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自大嘉靖帝:从小事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真是天老大他老二_嘉靖_皇子_夭折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璁是个非常喜欢玩弄权术的皇帝,因为有点小聪明,所以极为自负,总觉得自己能把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尽显王八之气。

对国家毫无责任心的嘉靖帝,无时不刻都在展示他的狂妄自大以及装神弄鬼,最出名的就是践踏礼仪,让他的藩王爹“称宗入庙”,混淆帝统、庙统,凌驾在昔日君主武宗皇帝之上。

而大礼议带来的恶果极为显著,不但刺激勋臣世家的旁支近亲觊觎爵位,就算是朱元璋留下的随便一块臭肉,后来都纷纷效法嘉靖帝,去追尊父祖、称皇称帝、另朔正统,更加速朱明朝廷的覆灭。

可能会有人疑惑,你这是不是太过于吹毛求疵了?嘉靖帝追封他早死的大哥和儿子们,这算什么狂妄自大、无视礼法?人家从宗藩变成皇帝,还不允许亲人们跟着鸡犬升天?

那是因为,皇室对成员的追封谥,是有讲究的,因为按礼,“下殇不成服、不追封,此古今通例,至本朝尤严。”(沈德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某皇子如果死在下殇之年,是不用为他服丧的,也不用追封的,这是古今通例,到明朝的时候,执行得尤其严格。

在这里要先解释一个礼法名词,何谓“下殇”?

孩子没成年就夭折的叫“殇”,殇又分为四种,在8岁以下去世的,叫“无服之丧”;在11岁至8岁之间的,叫下殇;在15岁至12岁之间的就叫“中殇”;在19岁至16岁之间的就叫“长殇”。

也就是说,皇子如果死得太早,生前又没有赶上封爵的,是不能对他进行追封谥的,从古至今都是这个礼法规矩,以免浪费国家资源。

其他朝代虽然有违背这个规矩对小皇子进行追封的事例,但多数都是遵守礼仪的,尤其是明朝,在嘉靖帝以前的诸位大明天子,比任何王朝都严格遵守这个礼法。

展开全文

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五子司马焕,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亲叔叔长乐亭侯司马浑为嗣子,承袭长乐亭侯的爵位,又在随后不久被亲爹改封显义亭侯。

司马焕的身体不好,百病丛生,眼看就要夭折,司马睿又把命在旦夕的小儿子,过继给他的本生父琅邪王司马觐(jin)做嗣孙(按血缘其实是亲孙子),袭封琅邪王,没过几天,司马焕就夭折了。

虽然司马焕死时才不过2岁,但他在生前已经受封王爵,在亡故后,就可以按照成人之礼办理后事,司马睿为何封病危的儿子为王?其实就是想给儿子一个盛大的葬礼。

因此,尽管有大臣上书反对,司马睿还是坚持给小儿子追上谥号,修建豪华的园陵,还为他配冥婚。

再比如宋真宗的嫡皇子赵祐,生前受封信国公,薨年9岁,被父亲真宗追封为周王,谥号悼献;他庶弟仁宗赵祯在位时,又追尊他为悼献皇太子。

对赵祐的追封谥行为,其实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一来,赵祐是嫡皇子,二来他生前也已经封爵,有名字、有爵位,自然可以进行追封。

但是,仁宗在嘉祐三年(1058)二月的时候,想为嫡兄立嗣,就是给哥哥过继来个儿子,就被大臣们给拍回来,大臣们反对的理由,就是“王薨在下殇之年,未有为人父之道,于礼不当立后”,仁宗也只得悻悻然作罢。

总之,截止到辽宋金时代,虽然有个别帝王出于推恩或者其他目的,对早夭皇子进行追封谥,但总体来说,不追封下殇之年的皇子,是比较传统普遍的主流思维。

或许是恪守礼法,或许是效法蒙古元朝,没错,就是那个大众眼中蛮横不懂礼的元朝,也从没有对夭折的皇子们进行过追封谥。

永乐帝朱棣的第四子朱高爔(xi),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二月二十四生,也是没满月就夭折,不但在皇孙中没有序齿,即便永乐帝篡位后,也同样没对这个早殇的儿子进行追封谥。

接下来的叫门战神,他家万宸妃所生的第三子朱见湜(shi),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四生,景泰二年(1451)八月初五薨,战神夺门复辟之后,也没有对这个虚龄3岁的儿子进行追封谥。

然后就是成化大帝朱见深,他的第一子,可是心肝肝昭德万贵妃在成化二年(1466)正月十九诞育的,但不幸却在当年十一月二十六、快周岁时夭折,尽管成化帝内心悲痛,仍然遵守礼法,没有对爱子进行追封谥。

后来他的第十子,由王敬妃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七月十七,同年九月初七薨,仅活了50天的小皇子,依旧没有封谥。

朱佑极生于成化五年(1469)四月二十八,生母柏贤妃,序齿第二,长兄夭折,他是事实上的庶长子,成化七年(1471)十一月十六被册立为皇太子,八年(1472)正月二十六夭折,虚龄4岁,二月初十被追谥悼恭皇太子。

朱厚炜生于弘治七年(1494)十二月初五,生母张皇后,序齿第二的正嫡皇子,弘治九年(1496)二月二十五薨,虚龄3岁,追封蔚王,谥号悼,丧礼参照宪宗长子朱佑一。

另外还有一个特例,就是洪武帝的第九子朱杞,生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刚好赶上洪武三年(1370)四月初七大封诸王,就走运的和老七、老八、老十在襁褓之中,被内宫保抱着受封。

但赵王朱杞没福分,在受封同年十二月就夭折(考异,明史、弇山堂别集、国朝献徵录、名山藏,都记载他是薨于洪武四年1371)。

尽管朱杞已经受封大国,但由于他是薨于下殇之年,洪武帝并没有对他进行追谥,赵国遂除。

也就是说,在嘉靖帝之前,大明朝薨于下殇之年的皇子,一共有八个,分别是朱杞、朱楠、朱高爔、朱见湜、朱佑一、朱佑极、朱佑十、朱厚炜。

除了朱佑极和朱厚炜获得封谥,朱杞生前封王死后无谥,其余五位皇子,不管他们的父亲是开国雄主朱元璋,还是篡位之君朱棣,亦或是战神父子,都没有对他们进行追封谥,足见大明列代天子的斤斤守礼。

这时大概又有人疑问,就算不说朱杞,那朱佑极和朱厚炜不也被追封谥了?你怎么不说他们的爹狂妄不守礼法呢?

朱佑极和朱厚炜获得封谥,为何就不用受批评呢?理由有二:

其一,两人的年龄和另外五个相比算是大的,一个4岁,一个3岁;

其二,朱佑极和朱杞一样,甚至比朱杞的级别高,他在生前就已经被封为皇太子,死后葬礼自然要按皇太子的规格,所以获得谥号不足为奇;而朱厚炜则是八个早夭皇子中,唯一的正嫡之子,自然也可以破例获得封谥。

首先,嘉靖帝抬举亲哥哥朱厚熙。

朱厚熙是兴王朱佑杬的嫡长子,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十二生于兴藩,仅五日就夭折,朱佑杬都来不及向朝廷上报他当爹了。

御极后的嘉靖帝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嘉靖四年(1525)七月二十一,追封胞兄为岳王,谥号怀,还追封早夭的胞姐为长宁长公主,庶姐为善化长公主。又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追赐胞兄名为朱厚熙。

也就是说,嘉靖帝那个仅活了五天的胞兄大哥,按礼,本来是得不到追封谥的,但因为弟弟当了皇帝,就在死后快三十年时受封王爵,又在死后六十余年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嘉靖帝的追封行为,显然是违背了历代大明天子严格遵循的礼法,因此,明人沈德符在说到这件事时,绞尽脑汁地为他家嘉靖帝找理由开脱,说他是“上承慈意,不失为孝”,是为了尽孝,为了讨章圣蒋太后的开心才这么干的。

朱厚熙一个仅活了五天的藩王子,在嘉靖帝眼里都比列祖列宗的皇子们金贵,都获得追封谥,他自己那些早夭的皇子们,自然比朱厚熙更为贵重。

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十九,阎贵妃为嘉靖帝诞育第一子,九月十五赐名朱载基,十月初十,不足俩月的朱载基夭折,十月十八,嘉靖帝敕礼部追封长子为哀冲皇太子。

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初六,王贵妃诞育第二子,十二月二十五赐名朱载壡(rui);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初一,册立为皇太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十七薨,年14岁,三月二十七追谥庄敬皇太子。

嘉靖十六年(1537)八月初五,江肃妃诞育第五子,当天夭折,嘉靖帝赐名朱载(上下结构),追封谥颍殇王。

嘉靖十六年(1537)八月二十八,赵懿妃诞育第六子,十七年(1538)七月十一夭折,不满周岁,赐名朱载(土在下边),追封谥戚怀王。

嘉靖十六年(1537)十二月二十九,陈雍妃诞育第七子,十七年(1538)正月十六夭折,仅活18天,赐名朱载(gui),追封谥蓟哀王。

嘉靖十八年(1539)闰七月初十,赵荣嫔诞育第八子,九月二十五,赐名朱载,十九年(1540)三月初十夭折,刚满八个月,追封谥均思王。

综上,嘉靖帝一共八个儿子,除了穆宗朱载坖和景王朱载圳外,其余六子均早亡夭折。

在这夭折六子中,除了老二朱载壡获得追封谥,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其余五子均不合礼制,但是,狂妄自负的嘉靖帝,愣是超越他的列位先祖们,对儿子们进行追封谥。

嘉靖帝在追封长子朱载基的时候,还舔着脸对大臣们说,他是效仿弘治帝朱佑樘追封蔚悼王朱厚炜和太康公主朱秀荣的例子,才追封长子为哀冲皇太子的。

他还说,虽然没有对长子生前进行过册封典礼,但谁都知道那是朕的元子,况且圣母在上,以前的旧仪,就不宜再用,应该比照蔚悼王和太康公主的事例施行。

这话扯淡的连沈德符都看不下去,你拿什么给人家朱厚炜、朱秀荣比呢?人家姐俩不但是正嫡,还一个3岁一个5岁,你拿一个庶出的、不满俩月的奶娃娃给人家比?脸也忒大了。

你嘉靖帝的长子才俩月都不到就追封太子?还有五儿子生下来当天就夭折了,居然也能获得赐名追爵,就离谱,沈德符都忍不住发出“此出何典制耶”的感叹,还有老七,生下来就活了半个月,也被追加王爵,“何也”?

如此种种,不就是因为嘉靖帝的狂妄不守礼才出现的么?他的功业是比得上洪武永乐?还是比得上爷爷成化帝?

为何嘉靖朝就和成化朝“迥异”呢?

沈德符认为,大概是因为成化朝当国的是李文达公贤,而嘉靖朝当国的却是媚上逢迎的张文忠璁啊!这显然是老沈给嘉靖帝开脱,把违礼的责任推到张璁头上罢了。

从嘉靖帝这开始形成定制,他的后世子孙诸帝,在遇到皇子夭折时,哪怕是才落草就挂了的,也照样对皇子进行追封谥,恣意的浪费国家资源,这个根源就在嘉靖帝。

所以才说,一个人是否狂妄自大、视规则礼仪为无物,从一些小事情,就能看出其人的本性,嘉靖帝朱厚熜就是如此。

在他之前,每个大明皇帝都遵守薨于下殇之年不追封谥的礼制,就到嘉靖帝,违背礼制恣意妄为,好像如此,就显得他比太祖太宗英武圣明似的。

果然还是老话说得有道理,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就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格局,嘉靖帝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出身藩王的他,不是用励精图治开创功业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是依靠搞些上不得台面、标新立异的玩意来树立自己的威风,也是没谁了。

因为,大明朝诸帝截止到他,除了洪武开国,永乐篡逆,景泰顶缸,其他都曾或长或短地受到过良好的帝王教育,唯独他,既不是先帝指定的继承人,甚至不是皇子,身份上的硬伤,让他产生巨大的自卑感。

不说和其他皇帝相比,就是和肆意张扬又荒唐古怪的堂兄相比,嘉靖帝也是毫无底气。

为了掩盖出身的自卑、没有受过帝王教育的自卑、去建立自己的权威,有着强烈自尊心又敏感阴郁、猜忌多疑的嘉靖帝,他不是悉心学习,而是昂着头、梗着脖子,无视帝王的责任义务,去践踏礼法,去标新立异,去玩弄权术,而狂妄自大就成为他最好的面具。

他也是成天只知道舔着脸玩权谋、弄心眼,摆出一副王法规矩就是我,我就是王法规矩的丑恶嘴脸。

却不知道,对于天子来说,靠玩弄权术、破坏礼法,是没办法治理好国家的,反而容易把人心带入不受约束的极端,从上到下,都去为了巩固地位权势而钻营权术、玩弄心眼,社会风气自然大坏,最终把大明朝的精气神耗尽,把大明拖入深渊。

其实,如果嘉靖帝没有被杨廷和选中,就凭他的生育能力和种子质量,也不过是无子国除的命。

毕竟,当藩王可没那么好命让他为了开枝散叶一而再、再而三的选妃,当藩王可没那么走运,敢弄死一个又一个的老婆还没人敢管。

只能叹息,上天不佑大明啊!!!

显然是上天要亡大明,所以才让瞎眼的杨廷和选中嘉靖帝这样的货色,让他那一支系的劣质基因统治大明朝,活生生把大明往死路上推啊!

历史总是这样神奇,老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南宫奏稿》、《万历野获编》、《明实录》、《弇山堂别集》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