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参军被拒,老农拿出封藏几十年抗美援朝功勋章:必须让他去!_孙子_爷爷_参军

1998年夏天,全国洪水肆虐,全国军民都投入了抗击百年未遇的大洪水的战斗之中。

湖北咸宁市高桥镇,一位老农民种田回家,从村委会一部黑白电视机里面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们舍生忘死地抢救受灾老百姓的景象,在他们离别的时候,老百姓喊着眼泪欢送人民子弟兵,这位老人家也是眼含热泪。

他在家中翻出了纸笔,叫儿子给远在深圳的孙子写信,催着孙子赶紧回来报名参军。

孙子刚刚在深圳找到一个工作,月薪一两千,他想着家中这么贫困,下定决心要在大城市多赚点钱,爷爷却在这个时候催着自己回去当兵,他非常不理解,直接写信回绝了爷爷。

老爷子在收到孙子的信之后气得差点晕过去:“一定要送这个小子去部队里面受受教育。家,家,家,没有国哪有家?赶紧给他拍封电报,就说我死了,叫他回来,回来我再教训他!”

儿子立刻发出了加急电报:“爷病亡,速回。”

孙子一看电报,悲痛万分,丢下手上的工作火速买了火车票赶回咸宁老家。一进门,见爷爷就坐在家里面,他也懵了,不知家里长辈是什么意思。

爷爷对他说:“你现在立刻去参军。”

孙子还想给自己求个情,爷爷立刻打开报纸,和孙子说明了一定要让他参军的缘由。

孙子懂得了爷爷的意思,不想让爷爷再失望了,赶紧跑到镇里去报名参军。

报名后,孙子通过了初检、复检,体检也合格了,家人别提有多高兴,就在家里静静等着部队下达入伍的通知。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半个月,部队一点动静都没有,孙子到镇里去打听,才知道镇指标是有限的,所以将他刷了下来。

孙子很失望,回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爷爷,老爷子一听气得说不出话来。

他一个人生着闷气走进了房间,在一个破旧的箱子里面翻来翻去,最后找到一个发黄的布包往怀里面一揣。

展开全文

他走出门拉着孙子的手就往外面走:“走,带我到市民政局去,我去找领导评理!你可是功臣的后代,体检合格了,凭哪条不让你去当兵报效祖国呢?”

爷爷的举动让孙子大吃一惊,孙子也是长大后才知道,爷爷是抗美援朝的功臣,爷爷很少会和别人提起这件事,更别说是拿功勋章去求个“特殊照顾”。

老人家手拄着拐杖,来到了咸宁市民政局双拥办,一进门,就对里面坐着的工作人员说:“同志,我是1953年8月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而今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作为一名老兵,我想送我长孙刘建光当兵,继承祖业,为国出力,你们怎么就不能给一个机会呢?”

说完,老人家打开自己带来的旧包裹,里面是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编印的《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

双拥办主任赶紧走过来,看着这份发黄的精装纪念册功臣的名单上面,写着99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的名字,湖北省唯一一位一等功臣叫刘祚坤。

身子佝偻的老农民,用满是厚茧的手指了指这个名字,说:“这就是我。”

在场众人不禁用崇敬的眼光注视着他。

一等功臣刘祚坤送孙子参军报国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咸宁城。

因为老人从不和人说起自己当年的功勋,为人低调,家境清贫,没人知道他竟然是一等功臣。

现在乡里乡亲都知道了,都感到非常震撼。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领导知情之后也是非常感动,他们亲自拜访刘祚坤慰问,并且承诺他:明年只要你孙子身体合格,不但只送一个,而且要优先送你的两个孙子参军入伍。

刘祚坤听了这句话,高高兴兴点头。

这位老英雄当过兵,立过功,看过残酷的战场,也看到抗洪救灾时人民子弟兵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遇到的各种危险。

然而国家有难,他就必须送孙子去为国效力,这就是刘祚坤内心最纯粹最简单的理想。

刘祚坤出生于咸宁高桥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时父母相继亡故,他就成了孤儿,是吃着乡亲们的百家饭长大的。刘祚坤从小就知道感恩,也明白家家户户的不容易,总是想着长大后一定要为这些帮助过他的人做些什么。

吃穿都成问题的刘祚坤根本没有钱上学,同村的刘木匠见他一个人孤苦无依的,就将他收下来做了徒弟,刘祚坤也像是有了一个家,对师父很是孝顺。

18岁这年,在师父的安排之下,他和邻村的姑娘彭爱玉结了婚,时局虽然动荡,但小两口终于盼到了解放,分到了土地,过着平淡简朴的生活。

刘祚坤非常珍惜自己的家,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知道自己有这一天都是解放军带来的。

就在刘祚坤准备给三个儿子盖房子筹备结婚的时候,朝鲜战争开始了,即便是贫穷的小村子,都掀起了参军保卫家乡的热潮。

刘祚坤明白,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可能会因为美国掀起的战火而烟消云散,他毅然决然离开亲人,参军入伍。

1951年,刘祚坤第一次参军没有被选上,就是因为当时有一点眼病,没有通过体检。

第二年,刘祚坤的眼病好了,他再次报名,终于如愿以偿。

1952年,刘祚坤跟随部队前往朝鲜前线,1953年,他跟随着部队前往兵站工作,兵站的主要任务就是守卫仓库,保护好军用物资。

虽然在大后方,但部队依旧面临着各种危险。美国仗着空军优势,大肆摧毁我军的大后方,轰炸铁路和车站,刘祚坤和战友们都时时做着抢救物资的准备。

1953年4月26日晚上,一列朝鲜人民军的火车停在了刘祚坤连队驻地附近的车站,这列火车上装着5个车皮的汽油,其实已经被敌人瞄上。

当天晚上,部队其他同志都外出出勤了,刘祚坤一个人留守在营房,没想到深夜,两架敌机突然来袭,对着车站开始了疯狂轰炸。

朝鲜人民军的列车被炸到,其中一节装满汽油的车皮“轰”得燃烧起来,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巨大的火势并没有吓到刘祚坤,他拿起身边的一把铁锹直接奔向车站,大声呼喊着:“快来抢救!快来救火!”

当时刘祚坤身边根本没有人,而他面对的是熊熊的火焰,头顶上还有敌机的轰鸣声。火柱直冲天空,四周都是被炸飞的烟尘。

刘祚坤靠近之时已经感觉到灼烧的热气,着火的车皮根本没有办法抢救了,但靠近的第二个车皮还没有起火。

刘祚坤决定冒死试一试。

他仅仅用手上的铁锹,敲打着被炸凹进去的铁车门,车门的锁被撬开之后,他就赶紧跳上了车,抓住油桶就往下面滚。

敌人已经发现了他,对着他疯狂扫射,四周都是子弹打在车皮上“噼里啪啦”的声音,刘祚坤丝毫没有畏惧,继续搬运着油桶。

前面是敌人密集的子弹,后面是随时可能爆炸的车厢,刘祚坤也不知道哪来的胆量,根本不管生死,也不管已经被烫伤的皮肤和被熏得看不清的眼睛,摸索着油桶往外面滚。

幸好,另一名朝鲜人民军战士听到了呼喊,也跟着跑了进来。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立刻心领神会,刘祚坤将油桶滚给他,他将油桶往外面推。

一只油桶突然倒下来,砸到了刘祚坤的脚上,他的左脚鲜血淋漓,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他根本不能停下来,咬着牙,忍着剧痛继续抢救工作。

很快,人民军燃料局二厂副厂长车永俊从外面赶回来,他在战场上负伤,只有一只手臂,但丝毫没有犹豫,帮助两名战士一起抢救。

敌机继续在上空盘旋着,其中一架突然俯身往下冲,对着三人又是一阵扫射。

车永俊大喊一声:“防空!”

刘祚坤好像已经听不见声音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车永俊赶紧跳过去,将刘祚坤从车厢里面拉出来,护着他跳进一个坑道之中。

敌机扫射之后,三人继续开始抢救工作。

机油桶遇到了热量,发出了危险的“吱吱”声响,三个人都明白,它们随时可能爆炸,他们很可能在瞬间被炸死,最后连是谁都看不清楚。

明明知道会有这样惨烈的后果,他们没有一个退缩,刘祚坤一鼓作气抢救了85桶汽油,等他往后看时,发现战友们正从四面八方赶过来,300多桶汽油就这样在两个小时候被弄出了车厢。

就在排除完所有的危险之后,刘祚坤终于松了一口气,晕了过去。

刘祚坤正在医院养伤,组织派人来记录他的事迹,并且给刘祚坤拍了照片。

1953年7月27日,《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朝鲜战争终于结束。

刘祚坤被特批一等功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和朝鲜劳动党授予他“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刘祚坤还获得了“国际二级战士”的荣誉勋章。

刘祚坤的英勇事迹,就连金日成主席都记得非常清楚。一年后,刘祚坤随同朱德、彭德怀乘坐专机前往平壤,在毛泽东广场,他们受到了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这是一场隆重的抗美援朝表彰大会,金日成高度评价刘祚坤的英勇事迹:在大火中,在敌机的疯狂扫射之下,他英勇忘我地为人民军燃料局抢救出汽油85桶,精神崇高可嘉。

彭德怀、邓华、洪学智、杨得志等领导都曾经为他题词,彭老总的题词是:革命英雄,永远起带头作用。

刘祚坤是带着这样闪光的荣誉回到故乡的,但是当组织安排他到干部岗位上工作之时,他拒绝了。

他笑着时候:“我一点文化都没有,祖国建设是需要知识的,就让有文化的人去工作吧。”

他还是想要回老家种田,但领导没有同意。

刘祚坤的左脚受了伤,留下了残疾,他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不想组织为他搞特殊。

1956年,刘祚坤回到了老家,到家才知道,当兵离家之后,他刚刚满8个月的小女儿因病夭折了。

他觉得对妻子很是愧疚,抱了抱妻子,说:“你受苦了,今后,我绝对不会离开你……”

心中有国家,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但国家太平了,他想回到自己的小家。

回到部队的刘祚坤再次向领导提出要求,想要回老家搞建设。部队犹豫再三,终究只能同意了。

他转业回到了高桥六区当武装部长、农具厂厂长,后来在1959年5月回到老家继续种田。

他做过生产队长,工作勤勤恳恳,带着大家修山路、开水渠、种树……每天都是最早去最晚回来。

彭爱玉几乎看不到他的人影,有时候也会抱怨丈夫不顾家。刘祚坤开导妻子:“我们的集体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更大的家庭。你想,没有大家,怎么会有我们的小家呢?大家过好了,我们的小家才会过得好。”

乡亲们知道刘祚坤当过兵,上过朝鲜战场,但对他立功的事情根本不知情。

有时候也有好奇的乡邻问起这些事,他会说战友们拼死保卫祖国,但绝对不说自己立功这件事。

他也没有以功勋向政府要求特殊照顾,因为是伤残复退军人,他每个月能拿到7元钱的补助,后来慢慢增加到几十元。

他的后半生,就在平静的乡村种着地。

有一次,杨得志司令员到武汉军区,想到刘祚坤现在在老家,就派警卫员到高桥石溪大队来找刘祚坤。

杨得志希望刘祚坤能够回来,跟着老领导一起工作。

刘祚坤很感动,请警卫员带话给杨得志:“首长请放心,我现在过得很好,我没有文化,不能胜任工作啊,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杨得志很挂念他,生怕他在老家过不好,两年后又派人来找他。

这次刘祚坤出去做木工了,警卫员没有见到他的面,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刘祚坤将来有什么困难一定要直接告诉首长,让组织帮忙解决。

刘祚坤回来之后看到信,激动地落下眼泪,他依旧没有声张,只是一个人默默念着:“谢谢您了,首长,我没有什么困难啊,就算是有,我也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其实,刘祚坤一家一直很清苦,老两口存了一辈子的钱,从不顾着自己吃穿,全部拿出来供几个孙子孙女上学。

其实,没有文化,依旧是刘祚坤一生的遗憾。他不是遗憾没有当上干部,而是遗憾在国家建设需要的时候,自己出不上力。

他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成为有文化的人,继承自己的事业。

刘祚坤是抗美援朝老兵,社会上有什么荣誉活动,他并不爱参加,但学校有革命教育课堂,他总是会去,在孩子们面前讲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所见所闻,讲战士们如何在战场上为国杀敌。

至于“一等功”和“国际二级战士”,他一个字没有提过。

就连孙子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有这样光辉的荣耀和过去。

1997年,孙子刘建光买回一本《中国战争史内幕史揭秘》,他将里面关于朝鲜战争的片段读给爷爷听,没想到刘祚坤听着听着就哭了。

刘祚坤说:“这些烈士都是爷爷的战友啊,他们英勇牺牲,爷爷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还立了功,比起他们,我是多么幸福,我自愧不配当英雄。”

刘建光这才知道,爷爷是带着荣誉下战场的。

从此以后,刘建光也有了参军报效祖国的梦想,但第一次报名参军因为体检没有合格,未能如愿。刘建光中专毕业之后,没有赶上分配,家中困难,他也想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就一个人背上行李去深圳打工去了。

如果不是那场大洪水,爷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拿出他的功勋为孙子争取一个当兵的机会。

而当市级领导来到刘祚坤家中之时,才知道他一家19口人就挤在5间祖传的老屋子里。

老屋子的楼梯摇摇晃晃,老人家要踩着楼梯上下楼,照明用煤油灯,电灯他们舍不得用,老人家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补丁,每天两位老人吃的都是红薯稀饭和根本就没有什么油花儿的萝卜白菜。

他们为了供孙子们读书,已经负债上万元。

政府和部队的领导干部们看得心酸啊!马上提出要为刘家解决住房问题,还要送老人到市光荣院疗养,解决他看病的问题。

刘祚坤从战场上带回了一身伤病,不仅仅是左脚的伤病,身上还有枪伤和哮喘病。

刘祚坤拒绝了所有的照顾,他就只有一个要求:送我的孙子去当兵。

刘祚坤一说话就会咳嗽,但他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和我的战友们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我能要特殊照顾吗?”

他在采访的记者面前,颤抖着声音唱起了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那段燃烧的岁月已经隔了半个世纪,但唱起这熟悉的歌曲,他依旧热泪盈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