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滋味是从哪里来的?_茶叶_物质_儿茶素

如果你已经喝了一段时间的茶,

如果你每一次喝茶都是细细品啜,

如果你不只用味觉去体会,还用心田去感知,

那你很可能已经发现——

出自不同树种的茶叶有不同的滋味;来自同一树种、不同地区的茶叶有不同的滋味;不同季节采摘的同一树种的茶叶有不同的滋味;按同样标准从一棵树上采摘的茶叶,经过不同的工艺之后,有不同的滋味;……

茶叶的滋味千变万化。

大众比较容易感知的滋味有涩、苦、鲜、甜、酸五种。那么,影响涩、苦、鲜、甜、酸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是这几种茶叶的内含物质。

(一)涩

涩味,是人的口腔黏膜接触特定物质后产生的物理性收缩反应,是一种带收敛性的刺激感受。茶叶的涩味,主要来自多酚类物质,其中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体。

(二)苦

茶叶中呈苦味的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又称咖啡因)、花青素和茶皂素。咖啡碱在较热的水中容易溶出,所以泡茶时降低水温能有效减少苦味。花青素是茶叶内含的多酚类物质之一,茶树新梢中出现的紫芽与它有关。在强光高温的环境下,茶叶的花青素含量也较高。比如,假设其他条件相当,采用同原料、同工艺,那么夏天采制的茶比春天、秋天采制的苦一些。

(三)鲜

茶叶中表现为鲜味的物质主要是各种游离的氨基酸,以及儿茶素、氨基酸与咖啡碱形成的复杂化合物。鲜味能够缓解苦味、涩味,增强甜味。

(四)甜

展开全文

茶叶的甜味主要是由可溶性糖类物质和某些氨基酸形成的。茶叶中的这些物质含量不高,甜味并非茶叶的主要滋味,但它一定程度上能够中和苦味、涩味,使茶叶的滋味更协调。

(五)酸

酸味通常由茶叶中的有机酸、抗坏血酸(维生素C)、茶黄素和部分氨基酸等物质生成。适当的酸味可以削弱苦味和涩味,起到调和作用,也能增强茶汤的层次感。

凤凰单丛中的黄枝香

我们所感受到的茶叶的滋味,是以茶叶化学成分的味阀值为基础的,由味觉器官的反应形成。所谓味阀值,指的是茶汤呈味成分的含量所达到的能让味觉器官产生反应的数值。

茶叶中对味觉起主导作用的物质是茶多酚(包含儿茶素及各种多酚类物质)、氨基酸(以茶氨酸为主),起辅助作用的是咖啡碱、还原糖等化合物;在红茶中,起特征作用的还有茶黄素、茶红素等儿茶素经氧化后产生的物质。

这些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包括其含量与组成比例的变化,表现出各款茶叶不同的滋味特征。不同的条件有:鲜叶本身所含的各类物质含量有差异;加工与存放情况导致茶叶内含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冲泡的茶水比、温度、时间等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溶出量;呈味物质之间的对比现象、消杀现象与变调现象;相乘作用和阻碍作用的影响;等等。影响因素很多,这也说明了茶叶滋味的形成十分复杂。

2018年特级白牡丹干茶

关注【常青树茶业】了解更多茶知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