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西汉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影响
- “三年不窥园”说的是关于何人的典故那样做值得吗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先回答问题:核心是天人感应。后三者中,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理论的附属结论,三纲五常是运行规则,天人合一则是其形式。
董仲舒为了构建这个天人感应理论体系,首先融合了殷周以来人格化的“天”和思孟学派天人合一的理论和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理论。然后通过神化天人关系,最后建立了一套庞大而完整的体系。
对于“天”这个概念,董仲舒解释为创造万物的最高主宰,他说: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而且这个最高主宰还有自己的意志,主宰着自然和社会。他认为天以德为本,德的根本观念就是“仁”。也就是说,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天”的意志和本性——道德。
在主宰万事万物运行的过程里,董仲舒利用五行阴阳理论来解释万物变化。他说: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五行者,乃忠臣孝子之行也。
另外一方面,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的理论,发展出了一套“人副天数”的理论。他认为天之所以生人类,是因为天要实现自己的意志,人是天的缩影,完全是天的复制品。
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由此,天的意志就自然而然的加之于人,人顺应天意,天会降下祥瑞奖励人类,而如果人违反了天意,天就会惩罚人类,制造出种种灾祸,这也就是董仲舒理论体系中的“灾异祥瑞”理论。
从以上几方面看,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天人类比的方式说明人出自于天,从而论证天人合一,构建起他的目的论体系。
西汉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奠定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帝国政治已出现了若干危机,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呈爆发趋势,这使得汉王朝不得不对以往的治国理政观念进行反思,也不得不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应对危机。在统治思想上,逐渐脱离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汉代统治者一个必然的选择。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卫绾的奏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得被推选做官。这意味着,法家、纵横家的思想被摒弃。与此同时,迎儒家耆宿申公来朝,并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这意味着汉武帝要用儒家思想来修礼仪,整顿已经颇为混乱的社会秩序。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在这一年,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提拔了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因此,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这样评价赞扬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并不见于汉代史籍,这是近代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先生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孔子平议》的文章,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学者质疑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真实性。我们认为,从历史事实去考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政策还是被推行了的。
“三年不窥园”说的是关于何人的典故那样做值得吗
答:“三年不窥园”,说的是关于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典故。《汉书.董仲舒》中,说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正因为董仲舒一生刻苦读书,专心致志做学问,所以才成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通经博学的大儒。他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向汉武帝提岀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为确立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建下首功。
那样做值得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