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权下的“酒桌文化”究竟该如何应对?酒桌上的“潜规则”你get到了吗?_文化_陪酒_职场

阿里巴巴高管侵犯女员工一事引发热议。据该名女员工表示,在自己出差时,被同行的领导要求陪酒,在被灌醉之后,遭客户猥亵、性侵。事件不断发酵,纷杂的议论声席卷而来,关于职场女性、酒桌文化等话题再次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酒桌上的“悲剧”屡见不鲜。”一场酒”的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潜规则?万恶的“酒桌文化”又应该如何应对?

中国人自古喜欢“干杯”,讲究“无酒不成席”,喝酒可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促进感情,最初的“酒桌文化”远不是如今这回事,古时人们饮酒讲究“不过三爵”,也就是在宴席上饮酒时不能超过三杯,如果超过三杯、那么酒量浅的人就会失态。而如今的酒桌文化,成为商业往来、圈层交际中的“潜规则”“润滑剂”,往来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大众所默认的“社会规则”,“劝酒文化”“陪酒文化”的形成逐渐掩盖了“酒桌文化”的本色。将传统“酒桌文化”逐渐演变为“劝酒文化”和“陪酒文化”的潜在“助推器”是什么?喝下的从来不是酒,而是对权力的低头和服从。

如今,在职场上,有酒量才有业绩,才会让领导满意。要谈判,先喝再说;要签约,先喝再说。因此,当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合做销售、公关等职业时,最先考核的便是能不能喝,以及在酒桌上的应对能力。当下“酒桌文化”作为职场潜规则的一种,“一场酒”里囊括了上级与下级、甲方与乙方等所有错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处在高位的可以不“干杯”,但处于低位的就不得不一饮而尽。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就是态度问题、就是不懂人情事故,以喝酒来画圈考验,酒桌歪风的背后,全然是一种服从性和诚意的测试,更是一场以权力和地位为中心的职场博弈。“酒桌”的社交属性更浓,女性和职场新人大多作为酒桌上的劣势一方,当“不得不喝”的局面一旦出现,显然必将发生类似“阿里事件”。

对“陪酒文化”“劝酒文化”的抵制需要多方发力,企业应该带头树立清正形象,遏制低俗之风,不可让强权下的“酒桌行为”盛行,这不仅是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也是对企业自身良好发展的有利举措。除了大环境下社会、企业的改变外,酒桌上那些被动喝酒、陪酒的一方又该如何应对?一味的容忍就是放纵,设立底线、把握好分寸感,巧妙掌握拒绝陪酒的说辞和方法,勇敢且坚定的说“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