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3月17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了《“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招生对象为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学制1年,学分24学分,学费80元/学分,课程计划包括申论概论、公文写作、行政能力测试基础等。
招生简章称,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系对标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遴选所需核心知识而建设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采取理论学习与应用实作相结合的模式教学,聘请具有丰富公务经验的老师执教实作,通过公文写作、公务礼仪、行政能力测试与申论训练等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决胜力。
消息一出,引发网友关注。比如,有网友认为“考公务员很热就开设‘公务员’专业,是不是有些草率与浮躁”,有网友直言“这不是个好现象,对社会并无益处,且导致公务员考试更加激烈”,更有网友称“目标明确,直接不装了,直接就是为当公务员而读书”。
事实上,需要指出的是,网友热议的“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的说法并不准确。此番西南大学开设的是“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与面向高考生招生的专业不同,微专业是近年来各高校正在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本专业课程学习以外,由学校各院系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针对学生某项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
因此, 新华报业网“江东时评”认为舆论误读了西南大学开设“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一事:近年来,公考热连年增温,但高校较少开设相关课程,除了自学,考生基本依赖公考类辅导机构。目前高校对学生公务能力和应考能力的培训,基本是以讲座等形式开展的,大多比较零散不够系统,难以满足需要。西南大学开设有关微专业,相当于把有关培训系统化,对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同学来说,是难得的“宝藏课程”。相较于一些辅导机构动辄上万元的学费,高校开设的微专业收费便宜、经济实惠,能帮考生节省不少费用。
“江东时评”进一步分析指出,微课程的设立并非完全围绕考试进行,如果学生毕业后去考公务员当然用得上,不考公务员其实也用得上,毕竟这些知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大学生提前开展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有一定的合理性。
红网评论文章也认为西南大学开设“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更多源自现实考量。
文章认为,以公务员为目标不一定就是出于功利、享乐主义,也不能将其直接划定为亚健康的就业心态,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现实考量。毕竟,考上公务员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更不代表“上岸”后的公务员们不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有着高文化素养的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考取公务员,是国家发展运行所需要的,也是学生个人经过综合考量,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抉择,他人不应该带着刻板印象和偏见随意胡乱地批判和指责考公人。
文章写道,在“孔乙己文学”困扰众多大学生的当下,在毕业季焦虑和迷茫弥漫于校园的情况下,能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付出行动十分难能可贵。当代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都在快速增长,学生们总要做出自己的抉择。选择开创自己的事业、选择继续深造学业、选择直接就业、选择考取公务员……这些都是学生们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没有人会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和余生开玩笑,作为成年人,学生们也清楚自己需要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起责任、承担后果。
“考公与否都是个人选择,录用与否更是由国家所决定的,社会不能一提起考公就刻板地认为是‘范进中举’。所谓实干兴邦,大学生有志愿、有能力、有素质,选择考公为国服务又有何不可?”红网评论文章同时也肯定了考公的积极意义。
而在 新京报快评文章看来,之前高校开设的微专业没有怎么引发舆论关注,是因为这些微专业基本符合学生的期待。而该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引发争议,则源于当前存在的公考热。
新京报快评也认同开设公务员相关微专业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观点,但也同时指出“需要避免一种走向,即高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变得功利化,把本来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考试培训所”。
文章强调,“高校应该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这才能基于办学定位,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微专业,也需要以符合本校办学定位为前提。否则,如果学生有考证考级的要求,学校就围绕考证考级,对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推出相应的微专业,其核心课程就成了培训课程。如此,就难免会让微专业变异为培训班,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