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何本质上的区别?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董仲舒_儒术_罢黜百家

本文目录

  •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如何评价董仲舒
  • 董仲舒的思想到底是外儒内法还是外法内儒如何理解
  •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两者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都是统治阶级大力推崇一种文化思想,而压制其他视为异类的思想,只不过压制方式的区别罢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雅一点,没有那么的血腥。

在先秦时期,那时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各样的思想纷至沓来,比较出名的有法家、墨家、儒家、兵家等,当时的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他们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然而一种思想文化能否长久发展,最终是要有合适的土壤才能生存下去,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实际的治国意义,因而虽然那时的学派众多,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到了战国末年的时候,还有影响力的也就剩下法、道、儒、墨这几个学派了。

秦始皇的天下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早在秦孝公时,他就重用法家著名代表商鞅对秦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废井田、奖军功,统一秦国度量等措施,这些改革使秦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力大增,尝到甜头的秦国统治者,对于法家是顶礼膜拜,到了秦始皇时期,法家治国依然是他的施政纲领,在秦始皇任上,他重用的有法家代表李斯,韩非子等,而焚书坑儒正是李斯的建议下,为了打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扰乱刚刚建立的秦朝,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是为了结束混乱的各种学术流派,用法家治国来排除其他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的一次运动。

当时秦朝的以法治国过了头,变成了酷刑治国,人们整天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动不动就会抓去坐牢,甚至受皮肉之苦,因而秦朝统治不过二世而亡。

继承他的王朝是汉朝,刘邦吸取了秦朝暴政的教训,在西汉建立之初采取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治国纲领,这一举措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西汉初期几任皇帝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已经变得国富民强,但是西汉也有一个潜在的威胁,那就是藩国,刘邦建立西汉后,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各个藩国的实力也增长了不少,他们对中央集权是一种威胁,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就是典型,好在中央平叛了地方王爷的反叛。

汉武帝上台以后,对于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天下一统摆在了他的面前,很明显道家的无为而治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于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34年,让各地推荐贤良之士,寻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让汉武帝很感兴趣,这是董仲舒把儒家经典进行改良,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而且董仲舒认为只有思想上的大一统,才能巩固和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此建议深得汉武帝赞许和采纳,并正式下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这一做法影响了后世长达两千多年。

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独尊儒术,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只是手段的差异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个人认为,真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并非只有董仲舒,还有汉武帝,而且这事儿还与攻打匈奴有着一定的关系。

汉武帝的儒学思想

当年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就为太子指定了一位老师,这个人就是卫绾,而卫绾教授刘彻就是儒学。

景帝任命卫绾为帝师是有原因的。本来帝师这个工作应由窦婴来担任,窦婴是窦太后的娘家侄子,此人十分有才干,历任过汉朝各个要职,文可治国理政,武可上马治军。所以,由窦婴任帝师再合适不过。

但是,在刘彻之前景帝曾废黜过一个太子,就是栗姬的儿子皇长子刘荣,而窦婴曾经担任过刘荣的老师。所以,到了刘彻,帝师只能更换了,卫绾老实本分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卫绾的任命令一个人不高兴了,这个人就是独撑三朝的窦太后。

众所周知,汉朝开国后一直遵从的是黄老之学,道家的无为之道在文景两朝曾大行其道,而且了收到了很好的治国效果,比如文景之治的出现。窦太后作为道家学说的信徒,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卫绾满意的,于是,她又为刘彻找了一位黄老学说的老师汲黯。

这样一来,刘彻实际上既学了儒学,也学了黄老之学。但是,在当时这两种思想是水火不容的,因为主张黄老之学,民必不争也没必要尚贤,管理起来就容易。而主张儒学就意味着注重人才的培养,君主身边的人才越多,国家才能治理得越好。

刘彻被立为太子时才7岁,随便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这两种学说的不同价值。儒学尊崇礼法,可用作统治国家的大纲,而道家学说的以静制动也暗藏奇处。景帝驾崩后,刘彻继位,此时,他跟随卫绾已学习了九年的儒学。

受卫绾的影响,他个人更信奉的儒学,因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大有可为的国君。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彻继位后也没闲着。既然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国君,没有自己的人怎么能行呢?

于是,刘彻继位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招募人才为我所用。诏书一出,各地举荐的人才络绎不绝,这其中就包括董仲舒。为了检验这些人是否有真才实学,刘彻还组织了一场考试,考试的题目是“试论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董仲舒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

董仲舒本人有点狂傲,他说他自己阐述的观点都是自己思想,从不引经据典。又经过与刘彻的私下交流,最终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开始更化鼎新。

所谓的更化鼎新,其实就是改革。刘彻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兴儒学;其二,除弊政,史称“建元新政”。

上述已说了窦太后这个人物,她是黄老之学的信徒,而且她在朝中威望极高,势力强盛,刘彻年幼,汉朝真正的掌舵人实际是窦太后。

窦太后对于孙儿要大兴儒学这件事十分不满,但尽管不满,一开始,她并没有插手去管。但随着刘彻动了真格,出台了政策后,比如列侯就国、除关、检举等,就拿检举来说,主要针对的就是皇室宗亲和窦氏国戚,一动这些人的利益,谁都要反对。窦太后最终也是坐不住了,以强权的形式将刘彻的改革压了下来,最终导致了建元新政的流产。

刘彻初登帝位大兴儒学的壮举,就这样结束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了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逝,刘彻终于独掌朝政。元光元年(前134年),国丧一结束,刘彻就重启了在窦太后干涉下而流产的更化鼎新改革。

这次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董仲舒是这样么认为的,他说,在《春秋》所阐述的思想重视国家统一,而国家统一是天地间长久以来一直遵从的法则。如今汉朝杂学林立,各说各话,不但对普通人是一种困扰,而且更不利于国家的管理和统一稳定。

那么汉武帝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知道,武帝与匈奴的较量持续了四十多年还没完,为何朝中没有大面积反对的声音?这其中就要归功于思想的统一。但这种局面,在刘彻继位之初是不可想象的。

刘彻从小就目睹了匈奴人的猖狂,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的情景,这种情景对于小时候的刘彻是一种痛,长大后便成了一种耻辱,捍卫尊严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早在他继位之初,就对兵权跃跃欲试。建元新政失败后,鉴于窦太后势力的强大,他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光芒,开启了一段韬光养晦的生活。

这一段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一个叫上林苑的地方度过的。在上林苑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狩猎。骑射狩猎也是匈奴人的爱好,匈奴人口不及汉朝的十分之一,但军事力量却十分强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匈奴军队的机动性强。

刘彻要想对付匈奴人,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汉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转变战争思想,优化战争模式。他在上林苑所做的事情就是操练,但是他手上没有兵权,那他操练谁呢?

没兵权不重要,那他就自己组建,虽然只招募了几百人,但这几百人可不是普通人,而是有着战争血统的烈士遗孤,都是精英,这支军队就叫作羽林军,而这支军队的负责人更厉害,就是后来叫匈奴人败北的卫青。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的附属小国闽越国,由于受益于汉朝的恩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势日趋强盛,于是就想扩张地盘。他们将目标放在了同是汉朝附属国的东瓯身上。

东瓯国受到闽越国的攻击后,立马就跑去向汉朝求救了。刘彻当然想出战,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但是对于战还是不战无法取得统一意见,最终以窦太后为背景的当权派占了上风,刘彻没能取得用兵权。

这让刘彻十分恼火,虽然没有兵权,但他还是决定执意出兵。于是,他派出了以卫青为首的几百羽林军去解决闽越国。当然卫青带几百人就算再厉害也不是闽越的对手,他去了距离闽越最近的汉朝会稽,果断杀了郡司马,才取得了调兵权,然后采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解了东瓯之围。

通过出兵闽越事件,刘彻意识到,如果日后他与匈奴交战,朝中一片反对的声音,那他击败匈奴的愿望很难实现,而如果要想全国军民思想统一,那就必须要进行一场统一的思想革命。

于是,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统治国家的大纲时,刘彻意识到,他要通过统一思想,来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既包括在军事上的权威,也包括在政治思想意识中的权威,只有集中皇权,他才能凭一己之力撬动起一个庞大的国家。

因此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匈奴之战也有关系。

为了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执行到位,他不得不与文景两朝遗留下来的黄老学说派展开了激烈的交峰。窦婴、田蚡以及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各种异己势力,基本都被肃清后,刘彻统一思想的工作才算是告终。

综上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不只是董仲舒的意愿,更多的也是汉武帝的意愿。

如何评价董仲舒

谢谢邀请。董仲舒我只是听过这个名字,只能说感觉。一个人的学问影响在当下语境中,刨除政治经济因素外,能构成影响的想比是喜欢。喜欢是了解的前置,如果不喜欢也无涉名利没几个人有兴趣。所以我从感觉角度谈感觉也是可以的吧。

董仲舒的影响力借助政权力量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把儒学推到了国教的地步。喜不喜欢都无法回避他的影响力。儒学发展到理学那句“存天理灭人欲”,让部分人惊的掉了下巴继而愤怒。这句话的本意如果如此简单粗暴,儒学能屹立千年?误读的成分有,我就是误读的一份子。所以不喜欢太理性。儒学到理学,儒家到儒教中间有多远我真不知道,但恢宏体系还是让人仰视,尽管不一定理解。

董仲舒真正的让主张在治理层面发挥了功效,时代幸运眷顾非孔孟机遇能比。至于走着就走到了桎梏身心乃一家独尊之必然。其利弊一体互表的复杂体系至今未破解。有没有文化转基因组合化融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动能,就看中国智慧的历史机遇啦!

董仲舒的思想到底是外儒内法还是外法内儒如何理解

具有古代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董仲舒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孔孟之道的最忠实继承者和儒家思想典型代表人物,不存在什么内法外儒或者内儒外法的学术思想,即使存在也改变不了其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性质。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理解和争辩。

当今,最应该理解和研究的是如何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力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避免封建社会历史兴亡周期率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悲剧重演,凝心聚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