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表面上是喜剧,实际上是关于男人尊严的悲剧_女儿_下岗_钢琴

如今的男人,有必要谈尊严么?

有的男人,有稳定的工作,完整的家庭,不烟不酒少应酬,可是性格内向,白天戴着面具做人,晚上下班回家还要应对鸡毛蒜皮的琐事,稍有不慎,轻则婆姨拆家,重则精神分裂。

有的男人,失业以后,高不成,低不就,房贷逾期了也不管,兜里有点儿小钱就拿去凑人喝酒,逼得老婆借网贷替他还债。

有的男人,失业以后,努力生存拉扯孩子长大,但孩子却被分手之后生活光鲜的前妻给带走。

《钢的琴》是近几年为数不多的优秀华语电影,它的定位是“亲情喜剧”,其实是借着“亲情”的外壳,讲述下岗男人找回尊严的人生历程。

影片中,陈桂林的尊严遭受过至少三次打击。

陈桂林(王千源 饰)从钢厂下岗后,东拉西扯凑了支小乐队,在镇上到处跑“商演”维持生计,乐队不大,配备齐全,甚至还有主唱。但,“门可罗雀”是常态。

展开全文

“陈桂林”是父亲给起的名儿,意思是,希望他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可事与愿违,陈桂林下岗后,老婆跟“卖假药的”男人跑了,他独自带着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在厂区宿舍生活,他想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可是买不起钢琴,只好靠着关系让女儿晚上溜进学校去练琴,有一天行迹败露,父女俩束手无措告别了练琴室。

为了鼓励女儿继续练琴,陈桂林用木材做了一架假钢琴,希望以贝多芬为榜样让女儿“心中有琴”,可没过多久女儿就不干了,练琴本就枯燥,更何况这无声的假琴。

陈桂林的老婆这时候又跳出来,她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成长环境。

包括买钢琴。

后来女儿决定:

“谁给我买钢琴,我就跟谁!”

话说到这儿,陈桂林的尊严就被定了价,这些年自己在女儿眼里,还不如一架钢琴,总之,为了留住女儿,他怎么的也要给她一架钢琴!

其实一开始,他们没想要造琴来着……

偷琴,短平快

这琴,是陈桂林的尊严第一次被触碰。

同为下岗工人的淑娴(秦海璐 饰),是陈桂林的乐队主唱,二人都是分手,下岗后经常混在一起,同命相怜,日久生情;两人一直走到了谈婚的地步。

那天,淑娴对陈桂林说:

“就算你这琴整出来了,你就敢保证你女儿不跟她妈走了?我觉得跟她妈比跟着你强。”

陈桂林愤愤道:“你们都一样,太现实!”

“我现实?…对,我多现实啊,你去偷琴我给你把风;你去买琴我给你垫钱;你整一帮人来给你做钢琴,我好好的歌不去唱,在这破厂子里头陪你瞎耽误工夫还得给你们整饭吃,我特么太现实了。陈桂林,老娘我就把话给你撂这儿,今天这钢琴你就是做成了,你女儿你也留不住!”

一番话把陈桂林洗得明明白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撑腰。

这是陈桂林遭受的第二次打击。

后来造琴的时候,淑娴和王抗美(田雨 饰)分到一组,负责烧饭做菜。那天,王抗美给淑娴讲笑话,逗得她直乐呵,陈桂林看在眼里,想到王抗美也是单身,心里泛起一阵醋意。

当天晚上,陈桂林去了淑娴家,没想到她死活不让他进门。

“家里来人儿了?”

“隔壁老王吧?”

疑似被挖墙角,这是陈桂林的尊严,第三次受创。

《钢的琴》的故事背景,是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当时人们常说:

“下岗,不算丢面子。”

可事实上呢?

陈桂林,下岗后,老婆离开;没钱买琴,女儿离开;感情的“第二春”还差点儿没把握好。

胖头,下岗后成了游手好闲的混混,跟女人打麻将还偷牌被捉。

季哥稍微好些,下岗后成了一方领主,占着一块老厂区活成了黑社会老大的样子,但是也经常被警察约谈。

当下,男人尊严的成,大概也是从“挣得少”开始的。

工资五六千,还背个房贷带个娃,在前几线城市难以生存,惨一点儿的,还被女人瞧不起。

工资五六千,还背个房贷带个娃,在后几线城市稳定生存,惨一点儿的,女人不懂知足。

“白天男子汉,晚上汉子难。”

妙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