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神秘的康居国是从哪里来的?又最终去往哪里了?_月氏_康居_中亚

康居国是古代中亚锡尔河中游北部一游牧政权,位居中亚游牧民向河中迁徙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2世纪势力弱小,分别隶属于河中的大月氏和东部草原上的匈奴;公元前后两个世纪成为中亚一大国。公元3世纪开始走向衰落,4世纪时国家不复存在,其部众或迁入河中与当地大月氏人混居,或留在草原上继续游牧,先后隶属于其他民族游牧政权。

大月氏西迁定居中亚草原时的康居国

康居具体的位置,可以由同时期的其他邻居来推定,关于汉代乌孙、大宛与大月氏人所建贵霜国地望,史学界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争论,看法已 基本上趋于一致:乌孙范围大致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和中国新疆的伊犁地 区。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位于阿姆河一带。若以此三国地望为坐标,根据汉文史料判断,两汉时期康居国的地望在乌孙西部、大宛西北部、大月氏北部,与乌孙、大宛、大月氏、奄蔡及匈奴等国为邻。也就是说,康居国本土在今锡尔河中游北部草原上。

从汉文文献记载来看,作为一个游牧行国,康居国的边界随其国势的强弱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公元前2 世纪下半叶张骞出使中亚时,康居有兵丁八九万人,与其西边的奄蔡、南边的大月氏、东边的匈 奴、乌孙相比,只能是一个小国。它南边隶属于大月氏,东边隶属于匈奴。公元前1世纪以后, 康居国已有胜兵十二万,南边摆脱了大月氏的羁绊,但东边仍然隶属于匈奴。公元前1世纪后期,由于北匈奴郅支单于投靠康居的缘故,康居东部的领土到达了塔拉斯河与楚河之间。郅支单于为汉军消灭后,康居取得了独立,并开始积极谋求向富庶的城郭之国发展。

展开全文

中亚地理图

公元前2世纪后期张骞出使中亚时,中亚的形势是月氏强而康居弱,康居臣属于河中的大月氏人,所以根本谈不上康居势力控制河中。从张骞的报告看,大月氏人初到河中地区时并未建立起统一 的政权,而是分为五个游牧部落领地。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百多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康居人先是隶属于大月氏人和匈奴人,而后虽然摆脱了其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甚至还一度征服了西边的奄蔡国和严国,但是它们的南边却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邻居。

公元1世纪和2世纪是贵霜国最强大的时期,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政权从建立到发展为帝国时期。

贵霜帝国

从汉文文献记载看,两汉时期的康居一直是个游牧行国,它地处游牧民由北向南、由东向西 迁徙的交通要道;这里是中亚农耕民与游牧民的交汇地,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之所。历史上游牧民 经过此地向西、向南迁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康居国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来自草原上游牧民的巨大影响和河中农耕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从种种迹象和中亚游牧民迁徙的历史来看,康居人向河中 地区发展是势所必然,而且其内部少数部落或氏族向河中地区的迁移有可能一直存在。他们与河 中的大月氏人互相混居、游牧也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从整体上看,在两汉时期,河中地区,特别是泽拉夫善河流域一直是大月氏人的势力占据优势,康居人与当时的贵霜帝国势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这样说并不排除康居人的一些部落或氏族在某个时期在河中某一局部地区占据上风。

公元1世纪,河中的大月氏人和草原上的康居人向城郭诸国积极发展其势力,增大其影响。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首先,康居人利用与大月氏人的联姻方式向河中地区和城郭诸国渗透,借此政治婚姻抬高自己在中亚诸国的威望;其次,康居人和大月氏人一起积极参与塔里木盆地政治事务。

公元78年,班超平定姑墨石城时康居出兵协助; 公元84年,疏勒王忠反汉,康居派兵援助。班超利用大月氏人与康居的关系,贿赂月氏王,使其对康居施加影响。结果,康居不但退兵,而且抓走了疏勒王。东汉安帝元初(114— 120),疏勒王安国之舅臣磐在月氏做人质,后来在月氏军队的帮助下返国夺取了王位。东汉时期,大月氏人还在文化方面,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方面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在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时期,大月氏人对中国塔里木盆地的影响要比康居人大得多,这是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公 元1—2世纪时康居人占据河中地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直到公元2世纪后期,康居国仍在锡尔河中游北部的草原上,河中地区则是大月氏 人的势力范围。公元二三世纪之交,中原人仍有康居的消息。这时的康居仍在草原上保持着游牧的习俗

公元3世纪的康居国。魏晋以后,中国汉文史籍中有关康居的记载极少,这些零星记载隐约透露出公元3世纪时康居国仍然存在,而且仍在 草原上。如果这一时期康居占据了河中地区,对于中原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大事,应在文献 中有所反映,哪怕是曲折的反映。我们知道,公元3世纪时,河中地区的大月氏建立的贵霜国虽 然衰落了,但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却占有了索格底亚那,他们派遣总督在那里进行有效的管辖。 这些总督发行的独具特色的钱币早已为语言学家和钱币学家们所识读。既然3世纪时康居国仍 然存在,那么康居国的瓦解与康居人大规模地南迁河中应在此之后。

中原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休,王朝更迭频繁。战乱极大地妨碍了中西交通的畅通及中原与 中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也是欧亚大草原上民族迁徙的重要时期。中亚地区政治形势 与民族分布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动,也影响了中亚与中国的交流与联系。首先是北匈奴西迁,匈奴 作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退出了中亚的历史舞台,接着是鲜卑族强大起来。公元2世纪后期,鲜卑首 领檀石槐“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 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然后是柔然兴起,势力直达中亚地区,吠哒、乌孙西迁 ……这一时期草原上的游牧民接连不断地向中亚大草原西部和中亚南部农耕地区迁徙,不能不影 响到位居枢纽地区的康居国。何况在此之前,康居已具有向南部农耕地区发展的势头呢?

公元4世纪以后的康居国。康居国在经历了二三百年的繁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魏略 ·西戎传》中提到其西部的奄蔡国,已摆脱了康居的束缚,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康居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情况在汉文文献 中只提到过一次,即《汉书 ·段会宗传》中记载的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来降汉朝之事。由 于游牧政权内部继承权不如农耕政权那样明确,更容易引发权力之争,所以康居国在走下坡路时 其内部权力之争应该非常激烈。加之接连不断的民族迁徙浪潮,康居国终于四分五裂,不复存在。

那么康居国到底是何时灭亡的呢?王治来先生推测“可能是在北匈奴西迁浪潮的冲击下,康 居被迫南迁到索格底亚那地区。,康居人向农耕地区发展势 力早在东汉时期的公元1世纪后半叶已经开始,考虑到436年董琬、高明出使中亚时该国已不存 在,结合这之前中亚草原民族迁徙历史,推测康居国瓦解于公元4世纪某一时期。

瓦解的原因有 三:(1)中亚草原上开始的新一轮的民族迁徙浪潮,匈奴、鲜卑、柔然、吸哒、突厥等,他们在 公元2-6世纪间或向西迁移,或以漠北为中心向四周扩张势力,迫使所到之处的游牧民被迫称 臣纳贡或向更西、南迁徙;(2)康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在此之前已开始的向南发展的势头;(3) 康居国国势的衰落及统治者内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诸多原因加在一起,终于导致康居国瓦解, 部众四散。亡国的康居人或随其他游牧人一起南迁河中,投奔其同类;或留在原地继续游牧,先 后隶属于鲜卑、柔然、吸哒、突厥等政权。

进入河中地区的康居人可能比较集中地生活于泽拉夫善河一带,与当地已定居的大月氏人混 居。所以汉文史料中把他们与大月氏人混为一谈。至于文献中记载的何国、曹国、米国、史国、 康国等,本人以为皆是南下的康居人与当地大月氏人混居后建立的政权,其中可能以康居人为 多,或康居人势力较强大,征服了当地四分五裂、走向衰落的大月氏人,成为这几个国家的统治 者。也就是后世的一部分粟特人的祖先。

唐朝时期的西域

迁入河中地区的康居人与其它游牧民一起与当地居民混居,至董琬、高明出使中亚时,已经 过了几代人,逐渐定居,与大月氏人融合。至隋唐时期中原政权再度与河中取得直接联系时,得 到了这几个国家或为康居之后,或为“旧康居之地”的消息。

由于中国人对两汉时期锡尔河以北 的康居人非常熟悉,虽然中间几百年时间里失去了联系,不了解其间康居国发生了什么,它们为 何从行国变成了城郭之国,从游牧民变成了定居者,从草原到了河中地区,但代代相传及文献记 载中康居与两汉的密切关系的事实却从来不曾从康居和汉民族后人的记忆中抹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