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范蠡的结局有学者认为不是功成身退,而是被绑石沉湖,这是为何_勾践_范蠡_吴王

本文目录

  • 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 范蠡的结局有学者认为不是功成身退,而是被绑石沉湖,这是为何
  •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跟范蠡有关联吗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 范蠡的拼音
  • 范蠡,怎么读,谢谢

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生贫寒,但聪明过人,文韬武略,满腹经纶。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阻,执意出兵攻打吴国,结果被吴王大败,勾践被迫去吴国当奴仆,范蠡也一同随行,他们在那里一导一演,一唱一和,吴王非常感动,不听伍子胥的逆言,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就这样放虎归山了。


勾践一行回到越国后,范蠡劝勾践兴农桑,抓经济,内亲群臣,下义百姓。重视训练军队,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为了迷惑讨好吴王夫差,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吴王大喜,慢慢地消除了对勾践的戒备。


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20年国力逐渐强大,报仇雪耻的日子来到了。趁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争霸,后方空虚之际,兴兵伐吴,吴军全线溃败,吴王求和,希望能像20年前那样对他宽容,勾践有点动心了,范蠡挺身而出,陈述利弊,打消了勾践那颗动摇的心。


范蠡在帮勾践灭吴后,不求名,不图利,急流勇退,利用他的聪明才智,下海经商,那赚的是钵满盆满,他是金钱如粪土,把所赚的钱全部捐了出去,这就是有名的“三聚三散”,“三聚三散”是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与现代人所无语能比的,聚与散也即“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范蠡在历史上最早做慈善,是慈善界的开山鼻祖,慈善精神是范蠡躬行一生的最高境界,是他人品的精华,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范蠡的结局有学者认为不是功成身退,而是被绑石沉湖,这是为何

商圣范蠡的事迹,普遍认为他助勾践兴越灭吴后,急流勇退,带着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即今天的太湖,功臣文种被勾践赐死后,范蠡怕勾践来杀自己,辗转齐国,谢绝了齐王的邀请,到了陶地定居,化名朱公,号陶朱公,今天的定陶县还有范蠡墓为证,可看似正常的后续却漏洞百出,不仅严重缺乏史料为证,且线索直指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结局。

商圣范蠡画像。

我们今天流传甚广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与2500年前相近的史料未见一字记载,这段美好的故事实际多出于宋明时期文人的戏剧、小说等,真实的西施在《墨子·亲士》、《吴越春秋》等记载全是“西施之沉”,西施被沉江而死。而化名陶朱公的范蠡形象模糊,后续也未有之字记载,史上的陶朱公更是另有其人,聪明小心的范蠡既然化名隐居,为何要称重名,也是富翁的前人呢?

山东定陶县的陶朱公墓。

今人无论是读历史,还是研究历史,谁都无法确定当年的真相,只能尽量推论,往有事实根据的还原,如果拾起相近史料的记载,范蠡的事迹却是另一番景象。《史记》说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鸱夷子皮”是个什么东西,鸱夷就是牛皮做成的袋子,当年吴王杀了伍子胥就是用鸱夷装尸体浮在江上,说白了,范蠡称自己是另一个伍子胥,范蠡脑子坏掉了,这样咒自己?

越王台范蠡石刻像。

早在西汉初期,贾谊所著的《新书·耳痹》就已清楚指出了范蠡真实的结局“范蠡负石而蹈五湖”,身上捆了石头跳五湖淹死的。于是,一条推测跃然而起,范蠡在帮勾践兴越灭吴后想离开,勾践怕范蠡替别国效力,于是杀了范蠡,死法和当年吴王处死伍子胥一样,用鸱夷装尸体沉了太湖,顺便把西施也处死了,所谓的自号鸱夷子皮实际是范蠡死亡真相,勾践为掩人耳目,派人到处散布范蠡去了齐国化名陶朱公的消息,实际的陶朱公本是个飘无不定,非常富有的人,让世人分不清真相,古人又有傍名人的习惯,后来的发展也就真假分不清了。

蠡湖。

很巧,今天距离太湖不到10公里的鸿山镇,有着许多和范蠡相关的传说和地名,比如傍蠡湖、仙蠡墩、蠡河、西施墩等,2003年在这里更是发掘了大型的鸿山越国贵族墓,因为没有找到带文字的随葬品,墓主无法定论,有人推测这就是范蠡墓,当年勾践的结局,《史记》说他“不乐,忧悲荐至,内崩而死”,勾践处死了功臣文种和范蠡后,良心发现自责不已,最后忧郁而死,在死前替范蠡建了这座衣冠冢,这也是墓里找不到尸骨痕迹的原因。

图为鸿山越国墓出土文物。

所以,一条清晰的范蠡结局出现,有史料记载范蠡死于五湖,西施也沉于五湖,死法和伍子胥一样,被人冠以鸱夷子皮,后来勾践良心发现在湖边给建了座墓,佐证是在今天太湖边上大量的范蠡相关的地名和答案呼之欲出的大墓主人,相反,远在山东陶朱公的传说却越来越虚无缥缈。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跟范蠡有关联吗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这句话与范蠡有关系,《史记》中有记载。至于范蠡和文种如何辅佐亡国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实现强国后隐姓埋名,离开越国,并写信给共患难的战友文种,以“鸟尽了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劝说他离开越王保身,而文种不听,终被越王所害的历史事件,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笔者不再赘述,只说这其中隐藏的故事。

一,范蠡的一生全释了两点。一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当越国被吴国战败亡国之际,他为了国家竭尽全力。二是他看透了与君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受”的宫廷处世哲学,胜利之后,放弃官爵,勇流急退,明哲保身,去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人生价值。这其中不仅仅是范蠡对勾践本性的了解,更是对宫庭斗争的远见卓识,更有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给后世敲响了警钟,事实证明,从始皇起到清,中国共有240余名皇帝,沒杀功臣只有秦始皇、刘秀、唐太宗三位。像刘邦杀韩信,朱洪武火烧庆功楼的事情多的是。功臣被杀的悲剧,究其原因是他们放不下“名利”。

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警世道理不仅适用于官场,同样对各行各行乃至人与人的交往中也有警示,比如被“卸磨杀驴”之类的事情就属此类。

范蠡的拼音

范蠡中”蠡“的汉语拼音:,”蠡“字有如下3种读音:

①通“蠃”。蜾蠃。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汉· 班昭《东征赋》。注:“蠡与蠃古字通。”

①瓠瓢,用葫芦做的瓢。

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②又如:蠡升(容量一升的瓢子);蠡帽(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蠡见(喻肤浅的见 识);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①虫蛀木 。引申为器物久磨将断的样子

蠡,虫啮木中也。——《说文》。段玉裁注:“蠡之言剺也,如刀剺物。”

以追蠡。——《孟子》

②人名、地名用字。如: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蠡县(在河北省中部);蠡湖(在江苏无锡市东南)

范蠡,怎么读,谢谢

范蠡的读音:fàn lǐ。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