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受损,舆论哗然,国家从此禁止出国展览_文物_展览_越王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94件(组)珍贵文物入选,其中越王勾践剑格外引人注目。与其他禁止文物出国展览不同,越王勾践剑有三次出国(境)展览的记录,1973年6月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1984年香港以及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

在第三次展览中,这把千年名剑受损了,而且还是人为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要从1965年那个冬天说起。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一号墓中意外发现了一把佩剑。

当时剑插在黑漆剑鞘里,考古人员拔出后,剑身没有一点锈蚀,寒光逼人。这把剑尺寸并不大,通长为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的主要特点如下,剑身布满略显黑色的菱形纹饰,剑格正面用蓝色琉璃,剑格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在靠近把手的部位,有两行用金丝镶嵌的八个鸟篆文字。

起初大家都不知道这八个鸟篆字究竟什么意思,在郭沫若、夏鼐等著名考古专家的考证下,最终认为这是越王勾践的佩剑。越王勾践剑一经出土便震惊了世界,尤其历经两千多年依旧锋利无比,这更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展开全文

据科学家通过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对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的测定,得知剑身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而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当时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希望越王勾践剑能到自家博物馆里展览,于是向中国方面提出申请。

1993年,越王勾践剑运往新加坡参加“战国楚文物展”,作为中新文化交流的活动之一,这把剑成为重头戏,引起了新加坡民众极大地兴趣。然而,活动结束撤展时,“意外发生了!”新加坡工作人员把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当剑拆下来后,我方发现剑刃部分有一道新痕,长0.7厘米、宽0.1厘米。

消息传到国内后,舆论哗然。当越王勾践剑运回国内后,专家检查后认为新痕对剑身的损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时湖北一家报纸直接刊文,《不是“国宝”要出国,而是“活宝”要出国》,对这起事故提出尖锐的批评。

这次事故发生后,直接影响了文物出国(境)展览,国家文物局更是出台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目的是为了保护珍贵文物,意义极其重大。据报道,目前我国《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已经来到了第三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