯罪,要么冲动!要么耍流氓手段,无理取闹,爱怎么,就这样,但他基本是一个人去做坏事。这两种情况不能相提并论!更是无法相比。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这个王爷不一般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临终前,指定了大清王朝的继承人,将爱新觉罗·载沣的长子,年仅3岁的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和光绪帝载湉,一人祧两房,继承皇位,为宣统帝。

作为溥仪的实际亲生父亲,爱新觉罗·载沣被指定为监国摄政王,代理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三年实际的统治者,掌舵人。

这位载沣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祖父是道光皇帝,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他的二哥是光绪帝载湉,同治帝载淳是慈禧和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没后,傅仪过继后,就成了老佛爷慈禧的孙子。

有了这么多层关系,载沣既是皇室正统,又是慈禧的娘家侄子,更是小皇帝傅仪的亲生父亲,所以在傅仪登基后,年仅25岁的载沣就成了摄政王。

因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载沣的政治生涯是火箭式上升。7岁就袭封醇亲王,18岁就作为光绪皇帝的特使,奔赴德国,圆满完成“道歉”的任务,大方得体的政治表现,获得慈禧的肯定。两年后提拔为随扈大臣,担付京城守卫重任,官居一品大员。23岁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成为全国权力中心——军机处的一名年轻的实习生,前途不可限量。

摄政上位收兵权

儿子傅仪上位,载沣成了摄政王,自然要为儿子能坐稳江山买命。傅仪上位时,也是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加之慈禧的去世,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高层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载沣属于皇室的少壮派,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抓军权。此时最大的军权掌握在陆军部尚书铁良手中,但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虽然不直接掌握兵权,但在军队中影响力不可小视。铁良是皇族,暂时可以不动,但袁世凯是汉人,他的北洋集团势力很大,被许多皇亲贵族视为“当世之曹操、刘裕”,慈禧在世时镇得住,现在慈禧不在了,此人必须除掉。

而且醇亲王载沣据说和袁世凯有过节,一次会议上,甚至掏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劻劝解,方才作罢。

按照载沣的意思本是要处死袁世凯的,奈何袁世凯的北洋军直接示威,加之总理大臣奕劻和张之洞劝阻,也怕引起兵乱,被迫放弃了杀死袁世凯的念头,袁世凯也识趣,自称足疾,交出职务,回河南老家养病了。

接下来就是将铁良外放,逼其交出兵权,然后安插载洵、载涛、良弼等自己的少壮派势力,这样基本稳定了局势。

与袁斗法终失败

此时,全国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在朝廷内部,要求革命,实行君王立宪制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载沣不得不重新启动“预备立宪“,至1911年5月,进步实质性一步,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名为改革,实为集权的目完全暴露,引发了朝野上下强烈动荡。

在此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已成燎原之势,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为了镇压革命,载沣病急乱投医,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求到袁世凯头上不了,形势就不再由载沣主导了,在老谋子袁世凯面前,年轻的摄政王载沣的确是嫩得点,或者说显得过于软弱。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同时在袁世凯的要求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至此,袁世凯才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然后北上,组成汉人占多数的新内阁,迎合革新派的呼声,博得上全国更大的声名,从而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权大权。

形势比人强。心灰意冷的监国摄政王载沣暗然卸任,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退归藩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载沣的下野,直接把年幼的宣统皇帝推到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面前,结果可想而知。在袁世凯的政治操纵下,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平淡归隐保声名

载沣作为摄政王,为了清王朝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努力过,并非后人所指责的无能王爷,只不过他一心想维护清王朝统治和皇族权力,排斥汉人官员,皇室成员又不堪大用,清廷的倒台是大势所趋,不是他载沣所能挽救的。

看清形势的载沣,比较识时务,没有眷恋权力,辞去摄政王之职后,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更是对傅仪甘心当日本的傀儡,建冰冷伪满洲国非常不赞同。

离开了权力中枢后,载沣为什么神隐起来,过着没声音、没图像的生活呢?掌心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他本是个想过平淡生活的人。

作为八旗子弟,不用奋斗就可以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好日子,还要哈自行车呢?

提笼架鸟,呤诗作画、唱个戏,听个曲,什么的。载沣虽然当了摄政王,但骨子里也和其他八旗子弟一样的,没有奋斗的动力,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王爷而已。而且他本人也是为人宽厚,谦虚和蔼,对世事看都是很淡然。

据说,他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

当摄政王,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的,能退出权力中枢,远离政治旋涡,正好回归本心,过自己平淡的生活,好事一桩。

二、他对政治权力没多大兴趣。

生在皇家,免不了与权力打交道,而且由于身处核心层,所以知道政治权力的险恶。所以当慈禧太后下决心,把他的儿子溥仪养育在宫中,准备接皇位时,醇王府不是高兴,而是顿时大乱,如上刑场般哭声一片,载沣是哭丧着脸,溥仪的祖母老福晋更是晕厥。

为什么?政治太凶险。他的二哥光绪帝,还有同治帝,不就是在政治的旋涡中窝囊地死去的吧,大清国有慈禧这样的能干女人撑着,让她们去弄权吧,干我什么事。

正如溥杰在《父亲醇亲王载沣》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父亲虽然成了国家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是他是个老实人,也和我祖父一样,都是把权力看得较淡。所以当载沣辞去摄 政王后,高兴地对家人说:“从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权力的彻底丧失,反而使得载沣从此洒脱,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三、他的思想相对比较开化。

毕竟比较年轻,而且出个国,留过洋,18岁那年的德国之行,让载沣得以大开眼界,感受到了世界的变化,所以他能表现出了祖先们无法想象的宽容和豁达。据说载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他是第一个穿西服,剪辫子的王公,首先使用汽车、电话,一直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

应该说载沣对清王朝倒台,革命大势不可逆转,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后来也没有主张武力镇压革命,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遗老们搞复辟活动,他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说明他的思想是比较开化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满洲国”问题上坚持不去东北,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保住了晚节。

据说,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曾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幅家训联: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综观载沣的一生,看来他是读懂了父亲家训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汪兆铭跟汪精卫是不是同一个人

是,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谢谢邀请:

汪精卫以暗杀摄政王载沣一举成名,他在狱中所作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显激昂悲壮,然而他的性格却是优柔善变的,还就注定了他以“烈士”登上历史舞台,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

1909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侮,水生火热之即,为了救中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震慑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党人也将目标锁定在了实际统治者身上。

汪精卫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东京他与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等7人组成了一个暗杀团体,他们筹款,买炸药,学习爆破技术,秘密地进行着暗杀前的准备。1910年初,汪精卫等人悉数潜入北京,他们在琉璃厂开设了一个守真影相馆作掩护,并在东北园租了一间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讨的场所。

开始也没有特定的暗杀目标,先计划谋刺庆亲王奕劻,由于警卫过严作罢,又谋划炸死载洵、载涛两贝勒,因无从下手而放弃,最后,汪精卫建议炸死摄政王载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载沣是大清的实际掌权人,杀死他影响大,也会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一定的混乱,于是一切谋划围绕着炸死载沣而展开。

他们侦察到载沣住的醇王府和鸦儿胡同之间有座石板桥,载沣每天上朝必从此桥经过,这地方又比较僻静,没什么人家,于是决定在桥墩下放炸药炸,为了加大炸药的力度,他们在骡马市大街太永铁铺定制了一个可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暗杀团会议决定,由黄复生、喻培伦去安放“铁西瓜”,到时由汪精卫负责引爆。

4月1日夜,黄、喻两人在桥下挖好坑,然后埋好“铁西瓜”,由于敷设的电线太短,只能隔夜再来按装,结果,第二夜再来时引起了暗探的怀疑,两人正在敷设,忽发现有人偷看,惊慌之中赶忙跑开,不一会警察赶到,经搜查发现了埋在桥下的“铁西瓜”炸弹,暗杀计划以失败而告终。警察查到了铸造“铁西瓜”的铁匠铺,又顺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馆以及他们的集会屋,汪精卫、黄复生等人被逮捕。

载沣本来是想处死汪精卫以儆效尤,这时同盟会有个叫程家柽的会员正在肃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师,他对善耆分析说“大清杀汪、黄,只不过泄一时之气,并不能根本杜绝革命党的活动,反而引起他们的报复行动,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杀,反而能体现政府的宽大为怀,从而减少革命党人对朝廷的敌对势态”,善耆一想说的在理,于是找载沣去商量,载沣想想也是这个理,不杀他们起码可以让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不那么激烈,到最后也可以有个协商、谈判的可能,于是清廷下令将汪精卫、黄复生交法部永远监禁,这样汪精卫逃过了被杀头的命远。

武昌起义胜利后,汪、黄两人被清政府释放。

谢谢阅读

如果换了你去当乌克兰总统,能不能比泽连斯基干得更出色

作为一国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国家元首了,没人能比他干得更好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